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并且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口号:“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于调查研究一开始仍是重视的。1955年底至1956年春,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于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令人遗憾的是,此后一段时间里,由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上急于求成,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尚未巩固的情况下匆忙实现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其间,毛泽东也作了一些调查研究,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取得成效。1958年8月,他对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农村进行的、旨在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调查,就是一个例子。
“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1958年8月4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决定深入农村去亲自看一看“大跃进”的火热场面,实地调查农村新的基层组织的实现形式。当天下午,他来到了离北京仅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河北省徐水县。
毛泽东之所以把徐水作为视察的第一站,因为徐水是1958年“大跃进”中迅速崛起的一颗新星。
195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后,深受旱涝灾害的徐水人民立即行动起来。这个只有31万人口、10多万劳动力的小县,在1957年至1958年冬春之际的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中,提出了“山区、平原、洼地一齐治,防洪、防涝、抗旱结合搞”的口号,8万多名劳动力组成大队、中队,在工地搭棚宿营,并组织随营食堂。经3个月苦战,治了27个荒山头,整修及新建梯田25335亩,挖水窖2257个,新修山区水库及平原水库174座,开挖与改建坑、塘1360处,开泉14处,开挖渠道146条、长353华里,新打成机井163眼及其他井2658眼,加上将于汛期前完成的石榴山中型水库,全部工程总计可蓄水1.95亿方。
1958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谭震林到保定地区视察,听取了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关于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汇报,并肯定了徐水的做法和经验。徐水的水利“大跃进”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后,中共河北省委十分重视。1958年3月,河北省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张国忠在会上作了《苦战三月改变全县自然面貌》的发言,介绍了徐水开展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的经验。3月1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张国忠的发言,并且还为此配发了《徐水创造了好经验》社论,对徐水的经验作了充分的肯定。这样一来,徐水顿时成了国人尽知的先进典型。
8月4日下午4点半,毛泽东在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解学恭、河北省副省长张明河、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陪同下,首先到了县城东面的南梨园乡大寺各庄农业社。“大跃进”发动后,各地不断地报告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而且一些“卫星”田号称亩产已达数千斤甚至上万斤,因而毛泽东对徐水粮食产量很关心。在农业社的俱乐部里,他问乡党委书记詹登科、农业社党支部书记阎玉如和社主任李江生: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李江生回答。
毛泽东又问:“每亩平均多少斤?”
阎玉如回答说:“754斤!”
毛泽东听后笑着“啊”了一声,用赞叹地语气说道:“不少呀!”
随后,毛泽东又询问夏秋作物的预计产量和全县的总产量有多少。张国忠汇报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2000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即甘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35万亩。
听张国忠这么一说,毛泽东不觉睁大了眼睛,满脸笑容地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要收那么多粮食呀!”又说:“你们夏收才拿到9000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11亿斤呀!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看来,毛泽东对徐水秋收能否收到那么多粮食是有所怀疑的。
众人没想到毛泽东会问这个问题,一时答不上来。过了一会,还是张国忠答道:“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泽东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
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泽东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
说罢,毛泽东自己笑了起来。这时,张国忠也笑着回答说:“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
