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由此可见,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中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之一。特别在小学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生为了了解周围的世界而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味”又是什么?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起源于现实,为“解决问题”形成理论,形成的理论又指导人们去更多地“解决问题”,在“问题-理论-问题”这一过程的反复中,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一门学科,但其核心始终是“解决问题”。从这一点出发,所谓“数学味”,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思考并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做法:一种是“数学味”过浓的教学。课堂教学就是抽象地研究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而是单纯地为了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另一种是“生活味”过浓的教学。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势必会影响数学的本质。当然,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数学课教学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呢?
我们说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要调和好“生活味”与“数学味”之间的关系,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就必须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
生活是研讨数学的根基,而数学则是对生活景象、关系和法则的提炼、升华。数学正是因为有了生活才有了不绝的钻研源泉,生活正是有了数学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让小学生阅历常识的产生、发展的进程。教学中,为了辅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一些小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就须从“生活味”出发,来辅助小学生进入“数学味”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到底要加多少分量的“生活味”,这就要依据知识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程度而定,当学生的基本知识储备有余时,“生活味”过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就要多增加一些;当学生储备的基础知识够时,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生活味”就要淡一点。
二、“数学味”要浓于“生活味”
数学究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当前的思维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它是一门存在很高应用价值的科学,而生活仅仅是生活经验罢了。所以,创设生活情境是作为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力的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不是数学课堂教学所寻求的最终目的,这就注定了数学教学中 的“数学味”要浓于“生活味”。“数学味”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味。
如:张齐华教学《交换律》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故事略)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吗?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4+3。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这句话)
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教师随即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
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
生: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师: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学生普遍认可这一想法)
生:五、六个吧。
生: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不然,你永远没有说服力。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了呢?(有人点头赞同)
生: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是不可能的,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验证都需要这样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
师:我个人赞同你(生5)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
学生一致赞同,随后在作业纸上尝试举例。
张老师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探索活动,注重对数学方法、思想的渗透、应用与提炼,从而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数学味”。
三、“生活味”与“数学味”和谐统一
失去了“生活味”的“数学味”将是僵化的说教,而忽视“数学味”的“生活味”则成了无根的泡沫,终将流于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中把握好“生活味”与“数学味”两者的和谐统一,应该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生活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但突出数学味,决不意味着否定数学需要生活化,恰恰相反,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肯定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
总之,我们要让“生活”与“数学”携手,使数学教学既有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生活味道,也不缺失数学教学本身应有的数学味道,这样是课堂才是精彩的。
“数学味”又是什么?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起源于现实,为“解决问题”形成理论,形成的理论又指导人们去更多地“解决问题”,在“问题-理论-问题”这一过程的反复中,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一门学科,但其核心始终是“解决问题”。从这一点出发,所谓“数学味”,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思考并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做法:一种是“数学味”过浓的教学。课堂教学就是抽象地研究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而是单纯地为了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另一种是“生活味”过浓的教学。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势必会影响数学的本质。当然,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数学课教学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呢?
我们说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要调和好“生活味”与“数学味”之间的关系,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就必须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
生活是研讨数学的根基,而数学则是对生活景象、关系和法则的提炼、升华。数学正是因为有了生活才有了不绝的钻研源泉,生活正是有了数学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让小学生阅历常识的产生、发展的进程。教学中,为了辅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一些小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就须从“生活味”出发,来辅助小学生进入“数学味”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到底要加多少分量的“生活味”,这就要依据知识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程度而定,当学生的基本知识储备有余时,“生活味”过淡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就要多增加一些;当学生储备的基础知识够时,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生活味”就要淡一点。
二、“数学味”要浓于“生活味”
数学究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当前的思维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它是一门存在很高应用价值的科学,而生活仅仅是生活经验罢了。所以,创设生活情境是作为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力的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不是数学课堂教学所寻求的最终目的,这就注定了数学教学中 的“数学味”要浓于“生活味”。“数学味”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味。
如:张齐华教学《交换律》
师:那就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吧。(故事略)听完故事,想说些什么吗?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4+3。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这句话)
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教师随即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
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
生: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
师: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学生普遍认可这一想法)
生:五、六个吧。
生: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不然,你永远没有说服力。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了呢?(有人点头赞同)
生: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是不可能的,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验证都需要这样的话,那我们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
师:我个人赞同你(生5)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
学生一致赞同,随后在作业纸上尝试举例。
张老师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探索活动,注重对数学方法、思想的渗透、应用与提炼,从而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数学味”。
三、“生活味”与“数学味”和谐统一
失去了“生活味”的“数学味”将是僵化的说教,而忽视“数学味”的“生活味”则成了无根的泡沫,终将流于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中把握好“生活味”与“数学味”两者的和谐统一,应该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生活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但突出数学味,决不意味着否定数学需要生活化,恰恰相反,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肯定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
总之,我们要让“生活”与“数学”携手,使数学教学既有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生活味道,也不缺失数学教学本身应有的数学味道,这样是课堂才是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