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妈妈会因为孩子而刻意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摄入”,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会因此而悲伤,另一方面也是担心无从回应孩子对于负面事件的疑惑和问询。
  有一个妈妈在微信里记录了她的孩子看了“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的反应:
  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儿子忽然对我说:“妈妈,人活那么久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对吗?”隔了一会儿又说:“世界有第一天吗?世界的最后一天又是哪一天呢?”
  儿子这是怎么啦?是因为作为妈妈的我最近老在看“东方之星”的新闻吗?对于孩子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间接受了我的情绪刺激,还好他说完没多一会儿就睡着了。
  世界不总是美好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到底需不需要对孩子屏蔽“负面”、“伤感”、“残酷”、“黑暗”呢?
  我想起了看过的一本书,《守护孩子安全一定要知道的17个方法》,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丽贝卡·贝利和精神病护理资格护士伊丽莎白·贝利,她们在书中提到了类似的场景,是美国发生“911事件”后的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些家长以为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与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事情隔绝,但是最终他们将无比惊讶地发现孩子竟然知道那么多信息。
  我认识的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封锁了纽约世贸大楼遭攻击的事情。他们家里没有电视,但依旧小心翼翼,从来不在家中讨论这则恐怖新闻。
  一天下午,有架飞机飞过他们的房屋上空,孩子就问飞机上是好人还是坏人,显然,孩子从别的地方听说过飞机恐怖事件,这时孩子的父母才认识到应当与孩子认真讨论这些他一知半解的事情,帮他理清思路……
  家长不要自欺欺人,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事实上,孩子对自己能够接受到的信息格外敏感。比如像儿童绑架这样的新闻,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不适感比成年人要严重得多。即使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清楚知道这类事件是发生在同龄人身上。家长可能不了解孩子的担心,或者觉得很难开口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
  所以,这两位作者的基本态度是:不要以为可以让孩子与外面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隔绝,同时作为家长要注意媒体对孩子的影响!
  当孩子看到这类比较伤感、恐怖的新闻时,应该如何回应,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我采访了宋庆龄幼儿园科研室主任徐冰老师,徐老师同时也是一个5岁男孩的妈妈。她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用刻意回避
  没有必要刻意回避负面新闻,事实上父母没有办法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也许不会在家里了解,也有可能在幼儿园听别的孩子提起,就像“东方之星”翻沉事件,有的幼儿园有新闻播报环节,就有可能提到。
  2.正面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和你说起这个话题,父母回应的原则是正面回应、认可孩子的情绪,但要点到为止,不要再进行深入讨论。
  比如当孩子说“船沉了,死了好多人”,你要正面回应,认可他的情绪:“是的,这是一件很不幸的意外,有很多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的家人一定很伤心。”但不用再和孩子深入讨论了,毕竟学龄前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
  3.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感
  如果孩子表现出他的担心、害怕,家长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感。比如,遇到飞机失事的新闻,孩子表示以后再也不敢坐飞机了,那么可以和孩子聊聊,每年有多少飞机起飞、降落,发生事故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下暴雨后飞机会推迟起飞,这就是飞机的工作人员为了保障飞行的安全,飞机起飞前都有叔叔会检查飞机的状况。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表现出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中,要通过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发生地震之后,可以和孩子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去帮助在地震中受灾的人;再比如在这次翻沉事件中,有几个叔叔得救了,那么学会游泳就比较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安全教育中去。
  5.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
  家长收看此类新闻也要适度,注意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家长自己感到焦虑、没有安全感,孩子也会被家长的恐惧感传染。
  那么具体到孩子说“妈妈,人活那么久其实也没什么意思对吗”这样的问题,徐老师建议妈妈可以这样回答:“如果活得时间长,可以多点时间实现愿望啊,比如你又想做宇航员,又想做消防员,你就可以做几年的消防员,再努力做宇航员,那是多棒的事情!”选择孩子喜欢的,他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说。当然,有时候也只是孩子一时的感叹,你也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感伤,还是要具体看孩子的表现。


  如果孩子本身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妈妈大条点也没有关系,不用担心是不是要回应孩子的每句话,因为孩子已经内心很敏感,如果妈妈亦步亦趋,反而强化了孩子。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时没有回应,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后续表现,这种负面情绪是不是持续,如果持续就要帮助孩子疏导、消除他的恐惧感。如果孩子没有再提,那么父母也不用再旧话重提。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徐老师还是建议“正面回应,点到为止”。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好的事情在发生,也有坏的事情在发生,往往坏的事情似乎更多。如果有负面新闻出现时,我们会不会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关掉电视。或者是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后,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孩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把孩子放在真空中,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和孩子之间谈论的话题也不可能永远只是围绕着我们自己这个小世界,当谈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拿出一点点时间,想一想:
  “我给孩子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形象”?我是否“鼓励孩子以更宽阔的视角去认识当前发生的事情”?