毛泽东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接着又说:“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毛泽东与徐水县干部关于粮食多了怎么办这一段对话,曾被正在这里体验生活的作家康濯写进了《毛主席到了徐水的报道》中,公开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接着,毛泽东参观了大寺各庄农业社的粮食加工厂、缝纫组、幼儿园、医院、供销部、公共食堂、供销社和养猪场,到地里看了庄稼。当地干部告诉他,县里有许多“卫星”田,有的计划山药亩产25万斤,有的甚至计划亩产100万斤。听到将有那么高的产量,毛泽东不禁又笑问道:“你们的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又对乡、社干部说:“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儿,另外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么?”陪同的人自然齐声说好。
回县城的路上,毛泽东又与张国忠等人谈到了劳动大协作、军事化问题。张国忠说,这是逼出来的,并汇报说修了一个比十三陵还大一点的水库,是按主席关于一穷二白、多快好省的指示办起来的。毛泽东说:“这是形势逼人。”毛泽东又问:“办食堂老年人同意不同意?”张国忠回答说,开始有思想不通的,说吃了大锅饭。毛泽东开玩笑似地说:“你们这不是大锅饭吗?”张国忠回答说,现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除生活用品外,关于房屋、树木、羊群、自留地都要转为公有。毛泽东问:“十个人有三个不赞成吗?”张国忠说:“没有,连两个也没有。” 到了徐水县委,毛泽东对解学恭和张明河说:“这里的干劲不小哩!”又对众人说:“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毛泽东接着询问了河北省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又了解了徐水去冬今春实现水利化和今年抗旱的情况,要求徐水县要早抓明年的粮食规划,多种小麦,多种油料作物,种菜也要多品种,这样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又说:小麦地一定要深翻,翻到一尺以上;以后人民就主要吃小麦,玉米和山药喂牲口,喂猪;猪喂多了,人民就多吃肉。最后,毛泽东说:“下边真好啊!出的东西真多啊!北京就不出什么东西。你们说,北京出什么呀?”张国忠回答说:“北京出政治领导,出党的总路线。”对于这个回答,毛泽东十分满意,不断点头。
在陪同毛泽东回车站的路上,张国忠对毛泽东说:“群众爱戴党爱戴领袖,请主席看群众这股热情。我党在群众中真是扎根了。”毛泽东点了点头,说:“我们打仗几十年就是为了这个,为了让人们吃饭,为了吃好。”
“是不是搞万人公社”
8月5日上午,毛泽东从河北定县火车站乘汽车前往安国视察。在去安国的途中,毛泽东又问前来迎接的安国县县长焦国驹:小麦亩产多少?明年计划多少?怎样实现?焦国驹一一作了回答。当焦说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深翻土地,并且要普遍深翻1.5尺时,毛泽东关切地问道:45万亩土地,深翻一尺半以上,能翻完吗?焦国驹作了肯定的回答。
在视察中,毛泽东对粮食问题格外关心。在路上,他又问焦国驹:今年每人收多少粮食?焦回答说:按亩产3000斤计算,全县35万人,人均4000斤。毛泽东对此有些将信将疑,问道:是甘薯吧?焦答:主要是甘薯。毛泽东又问:你们打了这么多粮食怎么办,吃多少?焦答:搞点储备,让社员多吃点,人均吃450斤。毛泽东说:粮食那么多,每人可以吃到六七百斤,土地也应该有休整时间。
随后,毛泽东来到了安国县流村(毛泽东视察后改名为八五村)红星农业社,看了该社的丰产试验田。此时正值大热天,陪同的人员请毛泽东到试验田边的窝棚里休息。这时,乡党委书记郭建向毛泽东汇报了并社的情况,毛泽东听后表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可以二三千户,四五千户,五千户,六千户。可见,毛泽东对办大社是很赞成的。
在离开安国去定县车站时,毛泽东同中共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谈了很多话。
毛泽东首先谈到了并县、并社和乡社合一的问题。他问李悦农:“你们有多少县?多少社,多少人,平均一个县有多少人?”李悦农一一作了回答,并告诉毛泽东,全地区已经合并了4个县。毛泽东听后说:“并的是不是少一点?要并大一点,并到几十万人的大县,头少了好领导。”
毛泽东又问:“是不是搞一乡一社?”李悦农回答:“我们已经有这个酝酿,省委已经有过原则指示。”毛泽东说:“好!是不是搞万人公社。在平原地区万八千人搞成一个社不要紧,社里工、农、兵、学、商都有,不只是农业。”又说:“合作社应该是全的,有农业、有工业,也要有商业,有民兵,有武装。”
在谈到徐水军事化时,毛泽东问李悦农:“徐水的军事化,你们推广了没有?”李悦农说:“已经通知各县各搞一个试点乡,尚未推广。现在省委正派人总结徐水食堂化和军事化这方面的东西。”毛泽东说:“徐水这样干是逼出来的。张国忠讲,全县11万劳动力,弄4万多去打井、修水库、办工业,还剩7万多劳力,非常不足,就逼出了军事化,像军队一样,组织起来会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毛泽东又问:“你们能不能弄一批枪来?把他们武装起来。”接着又说:“徐水劳动力共11万人,其中青年男女可能有5万人,20%的发枪,共需1万支。有几十个团,又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5万人里1万支枪,5亿人,1亿支枪。全国这样组织起来,就把美帝国主义吓死了。”
一路上,毛泽东还谈到了平原造林、养鱼、深翻土地、县办工业等问题。当车进入定县县境时,李悦农告诉毛泽东,定县的韩家洼今年打的粮食可能够若干年吃。毛泽东问:“韩家洼打了这么多粮食,粮食多了怎么办?”李悦农说:“现在我们的中心是研究如何多的问题,多了怎么办还没有考虑。”毛泽东指示道:“要研究这个问题,一个是多吃,一个是国家合作社储备。”又说:“你们明年是不是少种点甘薯,要大量地多种小麦。华北人要多吃小麦,主要是吃小麦、谷子、苞米、稻谷。”
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对于亩产三四千斤未必完全相信,但对于这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却是深信不疑的,而且对于农业生产能“大跃进”也是充满信心,所以他才一再提出了“粮食多了怎么办”的问题。
“不要提万斤口号”
8月6日下午4时,毛泽东来到了河南新乡县七里营视察。当走到公社大院门口,看到了“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这块牌子时,他停下脚步,一字一顿地念起来。中共新乡县委第一书记胡少华随即对毛泽东说:“这是全县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此之前,河南农村掀起了小社并大社的运动,这些大社名称各不相同,有的称大社,有的称集体农庄,也有的叫公社。七里营是全国最早将大社命名为人民公社的地方,于是,旁边的中共新乡地委第一书记耿起昌问道:“他们起这个名字怎么样,行不行呀!”毛泽东用肯定的语气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当毛泽东问到全县有几个这样的公社时,胡少华答道:“全县原来有60多个小乡,成立了60多个高级社,后来合并成10个联社,七里营是我们县第一个人民公社。我们正在开战地会,准备都改成人民公社。”毛泽东又问:“人们喜欢这个名字吗?”七里营公社党委书记徐占才回答说:“喜欢!”
