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媒体传播方式的变化深刻改变着媒体与读者的关系,在以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体快速成长的数字化时代里,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被改变,作为传统纸媒修身养性、韬光养晦的副刊同样正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在全媒体语境下,蜕变双赢?如何利用线上线下,让副刊“动”起来,以及如何使副刊不“副”更新鲜成了本文探讨的出发点。
关键字:全媒体时代;微博;微信;蜕变双赢;线上线下;副刊不“副”
一、全媒体语境下,传统副刊报网互动蜕变双赢
3月底,文章姚笛恋“周一见”可谓是娱乐圈的大新闻。与此同时,“周一见”的话题却让纸媒陷入了被动与尴尬,这种尴尬的处境,缘于最先报料的纸媒,一头栽进自己挖的“坑”,起了个早,赶了个晚。事实证明,数字化网络时代新闻无独家,纸媒总是慢一步。
有人比喻说:一张报纸就像一座庭院,有正屋也有花园。议事发令在正屋,怡情悦性在花园。正屋就是报纸的新闻版,花园就是副刊。著名报人赵超构曾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关键在副刊。”[1] 但一个有电光声色的数字化时代,深刻改变着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群众需要和市场变化”推动着报纸副刊进入一个快速嬗变阶段。如今,传统副刊要么在逐渐远离它的本位,要么干脆从报纸上消失。怎样使“灵魂”驾驭“面孔”,又使“面孔”反映“灵魂”呢?那就要在加强副刊的新闻性的同时,在版面设置和内容选择上突出副刊本身固有的特点,在融入报纸整体目标利益的前提下,参与生活,引导生活,能在报摊上众多的厚报中抢走读者,让读者在翻开报纸的一瞬间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
作为一个地方纸媒——《镇江日报》周刊就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公众互动参与型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消费方式。它首先在副刊版面结构上,顺应数字化潮流,开设的“城事围观”栏目置身社会大众之中,在门户网络建立互动通道,然后策划运作版面选题内容,引导受众,固定一个圈子,稳定和扩大副刊的社会生活基础,与受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了良性的互动,不仅加强了报网合作、信息的二次开发、信息整合,也提高了副刊的知名度、网友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二、线上线下互动有了生活味,让副刊不“副”动起来
诚然,报纸副刊的新闻性与新闻版的新闻性是有区别的。每张报纸的副刊,不仅需要表现自己所在区域的百姓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与思考,还需要表现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报纸的副刊,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变迁的承载者,文化变迁的体现者。
《镇江日报》周刊网事城事版的主打栏目“城事围观”,以生活方式报道形式立足本地受众,关注城市里的人事物,关注城市里的生活,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和热点,结合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其题材的多样灵活而具有涵盖面广的特点。如关注春运、春节、办年货;春季萌动踏春赏花挖野菜品春茶、严寒酷暑下的人们生活、绿道、日益长高的城市、新增的城市路径;观中超球赛、龙舟赛、逛园博会、帐篷大会;关注环保、保护江豚、高温第一波、高考、低头族等等,一年下来,可以说,围观的内容基本囊括了文化、体育、科学、娱乐、生活、重大新闻、社会热点与时代精神等各个方面。
报纸是公众需要的产物,如同讲演家与政治家。要赢得公众,政治家与讲演家靠的是一种体贴大众、关怀平民的亲和力,一种充满向上活力、激情,让人产生美好希望的精神魅力和一种鲜明可爱的个性。因为,这“两力一性”,能时时散发出善美人性的迷人气息。要赢得读者,报纸也同样得依靠这“两力一性”。[2]“城事围观”与受众的线上线下互动就充分利用这“两力一性”。首先,栏目集思广益,文图并存,在预先设定一个选题的前提下,在论坛发起召集令,让全市的摄影爱好者同题进行拍摄PK,编辑再通过整理,用文学把新闻性与文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的呈现给读者,创造了受众对副刊转型和突变化展开的联系与集体行动,让副刊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公布一个栏目群号把所有参加的人或准备参加的、关注本栏目的受众都稳定在一个独立公开的朋友圈。受众越来越走向“前台”,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读”文章的人,更是通过参与围观,不仅娱乐了身心,还让自己劳动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受众圈也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特别是遇上新闻性强,临时撤换选题的情况下,编辑召唤一下,马上就能得到反馈和互动,使副刊追赶新闻性的效率大大加强,副刊随时都可以动起来,有时一点也不逊于新闻版面。