其他文献
在职业体验馆里,小朋友们各自担任了不同的工作,请你涂一涂、认一认,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都是什么?
期刊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各有各的本领。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擅长从事什么“职业”吧!  森林医生 啄木鸟    啄木鸟会给树木“治病”,它们专门捕食危害树木的害虫,保护树木的成长,所以有“森林医生”的美称。  田园卫士 青蛙    青蛙就像一位“田园卫士”,帮助农民伯伯抓住农田里的害虫,这样庄稼就能长得很好啦!  口技专家 白鲸    可爱的白鲸是优秀的“口技专家”,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比如猛兽
期刊
新家虽然美丽,但是缺少点绿色,妈妈决定带土豆和纽扣去买一些植物回来装饰新家。
期刊
护士姐姐们是守护健康的白衣天使,她们常常戴着一顶美丽的护士帽。小朋友,你知道护士帽长啥样吗?下面,我们来学做护士帽吧!    准备材料:  正方形彩纸(粉红色或白色)、画笔。  步骤:  1.先将正方形彩纸上下对折,再左右轻轻对折、打开,这时中间出现了一条淡淡的折痕。  2.将左右两边分别朝中间的折痕折过去,然后打开来,把上面两个像小口袋一样的开口分别轻轻朝下压平,这时变成了一座“小房子”。  3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情况和选择,当你选择成为妈妈,成为两个甚至更多个孩子的妈妈,这时无论身处职场兼顾带娃,还是全职在家带娃,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已属不易,还要科学育儿、给孩子高质量陪伴、做家务、自我充值、保证睡眠、锻炼身体……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真心不够用!    妈妈们最能理解当妈的心情了!这次专题,我们邀请了5位注重时间管理的两宝妈妈分享了一些心得和方法,虽然大家在地理上有点远,身处的教育文
期刊
可越,旅日华人企业家,同时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大宝你可5岁,小宝皆可2岁。    “你可和弟弟是好兄弟嘛!”“兄弟?是好、朋、友!”  “好朋友”是哥哥你可对弟弟皆可的赞赏。是好朋友,就可以有话聊,一起玩,即使有争吵,有打闹,也能很快和解,继续玩在一起做“好哥们”——这也是很多生两个孩子的父母希望看到的和乐融融吧。  我属于晚婚晚育,37岁生老大你可,41岁生老二皆可。我和老公都是在东京工作的中国人
期刊
天使鱼,两小子妈。小宝出生半年后重返职场。两年多的科学时间管理实践,逐渐取得了工作、家庭和自身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平衡。    作为一枚职场女性,除了工作、家务和陪娃基础“三大件”,还要兼顾运动健身、阅读进修和个人兴趣等,一天24小时真是不够用啊!对于两宝妈来说,更是如此。而我家的情况更进一步,爸爸经常出差,虽有老人帮忙买菜做饭,但还是经常有手忙脚乱的感觉。两年多前,心力交瘁的我抓住了“科学时间管理
期刊
钟慧,当过记者走南闯北,也做过公关奋战在500强。3年前移民加拿大,目前正在休产假,专心带娃中。爱阅读、爱旅行,年龄不轻,童心未泯。    我在加拿大养两个孩子,跟国内有很多不同,但关键的一点是一样的:当一个两宝妈,首先得是个时间管理的高手。  加拿大产假有一年,所以长辈们在我家二宝妹妹出生前后过来帮忙了一段时间,宝宝满两个月的时候就回国了,我们马上启动了爸爸妈妈自己带两个娃的战斗模式。兄妹俩相差
期刊
卢丹丹,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资深讲师,亲子作家,育有两个男孩。著有《宝宝独立从0岁开始》、《规矩的背后是自由》等。    对于两孩妈妈来说,把生活规划得有条有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养育两个孩子,有时不仅仅是“1+1=2”那么简单,当“两个孩子+N个老人”的事情交叉碰撞时,会觉得即使三头六臂也不够用!其实,时间规划也是个技术活,在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心态日趋平和、善于借力使力、懂得
期刊
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社会性别、家庭关系研究专家,学生们心中的麻辣女神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为女儿研发了“能量逗”课程,为儿子原创了不少益智游戏。    我是一个忙碌的妈妈,但不忙乱,生活每天都有序进行,那种充实的感觉让人踏实;我也不觉得家庭和工作有多么冲突,在不同的时间里,做不同的事情而已。  首先,作为老师,我热爱教学和研究,因此花很多时间精力在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