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技能型高级人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本文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不同方面论述提高教师的实践工程能力的途径及办法。
关键词:高职;双师素质;实践工程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技能型高级人才,具有“高和职”的双重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拥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同样具备“高和职”双重素质和双重结构。“双师素质”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重点在于教师的实践工程能力提高,只有加強教师的实践工程能力,才能用企业的实际案例作为项目教学的载体,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授课内容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才能培养符合高职教学目标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
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但严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与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工程能力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
一、专业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
专业带头人的工作职责是定期开展企业需求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施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组织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本专业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分析评估本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具体负责聘请兼职教授、兼职教师,推荐本专业的企业兼职带头人,推荐、评价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合理支配省级、院级重点专业建设等相关专项经费和本部门日常运行经费中的关于企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经费,统筹使用本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等资源。
专业带头人的能力目标是“优秀工程师+优秀教师+优秀课程开发设计师”三位一体的能力结构,是专业带头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工程师保证其工程项目开发能力,优秀教师保证其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秀课程开发设计师保证其能按照最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改进教学的能力。专业带头人培养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补短。学院的专业带头人,重点是补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实施“教师企业锻炼计划”,参与技术应用研发,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在企业选拔一名工程师作为聘用的专业带头人,重点补充教学能力,通过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二阶段是提高。此阶段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课程开发能力。具体措施是组织其到国外学习行动导向课程开发技术。在此基础上,承担一门优秀核心课程的开发工作。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具有比较丰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教学与工程能力突出,紧贴行业熟悉行业技术新动态,能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为专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持久的保障。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1.增强骨干教师企业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积累教师实际工作经历,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开展并实施“百名教师企业锻炼计划”。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一线的企业实践,主要实习内容如下:(1)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基本原则,所设置的各个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2)依据岗位的工作任务,了解职业岗位所对应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岗位的操作规程;(3)参加企业生产劳动,总结典型的工作任务,结合企业实际应用,从教学出发设计教学情境,分解子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4)在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操作规范要求;(5)通过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开发,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改革创新。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主要从事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1)把工程实际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师借鉴企业实际的技术应用案例,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方案的开发或修订,开发具有真实工作背景的教学项目或教学案例。完成规范、完整的教学项目,符合职业规范,并有效用于课程教学之中。(2)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如新产品设计、技术改造等),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参加企业在建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在技术服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3)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与企业专家联合开发工学结合校本讲义或教材。
专业教师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合作研发等方式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骨干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合作研发等形式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实现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优秀工程师+优秀教师+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
2.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按照学院《“双师素质”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要求,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也包括行业颁发的资格证书及国内外知名企业颁发的资格证书。在鼓励专业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鼓励已经获取一定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获取更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多个证书。教师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能、增强了素质,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
3.新入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企业工作的经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加工制造类专业新到学校任职的青年教师,首先派到企业实习一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主要实习内容是数控铣床的加工,有两位师傅带领,从最简单的操作加工开始学习。首先从在机床平台上安装卡具如平口虎钳、分度头、加高平台,以及进行加工准备,如铣平面、拉直、找正等等,一直到对常规加工步骤能够熟练掌握;从编制走刀路线、主轴转速、换刀、选择加工方法这些常用技术,到能够进行数控编程;从跟随师父学习,到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工件的加工。经过一年的企业实习,青年教师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实践操作能力显著增强。
三、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校外企业兼职教师是“双师素质”师资结构性平衡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娴熟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可定位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专业理论课程或实训课程指导教师。培养方式可采用帮带、座谈交流等;交流内容主要有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
按照学院专职教师下企业、企业工程师到学院专职授课的方式实现双方人员互聘工作,解决了企业兼职教师聘用难的问题。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分别承担着专业课程教学、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任务,并承接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辐射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实训项目开发、生产实习任务辅导等多方面工作。学校应引进、聘用具有丰富企业经历的工程师改善“双师”结构,聘用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联席系主任,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具备“双师素质”,充分了解产业发展趋势、职业标准要求,熟悉生产过程内容,掌握生产一线操作技能,并能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胜任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五个对接”要求。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全面推进,才能凸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徐黎明.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
[2]蒋筱瑜.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
[3]李少华.CDIO模式下高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4]钱松,贾生超.基于校企合作机制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J].科技资讯,2014(26).
[5]王凤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途径探究[J].教育探索,2014(6).
