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博物馆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随之面临着职能的拓展和延伸,为此博物馆需不断挖掘当代价值,寻找时代发展与自身资源的契合点,探索创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文章通过对宝鸡周原博物院资源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提出基层遗址性博物馆创新发展模式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职能;基层遗址性博物馆;创新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政策的引领,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解读“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这一主题时说:“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变迁历史见证物的收藏机构,具有其他文化机构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理所当然应承担起更多的文化责任;另一方面,博物馆并非‘文化孤岛’,而是搭建‘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超时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刘玉珠在主会场活动致辞时說:“今天,全球博物馆人通过举办国际博物馆日纪念活动,共同聚焦这个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主题,就是要进一步思考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支持多元文化包容发展,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个体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倡导博物馆资源共享,保障公众获取知识和谋求发展的基本权利。”他再次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新时代,中国博物馆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由此可以看出,新时期博物馆逐渐演变为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面临着职能的拓展和延伸,更加强调社会价值。博物馆功能扩展的原因,政策的引领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于对国家大局、社会发展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种种需要的回应,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博物馆本身的资源优势与新形势的契合,使得博物馆有条件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而博物馆与社会责任的契合点正是博物馆的当代价值,要创新博物馆的发展模式,承担好社会责任,必然要先理解博物馆的当代价值。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博物馆的当代价值已日益明晰—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展示传播中华文明、凝聚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众多学者对此已有论及,因此下文仅对博物馆的当代价值做一简要概述。
1 博物馆的当代价值
博物馆是民族记忆的基因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实的纽带,是创新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博物馆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以古复今,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当代发展为导向,引领价值观,以文化人,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博物馆是交流合作的“民间大使”。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合作中贡献出中国智慧,在“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带的建设中贡献中国方案,为博物馆的陈列“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条件,也赋予了博物馆新的使命。博物馆不仅仅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源泉,也成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是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渠道。“要认识一座城市,就去它的博物馆看看”,这样的观念被大众所认可,博物馆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逐渐成为城市的会客厅,也为当地居民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
2 基层遗址性博物馆如何适应新时期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并实现当代价值
宝鸡周原博物院的前身为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周原文管所),是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座遗址性博物馆,于1988年3月成立并对外开放,位于周原遗址核心区—法门镇召陈村。至2016年博物馆文物均由法门寺博物馆文物库房代为管理,自身并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安全条件的文物陈列展厅。周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在这片厚土上的考古发掘已经持续70余年而不辍,社科院、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三家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常年在遗址进行田野考察、考古发掘、研究及报告编写等工作。守望着一个有持续活力的大遗址是宝鸡周原博物院的鲜明特点。但身处法门镇召陈村的小小周原文管所条件简陋,交通不便,难以吸引游客参观,也无法承担考古工作者的食宿需求,更不利于维护大遗址的安全。如何让其鲜明的特点转化成优势,以弥补缺陷呢?我们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2.1 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考古基地
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考古基地需要把基地当博物馆建,把博物馆当景区建。2016年11月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宝鸡周原博物院)建成,形成了“一馆两牌”的发展模式,把基地孕育于博物馆中,同时承担博物馆和考古基地的职能。2016年11月考古基地建成,设立了文物展厅、文物库房、公寓楼、多媒体教室、资料阅览室等配套设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集科研、教学、展览、公众文化普及等多功能为一体,以促进学科发展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周文化研究中心。由此周原博物馆不仅摘掉了多年的名义博物馆的帽子,而且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从而为不断深入揭示西周文化遗产的价值提供重要保障;为游客参观游览提供了场所,充分发挥了其展示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并为提高地区软实力做出了贡献;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了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依托政府的支持和周原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2018年周原大道全线贯通,部分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至此在配套设施有所完善的基础上,参观、交流人数大幅度增加,提高了宝鸡周原博物院的对外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服务于大众的功能也得以彰显。