毛泽东又问七里营公社种了多少亩棉花,产量有多少。一个公社干部说:“今年七里营种了10200亩棉花,保证亩产500斤,按2000斤做工作。”毛泽东听后说:“你们的口气很大啊!”
毛泽东又问七里营公社有多少土地,多少人口。社干部回答说:“有6100户,31000人。”当听到一个公社有这么多人时,毛泽东问:“社这么大,管理不容易,有没有困难?”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困难。 随后,毛泽东到了棉花地里,观看了女社员喷射杀虫药剂的表演,并称赞棉花长得好,当得知七里营1万多亩棉花有5000亩是这样的,每亩保证皮棉1000斤,争取2000斤时,他兴奋地对陪同的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吴芝圃说:“吴书记,有希望啊!你们河南都像这样就好了。”吴芝圃说:“有这么一个社就不愁有更多这样的社。”毛泽东说:“对!有这样一个社,就会有好多社。”
8月6日晚上,毛泽东到了郑州,在这里接见从嵖岈山赶来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并详细地询问了嵖岈山卫星公社的情况。史向生将刚拟出的《嵖岈山卫星公社试行简章》草稿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接过简章草稿后边看边说:“如获至宝,这东西好,给我吧。”
在谈话中,史向生向毛泽东讲起了公社办食堂的情况,说农民在食堂吃饭,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妇女。毛泽东对此很感兴趣,详细地询问了食堂粮食如何存放、吃饭如何维持秩序等,并称赞公共食堂是新生事物。
史向生又汇报了嵖岈山公社的规模和生产组织情况,当听到农民劳动时已经军事化了,按班、排、连的编制进行生产,又听到一个公社有5万多人口时,毛泽东感慨地说:大的多了,公的多了。这在古代,一个诸侯国了。又说,比之古代诸侯国,公社是又大又公,多了公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毛泽东又问群众的纠纷公社如何调解,史向生告诉他,由公社民政部门来调解处理。毛泽东听后表示:这带政权性质,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权组织,实际上基层组织,这叫政社合一。又说:大集体,小自由,不要统得太死。
接着,史向生汇报了嵖岈山公社的组织结构,当听到公社采取工、农、商、学、兵结合,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分配时,毛泽东说:工、农、商、学、兵,那么工业、商业、学校都包括了,是五位一体啊。两个招牌换成一个招牌,是政社合一。
在谈到公社的名称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
8月7日,毛泽东到襄城县的梁庄农业社、十里铺乡薛元农业社等地,了解烟叶和谷子生长的情况,并向梁庄农业社的党支部书记张富德等详细询问了烟叶的种植和收获等方面的问题。接着,又前往长葛县五四农业社,观看了麦茬玉米的长势。当地干部指着一片已长至6尺多的玉米地说,这里有40亩玉米,计划亩产2万斤;并说附近的另一块干部玉米试验田,计划亩产2.5万斤。毛泽东称赞这些玉米长得好,又问中共长葛县委第一书记吕炳光今年的产量。吕炳光说:“保证1500斤,争取2000斤。”毛泽东笑着问:“能达到吗?”吕炳光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一定达到,秋后到北京给主席报喜。”
第二天,毛泽东的专列从郑州东行。车到商丘车站时,他提议下车看看。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商丘地委负责人的陪同下,毛泽东来到了商丘县道口乡中华农业社“七一”试验站,到一块红薯试验田参观。他问商丘县委第一书记刘学勤:“这块地亩产多少?”刘回答说计划施肥30万斤,亩产13900斤。毛泽东有点不相信,笑着说:“亩产13000斤,秋后我再来看。”在返回火车站的路上,毛泽东问刘学勤:“你相信那亩产13000多斤的试验田吗?”刘学勤说:“不相信。”毛泽东说:“脑子太热。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实际。”毛泽东又问:“你们种了多少亩红薯?过去亩产多少斤?”刘学勤作了回答后,毛泽东说:“过去亩产2000多斤,今年真能搞到四五千斤,就翻了番,当然很好了。给下面打招呼,不要提万斤口号。”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8月9日零时30分,毛泽东来到山东兖州,在专列上同中共山东省委副秘书长谢华、济宁地委书记高逢五、滕县县委书记王吉德、滋阳(今兖州市)县委书记任志明、滋阳县中匈友谊农业生产合作社支部书记周庆和、滋阳县长安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扈镇才谈话。