三、合理利用新媒体,传统副刊也可以更新鲜
在网络时代,传统报纸也能够如鱼得水、大有作为。传统报纸可以通过借助网络的各种应用,如图片、视频、博客、播客(视频分享)、掘客、无线等拥有多媒体形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更多权威和独家的实用资讯来增加人气、增加点击率,实现优势互补,挽回被新媒体冲击的颓势。同样,报纸副刊的版面设置和内容选择也会有所选择和指向,在融入报纸整体目标利益的前提下,目的只有一个,抓住一切需要抓住的受众群体。[3]
为了稳定受众,许多知名的文艺副刊开设了相应的网络主页,利用网站多媒体、海量存储以及信息获取便利等特点,努力实现报网的互补和融合。像《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三湘都市报》等都设立了相应的论坛、讨论组、情感板块、微影评等等,提供了多样电子的投稿方式,此外,纷纷在新浪开设了官方认证的微博,在微信开设公众号客户端等新空间,多渠道与受众进行直接的互动,交流。
综观《镇江日报》周刊头版报道,许多题材如镇江“江流儿”与《西游记》的不解情缘、网友接力抢救熊猫血妈妈,警惕网络交易陷阱等信息就是来自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其中,版面里的固定栏目--编读往来,就是一个通过电子信箱、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交流的意见反馈。春江潮版面的微影评、吉光片羽活跃其中,微影评栏目将传统副刊内容的文艺性与微博形式的多样性有效地结合,每周一期看电影发微影评可获赠免费观影券的活动,充分实现了与读者的良好互动,丰富周刊官微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受众对母媒的好感度。另外,网事城事版的同城微博直接原文引用网友的语言和抓拍的照片,例如网友拍摄的“幸福的老两口”:老大娘和老大爷交换用轮椅推对方的情景照片鲜活生动,得到读者好评和积极的反馈,正因为如此也让传统副刊有了更新鲜的元素和个性,形式不再单一。
关键字:全媒体时代;微博;微信;蜕变双赢;线上线下;副刊不“副”
一、全媒体语境下,传统副刊报网互动蜕变双赢
3月底,文章姚笛恋“周一见”可谓是娱乐圈的大新闻。与此同时,“周一见”的话题却让纸媒陷入了被动与尴尬,这种尴尬的处境,缘于最先报料的纸媒,一头栽进自己挖的“坑”,起了个早,赶了个晚。事实证明,数字化网络时代新闻无独家,纸媒总是慢一步。
有人比喻说:一张报纸就像一座庭院,有正屋也有花园。议事发令在正屋,怡情悦性在花园。正屋就是报纸的新闻版,花园就是副刊。著名报人赵超构曾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关键在副刊。”[1] 但一个有电光声色的数字化时代,深刻改变着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群众需要和市场变化”推动着报纸副刊进入一个快速嬗变阶段。如今,传统副刊要么在逐渐远离它的本位,要么干脆从报纸上消失。怎样使“灵魂”驾驭“面孔”,又使“面孔”反映“灵魂”呢?那就要在加强副刊的新闻性的同时,在版面设置和内容选择上突出副刊本身固有的特点,在融入报纸整体目标利益的前提下,参与生活,引导生活,能在报摊上众多的厚报中抢走读者,让读者在翻开报纸的一瞬间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
作为一个地方纸媒——《镇江日报》周刊就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公众互动参与型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消费方式。它首先在副刊版面结构上,顺应数字化潮流,开设的“城事围观”栏目置身社会大众之中,在门户网络建立互动通道,然后策划运作版面选题内容,引导受众,固定一个圈子,稳定和扩大副刊的社会生活基础,与受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了良性的互动,不仅加强了报网合作、信息的二次开发、信息整合,也提高了副刊的知名度、网友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二、线上线下互动有了生活味,让副刊不“副”动起来