2.2 挖掘周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① 周原遗址研究具有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周王分封诸侯,建立了封建制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周公制礼作乐,创造了延续三千年的民族文化核心價值,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主体进程的地位;西周青铜器文明达到鼎盛,繁荣了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映射到今天恰好对应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等时代要求。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把周文化的治国理念、创新思维、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呈现在展厅里,体现在讲解员的宣教中,让人们在回望历史时,体悟到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例如在《赫赫宗周·万邦之方》基本陈列中,设计了叩问周原、考古周原、周原梦想三大章节,展览先带领观众回溯历史,再透过文物,结合一代代周原考古人的发掘足迹,以物见人,讲述周人制礼作乐,“以德配天”的精神信仰和当代人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最后把落脚点放在了畅想中国梦,共筑周原梦上,将时代的召唤与文物陈列结合起来,发人深省,促人奋进,为宝鸡周原博物院特色鲜明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找到了契合点。
2.3 积极营造学术氛围
树立一个国际性学术研讨会项目,并把学术讲座日常化。2016年在考古研究基地建成之际,举办了一次高水平的学术论坛,重点探讨周原文化或相关主题,旨在扩大周原对外宣传和影响力。博物院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各地专家,并发起了共建、合作的《周原宣言》,倡导文物交流、学术研讨会等多元立体的交流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另外联合周原考古队及其他国内外高层次学者及院内学术骨干将学术讲座常态化,通过网络和开学术研讨会等渠道,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交流借鉴各地关于周原遗址研究的成果,扩大了博物院影响力,也营造了馆内的学术氛围,培养了馆内的学术力量。
2.4 资源共享,培养人才
宝鸡周原博物院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但院内自身科研能力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为充分发挥周原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借助其他科研机构的学术力量,博物院提出了资源共享、人才培养项目计划:博物院为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开展考古、文博学术研究、毕业生实习等活动提供场地、资料和其他便利。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学术殿堂和人才摇篮优势作用,实施课堂教育、在职培训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加大周原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研究和利用,以及文博旅游事业发展人才的培训,不断提升在职人员业务素质,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为周原文博旅游事业培训和储备后备人才。
2.5 积极创新转型,发展特色产业
宝鸡周原博物院下属原本有一个青铜器复制厂,由于复制品市场的不景气等原因,对其进行了产业转型,将原来技术含量不高的复制品厂转型为范铸工艺研究所,并脱离博物院独立经营,邀请青铜器范铸工艺的专家常驻研究所,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进行青铜器铸造研究,并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发相关研学游活动。这一做法不仅激活了一个不景气的产业,而且为博物院增添了特色项目,让游客可以亲手体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增加了游览博物院的趣味性。
2.6 创新设计社会教育活动,增强参观体验
近年来,博物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教活动中,深入到中小学的课堂,同时把孩子们请到宝鸡周原博物院来,举办大量的宣教活动,让孩子们在周礼之乡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每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博物馆日,世界遗产日,博物院都会举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社教活动,让孩子们穿汉服、读诗经、拓印拓片、听讲座,从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发挥遗址性博物馆的优势,开发了模拟考古项目,顺应了大众考古的趋势,也让想来了解考古的人们过了把考古瘾,增强了博物院的互动性。
2.7 遗址性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尝试
宝鸡周原博物院采取免费换票的参观方式。自博物院免费开放以来,游客和旅游团体的数量明显上升,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自身远离城市的劣势。另外,博物院的主体建筑本身是按照部分西周召陈宫殿建筑基址一比一模拟复原的,置身其中,就是一种对古代文明的浸入式体验,院区免费开放以来,更是吸引了不少当地居民前来踏青、赏雪、取景拍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会客访友的场所,成了当地的文化名片。
3 未来的规划与展望
“十四五”规划纲要锚定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系统部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大工程项目。相较以往五年规划,文物工作相关内容篇幅明显增加,文物科技创新、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首次写入,这更是遗址性博物馆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基地里,我们不但有了一个反映周原考古七十年的展览,我们还配置了文物整理室、文物保护室、动植物实验室等能够满足研究的基本设施,但我们的目标是要将这个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基地,向世界开放的基地,将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举办展览、讨论会、讲座,还可以举办小型音乐会等活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接纳从事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环境生态、水文地质、气候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专家,实现周原及周文化的综合研究。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加快基地的软件建设,形成信息中心,给研究工作者提供便利。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切实做好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根据国家的安排,启动周原国家遗址公园和周原博物院的建设,整治周原遗址范围内的环境风貌、村容村貌,让这一片土地成为西周传统民俗的生态之地,成为人们向往的文化乐园,成为支撑民族精神的宝地。
4 结语