毛泽东详细地询问了干部群众对“大跃进”的态度、当地粮食生产情况等。在问到粮食产量的时候,高逢五说今年全区亩产600斤,前年250斤;周庆和则说他们社今年全年亩产1500斤,明年小麦可达3200斤;扈镇才表示他们社今年亩产1080斤,明年小麦亩产计划2500斤。高逢五也说全地区明年亩产1200斤到1500斤。毛泽东问:采取什么措施保证明年的产量?高逢五回答说:深翻1.5尺到2尺,底肥8万斤,种子最低25斤,丰产田50斤。毛泽东接着问:你们考虑过没有,粮食多了怎么办?周庆和与扈镇才回答说:多了好,群众吃饱了都卖给国家。毛泽东说:北京、上海、济南反正都是这样多的人,国家能卖多少?谢华说:多了还可以出口。毛泽东说:出口也不要那样多,美国的粮食就无人要。接着又问:口粮多少,还是(人均)360(斤)?又问两个社干部:你们吃多少?周和扈说:去年是360,实际上还多,前年是430。毛泽东又问:今年呢?周和扈回答说:今年完成计划,完成统购粮每人还有1000多斤。毛泽东说:可以多吃一点嘛!每人是否可以吃到500斤?吃得饱的,苦战三年,你们有这个口号吗?大家都说有。
谈话中,毛泽东问王吉德:社大了好,还是社小了好?王回答说:社大了好。准备成立5000户的一乡一社。谢华补充说:他们三级会议上即酝酿了这个问题。毛泽东说:这个我高兴。毛泽东又问了两个社干部:你们说社大了好,小了好?两位社干部回答说:大了好。毛泽东说:可以搞大一点。搞五六千户、万把户,河北、河南现在都在合,河南从下边来的压力很大,要省委下决心。还说可以到河南看看去,参观一下。
8月9日凌晨3时许,当专列走到泰安时,毛泽东再次让列车停下来,找中共泰安地委和附近几个县的负责人了解情况。泰安地委书记处书记李元明、地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张瑞周等人到专列上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问道:“你们想谈点什么?”
李元明说:“我们想汇报当前工作情况,请主席作些指导。”
毛泽东说:“那就谈谈粮食情况吧。” 李元明汇报说:“今年比往年增产,今年小麦亩产162斤,总产8.5亿斤,较去年增产36%多一点。”
毛泽东又问:“秋季怎样?能收多少?”
“计划亩产600斤,争取700斤,总产量达到52亿多斤到60亿斤。”李元明回答说。
“去年粮食产量是多少?”毛泽东问。
“亩产230多斤,总产量20亿斤多一点。”李元明答。
听到这两个数字,毛泽东对能否增产那样多有些怀疑,问道:“增产一倍以上到二倍,能达到吗?”
李元明很有信心地说:“从目前作物长势看,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毛泽东听后没有再问下去了,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但愿能实现,这样群众的口粮就能宽余些了。”
毛泽东又问:“合作社怎样?规模多大?”
张瑞周回答说:“泰安地区有650多个社,平均不到300户。社的规模太小,已不适应生产大跃进的形势,计划合并到200多个。”
李元明接着说:“这是过去的计划,目前看规模仍然小一点。现在酝酿搞成一乡一社,使党、政、社合一。”
毛泽东问:“一乡多少户?”
参加座谈的泰安县委书记处书记张海涛回答说:“8000户到10000户。”
毛泽东停了停,又问:“这样多的户一社好搞吗?是否过大?”
李元明说:“还未定案,需要进一步研究。”
毛泽东听后没有再说什么。
在省会济南,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裴孟飞向毛泽东汇报了山东各项工作的情况。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强调,领导必须多到下面去看,帮助基层干部总结经验,就地进行指导;还讲到了办大社的优越性。随后去历城县的北园乡视察农业合作社。
视察中,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北园农业合作社的水稻种植情况。农业社主任李树诚汇报说,50亩高额丰产田原计划亩产2万斤,现在要争取4万斤,过去1亩只产二三百斤。毛泽东说:“好,你这个人,不干就不干,一干就干大的。”
毛泽东还视察了农业社的水稻试验田,在地边的树林稍作休息时,李树诚向毛泽东汇报了“北园大社”的办社情况和社员讨论的意见,请示毛泽东是叫“大社”好呢,还是叫“农场”或“农庄”好?并汇报了办起大社以来生产面貌的变化和今后的打算。毛泽东没有立即回答。陪同视察的山东省委负责人汇报说:“现在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这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一万户左右一个社,这样好”
8月10日,毛泽东的专列抵达天津,听取了中共河北省委和天津地委的工作汇报。
毛泽东问中共天津地委第一书记赵克:“天津地区今年年景怎么样?”
赵克说:“年景很好,三类主要作物薯类、稻谷和玉米长得好,数量多,产量高,是高产作物。”
毛泽东问:“谷子就不高产吗?”
