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湖唐道637广场上,停放着一辆列车。人们驻足观望,孩子们欢呼雀跃,这列车似乎是从遥远的公元637年唐蕃古道驶来,它风尘仆仆,气定神闲,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欲向我们讲述古丝绸之路上的惊心动魄、逸闻趣事。假如你平心静气,侧耳倾听,哒哒的马蹄声、奔走呼告声、茶马交易声,正缓缓地透过历史的尘埃隐约传来,驮马在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在人流攒动、互市互惠、商贾云集的集市大道上,行走着一群又一群具有追寻精神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生死,远道而来。在前行的路上,遍布着金子般的光荣与梦想,他们的勇气到达哪里,辉煌就到达那里。从那个遥远的年代传来的铿锵有力的声音,不断地回响在列车的上空。时代不断更迭,列车永不停歇。在城市光彩的一隅,它坚毅地站立在那里,用亘古不变的精神与勇气昭示着后来人,等待更多的追梦者启航。
选择了一座城市,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每个人都在寻找的路上,面前的城市也会以独特的方式来接应你,迎接你的孤独与彷徨,幸福与安稳,以及在这些到来之前你所有默默的付出与漫长的等待。一切都会恰如其分地到来,抵达你生命的最深处。在城市变迁中,有很多善于奔跑的人,他们一脚水一脚泥地趟过去,来不及去揩拭额头的汗水,黝黑的皮肤直接暴晒在强烈的紫外线下,他们踏实肯干,不肯服输。他们是一群来自异乡的打工者:四川、东北、陕西、河南、湖北、山东、甚至广东等等。
在西宁这个典型的移民城市里,外来的人们在一个时期蜂拥而至,他们聚居在海湖路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城等这些商品贸易区。这些外来人口的涌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城市文化因此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包容性凸显。因为某一点的吸引力,人们选择留在这里。这些异乡人从最初的幻想者,到如今的实践者;从迷茫的追梦少年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从无落脚之地的漂泊者到安居海湖的幸福的人。以色列学者裘德·马特拉斯曾说:“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移民现象。”西宁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论点。在西宁城市化的进程中,海湖已然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苔花如米小
当清晨迎来第一缕阳光,城市的气息逐渐变得明媚起来。阳光从每个早起的人头上掠过,均匀地洒落在他们焦急而有些亢奋的脸上。这些勤劳的人们丝毫不敢懈怠,不知是受了哪种力量的掌控,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像一只机械的陀螺,欢快地拼命旋转,他们的表情总是显得过于沉默,这种沉默里能闻到一种泥土味的苦涩的孤独。西宁的清晨出奇的冰凉,让人不自觉地打起哆嗦,裹紧衣袖,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认为,这是生活对自己最起码的考验。宽阔的街道上车来车往,卖早点的富有节奏感的吆喝声,汽车站前来务工的人们开始寒暄,追赶公交车的人不得不迅速地跑动起来,直到坐到座位上,才能稍稍平复刚才急切的心情。沉寂许久的景象都开始活跃起来,人们迎着太阳,奔赴在人世间艰辛的生存之路上。
杨姐的故事就是从海湖路批发市场开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二十岁的她跟随丈夫一家从陕西来到青海,在西宁海湖路批发市场租下了一间门面,专卖调料、辣椒之类的。她是我父亲朋友的女儿,借助父辈深厚的友谊,从我到师大上学开始,我们就开始联络起来。她比我大个五六岁,当时的她,身材高挑,皮肤黝黑,消瘦的脸上嵌着一双灵动的眼睛。她总说自己书没念成,就是受笨苦的命。我去看她,她让我先坐在一边等会儿。我静静地看着她用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搬送货物,顾不上喝一口水。她的头发甚是乌黑,高高扎起的马尾因为忙碌也开始变得松散,一小摞轻薄的刘海垂在眼前。她走起路来,既有风的柔美安静,又有雨的犀利凛冽,一看就是个干活的把式。
她用及其平淡舒缓的语调,给我讲述了她的艰辛故事。来到西宁,她就不自觉地汇入了这个吵杂无序、人流密集、艰辛忙碌的市场。每天天一亮,她就要从苏家河湾的出租屋里赶到铺子,开始忙活生意。说是出租屋,其实就是一间民房,才十几平米大,摆得下一张床和一个桌子。后面他们又购置了一个煤炉子,一截铁皮烟筒沿房顶通到外面。这个铁炉子白天可以烧水做饭,晚上可以取暖,对于她们这些人来说再实惠不过了。这种生活理念,一部分是来自父辈们简朴隐忍的行事作风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关中平原带给她的直观生活体验——平坦的地势,规律的种植方式,固守与安稳就是一切。她说,她的人生没有过多的诉求,只希望在这个城市能有一处安稳的住处,能和自己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新生活的开始终究是新鲜的,如一阵轻盈的风扑面而来,温润醉人。人们总是容易对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保持这种好奇心,给予过多的期待并投入热情。杨姐就是这样的人。她告诉我,她一大早就来到铺子里开始忙活,虽然客戶还很零星,但只要一进这个嘈杂喧闹的市场,一进自家铺子,她就本能地感到亢奋,好像拥有了某种荣耀的力量,这是属于她并且不断膨胀扩大的东西,这些就在她的身体里温暖聚集,一旦提起来就不能再放下,仿佛一泄气生命也会彻底完结。她说她的父亲曾经说过,人活一口气,全靠着精气神。杨姐一门心思地投入到铺面的生意之中,客户特别多的时候,她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完全忘记了吃饭,饿得前胸贴后背,几次差点晕过去,可她总安慰自己说,忙完这一单就休息会儿。看着络绎不绝的客户,杨姐心里的欢喜从疲惫的身体里一丝一缕地透出来,黝黑的皮肤也被衬托得很是光鲜亮丽。从铺子里到铺子外,再从客户那回到铺子里,她每天的行踪都是固定的。她说,有时候,她真的有些厌倦这种一直看不到边的日子,但只要一摸到腰包里的一沓钱,她的心里又会充满极大的安慰。狭窄的铺子呈长方形,两边的隔断里都摆着满满当当的货物,在门口靠墙角的位置摆着一个圆形的小凳,是供客户歇息或自己休息时用的。简单而又直白的配置,让她的日子平平常常。
