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主要对居住区环境设计基本原则进行了相关阐述,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及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详细探析。
【关键词】 居住区:景观环境;构成要素
1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居住景观环境设计就是要遵循人的生活行为,创造便捷、适用、完善的居住物质生活设施,还应创造丰富多彩的满足居住者各层次心理需求的精神生活空间,充分表达对人的尊重、关怀及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要提高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水平,必须深入研究居民居住生活活动的根本特征,合理确定景观环境的功能,综合分析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创造因人而宜、因地制宜的居住环境。
1.1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
居住区景观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陪衬,构成了完善的生活环境,也是景观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物质环境是指居住区内一切服务于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把居民行为活动作为载体的各种设施的总和。它是一种有形的环境,包括自然要素、人口要素和空间要素,是由各种实体和空间即住宅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各类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地及各种活动场所构成。社会环境是指居住区居民利用和发挥居住区物质环境系统功能而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它是无形的,而居民又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和使用空间环境的效果,由居住行为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居住行为要素包括居民心理、生理、出行、人口构成、家庭结构等。
1.2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首先,景观环境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和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及相关法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及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合理规划用地结构和有效组织功能空间,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装备配套、有序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组织和精致的细部节点设计,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其次,合理确定景观环境的功能,针对所居住的对象创造相适应的居住环境。按照社会学的分类,居住社区是以居住活动为中介建立起来的一定同质人群与地域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区域。随着住房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同质化趋势愈来明显。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层次的人对配套设施、环境品位、物业服务的要求是不同的。景观环境设计不能干篇一律、照搬照抄、模块化套用,应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居住群体的特点要求,创造出不仅能满足人们行为活动需求,又能满足视觉上的审美需求的居住环境。第三,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功能要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尽管不同群体对居住环境配套的要求存在差异性,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功能需求是一致的。
2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景观环境除科学的住区规划、新颖的建筑造型和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外,其主要内容是绿地和场地,绿地以生态和景观功能为主,场地以满足人的活动功能为主。绿地分观赏性绿地和活动性绿地两种,观赏性绿地应注重植物的色彩、形态、层次等艺术效果,活动性绿地应注重其安全性、便利性并应注意对植物的保护。场地设计应考虑私密性和社会性要求。私密性要求场地规模小、有围合空间感,或以植物、地形起伏高差形成安全感和私密感。社会性要求场地提供群体交流、活动的环境,要有一定的规模和通达性。小区景观绿化要突出居住环境的自然和谐性和美观趣味性,更应注重环境观赏性、共享性和经济实用性。
2.1自然和谐性
自然和谐性原则是指景观环境力求自然的景观,做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人与建筑的和谐。居住小区的环境有别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环境,要营造自然、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切忌将城市广场及公共场所的绿化手法运用到居住区,也不提倡将大树、大石、假山、假瀑等人造景观做到小区中的做法。要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及周边自然环境,保留基地原始形态和原有的植被,利用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相协调。如:紧邻河道、湖泊、公园或其他景观资源的住区,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使内外景观的有机交融(图1)。景观环境设计应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新异,达到步移景异、情随景易的效果(图2)。
植物的色彩与整体建筑色彩协调,灵活运用乔、灌、木、草的各种组合。利用植物花卉在不同季节所表现的不同形态,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保持绿化空间季节的连续性和景观的丰富性{图3、4)。居住区环境绿化尽量做到多样、多绿、多变:各组团空间景观绿化主题有所区别,绿化草木品种要丰富,乔灌草木有序搭配,景观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环境以绿为主,其他景观为辅,绿化植物要本土化,减少养护成本较高的草地,尽可能减少硬铺装和维护成本高的人造水景:做好景观结点处理,景观构成要富有变化,避免呆板、单调的一致做法,景观视线及人行线路做到畅而不通、曲径通幽。绿化的范围可扩大到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
2.2经济实用性
