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连水蒸气也不沾的新型納米材料,真正做到“滴水不沾”。此类材料在工业上有重要应用价值,可用来提高发电厂换热器的冷凝换热性能,还可防止机翼结冰和结霜造成的安全事故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连水蒸气也不沾的新型納米材料,真正做到“滴水不沾”。此类材料在工业上有重要应用价值,可用来提高发电厂换热器的冷凝换热性能,还可防止机翼结冰和结霜造成的安全事故等。
其他文献
世界首列 超级电容轻轨列车株洲下线 8月10日,世界第一列超级电容轻轨列车在湖南省株洲市下线。这种新型电力机车不再“背”着一副巨大的受电弓,不再需要沿途架设高压线,停站30秒钟就能快速充满电。 湖南600亿元启动“十大环保工程” 8月9日,湖南省实施十大环保工程动员大会在长沙举行,深入推进十大环保工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 “十二五”期间,湖南将投入近600亿元资金
这是一款墙体式冰箱,家里的食物可直接插入其中,而非隐藏在厚厚的冰箱门后面,这样可及时防止食物过期或变质。
发明了“超级环保油烟机”的黄友阶,经各大媒体报道后名声大噪,对于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发明家老板,很多人都非常好奇:这个湖北仙桃农民是如何取得今日的成就的? 历经1000多次改进和实验 1962年,黄友阶出生于仙桃农民家庭,从小喜欢搞发明,但不少成果因资金缺乏,没能转化成产品。1991年,他成立了一个装修队,到武汉谋生,决定先挣钱养家,再回头搞发明。 当时,城镇居民楼的厨房里大多没有烟道
汽车诞生以后,许多国家的不少城市也在对车辆的管理进行探索。例如,法国巴黎曾在1893年8月14日就颁发《巴黎警察条例》,规定所有车辆要在车身左侧显眼处挂上印有车主姓名、住址以及登记号码的金属牌照,但这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实施。在德国,虽然1886年就诞生了第一辆汽车“奔驰1号”,但也没有正式的牌照。后来,警察部门规定汽车必须挂上写有车主信息的牌照,可这些由车主自行设计的牌照五花八门,材质、大小、形状、
确切地说,我是没有参加过高考的大学生。 高中时,我在长沙十二中读书,离家特别近,甚至上下课的铃声我在家就听得到,但父亲坚持让我住在学校,他希望我能足够独立。直到1976年高中毕业,我被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不久,一次篮球特招的机会,我被招到电信局技工学校读书。 1978年,19岁的我来到长沙电信局工作。那会经常要值夜班,挺辛苦的,轮到白天休息回到家后,父亲便会把我的房门关上,不让别人来吵我,虽然
成果简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炭铜纤维整体织物/炭-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以炭纤维束和铜丝组合编织成二维网,叠层,在层间均匀撒入粒度≤10μm的石墨粉,再用炭纤维束与铜丝组合纵向贯穿,进行80~120h化学气相渗透得到密度为1.8~3.0g/cm3的炭铜复合坯体;配制由Cu粉和Ti粉混合而成的熔渗剂;真空、1100℃~1500℃条件下用熔渗剂粉末熔渗包埋复合坯体5~15mi
一.汽车领域“御风而行” 在风能的应用领域中,风能发电已趋于成熟,它具备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化发展前景,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技术成果。但风能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众多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中,风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显得格外突出,从专利数据就可以发现,其在“御风而行”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进一步探索的步伐。 风能在汽车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方面,即在汽车动力和电力上的应用、风能在汽车制动方面的应用以及风能
欧洲强子对撞机创新世界纪录 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日前创造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对撞机内的两束质子流被加速至1.18万亿电子伏特的能级,最终比之前该纪录的保持者——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加速器——创造的能量多出20%,令其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机器”。 大型强子对撞机质子束的能量对实现该项目的终极目标至关重要:以足够的力量令粒子间相互撞击,变成最小
2012年4月26日是第十二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其主题是“天才创新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方网站以莱特兄弟、乔布斯、伦勃朗和毕加索为例说明,不论是艺术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在每个伟大创新的背后,都有因个人的好奇、洞见或决心而开辟出新道路的故事。 “天才创新家”们的创新故事汇聚起来,就成为一家公司、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创新故事。从这些创新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与知识产权的紧密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创造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湖南现象”,科技重大专项当为先锋。2015年,湖南启动10个科技重大专项,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总投资达5亿元。 “我今年86岁了,希望在90岁前,也就是3年内实现每公顷产粮17吨的目标。”在11月5日举行的2015年度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对实现这一目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