几年过去了,杨姐的生意越做越大。铺面也由狭窄的一间变成两间,还有了二楼的仓库。生活也迎来极好的起色,她有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而且她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一个属于她的安稳的家。房子位于海湖路。在搬进新家的当晚,她睡得很是安稳,没有做什么奇怪的梦,手心也没有出汗。我知道,为了迎接她所期待的美好生活,她一直在安静地积蓄力量,倔强地憋着一口气。现在,她的人生目标实现了!经过岁月的洗礼,她从一个单纯的少女变得成熟稳健,成为了泼辣干练独当一面的生意人。在生意场多年,她有了一些独到的心经,她说,就是勤劳致富,诚信为本。听起来是大道理,但落到实处,还真就是这么个道理。
后来,海湖路批发市场拆迁,她的生意也搬到了城北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这个集散中心区域划分清楚,格局合理,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介入,竞争愈加激烈。她说,生意自然没有以前红火,但再难还得做下去。她站在宽敞的铺面门口,看着一辆一辆大型卡车进进出出,脸上泛起得意的神色。如今,铺子里雇佣了两个能干的帮手。一个负责进货,一个负责联系客户,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近几年,海湖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便捷高效的生活节奏,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杨姐的感受来的更为真切,因为她几乎是海湖的早批创业者,亲眼见证了海湖新区的发展历程。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一个小人物,她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她说,置身于城市的文明中,就像一场不可琢磨的梦,一种人的荣耀感油然而生。我想到一首诗《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哪怕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会自惭形秽,不会失却生活向上的勇气,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生发出生命的绿意和光彩。许许多多像她这样的人,来自生活的最底层,凭着自强不息的生命之力,突破环境的有限制约,把蕴藏在体内的能量一点一点地激发出来,如今也争得和花一样绽放的机会。
回老家,听父亲说,最近杨姐又在咸阳买了一栋别墅,两个儿子就要参加高考,日子越来越如意了。
积水而成海
一个特殊的机缘,我听说了小伟的故事。
小伟是湖北黄冈人,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扶养他和妹妹两人长大。不幸的身世让他无所依傍,小小年纪就跟随老乡们一起来到西宁打工。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他真的是一个聪明有悟性的孩子,自从跟了一个木匠师傅开始学活,小伟就一个猛子扎了进去,跑前跑后地为师傅端茶倒水,一边小心伺候,一边仔细观察操作台上师傅灵活的动作。从木板的挑选到度量划线,处处留心,待师傅累了坐下来休息,他就用一些废料在锯上练习,慢慢地,拿捏的角度、轻重也就逐渐掌握了,动作也灵活起来,给个尺寸就能裁好木料,后来竟成了师傅最得力的助手。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小伟俨然成了木匠活的把式,开始独自挑大梁承包活了。他年轻,脑子活,新鲜的样式接受得快,总是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客户放心满意。于是,在他周围,也逐渐团结了一批有技术、能吃苦、有梦想的老乡。在这段奋斗的黄金岁月里,他几乎跑遍了海湖新区的建筑工地,从海宏一号到金座,再到后来的绿地,从九号公馆到皇家花园,再到三榆山水文园……累了,他就坐在湟水河边的阴凉处休息,河水匆匆流逝,带着泥沙绝然而下。两旁的小树长势良好,尽管太阳火辣辣的,但树的枝桠却青翠碧绿地伸展开来,那股超越了时光的气质让小伟有些感动。路边的小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清纯可人,有的则完全隐藏在灌木丛之下,如果不从跟前走过,根本不能发觉这寂静处的美妙。小伟喝了几口矿泉水,想到自己从年少走过的路,虽然历经了磨难,品尝了人间滋味,但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年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磨炼和痛苦往往不再是一种真实的外在的挫伤,而仅是内心的各种感受的积累,一旦好好地化解它,使之顺畅地在心里流动起来,这些感受就会成为前进中一份坚实的力量。在湟水河边短暂的休憩,小伟时常觉得眼前的景象是那么的生动和干净,让他感到轻松惬意,好像疲惫的心灵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有一幕感动的情节,至今停留在小伟的记忆中。那是他第一次离开家,踏上西宁的土地。下了车,他拎着一个黑色的旧布包,畏畏缩缩地跟在几个老乡的身后。他们先是上了一个短坡,然后左拐进入一个小土路,旁边有个狭长的坑里长着十几棵高大的杨树,树的附近堆满了各种垃圾。沿着土路一直往里走,老乡终于在一个宽敞的院门口停下。这是一个两层的楼房,上下共有尽十间房,窗明几净,环境甚是清雅。这里就是老乡所说的杨家寨村,一楼的几间房就是老乡的住处。一个小而精致的花园占据了院落的重要位置,几簇鲜艳的月季围拢在一棵桃树的周围,深红、玫红,还有几朵黄色的,这样的布局很有生活的情趣。在他们等待的间歇,只见房东背着手从二楼走下来,先是询问了老乡几句,又看了一眼瘦小的他,之后若有所思地顿了一口气,用青海话说道,尕娃,这个月的房租可以先不收,等你下个月发了工钱再给我就行。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好好干吧!