居住环境的美不在于设施的奢侈与豪华,而在于物质对心理的适应性,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合。景观环境设计在强调优美的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应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经济性。景观环境的设计应注重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取得优良的性价比。景观环境设计应以功能为核、形式为壳,以经济实用为准则,灵活布局、合理选材、精造细做,创造可近、可享、可达的自然、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小区环境设施应以功能性为出发点,并能起到点缀和强化景观效果的作用,尽量减少没有功能的构筑物、装饰物等。公共绿地是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能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吸音降噪、减少灰尘、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等功能,还能在地震等特殊时期起到疏散人员等作用。公共绿地和组团绿地的规模应根据其功能性要求,并结合地形地貌利用造园的艺术手法进行设计。
3 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几个问题
3.1居住区规划模式
居住区按照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小区(10000~15000人、3000—5000户)、组团(1000~3000人、300~1000户)三级规模。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模式是按照规划组织结构分级划分居住区。一般分为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一组团和小区一组团两级结构及相对独立的组团等基本类型。不同规划结构分级的交通系统组织、配套设施的指标要求不同。有些设计人员对居住区的结构分级概念混淆,不管是多大小区都按照一个规划模式设计,小区越做越大,给区内外交通系统、日常生活及物业管理带来不便,影响小区环境质量。
目前,居住区多以小区一组团或独立组团结构模式规划,小区的规模占地15hm2左右为宜。占地大干15hm2居住区宜采用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的规划模式:占地大于5hm2小于15hm2可采用小区一组团或独立组团的规划模式:占地小于5hm2应采用独立组团的规划模式。居住区规划并不是固定模式,在满足配套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灵活规划布局形式以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3.2容积率与环境质量
容积率也称建筑面积净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居住用地的比值,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一项重要的控制性指标。容积率是否合理是通过住宅建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两项指标来衡量。在满足这两项指标的前提下,才能创造出较好的环境空间。目前,有些企业认为房子建的得越多越好,片面追求容积率势必造成环境质量的低劣,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区求出房率不仅不科学,并不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在商品经济时代,住宅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住宅单体本身的品质,环境质量也是住宅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项目为了建设更多的商业用房,小区的四周全被商铺包围,使区内产生压抑感,也不利于区内外环境的交融。容积率的控制要与环境质量相结合,既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 居住区:景观环境;构成要素
1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居住景观环境设计就是要遵循人的生活行为,创造便捷、适用、完善的居住物质生活设施,还应创造丰富多彩的满足居住者各层次心理需求的精神生活空间,充分表达对人的尊重、关怀及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要提高住宅区景观环境设计水平,必须深入研究居民居住生活活动的根本特征,合理确定景观环境的功能,综合分析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创造因人而宜、因地制宜的居住环境。
1.1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
居住区景观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陪衬,构成了完善的生活环境,也是景观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物质环境是指居住区内一切服务于居民,并为居民所利用,把居民行为活动作为载体的各种设施的总和。它是一种有形的环境,包括自然要素、人口要素和空间要素,是由各种实体和空间即住宅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各类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地及各种活动场所构成。社会环境是指居住区居民利用和发挥居住区物质环境系统功能而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它是无形的,而居民又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和使用空间环境的效果,由居住行为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居住行为要素包括居民心理、生理、出行、人口构成、家庭结构等。
1.2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首先,景观环境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和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及相关法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及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合理规划用地结构和有效组织功能空间,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装备配套、有序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组织和精致的细部节点设计,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其次,合理确定景观环境的功能,针对所居住的对象创造相适应的居住环境。按照社会学的分类,居住社区是以居住活动为中介建立起来的一定同质人群与地域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区域。随着住房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同质化趋势愈来明显。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层次的人对配套设施、环境品位、物业服务的要求是不同的。景观环境设计不能干篇一律、照搬照抄、模块化套用,应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居住群体的特点要求,创造出不仅能满足人们行为活动需求,又能满足视觉上的审美需求的居住环境。第三,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功能要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尽管不同群体对居住环境配套的要求存在差异性,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功能需求是一致的。
