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你喜欢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无论你对印刷技术啧啧称奇,还是对雕塑或陶艺充满热情,你都可以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找到心仪之处。
一个世纪以前,在“军械艺术展”芝加哥巡展上,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这次展览引入了许多在当时极具实验性、颇受争议的艺术,比如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这位年轻艺术家对20世纪艺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引领了立体主义运动,创造了建筑性雕塑,助推了拼贴艺术的兴起,最终成为一位享誉世界,名载史册的艺术偶像,他就是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2013年2月,为了庆祝芝加哥与毕加索的百年渊源,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从本馆收藏及当地众多的私人美术馆的馆藏中挑选了毕加索250多件珍品,策划了展览“毕加索与芝加哥”,其中包括油画、雕塑、印刷制品、素描和陶瓷作品。该展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毕加索作品展,它既是充分展示艺术家风采的回顾,也是彰显芝加哥艺术成就的标志。通过作品实物、文字、照片和影音资料,毕加索的艺术生涯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也为人们以新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位艺术家提供了依据。
虽然毕加索本人从未到过芝加哥,甚至没有踏入过美国这片土地,但也许正是这份特别的渊源造就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毕加索作品早在1913年就随着“军械库艺术展”巡展至芝加哥,除此之外,当地人无人不晓的雕塑作品《无题/毕加索芝加哥》不得不提。进入“毕加索与芝加哥”展,首先映入眼帘便是该作品的缩小版铜制模型,该作品创作于1967年8月,放置于芝加哥中心卢普区,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仅相隔几条街道,是毕加索与芝加哥的情感见证。有人说该作品是一位望向远方的女人,有人说它是一只孤独等待的动物,比如马或者猴子,也有人说它是女人与动物结合体。它对面的华盛顿街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无论这座雕塑的原型是什么,它就像是被注入了艺术家的灵魂,注视着一切的发生与发展。作品的神秘感与毕加索作品典型的造型风格映射了艺术家一生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地的游历经历和灵感源泉。模型后面巨大的照片背景墙讲述了该作品在1967年揭幕时的盛大场面,难以想象当时无法出席揭幕现场的毕加索的心情。毕加索作品在美国艺术博物馆的第一次公开展示,他的第一次非商业性个人展,第一个固定展览都发生在芝加哥,这些展览奠定了毕加索与芝加哥的不解之缘。
本次展览依时间大致被分为五部分,包括蓝色时期、粉红时期、19世纪20、30年代、战争时期和战后时期。在不同的时期,毕加索的作品从形式到风格都呈现不同的面貌。从“毕加索与芝加哥”展览入口进入正厅,即早期版画与绘画厅,其中包含了相对写实的油画、平版印刷作品、手稿等,从中可以看出毕加索受到了象征主义艺术的影响,有向抽象主义画风转变的趋势,整个展示的陈设方式较为平实。
在早期作品展厅的后侧,观众可以看到毕加索在蓝色时期和粉红时期作品。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几件闻名世界的油画,包括其蓝色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创作于1903年的《老吉他手》,该作品是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的永久藏品,此外还有玫瑰时期的著名作品,1905年创作的《拿烟斗的男孩》。毕加索蓝色时期创作的蓝绿色蚀刻版画作品目前仅存3件,其中之一《节俭的一餐》也在此次展中亮相。上述许多作品由于易损坏、难以保存,所以鲜有出展,能在此次展览中看到十分难得。
19世纪初,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共同创立立体主义,并推动了立体主义运动。1915年,毕加索的画风转向新古典主义,1924年他重拾对立体主义的兴趣,并被随后兴起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所吸引,其个人风格愈发明显。