说完這句话,那个苍老却尽显慈悲的老头,用手轻轻地在他瘦弱的肩膀上拍打了两下,然后洒脱地出门去了。在那一刻,这样的拍打,真像是逝去的父亲从另一个时空里伸出的厚重的手,温暖地抚慰着自己单薄的心,小伟的泪水在眼睛里一点一点凝结。也正是从那天开始,他坚定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拼搏的信心。
对于这个城市的建设,他们是光荣的一分子,贡献着微小的力量。一想到很多客户的毛坯房,经他们的手设计施工完成装修,而后变成一个美丽舒适的家,小伟真的有点心潮澎拜。在西宁,像他们这样出门在外打拼的人其实很多,他们寄居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抱团取暖,为心中朴素的梦想而战。一想到还有很多人,他的心里明显变得轻松了,这很多人瞬间分解了他心里的苦,而这些人也好像变成了他的盟友、他人生队伍中的一员。当苦痛来临,他也不再是孤军作战,而是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共同分担。
随着西宁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诉求也在慢慢发生改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实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居住的、格调与品质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房子,本质上是一件坚硬的实物,但完全可以用丰富的设计元素、合理的布局来传达细腻的情感,实现与人的审美情趣一致。在接触了一些成功人士之后,小伟也调整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他一方面通过网络学习装修相关的新知识新理念,另一方面也逐步参与设计、预算等工作环节,从木匠到油漆工,从设计师到采购员,他熟识了整个装修工作的所有流程。后来,他终于创办了自己的装修公司。听说,之前一些对西宁嗤之以鼻的亲戚、朋友,也慕他的名来到这里,开始创业。 为有暗香来
这是一个与花店有关的故事。
小林是四川人。父亲是物理教师,母亲在乡镇上班。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成长,良好的家教与安逸的环境,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一种约束。在周围人眼里,小林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可是一到夜晚,当她一个人躺在床上,心里不由得涌起千层浪,她总禁不住遥想外面的美好世界。高二文理分科,在父母及一干亲戚的一再劝说下,她选择了据说好就业、实用的理科。2007年,她填报了青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终如愿被录取。在亲戚朋友无限喜悦的祝福中,她带着忐忑的心情开启了大学生活。学生会、社团、竞赛联谊等丰富的活动,让小林的心开始飞扬起来,她如一匹野马,自由地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时间飞快,一弹指,临近毕业,人生抉择的时候到了。父母的意见是回到四川就业,可以选择考公务员,也可以选择有实力的国企就职。但对于小林来说,父母的意见越是坚定,她的情绪就越是反抗。
在青海求学的日子里,小林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男朋友小宇。可是如今,小宇已经开始在着手办理出国留学的相关事宜。这个男孩,有着辽阔的梦想——就是进军金融业。其实在这尽四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加强知识储备,一边积极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为毕业的去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属于那种目标很明确,随时准备出发的人,这种人具有绝对的理性思维,遇事也会冷静得可怕。加之,他有一个在华尔街金融界也分的一杯羹的姑妈。对于小宇所学的金融学,这个应现代社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应用经济科学,培养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领域的众多人才,这也正是父母眼中的实用的学科。对于小宇的选择,小林有不同意见。虽然她终于从故乡安逸的牢笼中飞了出来,可是近几年的成长经历让她越来越发觉,这种类似金融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的实用学科,只有与当地经济模式紧密结合之后,才会生发出强劲的动力。而对于青海西宁这几年的发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单就海湖新区的拔地而起就足以令人惊讶。最终,脆弱的爱情还是没有能经住现实的考验,意见相左的两个人不得不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一毕业,小宇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而小林则黯然伤神,决定继续留在西宁发展。
日子像水一样流过,一切都显得软绵绵的,偶尔有几只鸟从街道的上空飞过,但也只是轻轻的一瞬,激不起这个城市的任何情绪。小林觉得,这样的轻来的司空见惯,像昨夜的风,来时声势绵软,去的更是无迹可寻。尽管这种短暂的感觉也需要历经几秒钟,几秒钟可以决定一个重大的时刻,可以使一座城市灯火辉煌,可以使一個人的心暗下来;几秒钟也会是一个生命诞生的倒计时,亦或是旋转餐厅中一个女人优雅的一笑。柔软的,坚硬的,有名的,无名的,静止的,穿越的……,在短暂的几秒钟,我们可以完全凭想象描述它们,赋予它们新的色彩、形态与质地。这一刻足以让小林沉醉,但只有这一刻。过后,一切都又动起来,如不能轻易涂抹的画,纹理紧致,丝毫没有松弛的迹象。人们追赶着自己,裹紧宽松的大衣,握紧手中的包,鞋子噔噔响起来,西宁的巷子越来越深。
小林坐在万达的曼咖啡店里,看着橱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想到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没有实现,不觉悲从中来。作为一个公司的信息管理员,这种工作机械又无趣,远远不能满足她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她越来越觉得,灵魂的自由是最可贵的,即使她和小宇没有达成共识,即使她孤身一人呆在西宁,她也绝不降低对生活的要求。经过三个月的调研,她发现在海湖新区这一块地方,商业物流通讯的发达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丰富的夜生活同样充满魅惑,在这段充满活力又极具私密的时间,可以让一个人抛却白日的喧嚣,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大剧院、咖啡厅、酒吧、电影院等,这些优质的设施和细致的服务,已经能够承担起文化艺术与生活商业娱乐等的基本城市功能,也给西宁人提供了一些高端而有内涵的体验与享受。