赵克答:“有些地方不大合适。”
毛泽东说:“你能种那么多的甘薯,谷子怎么不能多种?除麦子外,谷子是粮食中的好品种。谷子含蛋白40%,含脂量也不小,比南方稻子还好。”他又问:“你们明年怎么打算?是不是还是老办法?稻子和小麦相等,还是多一些?”
赵克说:“多种些麦子。麦子收后种稻子。”
毛泽东接过话头说:“麦子产800斤,稻子产800斤,能产1600斤也好么。”
毛泽东又问河北全省全年的年景怎样?省长刘子厚汇报了河北夏收作物的产量和秋收预计产量。毛泽东听后说:“你们说今年夏收多则80亿斤,少则60亿斤,结果拿到65亿5000万斤,好么。今年还要搞水利。徐水县抽调4万人搞水库,搞机井、搞工业,7万人搞农业。就要这么干。”
汇报中,河北省委负责人提到各地都准备放棉花“卫星”,晋县计划搞棉花亩产5万斤的试验。毛泽东对这样的牛皮大话有些不以为然,说道:“这统统是口里讲的,还不是手里有的。”刘子厚又汇报说,新河县的安家庄一亩花生计划产34800斤,搞1万斤有把握。毛泽东说:“1万斤也好么。”
刘子厚又汇报说,河北今年每人要求收到1000斤粮食,明年计划每人2000斤。毛泽东问道:“后年呢?每人搞5000斤粮食有什么用处?每人5000斤就不好办了。每人3000斤粮食是需要的,多了以后储备有困难。”由此看来,毛泽东对一路上听到的那些高得离谱的农作物产量,还是有所怀疑的。
当汇报到河北农村远景规划和并社规划,平原1万户左右一社、山区5000户左右一社、乡社合一时,毛泽东问:“你们现在有多少乡?”刘子厚说:“4000多乡。”毛泽东说:“要那么多乡干什么?有2000个乡,2000个社就行了。办大的么,好大喜功么,有小的,有中的,也要有大的。大了好办事,可以更好地调动劳动力,可以很好地使用土地。1万户左右一个社,这样好。”
刘子厚讲到,当每人收到3000斤粮食以后,计划用一半的地种粮食、棉花、油料,其余的土地造林种果树,办牧场、养鱼,还要建设工业区、文化教育区、居住区,搞河网,修公路等。毛泽东听后说:“好啊!这样农村和城市就差不多了。就是这个想法,没有别的出路。200户的社搞综合不便利,工、农、商、学、兵、交通、机械化、电气化,有几万人,万八千户就好办了。”
在这几天的视察中,毛泽东看到的确实是一片丰收景象。可以想象,他所视察的肯定是当地干部精心选择的地方。至于各地的汇报,单产几倍十几倍地增长、总产量成倍地增长的情况,出生于农村的毛泽东未必全然相信,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询问粮食产量,而且也不止一次地表露出怀疑。可是,他每到一个地方,听到的汇报都差不多,都是粮食大丰收,而且所看到的庄稼确实长得不错,这就不能不使毛泽东觉得,粮食产量即使没有这些地方汇报的那样高,但比过去有较大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从而又使他坚信,通过“大跃进”的方式,可以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毛泽东这次前往农村视察,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考察乡社合并问题。他一向认为,人多力量大好办事,所以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时,就主张办大型的农业社。在视察中,他又一再鼓励各地合并小社办大社。早在这年4月,毛泽东就有过在农村建立公社的想法。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毛泽东关于建立公社的设想经陆定一、谭震林、陈伯达等人透露出来后,一些地方开始试办公社或者把大社更名为公社。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大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改名为七里营人民公社的。此时,毛泽东也正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号召全国农村建立公社的问题,所以在河南新乡七里营时肯定了人民公社的名称,在山东历城县北园乡时又明确表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毛泽东关于办人民公社的这两次表态,随行的新华社记者写进了相关的报道之中。8月13日,毛泽东结束了对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视察,回到北京。11日起,新华社相继发出了毛泽东视察三省农村的消息。在8月12日关于毛泽东视察七里营的报道上,特地提到七里营“按照毛主席指示的道路,已经在全乡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七里营人民公社”。13日,《人民日报》在报道毛泽东视察山东时,用了《毛主席视察山东农村,强调部署各项工作必须通过群众鸣放辩论,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样的大字标题,并将他在北园乡关于“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话放在报道的第一段。于是,全国人民都知道,毛泽东发出了“人民公社好”的号召,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启动。
毛泽东这次视察结束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重点讨论钢铁生产和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样样齐全、“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会后,全国农村迅速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在建立人民公社的同时,各地在分配上还推行“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大办公共食堂,大搞农民生活集体化。一些地方还宣布人民公社实行全民所有制,并开始搞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试点,大有共产主义将很快到来之势。可以说,1958年8月毛泽东的这次农村调查,对于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冷 波