在其立体主义创作中,《女人的头像》等金属雕塑作品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这些作品具有极强的结构感,为其接下来的创作打下基础。而无论是之后的蓝色时期,还是粉红时期,毕加索都倾向于使用简单一致的色调,稳定的人物造型,结合自己的地中海艺术风格,营造出具有抽象气质,却有古典主义氛围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被安置在粉红时期展厅后侧的几个连续展厅中,包括1921年的《母与子》、1931年的《红扶手椅中的女人》等闻名世界的画作,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毕加索源源不绝的创造力和高超技法。
战争对毕加索创作的影响是重大的,不同于其他展厅都以“成品”示众,“战争时期”的展厅中还有大量手稿和草图,清晰地呈现了相当一部分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思考过程,对青年艺术家和学者来说可谓大有裨益。
在展览中,创作过程的资料保存较为完整的要数《公牛》。二战后,毕加索进行了一系列以版画复制技术为基础的艺术研究工作,《公牛》是平版印刷四个系列作品中的一组。在这一系列的连续形体研究中,每一张图像的构图与颜色对比都各有侧重。这套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都是牛,但毕加索却创造出11幅迥然不同的表达形式。平板印刷制作过程中,艺术家要对材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质非常了解,否则有可能前功尽弃。但在制作该系列作品前,毕加索从未对该项技术有过深入了解,该方向的研究也极大的考研了他的耐心和手绘功力,毕加索后期叙述性的创作也深受该时期艺术研究的影响。
毕加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正是该展览最理想的举办地。展览从多个方面讲述了不同文化和经历对毕加索作品风格的影响,从非洲和波利尼西亚的文化艺术到罗丹和塞尚。在本次展览中,博物馆试图通过大量实物资料来呈现这位艺术家70年非凡的职业生涯。
由于想要展示的作品过于丰富,展厅的布置划分难免有疏漏之处,大量整理归类的工作并不完善,许多作品在展览中究竟该划分在哪个展厅不是那么的明晰。从其他地方借展的某些作品也因为空间的限制,未能获得最佳的展示效果。
不可否认,丰富的作品和多样的展示方式让展览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也让该展览成为迄今为止非常重要的一个毕加索个展,它述说着一段历史、一段传奇。尤其在20世纪前卫艺术兴起的时期,毕加索充沛的创作激情和丰富的人格魅力显露无遗。无论你喜欢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无论你对印刷技术啧啧称奇,还是对雕塑或陶艺充满热情,你都可以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找到心仪之处。
一个世纪以前,在“军械艺术展”芝加哥巡展上,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这次展览引入了许多在当时极具实验性、颇受争议的艺术,比如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这位年轻艺术家对20世纪艺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引领了立体主义运动,创造了建筑性雕塑,助推了拼贴艺术的兴起,最终成为一位享誉世界,名载史册的艺术偶像,他就是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2013年2月,为了庆祝芝加哥与毕加索的百年渊源,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从本馆收藏及当地众多的私人美术馆的馆藏中挑选了毕加索250多件珍品,策划了展览“毕加索与芝加哥”,其中包括油画、雕塑、印刷制品、素描和陶瓷作品。该展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毕加索作品展,它既是充分展示艺术家风采的回顾,也是彰显芝加哥艺术成就的标志。通过作品实物、文字、照片和影音资料,毕加索的艺术生涯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也为人们以新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位艺术家提供了依据。
虽然毕加索本人从未到过芝加哥,甚至没有踏入过美国这片土地,但也许正是这份特别的渊源造就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毕加索作品早在1913年就随着“军械库艺术展”巡展至芝加哥,除此之外,当地人无人不晓的雕塑作品《无题/毕加索芝加哥》不得不提。进入“毕加索与芝加哥”展,首先映入眼帘便是该作品的缩小版铜制模型,该作品创作于1967年8月,放置于芝加哥中心卢普区,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仅相隔几条街道,是毕加索与芝加哥的情感见证。有人说该作品是一位望向远方的女人,有人说它是一只孤独等待的动物,比如马或者猴子,也有人说它是女人与动物结合体。它对面的华盛顿街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无论这座雕塑的原型是什么,它就像是被注入了艺术家的灵魂,注视着一切的发生与发展。作品的神秘感与毕加索作品典型的造型风格映射了艺术家一生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地的游历经历和灵感源泉。模型后面巨大的照片背景墙讲述了该作品在1967年揭幕时的盛大场面,难以想象当时无法出席揭幕现场的毕加索的心情。毕加索作品在美国艺术博物馆的第一次公开展示,他的第一次非商业性个人展,第一个固定展览都发生在芝加哥,这些展览奠定了毕加索与芝加哥的不解之缘。