小林的心渐渐在海湖驻扎了下来。从陌生到逐渐融入,再到获得安全和鼓励,这种归属感使她内心丰盈起来,即使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那么坚定,不当逃兵。处于对自我的责任感,她就得承担全部的孤独与生活的困境。未来的生活总是让人充满想象,就像有些东西,你明明感受得到,尽管它们是无形的。它们就像记忆的孩子,随意停留在一个人高兴或者绝望的脸上,或是一片分不清方向的叶子上,一栋陈旧而古朴的老房子里,再或者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谈话中。它们一直在你眼前晃啊晃啊,当你一起身,它们迅速由星星点点汇成了一条线,不,应该是几条线,并且紧张有序地铺展开来,占满你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动作细致,神情笃定,那种认真和舒展让你顿时变得羞愧起来。在那一瞬间,只是在那一瞬间,你躲过了拥挤的人群和熟悉的街道,焕然一新地站在了自己的面前,重新拥有了自由的灵魂,两个你彼此对望着。这该是怎样的情景呢?现实如往常一样,你还是从人群中匆忙穿过,身边的人啊,相互摩擦着前行,他们的表情僵硬而淡漠。你碰见张三或李四经过,他们兴奋地朝你问候,笑容里带着善意,可你什么也听不清。你所怀念的一切,就像从来没有遇见你一样,悄然无息地流过。
小林的梦醒了。她决定在海湖新区开始她的抉择——开花店。在大学时,她曾选修过植物学与插画技艺的选修课,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加之对时尚生活的点滴关注,她对花店的筹备充满了信心,她特意起了个名字——六月芳菲。青海的夏季是最美的季节,也是她人生中重要的开始。“六月芳菲”,似乎才真正开启了她的光荣与梦想之路,一切越来越明晰,越来越闪耀。她觉得,在生活面前自己已经做回了主人,她不再屈从于父母所做的这样或那样的安排,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冷静处理。人生的迷雾,也随着她的脚步而一步一步变得淡薄起来。
乘风问起居
去年11月,父亲从陕西坐硬座来西宁,说是商讨小弟的婚事。到达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和父亲就从马坊东出发,到中心广场后,又转乘48路公交车,赶往我们的目的地——时代新能源公司,那是小弟工作的地方,也是终点的前一站。48路车是小型公交,座位很少,我和父亲站在靠窗的座位边上,车开得很快,摇摇晃晃。快到城南烈士陵园站时,父亲猛然半蹲下来,我说,爸,你没事吧。他冲我摆了一下手,说没事,有点晕。我想可能是早上没吃早饭的原因。父亲不吃早饭的习惯已经很多年了,没有人可以说服他。这种来自骨子里的倔强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我只能给予足够的尊重。公交车还在向城南驶进,车上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也有了座位。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我便向父亲聊起了城南的发展变化及小弟公司的概况。终于到站了,父亲说,好远。我回答,就是,工厂一般都是建在郊区的,这边现在属于南川工业园区,发展前景还是可以的。
中午12點半,太阳光很是强烈。我和父亲在南川河边找了个阴凉处坐下来,等小弟出来。河水在枯萎的树边流淌,清冷的空气浸透了每一片叶子,那些闪着美丽的光的碎片,在我们的脚下缓缓流淌。河岸上的草早已泛黄,显得很是冷寂,在我们眼前,有一座小木桥连接河的对岸,周围则是一个狭长的绿化带,几块空地上种着一些小树苗。一会儿,小弟奔跑着过来了,我们一起过了木桥来到一个小广场上。父亲踱着步,一直停不下来,追着小弟问这问那,等到确定的答复才长出了一口气,放心下来。往常沉默的父亲此时像换了一个人,说起话来兴致勃勃。后面他对我说,小弟的婚事就是他心头的大事,等着这件事完成了,他也就心甘了。看着内向又略显嘴笨的小弟,我不禁有些难过,对于我们最亲爱的父亲,我们曾经有过多少真切的怨恨和误解啊!那天,我们三个人,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畅谈了很久,广场很空旷,风稍微有点大。
回到家,吃过晚饭。父亲说要下楼转转。我因为要照看孩子,不得空闲。父亲说,没事,我自己出去就行。他利索地提上外套带门出去了。父亲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到处转转,精神头很足。第二天,弟弟来了,应父亲之邀,去看一下他“盛达国际”的房子。小弟买的房子,在海湖新区省体育中心旁边,对面是省委家属院,当初售楼小姐说是好地段。先前我还以过来人的经验劝小弟说,在城西区买个学区房吧!他却一脸不屑地说,那是你的观念,我就要在体育中心旁边买房,就想把家安在那,尽管离公司有点远。他又略显得意地说,我们年轻人要的就是生活的品质和效率,万达、新华联等商圈文化和便捷的服务真的是一个吸引力,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上班族来说,既节省了时间,又提升了品质,真的是高效的生活标配。他的感受是真实的,对于一个爱运动爱生活的男孩,这样的选择不得不说是很明智的。对于他和父亲一同看房的经历,小弟的说辞让我有些吃惊。他说,我们坐车去吧。父亲坚决不坐,说走着去,顺便转转。于是,他俩就从马坊这边穿过通海桥,再右拐到盛达国际,一路走了过去,大约用了半小时。小弟抱怨父亲太过固执,省那点钱有什么用,还害得他腿疼。可父亲却没有丝毫疲惫之色,仍然迈着轻快的脚步走来走去,眼睛里透着喜悦的光。看到了儿子的房子,那是儿子在西宁安的家,他的心也就稳了。这实实在在的房子,是他和儿子倾尽全力的结果。海湖,是小弟的家,也成了父亲的一份遥远的牵挂。父亲对小弟说,既然你选择在西宁发展,现在也在海湖买了房子,那就好好干吧!
小弟的事情定下来了。父亲说,我明天就回老家了。听着父亲执拗的言辞,我也不好再做挽留。便给父亲定了高铁票,帮着收拾行李。因为我们说青海气候寒冷,害得他多带了一件毛衣和一件厚外套,可到底也没有排上用场。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洗漱用品,没有其他的。他一直说,轻装上阵,千里路上不捎针。我也一直遵从他的教诲,出远门,尽量少带东西。那天晚上,我们聊到很晚。父亲最后说,你明早把我送到公交站就好了。我们去休息后,父亲又去卫生间洗了袜子才睡。第二天一大早,我一打开卧室门,只见父亲早已穿戴整齐,拿好了行李,准备出门。我带着歉意说,爸,等一下,我换一下衣服送你。他拿起行李,轻声说道,算了,不用了,那个车站我知道,你管好两个孩子就行了。说完就头也不回地下楼了。我站在门口,呆呆地望着父亲的背影和离去的脚步声,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后面,小弟的事情又出现了变动,事与愿违,我们都很伤神。想起父亲上次离开时的喜悦,我们真的难以开口,不想再让他伤心。瞒了几天,实在不行了,才委婉地告诉他。他听后只是沉默。我能感受到这沉默背后的煎熬和焦虑,父亲已白发苍苍,近几年,他又接连失去了两位亲人:大伯和大姑。还记得有个深夜,我在沉睡,父亲突然打来电话,用颤抖的声音说,你大伯快不行了,已在重症监护室呆了一星期了,今天我们把他接回家了。他说,我太难受了……。你们这些孩子,亲情观念太淡薄了。我说,爸,不要难过……我知道了,以后会改正的。他又给我诉说了一些他和兄弟姐妹之间的陈年往事,那种难以割舍的深情厚意,令我沉思良久。今年四月,大姑去世了。和父亲通电话,他说他深受打击,悲痛之情溢于言表,我也替父亲难过,在这个世界上,他又失去了一位亲人,变得越来越孤单。人生的痛苦就像一条悠长的河流,谁也无法轻松地迈过去。
生活的泥潭,就是深不见底的沼泽地,在那看不见的平面之下,潜藏着许多如水草般摇曳的困境。父亲是一个倔强且敏感的人,重情重义,雷厉风行。他常说,自己的命不好,受苦受累的命,钱装在口袋里也舍不得花。我说,你可以尝试改变一下,活得轻松一点。他说,哪能轻松得了。前段时间打电话,父亲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我没话和你说,给我你们的地址,我要给你们各写一封信,我要远走。他痛苦的声音在电话中颤抖,它们几乎逼近了流浪和死亡。我沉重地把这些告诉小弟,希望他与父亲多沟通,化解化解老人心中的伤痛和绝望。并商议,等他海湖的房子装修好了,时机成熟,就把父母接来孝敬。