我国博物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基层遗址性博物馆也应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坚定地迈出改革发展的新步伐。基层遗址性博物馆需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寻找时代发展与自身优势资源的契合点,积极发挥特色,探索创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承担好社会责任。
关键词:新时代;职能;基层遗址性博物馆;创新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政策的引领,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解读“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这一主题时说:“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变迁历史见证物的收藏机构,具有其他文化机构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理所当然应承担起更多的文化责任;另一方面,博物馆并非‘文化孤岛’,而是搭建‘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超时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刘玉珠在主会场活动致辞时說:“今天,全球博物馆人通过举办国际博物馆日纪念活动,共同聚焦这个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主题,就是要进一步思考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支持多元文化包容发展,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个体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倡导博物馆资源共享,保障公众获取知识和谋求发展的基本权利。”他再次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新时代,中国博物馆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由此可以看出,新时期博物馆逐渐演变为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面临着职能的拓展和延伸,更加强调社会价值。博物馆功能扩展的原因,政策的引领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于对国家大局、社会发展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种种需要的回应,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博物馆本身的资源优势与新形势的契合,使得博物馆有条件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而博物馆与社会责任的契合点正是博物馆的当代价值,要创新博物馆的发展模式,承担好社会责任,必然要先理解博物馆的当代价值。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博物馆的当代价值已日益明晰—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展示传播中华文明、凝聚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众多学者对此已有论及,因此下文仅对博物馆的当代价值做一简要概述。
1 博物馆的当代价值
博物馆是民族记忆的基因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实的纽带,是创新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博物馆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以古复今,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当代发展为导向,引领价值观,以文化人,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博物馆是交流合作的“民间大使”。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合作中贡献出中国智慧,在“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带的建设中贡献中国方案,为博物馆的陈列“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条件,也赋予了博物馆新的使命。博物馆不仅仅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源泉,也成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是为人民谋福祉的重要渠道。“要认识一座城市,就去它的博物馆看看”,这样的观念被大众所认可,博物馆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逐渐成为城市的会客厅,也为当地居民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
2 基层遗址性博物馆如何适应新时期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并实现当代价值
宝鸡周原博物院的前身为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周原文管所),是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座遗址性博物馆,于1988年3月成立并对外开放,位于周原遗址核心区—法门镇召陈村。至2016年博物馆文物均由法门寺博物馆文物库房代为管理,自身并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安全条件的文物陈列展厅。周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在这片厚土上的考古发掘已经持续70余年而不辍,社科院、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三家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常年在遗址进行田野考察、考古发掘、研究及报告编写等工作。守望着一个有持续活力的大遗址是宝鸡周原博物院的鲜明特点。但身处法门镇召陈村的小小周原文管所条件简陋,交通不便,难以吸引游客参观,也无法承担考古工作者的食宿需求,更不利于维护大遗址的安全。如何让其鲜明的特点转化成优势,以弥补缺陷呢?我们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2.1 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考古基地
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考古基地需要把基地当博物馆建,把博物馆当景区建。2016年11月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宝鸡周原博物院)建成,形成了“一馆两牌”的发展模式,把基地孕育于博物馆中,同时承担博物馆和考古基地的职能。2016年11月考古基地建成,设立了文物展厅、文物库房、公寓楼、多媒体教室、资料阅览室等配套设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集科研、教学、展览、公众文化普及等多功能为一体,以促进学科发展和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周文化研究中心。由此周原博物馆不仅摘掉了多年的名义博物馆的帽子,而且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从而为不断深入揭示西周文化遗产的价值提供重要保障;为游客参观游览提供了场所,充分发挥了其展示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并为提高地区软实力做出了贡献;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了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依托政府的支持和周原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2018年周原大道全线贯通,部分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至此在配套设施有所完善的基础上,参观、交流人数大幅度增加,提高了宝鸡周原博物院的对外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服务于大众的功能也得以彰显。