2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景观环境除科学的住区规划、新颖的建筑造型和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外,其主要内容是绿地和场地,绿地以生态和景观功能为主,场地以满足人的活动功能为主。绿地分观赏性绿地和活动性绿地两种,观赏性绿地应注重植物的色彩、形态、层次等艺术效果,活动性绿地应注重其安全性、便利性并应注意对植物的保护。场地设计应考虑私密性和社会性要求。私密性要求场地规模小、有围合空间感,或以植物、地形起伏高差形成安全感和私密感。社会性要求场地提供群体交流、活动的环境,要有一定的规模和通达性。小区景观绿化要突出居住环境的自然和谐性和美观趣味性,更应注重环境观赏性、共享性和经济实用性。
2.1自然和谐性
自然和谐性原则是指景观环境力求自然的景观,做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人与建筑的和谐。居住小区的环境有别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环境,要营造自然、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切忌将城市广场及公共场所的绿化手法运用到居住区,也不提倡将大树、大石、假山、假瀑等人造景观做到小区中的做法。要尽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及周边自然环境,保留基地原始形态和原有的植被,利用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相协调。如:紧邻河道、湖泊、公园或其他景观资源的住区,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使内外景观的有机交融(图1)。景观环境设计应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新异,达到步移景异、情随景易的效果(图2)。
植物的色彩与整体建筑色彩协调,灵活运用乔、灌、木、草的各种组合。利用植物花卉在不同季节所表现的不同形态,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保持绿化空间季节的连续性和景观的丰富性{图3、4)。居住区环境绿化尽量做到多样、多绿、多变:各组团空间景观绿化主题有所区别,绿化草木品种要丰富,乔灌草木有序搭配,景观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环境以绿为主,其他景观为辅,绿化植物要本土化,减少养护成本较高的草地,尽可能减少硬铺装和维护成本高的人造水景:做好景观结点处理,景观构成要富有变化,避免呆板、单调的一致做法,景观视线及人行线路做到畅而不通、曲径通幽。绿化的范围可扩大到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
2.2经济实用性
居住环境的美不在于设施的奢侈与豪华,而在于物质对心理的适应性,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合。景观环境设计在强调优美的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应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经济性。景观环境的设计应注重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取得优良的性价比。景观环境设计应以功能为核、形式为壳,以经济实用为准则,灵活布局、合理选材、精造细做,创造可近、可享、可达的自然、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小区环境设施应以功能性为出发点,并能起到点缀和强化景观效果的作用,尽量减少没有功能的构筑物、装饰物等。公共绿地是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能改善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吸音降噪、减少灰尘、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等功能,还能在地震等特殊时期起到疏散人员等作用。公共绿地和组团绿地的规模应根据其功能性要求,并结合地形地貌利用造园的艺术手法进行设计。
3 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几个问题
3.1居住区规划模式
居住区按照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小区(10000~15000人、3000—5000户)、组团(1000~3000人、300~1000户)三级规模。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模式是按照规划组织结构分级划分居住区。一般分为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一组团和小区一组团两级结构及相对独立的组团等基本类型。不同规划结构分级的交通系统组织、配套设施的指标要求不同。有些设计人员对居住区的结构分级概念混淆,不管是多大小区都按照一个规划模式设计,小区越做越大,给区内外交通系统、日常生活及物业管理带来不便,影响小区环境质量。
目前,居住区多以小区一组团或独立组团结构模式规划,小区的规模占地15hm2左右为宜。占地大干15hm2居住区宜采用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的规划模式:占地大于5hm2小于15hm2可采用小区一组团或独立组团的规划模式:占地小于5hm2应采用独立组团的规划模式。居住区规划并不是固定模式,在满足配套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灵活规划布局形式以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3.2容积率与环境质量
容积率也称建筑面积净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居住用地的比值,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一项重要的控制性指标。容积率是否合理是通过住宅建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两项指标来衡量。在满足这两项指标的前提下,才能创造出较好的环境空间。目前,有些企业认为房子建的得越多越好,片面追求容积率势必造成环境质量的低劣,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区求出房率不仅不科学,并不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在商品经济时代,住宅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住宅单体本身的品质,环境质量也是住宅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项目为了建设更多的商业用房,小区的四周全被商铺包围,使区内产生压抑感,也不利于区内外环境的交融。容积率的控制要与环境质量相结合,既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