诚然,报纸副刊的新闻性与新闻版的新闻性是有区别的。每张报纸的副刊,不仅需要表现自己所在区域的百姓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与思考,还需要表现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报纸的副刊,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变迁的承载者,文化变迁的体现者。
《镇江日报》周刊网事城事版的主打栏目“城事围观”,以生活方式报道形式立足本地受众,关注城市里的人事物,关注城市里的生活,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和热点,结合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其题材的多样灵活而具有涵盖面广的特点。如关注春运、春节、办年货;春季萌动踏春赏花挖野菜品春茶、严寒酷暑下的人们生活、绿道、日益长高的城市、新增的城市路径;观中超球赛、龙舟赛、逛园博会、帐篷大会;关注环保、保护江豚、高温第一波、高考、低头族等等,一年下来,可以说,围观的内容基本囊括了文化、体育、科学、娱乐、生活、重大新闻、社会热点与时代精神等各个方面。
报纸是公众需要的产物,如同讲演家与政治家。要赢得公众,政治家与讲演家靠的是一种体贴大众、关怀平民的亲和力,一种充满向上活力、激情,让人产生美好希望的精神魅力和一种鲜明可爱的个性。因为,这“两力一性”,能时时散发出善美人性的迷人气息。要赢得读者,报纸也同样得依靠这“两力一性”。[2]“城事围观”与受众的线上线下互动就充分利用这“两力一性”。首先,栏目集思广益,文图并存,在预先设定一个选题的前提下,在论坛发起召集令,让全市的摄影爱好者同题进行拍摄PK,编辑再通过整理,用文学把新闻性与文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的呈现给读者,创造了受众对副刊转型和突变化展开的联系与集体行动,让副刊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公布一个栏目群号把所有参加的人或准备参加的、关注本栏目的受众都稳定在一个独立公开的朋友圈。受众越来越走向“前台”,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读”文章的人,更是通过参与围观,不仅娱乐了身心,还让自己劳动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受众圈也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特别是遇上新闻性强,临时撤换选题的情况下,编辑召唤一下,马上就能得到反馈和互动,使副刊追赶新闻性的效率大大加强,副刊随时都可以动起来,有时一点也不逊于新闻版面。
三、合理利用新媒体,传统副刊也可以更新鲜
在网络时代,传统报纸也能够如鱼得水、大有作为。传统报纸可以通过借助网络的各种应用,如图片、视频、博客、播客(视频分享)、掘客、无线等拥有多媒体形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更多权威和独家的实用资讯来增加人气、增加点击率,实现优势互补,挽回被新媒体冲击的颓势。同样,报纸副刊的版面设置和内容选择也会有所选择和指向,在融入报纸整体目标利益的前提下,目的只有一个,抓住一切需要抓住的受众群体。[3]
为了稳定受众,许多知名的文艺副刊开设了相应的网络主页,利用网站多媒体、海量存储以及信息获取便利等特点,努力实现报网的互补和融合。像《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三湘都市报》等都设立了相应的论坛、讨论组、情感板块、微影评等等,提供了多样电子的投稿方式,此外,纷纷在新浪开设了官方认证的微博,在微信开设公众号客户端等新空间,多渠道与受众进行直接的互动,交流。
综观《镇江日报》周刊头版报道,许多题材如镇江“江流儿”与《西游记》的不解情缘、网友接力抢救熊猫血妈妈,警惕网络交易陷阱等信息就是来自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其中,版面里的固定栏目--编读往来,就是一个通过电子信箱、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交流的意见反馈。春江潮版面的微影评、吉光片羽活跃其中,微影评栏目将传统副刊内容的文艺性与微博形式的多样性有效地结合,每周一期看电影发微影评可获赠免费观影券的活动,充分实现了与读者的良好互动,丰富周刊官微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受众对母媒的好感度。另外,网事城事版的同城微博直接原文引用网友的语言和抓拍的照片,例如网友拍摄的“幸福的老两口”:老大娘和老大爷交换用轮椅推对方的情景照片鲜活生动,得到读者好评和积极的反馈,正因为如此也让传统副刊有了更新鲜的元素和个性,形式不再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