本次展览依时间大致被分为五部分,包括蓝色时期、粉红时期、19世纪20、30年代、战争时期和战后时期。在不同的时期,毕加索的作品从形式到风格都呈现不同的面貌。从“毕加索与芝加哥”展览入口进入正厅,即早期版画与绘画厅,其中包含了相对写实的油画、平版印刷作品、手稿等,从中可以看出毕加索受到了象征主义艺术的影响,有向抽象主义画风转变的趋势,整个展示的陈设方式较为平实。
在早期作品展厅的后侧,观众可以看到毕加索在蓝色时期和粉红时期作品。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几件闻名世界的油画,包括其蓝色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创作于1903年的《老吉他手》,该作品是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的永久藏品,此外还有玫瑰时期的著名作品,1905年创作的《拿烟斗的男孩》。毕加索蓝色时期创作的蓝绿色蚀刻版画作品目前仅存3件,其中之一《节俭的一餐》也在此次展中亮相。上述许多作品由于易损坏、难以保存,所以鲜有出展,能在此次展览中看到十分难得。
19世纪初,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共同创立立体主义,并推动了立体主义运动。1915年,毕加索的画风转向新古典主义,1924年他重拾对立体主义的兴趣,并被随后兴起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所吸引,其个人风格愈发明显。
在其立体主义创作中,《女人的头像》等金属雕塑作品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这些作品具有极强的结构感,为其接下来的创作打下基础。而无论是之后的蓝色时期,还是粉红时期,毕加索都倾向于使用简单一致的色调,稳定的人物造型,结合自己的地中海艺术风格,营造出具有抽象气质,却有古典主义氛围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被安置在粉红时期展厅后侧的几个连续展厅中,包括1921年的《母与子》、1931年的《红扶手椅中的女人》等闻名世界的画作,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毕加索源源不绝的创造力和高超技法。
战争对毕加索创作的影响是重大的,不同于其他展厅都以“成品”示众,“战争时期”的展厅中还有大量手稿和草图,清晰地呈现了相当一部分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思考过程,对青年艺术家和学者来说可谓大有裨益。
在展览中,创作过程的资料保存较为完整的要数《公牛》。二战后,毕加索进行了一系列以版画复制技术为基础的艺术研究工作,《公牛》是平版印刷四个系列作品中的一组。在这一系列的连续形体研究中,每一张图像的构图与颜色对比都各有侧重。这套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都是牛,但毕加索却创造出11幅迥然不同的表达形式。平板印刷制作过程中,艺术家要对材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质非常了解,否则有可能前功尽弃。但在制作该系列作品前,毕加索从未对该项技术有过深入了解,该方向的研究也极大的考研了他的耐心和手绘功力,毕加索后期叙述性的创作也深受该时期艺术研究的影响。
毕加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正是该展览最理想的举办地。展览从多个方面讲述了不同文化和经历对毕加索作品风格的影响,从非洲和波利尼西亚的文化艺术到罗丹和塞尚。在本次展览中,博物馆试图通过大量实物资料来呈现这位艺术家70年非凡的职业生涯。
由于想要展示的作品过于丰富,展厅的布置划分难免有疏漏之处,大量整理归类的工作并不完善,许多作品在展览中究竟该划分在哪个展厅不是那么的明晰。从其他地方借展的某些作品也因为空间的限制,未能获得最佳的展示效果。
不可否认,丰富的作品和多样的展示方式让展览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也让该展览成为迄今为止非常重要的一个毕加索个展,它述说着一段历史、一段传奇。尤其在20世纪前卫艺术兴起的时期,毕加索充沛的创作激情和丰富的人格魅力显露无遗。无论你喜欢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无论你对印刷技术啧啧称奇,还是对雕塑或陶艺充满热情,你都可以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找到心仪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