关键词:高职;双师素质;实践工程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技能型高级人才,具有“高和职”的双重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拥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同样具备“高和职”双重素质和双重结构。“双师素质”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重点在于教师的实践工程能力提高,只有加強教师的实践工程能力,才能用企业的实际案例作为项目教学的载体,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授课内容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才能培养符合高职教学目标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
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但严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与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工程能力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
一、专业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
专业带头人的工作职责是定期开展企业需求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施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组织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本专业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分析评估本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具体负责聘请兼职教授、兼职教师,推荐本专业的企业兼职带头人,推荐、评价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合理支配省级、院级重点专业建设等相关专项经费和本部门日常运行经费中的关于企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经费,统筹使用本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等资源。
专业带头人的能力目标是“优秀工程师+优秀教师+优秀课程开发设计师”三位一体的能力结构,是专业带头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工程师保证其工程项目开发能力,优秀教师保证其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优秀课程开发设计师保证其能按照最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改进教学的能力。专业带头人培养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补短。学院的专业带头人,重点是补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实施“教师企业锻炼计划”,参与技术应用研发,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在企业选拔一名工程师作为聘用的专业带头人,重点补充教学能力,通过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二阶段是提高。此阶段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课程开发能力。具体措施是组织其到国外学习行动导向课程开发技术。在此基础上,承担一门优秀核心课程的开发工作。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具有比较丰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教学与工程能力突出,紧贴行业熟悉行业技术新动态,能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为专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持久的保障。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1.增强骨干教师企业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积累教师实际工作经历,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开展并实施“百名教师企业锻炼计划”。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一线的企业实践,主要实习内容如下:(1)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基本原则,所设置的各个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2)依据岗位的工作任务,了解职业岗位所对应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岗位的操作规程;(3)参加企业生产劳动,总结典型的工作任务,结合企业实际应用,从教学出发设计教学情境,分解子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4)在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操作规范要求;(5)通过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开发,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改革创新。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主要从事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1)把工程实际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师借鉴企业实际的技术应用案例,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方案的开发或修订,开发具有真实工作背景的教学项目或教学案例。完成规范、完整的教学项目,符合职业规范,并有效用于课程教学之中。(2)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如新产品设计、技术改造等),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参加企业在建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在技术服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3)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与企业专家联合开发工学结合校本讲义或教材。
专业教师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合作研发等方式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骨干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合作研发等形式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实现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优秀工程师+优秀教师+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
2.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按照学院《“双师素质”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要求,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也包括行业颁发的资格证书及国内外知名企业颁发的资格证书。在鼓励专业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鼓励已经获取一定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获取更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多个证书。教师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能、增强了素质,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
3.新入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企业工作的经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加工制造类专业新到学校任职的青年教师,首先派到企业实习一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主要实习内容是数控铣床的加工,有两位师傅带领,从最简单的操作加工开始学习。首先从在机床平台上安装卡具如平口虎钳、分度头、加高平台,以及进行加工准备,如铣平面、拉直、找正等等,一直到对常规加工步骤能够熟练掌握;从编制走刀路线、主轴转速、换刀、选择加工方法这些常用技术,到能够进行数控编程;从跟随师父学习,到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工件的加工。经过一年的企业实习,青年教师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实践操作能力显著增强。
三、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校外企业兼职教师是“双师素质”师资结构性平衡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丰富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娴熟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可定位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专业理论课程或实训课程指导教师。培养方式可采用帮带、座谈交流等;交流内容主要有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
按照学院专职教师下企业、企业工程师到学院专职授课的方式实现双方人员互聘工作,解决了企业兼职教师聘用难的问题。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分别承担着专业课程教学、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任务,并承接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辐射专业的实践教学指导、实训项目开发、生产实习任务辅导等多方面工作。学校应引进、聘用具有丰富企业经历的工程师改善“双师”结构,聘用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联席系主任,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具备“双师素质”,充分了解产业发展趋势、职业标准要求,熟悉生产过程内容,掌握生产一线操作技能,并能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胜任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出的“五个对接”要求。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全面推进,才能凸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徐黎明.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
[2]蒋筱瑜.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
[3]李少华.CDIO模式下高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4]钱松,贾生超.基于校企合作机制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J].科技资讯,2014(26).
[5]王凤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途径探究[J].教育探索,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