一个晴朗的晚上,小弟打电话给我,说有一张新年音乐会的票要不要,我说好啊。一下班,我就匆忙赶往大剧院。演出开始了,先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古典芭蕾舞团表演的《天鹅湖》,一群天鹅在飞舞,湖水荡漾开来,一切美得让人安静下来。接着是乌克兰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置身于高雅艺术的殿堂,我的心也随着音乐的节奏而激荡起来。观众席上,大人和孩子们凝神聚气,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演出完了,我仍意犹未尽。小弟说,以后你要经常带孩子来大剧院,自觉接受艺术的熏陶,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我想是的,艺术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带你进入一场别具一格的心灵之旅,给你敏锐的感受力与强烈的审美体验,让你毫无缘由地沉醉其中,变成一个柔软的人。我的童年教育中缺失了这些,以后,我将会给我的孩子补上这一课。我也希望,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我的孩子能安全无忧地走在街道上,他的头会高高昂起,尽情感受这个世界,一个为迎接他的奋斗而来的更好的世界。
西宁,一座温柔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人来到这里。尽管它地处偏远的高原,它欠发达,但来到这里的人,总能找到一份理由来诉说与它的故事。一座城市的文明进程,是从人的文明开始的。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在雨中奔跑的孩子,远处的灯塔若隐若现地闪现在眼前,他拼命地跑啊跑,淅沥的小雨透过衣衫打湿了皮肤,继续向下流动,小脚击打着路面发出踢踢踏踏的声音,在寂静的夜中分外响亮,像是追赶着那一丝轻薄的光,尽管只有一点点,但孩子还是继续跑着,这种向前的力量从他的心底焕发出来,坚不可摧。
选择了一座城市,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每个人都在寻找的路上,面前的城市也会以独特的方式来接应你,迎接你的孤独与彷徨,幸福与安稳,以及在这些到来之前你所有默默的付出与漫长的等待。一切都会恰如其分地到来,抵达你生命的最深处。在城市变迁中,有很多善于奔跑的人,他们一脚水一脚泥地趟过去,来不及去揩拭额头的汗水,黝黑的皮肤直接暴晒在强烈的紫外线下,他们踏实肯干,不肯服输。他们是一群来自异乡的打工者:四川、东北、陕西、河南、湖北、山东、甚至广东等等。
在西宁这个典型的移民城市里,外来的人们在一个时期蜂拥而至,他们聚居在海湖路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城等这些商品贸易区。这些外来人口的涌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城市文化因此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包容性凸显。因为某一点的吸引力,人们选择留在这里。这些异乡人从最初的幻想者,到如今的实践者;从迷茫的追梦少年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从无落脚之地的漂泊者到安居海湖的幸福的人。以色列学者裘德·马特拉斯曾说:“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移民现象。”西宁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论点。在西宁城市化的进程中,海湖已然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苔花如米小
当清晨迎来第一缕阳光,城市的气息逐渐变得明媚起来。阳光从每个早起的人头上掠过,均匀地洒落在他们焦急而有些亢奋的脸上。这些勤劳的人们丝毫不敢懈怠,不知是受了哪种力量的掌控,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像一只机械的陀螺,欢快地拼命旋转,他们的表情总是显得过于沉默,这种沉默里能闻到一种泥土味的苦涩的孤独。西宁的清晨出奇的冰凉,让人不自觉地打起哆嗦,裹紧衣袖,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认为,这是生活对自己最起码的考验。宽阔的街道上车来车往,卖早点的富有节奏感的吆喝声,汽车站前来务工的人们开始寒暄,追赶公交车的人不得不迅速地跑动起来,直到坐到座位上,才能稍稍平复刚才急切的心情。沉寂许久的景象都开始活跃起来,人们迎着太阳,奔赴在人世间艰辛的生存之路上。
杨姐的故事就是从海湖路批发市场开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二十岁的她跟随丈夫一家从陕西来到青海,在西宁海湖路批发市场租下了一间门面,专卖调料、辣椒之类的。她是我父亲朋友的女儿,借助父辈深厚的友谊,从我到师大上学开始,我们就开始联络起来。她比我大个五六岁,当时的她,身材高挑,皮肤黝黑,消瘦的脸上嵌着一双灵动的眼睛。她总说自己书没念成,就是受笨苦的命。我去看她,她让我先坐在一边等会儿。我静静地看着她用粗糙的双手不停地搬送货物,顾不上喝一口水。她的头发甚是乌黑,高高扎起的马尾因为忙碌也开始变得松散,一小摞轻薄的刘海垂在眼前。她走起路来,既有风的柔美安静,又有雨的犀利凛冽,一看就是个干活的把式。
她用及其平淡舒缓的语调,给我讲述了她的艰辛故事。来到西宁,她就不自觉地汇入了这个吵杂无序、人流密集、艰辛忙碌的市场。每天天一亮,她就要从苏家河湾的出租屋里赶到铺子,开始忙活生意。说是出租屋,其实就是一间民房,才十几平米大,摆得下一张床和一个桌子。后面他们又购置了一个煤炉子,一截铁皮烟筒沿房顶通到外面。这个铁炉子白天可以烧水做饭,晚上可以取暖,对于她们这些人来说再实惠不过了。这种生活理念,一部分是来自父辈们简朴隐忍的行事作风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关中平原带给她的直观生活体验——平坦的地势,规律的种植方式,固守与安稳就是一切。她说,她的人生没有过多的诉求,只希望在这个城市能有一处安稳的住处,能和自己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新生活的开始终究是新鲜的,如一阵轻盈的风扑面而来,温润醉人。人们总是容易对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保持这种好奇心,给予过多的期待并投入热情。杨姐就是这样的人。她告诉我,她一大早就来到铺子里开始忙活,虽然客戶还很零星,但只要一进这个嘈杂喧闹的市场,一进自家铺子,她就本能地感到亢奋,好像拥有了某种荣耀的力量,这是属于她并且不断膨胀扩大的东西,这些就在她的身体里温暖聚集,一旦提起来就不能再放下,仿佛一泄气生命也会彻底完结。她说她的父亲曾经说过,人活一口气,全靠着精气神。杨姐一门心思地投入到铺面的生意之中,客户特别多的时候,她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完全忘记了吃饭,饿得前胸贴后背,几次差点晕过去,可她总安慰自己说,忙完这一单就休息会儿。看着络绎不绝的客户,杨姐心里的欢喜从疲惫的身体里一丝一缕地透出来,黝黑的皮肤也被衬托得很是光鲜亮丽。从铺子里到铺子外,再从客户那回到铺子里,她每天的行踪都是固定的。她说,有时候,她真的有些厌倦这种一直看不到边的日子,但只要一摸到腰包里的一沓钱,她的心里又会充满极大的安慰。狭窄的铺子呈长方形,两边的隔断里都摆着满满当当的货物,在门口靠墙角的位置摆着一个圆形的小凳,是供客户歇息或自己休息时用的。简单而又直白的配置,让她的日子平平常常。