“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1958年8月4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决定深入农村去亲自看一看“大跃进”的火热场面,实地调查农村新的基层组织的实现形式。当天下午,他来到了离北京仅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河北省徐水县。
毛泽东之所以把徐水作为视察的第一站,因为徐水是1958年“大跃进”中迅速崛起的一颗新星。
195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后,深受旱涝灾害的徐水人民立即行动起来。这个只有31万人口、10多万劳动力的小县,在1957年至1958年冬春之际的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中,提出了“山区、平原、洼地一齐治,防洪、防涝、抗旱结合搞”的口号,8万多名劳动力组成大队、中队,在工地搭棚宿营,并组织随营食堂。经3个月苦战,治了27个荒山头,整修及新建梯田25335亩,挖水窖2257个,新修山区水库及平原水库174座,开挖与改建坑、塘1360处,开泉14处,开挖渠道146条、长353华里,新打成机井163眼及其他井2658眼,加上将于汛期前完成的石榴山中型水库,全部工程总计可蓄水1.95亿方。
1958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谭震林到保定地区视察,听取了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关于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汇报,并肯定了徐水的做法和经验。徐水的水利“大跃进”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后,中共河北省委十分重视。1958年3月,河北省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张国忠在会上作了《苦战三月改变全县自然面貌》的发言,介绍了徐水开展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的经验。3月1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张国忠的发言,并且还为此配发了《徐水创造了好经验》社论,对徐水的经验作了充分的肯定。这样一来,徐水顿时成了国人尽知的先进典型。
8月4日下午4点半,毛泽东在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解学恭、河北省副省长张明河、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陪同下,首先到了县城东面的南梨园乡大寺各庄农业社。“大跃进”发动后,各地不断地报告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而且一些“卫星”田号称亩产已达数千斤甚至上万斤,因而毛泽东对徐水粮食产量很关心。在农业社的俱乐部里,他问乡党委书记詹登科、农业社党支部书记阎玉如和社主任李江生:
“今年的麦子收得好吗?”
“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李江生回答。
毛泽东又问:“每亩平均多少斤?”
阎玉如回答说:“754斤!”
毛泽东听后笑着“啊”了一声,用赞叹地语气说道:“不少呀!”
随后,毛泽东又询问夏秋作物的预计产量和全县的总产量有多少。张国忠汇报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2000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即甘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35万亩。
听张国忠这么一说,毛泽东不觉睁大了眼睛,满脸笑容地看了看屋里的人,说道:“要收那么多粮食呀!”又说:“你们夏收才拿到9000多万斤粮食呢!秋季要收11亿斤呀!你们全县31万多人口,怎么能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看来,毛泽东对徐水秋收能否收到那么多粮食是有所怀疑的。
众人没想到毛泽东会问这个问题,一时答不上来。过了一会,还是张国忠答道:“我们粮食多了换机器。”
毛泽东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
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
毛泽东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
说罢,毛泽东自己笑了起来。这时,张国忠也笑着回答说:“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
毛泽东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接着又说:“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毛泽东与徐水县干部关于粮食多了怎么办这一段对话,曾被正在这里体验生活的作家康濯写进了《毛主席到了徐水的报道》中,公开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接着,毛泽东参观了大寺各庄农业社的粮食加工厂、缝纫组、幼儿园、医院、供销部、公共食堂、供销社和养猪场,到地里看了庄稼。当地干部告诉他,县里有许多“卫星”田,有的计划山药亩产25万斤,有的甚至计划亩产100万斤。听到将有那么高的产量,毛泽东不禁又笑问道:“你们的粮食吃不完,怎么办呀?”又对乡、社干部说:“粮食多了,以后就少种一些,一天做半天活儿,另外半天搞文化,学科学,闹文化娱乐,办大学中学,你们看好么?”陪同的人自然齐声说好。