2.2 挖掘周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① 周原遗址研究具有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现实意义。周王分封诸侯,建立了封建制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周公制礼作乐,创造了延续三千年的民族文化核心價值,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主体进程的地位;西周青铜器文明达到鼎盛,繁荣了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映射到今天恰好对应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等时代要求。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把周文化的治国理念、创新思维、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呈现在展厅里,体现在讲解员的宣教中,让人们在回望历史时,体悟到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例如在《赫赫宗周·万邦之方》基本陈列中,设计了叩问周原、考古周原、周原梦想三大章节,展览先带领观众回溯历史,再透过文物,结合一代代周原考古人的发掘足迹,以物见人,讲述周人制礼作乐,“以德配天”的精神信仰和当代人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最后把落脚点放在了畅想中国梦,共筑周原梦上,将时代的召唤与文物陈列结合起来,发人深省,促人奋进,为宝鸡周原博物院特色鲜明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找到了契合点。
2.3 积极营造学术氛围
树立一个国际性学术研讨会项目,并把学术讲座日常化。2016年在考古研究基地建成之际,举办了一次高水平的学术论坛,重点探讨周原文化或相关主题,旨在扩大周原对外宣传和影响力。博物院邀请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各地专家,并发起了共建、合作的《周原宣言》,倡导文物交流、学术研讨会等多元立体的交流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另外联合周原考古队及其他国内外高层次学者及院内学术骨干将学术讲座常态化,通过网络和开学术研讨会等渠道,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交流借鉴各地关于周原遗址研究的成果,扩大了博物院影响力,也营造了馆内的学术氛围,培养了馆内的学术力量。
2.4 资源共享,培养人才
宝鸡周原博物院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但院内自身科研能力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为充分发挥周原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借助其他科研机构的学术力量,博物院提出了资源共享、人才培养项目计划:博物院为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开展考古、文博学术研究、毕业生实习等活动提供场地、资料和其他便利。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学术殿堂和人才摇篮优势作用,实施课堂教育、在职培训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加大周原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研究和利用,以及文博旅游事业发展人才的培训,不断提升在职人员业务素质,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为周原文博旅游事业培训和储备后备人才。
2.5 积极创新转型,发展特色产业
宝鸡周原博物院下属原本有一个青铜器复制厂,由于复制品市场的不景气等原因,对其进行了产业转型,将原来技术含量不高的复制品厂转型为范铸工艺研究所,并脱离博物院独立经营,邀请青铜器范铸工艺的专家常驻研究所,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进行青铜器铸造研究,并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发相关研学游活动。这一做法不仅激活了一个不景气的产业,而且为博物院增添了特色项目,让游客可以亲手体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增加了游览博物院的趣味性。
2.6 创新设计社会教育活动,增强参观体验
近年来,博物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教活动中,深入到中小学的课堂,同时把孩子们请到宝鸡周原博物院来,举办大量的宣教活动,让孩子们在周礼之乡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每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博物馆日,世界遗产日,博物院都会举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社教活动,让孩子们穿汉服、读诗经、拓印拓片、听讲座,从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发挥遗址性博物馆的优势,开发了模拟考古项目,顺应了大众考古的趋势,也让想来了解考古的人们过了把考古瘾,增强了博物院的互动性。
2.7 遗址性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尝试
宝鸡周原博物院采取免费换票的参观方式。自博物院免费开放以来,游客和旅游团体的数量明显上升,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自身远离城市的劣势。另外,博物院的主体建筑本身是按照部分西周召陈宫殿建筑基址一比一模拟复原的,置身其中,就是一种对古代文明的浸入式体验,院区免费开放以来,更是吸引了不少当地居民前来踏青、赏雪、取景拍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会客访友的场所,成了当地的文化名片。
3 未来的规划与展望
“十四五”规划纲要锚定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系统部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大工程项目。相较以往五年规划,文物工作相关内容篇幅明显增加,文物科技创新、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首次写入,这更是遗址性博物馆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基地里,我们不但有了一个反映周原考古七十年的展览,我们还配置了文物整理室、文物保护室、动植物实验室等能够满足研究的基本设施,但我们的目标是要将这个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基地,向世界开放的基地,将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举办展览、讨论会、讲座,还可以举办小型音乐会等活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接纳从事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环境生态、水文地质、气候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专家,实现周原及周文化的综合研究。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加快基地的软件建设,形成信息中心,给研究工作者提供便利。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切实做好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根据国家的安排,启动周原国家遗址公园和周原博物院的建设,整治周原遗址范围内的环境风貌、村容村貌,让这一片土地成为西周传统民俗的生态之地,成为人们向往的文化乐园,成为支撑民族精神的宝地。
4 结语
我国博物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基层遗址性博物馆也应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坚定地迈出改革发展的新步伐。基层遗址性博物馆需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寻找时代发展与自身优势资源的契合点,积极发挥特色,探索创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承担好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