几年过去了,杨姐的生意越做越大。铺面也由狭窄的一间变成两间,还有了二楼的仓库。生活也迎来极好的起色,她有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而且她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一个属于她的安稳的家。房子位于海湖路。在搬进新家的当晚,她睡得很是安稳,没有做什么奇怪的梦,手心也没有出汗。我知道,为了迎接她所期待的美好生活,她一直在安静地积蓄力量,倔强地憋着一口气。现在,她的人生目标实现了!经过岁月的洗礼,她从一个单纯的少女变得成熟稳健,成为了泼辣干练独当一面的生意人。在生意场多年,她有了一些独到的心经,她说,就是勤劳致富,诚信为本。听起来是大道理,但落到实处,还真就是这么个道理。
后来,海湖路批发市场拆迁,她的生意也搬到了城北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这个集散中心区域划分清楚,格局合理,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介入,竞争愈加激烈。她说,生意自然没有以前红火,但再难还得做下去。她站在宽敞的铺面门口,看着一辆一辆大型卡车进进出出,脸上泛起得意的神色。如今,铺子里雇佣了两个能干的帮手。一个负责进货,一个负责联系客户,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近几年,海湖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便捷高效的生活节奏,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杨姐的感受来的更为真切,因为她几乎是海湖的早批创业者,亲眼见证了海湖新区的发展历程。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一个小人物,她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她说,置身于城市的文明中,就像一场不可琢磨的梦,一种人的荣耀感油然而生。我想到一首诗《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哪怕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会自惭形秽,不会失却生活向上的勇气,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生发出生命的绿意和光彩。许许多多像她这样的人,来自生活的最底层,凭着自强不息的生命之力,突破环境的有限制约,把蕴藏在体内的能量一点一点地激发出来,如今也争得和花一样绽放的机会。
回老家,听父亲说,最近杨姐又在咸阳买了一栋别墅,两个儿子就要参加高考,日子越来越如意了。
积水而成海
一个特殊的机缘,我听说了小伟的故事。
小伟是湖北黄冈人,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扶养他和妹妹两人长大。不幸的身世让他无所依傍,小小年纪就跟随老乡们一起来到西宁打工。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他真的是一个聪明有悟性的孩子,自从跟了一个木匠师傅开始学活,小伟就一个猛子扎了进去,跑前跑后地为师傅端茶倒水,一边小心伺候,一边仔细观察操作台上师傅灵活的动作。从木板的挑选到度量划线,处处留心,待师傅累了坐下来休息,他就用一些废料在锯上练习,慢慢地,拿捏的角度、轻重也就逐渐掌握了,动作也灵活起来,给个尺寸就能裁好木料,后来竟成了师傅最得力的助手。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小伟俨然成了木匠活的把式,开始独自挑大梁承包活了。他年轻,脑子活,新鲜的样式接受得快,总是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客户放心满意。于是,在他周围,也逐渐团结了一批有技术、能吃苦、有梦想的老乡。在这段奋斗的黄金岁月里,他几乎跑遍了海湖新区的建筑工地,从海宏一号到金座,再到后来的绿地,从九号公馆到皇家花园,再到三榆山水文园……累了,他就坐在湟水河边的阴凉处休息,河水匆匆流逝,带着泥沙绝然而下。两旁的小树长势良好,尽管太阳火辣辣的,但树的枝桠却青翠碧绿地伸展开来,那股超越了时光的气质让小伟有些感动。路边的小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清纯可人,有的则完全隐藏在灌木丛之下,如果不从跟前走过,根本不能发觉这寂静处的美妙。小伟喝了几口矿泉水,想到自己从年少走过的路,虽然历经了磨难,品尝了人间滋味,但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年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磨炼和痛苦往往不再是一种真实的外在的挫伤,而仅是内心的各种感受的积累,一旦好好地化解它,使之顺畅地在心里流动起来,这些感受就会成为前进中一份坚实的力量。在湟水河边短暂的休憩,小伟时常觉得眼前的景象是那么的生动和干净,让他感到轻松惬意,好像疲惫的心灵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有一幕感动的情节,至今停留在小伟的记忆中。那是他第一次离开家,踏上西宁的土地。下了车,他拎着一个黑色的旧布包,畏畏缩缩地跟在几个老乡的身后。他们先是上了一个短坡,然后左拐进入一个小土路,旁边有个狭长的坑里长着十几棵高大的杨树,树的附近堆满了各种垃圾。沿着土路一直往里走,老乡终于在一个宽敞的院门口停下。这是一个两层的楼房,上下共有尽十间房,窗明几净,环境甚是清雅。这里就是老乡所说的杨家寨村,一楼的几间房就是老乡的住处。一个小而精致的花园占据了院落的重要位置,几簇鲜艳的月季围拢在一棵桃树的周围,深红、玫红,还有几朵黄色的,这样的布局很有生活的情趣。在他们等待的间歇,只见房东背着手从二楼走下来,先是询问了老乡几句,又看了一眼瘦小的他,之后若有所思地顿了一口气,用青海话说道,尕娃,这个月的房租可以先不收,等你下个月发了工钱再给我就行。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好好干吧!
说完這句话,那个苍老却尽显慈悲的老头,用手轻轻地在他瘦弱的肩膀上拍打了两下,然后洒脱地出门去了。在那一刻,这样的拍打,真像是逝去的父亲从另一个时空里伸出的厚重的手,温暖地抚慰着自己单薄的心,小伟的泪水在眼睛里一点一点凝结。也正是从那天开始,他坚定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拼搏的信心。
对于这个城市的建设,他们是光荣的一分子,贡献着微小的力量。一想到很多客户的毛坯房,经他们的手设计施工完成装修,而后变成一个美丽舒适的家,小伟真的有点心潮澎拜。在西宁,像他们这样出门在外打拼的人其实很多,他们寄居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抱团取暖,为心中朴素的梦想而战。一想到还有很多人,他的心里明显变得轻松了,这很多人瞬间分解了他心里的苦,而这些人也好像变成了他的盟友、他人生队伍中的一员。当苦痛来临,他也不再是孤军作战,而是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共同分担。
随着西宁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诉求也在慢慢发生改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实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居住的、格调与品质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房子,本质上是一件坚硬的实物,但完全可以用丰富的设计元素、合理的布局来传达细腻的情感,实现与人的审美情趣一致。在接触了一些成功人士之后,小伟也调整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他一方面通过网络学习装修相关的新知识新理念,另一方面也逐步参与设计、预算等工作环节,从木匠到油漆工,从设计师到采购员,他熟识了整个装修工作的所有流程。后来,他终于创办了自己的装修公司。听说,之前一些对西宁嗤之以鼻的亲戚、朋友,也慕他的名来到这里,开始创业。 为有暗香来