回县城的路上,毛泽东又与张国忠等人谈到了劳动大协作、军事化问题。张国忠说,这是逼出来的,并汇报说修了一个比十三陵还大一点的水库,是按主席关于一穷二白、多快好省的指示办起来的。毛泽东说:“这是形势逼人。”毛泽东又问:“办食堂老年人同意不同意?”张国忠回答说,开始有思想不通的,说吃了大锅饭。毛泽东开玩笑似地说:“你们这不是大锅饭吗?”张国忠回答说,现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除生活用品外,关于房屋、树木、羊群、自留地都要转为公有。毛泽东问:“十个人有三个不赞成吗?”张国忠说:“没有,连两个也没有。” 到了徐水县委,毛泽东对解学恭和张明河说:“这里的干劲不小哩!”又对众人说:“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毛泽东接着询问了河北省其他地区的粮食产量,又了解了徐水去冬今春实现水利化和今年抗旱的情况,要求徐水县要早抓明年的粮食规划,多种小麦,多种油料作物,种菜也要多品种,这样来满足人民的需要。又说:小麦地一定要深翻,翻到一尺以上;以后人民就主要吃小麦,玉米和山药喂牲口,喂猪;猪喂多了,人民就多吃肉。最后,毛泽东说:“下边真好啊!出的东西真多啊!北京就不出什么东西。你们说,北京出什么呀?”张国忠回答说:“北京出政治领导,出党的总路线。”对于这个回答,毛泽东十分满意,不断点头。
在陪同毛泽东回车站的路上,张国忠对毛泽东说:“群众爱戴党爱戴领袖,请主席看群众这股热情。我党在群众中真是扎根了。”毛泽东点了点头,说:“我们打仗几十年就是为了这个,为了让人们吃饭,为了吃好。”
“是不是搞万人公社”
8月5日上午,毛泽东从河北定县火车站乘汽车前往安国视察。在去安国的途中,毛泽东又问前来迎接的安国县县长焦国驹:小麦亩产多少?明年计划多少?怎样实现?焦国驹一一作了回答。当焦说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深翻土地,并且要普遍深翻1.5尺时,毛泽东关切地问道:45万亩土地,深翻一尺半以上,能翻完吗?焦国驹作了肯定的回答。
在视察中,毛泽东对粮食问题格外关心。在路上,他又问焦国驹:今年每人收多少粮食?焦回答说:按亩产3000斤计算,全县35万人,人均4000斤。毛泽东对此有些将信将疑,问道:是甘薯吧?焦答:主要是甘薯。毛泽东又问:你们打了这么多粮食怎么办,吃多少?焦答:搞点储备,让社员多吃点,人均吃450斤。毛泽东说:粮食那么多,每人可以吃到六七百斤,土地也应该有休整时间。
随后,毛泽东来到了安国县流村(毛泽东视察后改名为八五村)红星农业社,看了该社的丰产试验田。此时正值大热天,陪同的人员请毛泽东到试验田边的窝棚里休息。这时,乡党委书记郭建向毛泽东汇报了并社的情况,毛泽东听后表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可以二三千户,四五千户,五千户,六千户。可见,毛泽东对办大社是很赞成的。
在离开安国去定县车站时,毛泽东同中共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谈了很多话。
毛泽东首先谈到了并县、并社和乡社合一的问题。他问李悦农:“你们有多少县?多少社,多少人,平均一个县有多少人?”李悦农一一作了回答,并告诉毛泽东,全地区已经合并了4个县。毛泽东听后说:“并的是不是少一点?要并大一点,并到几十万人的大县,头少了好领导。”
毛泽东又问:“是不是搞一乡一社?”李悦农回答:“我们已经有这个酝酿,省委已经有过原则指示。”毛泽东说:“好!是不是搞万人公社。在平原地区万八千人搞成一个社不要紧,社里工、农、兵、学、商都有,不只是农业。”又说:“合作社应该是全的,有农业、有工业,也要有商业,有民兵,有武装。”
在谈到徐水军事化时,毛泽东问李悦农:“徐水的军事化,你们推广了没有?”李悦农说:“已经通知各县各搞一个试点乡,尚未推广。现在省委正派人总结徐水食堂化和军事化这方面的东西。”毛泽东说:“徐水这样干是逼出来的。张国忠讲,全县11万劳动力,弄4万多去打井、修水库、办工业,还剩7万多劳力,非常不足,就逼出了军事化,像军队一样,组织起来会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毛泽东又问:“你们能不能弄一批枪来?把他们武装起来。”接着又说:“徐水劳动力共11万人,其中青年男女可能有5万人,20%的发枪,共需1万支。有几十个团,又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5万人里1万支枪,5亿人,1亿支枪。全国这样组织起来,就把美帝国主义吓死了。”
一路上,毛泽东还谈到了平原造林、养鱼、深翻土地、县办工业等问题。当车进入定县县境时,李悦农告诉毛泽东,定县的韩家洼今年打的粮食可能够若干年吃。毛泽东问:“韩家洼打了这么多粮食,粮食多了怎么办?”李悦农说:“现在我们的中心是研究如何多的问题,多了怎么办还没有考虑。”毛泽东指示道:“要研究这个问题,一个是多吃,一个是国家合作社储备。”又说:“你们明年是不是少种点甘薯,要大量地多种小麦。华北人要多吃小麦,主要是吃小麦、谷子、苞米、稻谷。”
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对于亩产三四千斤未必完全相信,但对于这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却是深信不疑的,而且对于农业生产能“大跃进”也是充满信心,所以他才一再提出了“粮食多了怎么办”的问题。
“不要提万斤口号”
8月6日下午4时,毛泽东来到了河南新乡县七里营视察。当走到公社大院门口,看到了“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这块牌子时,他停下脚步,一字一顿地念起来。中共新乡县委第一书记胡少华随即对毛泽东说:“这是全县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此之前,河南农村掀起了小社并大社的运动,这些大社名称各不相同,有的称大社,有的称集体农庄,也有的叫公社。七里营是全国最早将大社命名为人民公社的地方,于是,旁边的中共新乡地委第一书记耿起昌问道:“他们起这个名字怎么样,行不行呀!”毛泽东用肯定的语气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当毛泽东问到全县有几个这样的公社时,胡少华答道:“全县原来有60多个小乡,成立了60多个高级社,后来合并成10个联社,七里营是我们县第一个人民公社。我们正在开战地会,准备都改成人民公社。”毛泽东又问:“人们喜欢这个名字吗?”七里营公社党委书记徐占才回答说:“喜欢!”