这是一个与花店有关的故事。
小林是四川人。父亲是物理教师,母亲在乡镇上班。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成长,良好的家教与安逸的环境,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一种约束。在周围人眼里,小林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可是一到夜晚,当她一个人躺在床上,心里不由得涌起千层浪,她总禁不住遥想外面的美好世界。高二文理分科,在父母及一干亲戚的一再劝说下,她选择了据说好就业、实用的理科。2007年,她填报了青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终如愿被录取。在亲戚朋友无限喜悦的祝福中,她带着忐忑的心情开启了大学生活。学生会、社团、竞赛联谊等丰富的活动,让小林的心开始飞扬起来,她如一匹野马,自由地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时间飞快,一弹指,临近毕业,人生抉择的时候到了。父母的意见是回到四川就业,可以选择考公务员,也可以选择有实力的国企就职。但对于小林来说,父母的意见越是坚定,她的情绪就越是反抗。
在青海求学的日子里,小林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男朋友小宇。可是如今,小宇已经开始在着手办理出国留学的相关事宜。这个男孩,有着辽阔的梦想——就是进军金融业。其实在这尽四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加强知识储备,一边积极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为毕业的去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属于那种目标很明确,随时准备出发的人,这种人具有绝对的理性思维,遇事也会冷静得可怕。加之,他有一个在华尔街金融界也分的一杯羹的姑妈。对于小宇所学的金融学,这个应现代社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应用经济科学,培养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领域的众多人才,这也正是父母眼中的实用的学科。对于小宇的选择,小林有不同意见。虽然她终于从故乡安逸的牢笼中飞了出来,可是近几年的成长经历让她越来越发觉,这种类似金融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的实用学科,只有与当地经济模式紧密结合之后,才会生发出强劲的动力。而对于青海西宁这几年的发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单就海湖新区的拔地而起就足以令人惊讶。最终,脆弱的爱情还是没有能经住现实的考验,意见相左的两个人不得不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一毕业,小宇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而小林则黯然伤神,决定继续留在西宁发展。
日子像水一样流过,一切都显得软绵绵的,偶尔有几只鸟从街道的上空飞过,但也只是轻轻的一瞬,激不起这个城市的任何情绪。小林觉得,这样的轻来的司空见惯,像昨夜的风,来时声势绵软,去的更是无迹可寻。尽管这种短暂的感觉也需要历经几秒钟,几秒钟可以决定一个重大的时刻,可以使一座城市灯火辉煌,可以使一個人的心暗下来;几秒钟也会是一个生命诞生的倒计时,亦或是旋转餐厅中一个女人优雅的一笑。柔软的,坚硬的,有名的,无名的,静止的,穿越的……,在短暂的几秒钟,我们可以完全凭想象描述它们,赋予它们新的色彩、形态与质地。这一刻足以让小林沉醉,但只有这一刻。过后,一切都又动起来,如不能轻易涂抹的画,纹理紧致,丝毫没有松弛的迹象。人们追赶着自己,裹紧宽松的大衣,握紧手中的包,鞋子噔噔响起来,西宁的巷子越来越深。
小林坐在万达的曼咖啡店里,看着橱窗外熙熙攘攘的人流,想到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没有实现,不觉悲从中来。作为一个公司的信息管理员,这种工作机械又无趣,远远不能满足她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她越来越觉得,灵魂的自由是最可贵的,即使她和小宇没有达成共识,即使她孤身一人呆在西宁,她也绝不降低对生活的要求。经过三个月的调研,她发现在海湖新区这一块地方,商业物流通讯的发达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丰富的夜生活同样充满魅惑,在这段充满活力又极具私密的时间,可以让一个人抛却白日的喧嚣,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大剧院、咖啡厅、酒吧、电影院等,这些优质的设施和细致的服务,已经能够承担起文化艺术与生活商业娱乐等的基本城市功能,也给西宁人提供了一些高端而有内涵的体验与享受。
小林的心渐渐在海湖驻扎了下来。从陌生到逐渐融入,再到获得安全和鼓励,这种归属感使她内心丰盈起来,即使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那么坚定,不当逃兵。处于对自我的责任感,她就得承担全部的孤独与生活的困境。未来的生活总是让人充满想象,就像有些东西,你明明感受得到,尽管它们是无形的。它们就像记忆的孩子,随意停留在一个人高兴或者绝望的脸上,或是一片分不清方向的叶子上,一栋陈旧而古朴的老房子里,再或者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谈话中。它们一直在你眼前晃啊晃啊,当你一起身,它们迅速由星星点点汇成了一条线,不,应该是几条线,并且紧张有序地铺展开来,占满你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动作细致,神情笃定,那种认真和舒展让你顿时变得羞愧起来。在那一瞬间,只是在那一瞬间,你躲过了拥挤的人群和熟悉的街道,焕然一新地站在了自己的面前,重新拥有了自由的灵魂,两个你彼此对望着。这该是怎样的情景呢?现实如往常一样,你还是从人群中匆忙穿过,身边的人啊,相互摩擦着前行,他们的表情僵硬而淡漠。你碰见张三或李四经过,他们兴奋地朝你问候,笑容里带着善意,可你什么也听不清。你所怀念的一切,就像从来没有遇见你一样,悄然无息地流过。
小林的梦醒了。她决定在海湖新区开始她的抉择——开花店。在大学时,她曾选修过植物学与插画技艺的选修课,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加之对时尚生活的点滴关注,她对花店的筹备充满了信心,她特意起了个名字——六月芳菲。青海的夏季是最美的季节,也是她人生中重要的开始。“六月芳菲”,似乎才真正开启了她的光荣与梦想之路,一切越来越明晰,越来越闪耀。她觉得,在生活面前自己已经做回了主人,她不再屈从于父母所做的这样或那样的安排,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冷静处理。人生的迷雾,也随着她的脚步而一步一步变得淡薄起来。
乘风问起居
去年11月,父亲从陕西坐硬座来西宁,说是商讨小弟的婚事。到达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和父亲就从马坊东出发,到中心广场后,又转乘48路公交车,赶往我们的目的地——时代新能源公司,那是小弟工作的地方,也是终点的前一站。48路车是小型公交,座位很少,我和父亲站在靠窗的座位边上,车开得很快,摇摇晃晃。快到城南烈士陵园站时,父亲猛然半蹲下来,我说,爸,你没事吧。他冲我摆了一下手,说没事,有点晕。我想可能是早上没吃早饭的原因。父亲不吃早饭的习惯已经很多年了,没有人可以说服他。这种来自骨子里的倔强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我只能给予足够的尊重。公交车还在向城南驶进,车上的人越来越少,我们也有了座位。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我便向父亲聊起了城南的发展变化及小弟公司的概况。终于到站了,父亲说,好远。我回答,就是,工厂一般都是建在郊区的,这边现在属于南川工业园区,发展前景还是可以的。
中午12點半,太阳光很是强烈。我和父亲在南川河边找了个阴凉处坐下来,等小弟出来。河水在枯萎的树边流淌,清冷的空气浸透了每一片叶子,那些闪着美丽的光的碎片,在我们的脚下缓缓流淌。河岸上的草早已泛黄,显得很是冷寂,在我们眼前,有一座小木桥连接河的对岸,周围则是一个狭长的绿化带,几块空地上种着一些小树苗。一会儿,小弟奔跑着过来了,我们一起过了木桥来到一个小广场上。父亲踱着步,一直停不下来,追着小弟问这问那,等到确定的答复才长出了一口气,放心下来。往常沉默的父亲此时像换了一个人,说起话来兴致勃勃。后面他对我说,小弟的婚事就是他心头的大事,等着这件事完成了,他也就心甘了。看着内向又略显嘴笨的小弟,我不禁有些难过,对于我们最亲爱的父亲,我们曾经有过多少真切的怨恨和误解啊!那天,我们三个人,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畅谈了很久,广场很空旷,风稍微有点大。
回到家,吃过晚饭。父亲说要下楼转转。我因为要照看孩子,不得空闲。父亲说,没事,我自己出去就行。他利索地提上外套带门出去了。父亲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到处转转,精神头很足。第二天,弟弟来了,应父亲之邀,去看一下他“盛达国际”的房子。小弟买的房子,在海湖新区省体育中心旁边,对面是省委家属院,当初售楼小姐说是好地段。先前我还以过来人的经验劝小弟说,在城西区买个学区房吧!他却一脸不屑地说,那是你的观念,我就要在体育中心旁边买房,就想把家安在那,尽管离公司有点远。他又略显得意地说,我们年轻人要的就是生活的品质和效率,万达、新华联等商圈文化和便捷的服务真的是一个吸引力,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上班族来说,既节省了时间,又提升了品质,真的是高效的生活标配。他的感受是真实的,对于一个爱运动爱生活的男孩,这样的选择不得不说是很明智的。对于他和父亲一同看房的经历,小弟的说辞让我有些吃惊。他说,我们坐车去吧。父亲坚决不坐,说走着去,顺便转转。于是,他俩就从马坊这边穿过通海桥,再右拐到盛达国际,一路走了过去,大约用了半小时。小弟抱怨父亲太过固执,省那点钱有什么用,还害得他腿疼。可父亲却没有丝毫疲惫之色,仍然迈着轻快的脚步走来走去,眼睛里透着喜悦的光。看到了儿子的房子,那是儿子在西宁安的家,他的心也就稳了。这实实在在的房子,是他和儿子倾尽全力的结果。海湖,是小弟的家,也成了父亲的一份遥远的牵挂。父亲对小弟说,既然你选择在西宁发展,现在也在海湖买了房子,那就好好干吧!
小弟的事情定下来了。父亲说,我明天就回老家了。听着父亲执拗的言辞,我也不好再做挽留。便给父亲定了高铁票,帮着收拾行李。因为我们说青海气候寒冷,害得他多带了一件毛衣和一件厚外套,可到底也没有排上用场。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洗漱用品,没有其他的。他一直说,轻装上阵,千里路上不捎针。我也一直遵从他的教诲,出远门,尽量少带东西。那天晚上,我们聊到很晚。父亲最后说,你明早把我送到公交站就好了。我们去休息后,父亲又去卫生间洗了袜子才睡。第二天一大早,我一打开卧室门,只见父亲早已穿戴整齐,拿好了行李,准备出门。我带着歉意说,爸,等一下,我换一下衣服送你。他拿起行李,轻声说道,算了,不用了,那个车站我知道,你管好两个孩子就行了。说完就头也不回地下楼了。我站在门口,呆呆地望着父亲的背影和离去的脚步声,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后面,小弟的事情又出现了变动,事与愿违,我们都很伤神。想起父亲上次离开时的喜悦,我们真的难以开口,不想再让他伤心。瞒了几天,实在不行了,才委婉地告诉他。他听后只是沉默。我能感受到这沉默背后的煎熬和焦虑,父亲已白发苍苍,近几年,他又接连失去了两位亲人:大伯和大姑。还记得有个深夜,我在沉睡,父亲突然打来电话,用颤抖的声音说,你大伯快不行了,已在重症监护室呆了一星期了,今天我们把他接回家了。他说,我太难受了……。你们这些孩子,亲情观念太淡薄了。我说,爸,不要难过……我知道了,以后会改正的。他又给我诉说了一些他和兄弟姐妹之间的陈年往事,那种难以割舍的深情厚意,令我沉思良久。今年四月,大姑去世了。和父亲通电话,他说他深受打击,悲痛之情溢于言表,我也替父亲难过,在这个世界上,他又失去了一位亲人,变得越来越孤单。人生的痛苦就像一条悠长的河流,谁也无法轻松地迈过去。
生活的泥潭,就是深不见底的沼泽地,在那看不见的平面之下,潜藏着许多如水草般摇曳的困境。父亲是一个倔强且敏感的人,重情重义,雷厉风行。他常说,自己的命不好,受苦受累的命,钱装在口袋里也舍不得花。我说,你可以尝试改变一下,活得轻松一点。他说,哪能轻松得了。前段时间打电话,父亲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我没话和你说,给我你们的地址,我要给你们各写一封信,我要远走。他痛苦的声音在电话中颤抖,它们几乎逼近了流浪和死亡。我沉重地把这些告诉小弟,希望他与父亲多沟通,化解化解老人心中的伤痛和绝望。并商议,等他海湖的房子装修好了,时机成熟,就把父母接来孝敬。
一个晴朗的晚上,小弟打电话给我,说有一张新年音乐会的票要不要,我说好啊。一下班,我就匆忙赶往大剧院。演出开始了,先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古典芭蕾舞团表演的《天鹅湖》,一群天鹅在飞舞,湖水荡漾开来,一切美得让人安静下来。接着是乌克兰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置身于高雅艺术的殿堂,我的心也随着音乐的节奏而激荡起来。观众席上,大人和孩子们凝神聚气,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演出完了,我仍意犹未尽。小弟说,以后你要经常带孩子来大剧院,自觉接受艺术的熏陶,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我想是的,艺术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带你进入一场别具一格的心灵之旅,给你敏锐的感受力与强烈的审美体验,让你毫无缘由地沉醉其中,变成一个柔软的人。我的童年教育中缺失了这些,以后,我将会给我的孩子补上这一课。我也希望,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我的孩子能安全无忧地走在街道上,他的头会高高昂起,尽情感受这个世界,一个为迎接他的奋斗而来的更好的世界。
西宁,一座温柔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人来到这里。尽管它地处偏远的高原,它欠发达,但来到这里的人,总能找到一份理由来诉说与它的故事。一座城市的文明进程,是从人的文明开始的。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在雨中奔跑的孩子,远处的灯塔若隐若现地闪现在眼前,他拼命地跑啊跑,淅沥的小雨透过衣衫打湿了皮肤,继续向下流动,小脚击打着路面发出踢踢踏踏的声音,在寂静的夜中分外响亮,像是追赶着那一丝轻薄的光,尽管只有一点点,但孩子还是继续跑着,这种向前的力量从他的心底焕发出来,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