毛泽东又问七里营公社种了多少亩棉花,产量有多少。一个公社干部说:“今年七里营种了10200亩棉花,保证亩产500斤,按2000斤做工作。”毛泽东听后说:“你们的口气很大啊!”
毛泽东又问七里营公社有多少土地,多少人口。社干部回答说:“有6100户,31000人。”当听到一个公社有这么多人时,毛泽东问:“社这么大,管理不容易,有没有困难?”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困难。 随后,毛泽东到了棉花地里,观看了女社员喷射杀虫药剂的表演,并称赞棉花长得好,当得知七里营1万多亩棉花有5000亩是这样的,每亩保证皮棉1000斤,争取2000斤时,他兴奋地对陪同的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吴芝圃说:“吴书记,有希望啊!你们河南都像这样就好了。”吴芝圃说:“有这么一个社就不愁有更多这样的社。”毛泽东说:“对!有这样一个社,就会有好多社。”
8月6日晚上,毛泽东到了郑州,在这里接见从嵖岈山赶来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并详细地询问了嵖岈山卫星公社的情况。史向生将刚拟出的《嵖岈山卫星公社试行简章》草稿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接过简章草稿后边看边说:“如获至宝,这东西好,给我吧。”
在谈话中,史向生向毛泽东讲起了公社办食堂的情况,说农民在食堂吃饭,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妇女。毛泽东对此很感兴趣,详细地询问了食堂粮食如何存放、吃饭如何维持秩序等,并称赞公共食堂是新生事物。
史向生又汇报了嵖岈山公社的规模和生产组织情况,当听到农民劳动时已经军事化了,按班、排、连的编制进行生产,又听到一个公社有5万多人口时,毛泽东感慨地说:大的多了,公的多了。这在古代,一个诸侯国了。又说,比之古代诸侯国,公社是又大又公,多了公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毛泽东又问群众的纠纷公社如何调解,史向生告诉他,由公社民政部门来调解处理。毛泽东听后表示:这带政权性质,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权组织,实际上基层组织,这叫政社合一。又说:大集体,小自由,不要统得太死。
接着,史向生汇报了嵖岈山公社的组织结构,当听到公社采取工、农、商、学、兵结合,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分配时,毛泽东说:工、农、商、学、兵,那么工业、商业、学校都包括了,是五位一体啊。两个招牌换成一个招牌,是政社合一。
在谈到公社的名称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
8月7日,毛泽东到襄城县的梁庄农业社、十里铺乡薛元农业社等地,了解烟叶和谷子生长的情况,并向梁庄农业社的党支部书记张富德等详细询问了烟叶的种植和收获等方面的问题。接着,又前往长葛县五四农业社,观看了麦茬玉米的长势。当地干部指着一片已长至6尺多的玉米地说,这里有40亩玉米,计划亩产2万斤;并说附近的另一块干部玉米试验田,计划亩产2.5万斤。毛泽东称赞这些玉米长得好,又问中共长葛县委第一书记吕炳光今年的产量。吕炳光说:“保证1500斤,争取2000斤。”毛泽东笑着问:“能达到吗?”吕炳光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一定达到,秋后到北京给主席报喜。”
第二天,毛泽东的专列从郑州东行。车到商丘车站时,他提议下车看看。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商丘地委负责人的陪同下,毛泽东来到了商丘县道口乡中华农业社“七一”试验站,到一块红薯试验田参观。他问商丘县委第一书记刘学勤:“这块地亩产多少?”刘回答说计划施肥30万斤,亩产13900斤。毛泽东有点不相信,笑着说:“亩产13000斤,秋后我再来看。”在返回火车站的路上,毛泽东问刘学勤:“你相信那亩产13000多斤的试验田吗?”刘学勤说:“不相信。”毛泽东说:“脑子太热。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实际。”毛泽东又问:“你们种了多少亩红薯?过去亩产多少斤?”刘学勤作了回答后,毛泽东说:“过去亩产2000多斤,今年真能搞到四五千斤,就翻了番,当然很好了。给下面打招呼,不要提万斤口号。”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8月9日零时30分,毛泽东来到山东兖州,在专列上同中共山东省委副秘书长谢华、济宁地委书记高逢五、滕县县委书记王吉德、滋阳(今兖州市)县委书记任志明、滋阳县中匈友谊农业生产合作社支部书记周庆和、滋阳县长安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扈镇才谈话。
毛泽东详细地询问了干部群众对“大跃进”的态度、当地粮食生产情况等。在问到粮食产量的时候,高逢五说今年全区亩产600斤,前年250斤;周庆和则说他们社今年全年亩产1500斤,明年小麦可达3200斤;扈镇才表示他们社今年亩产1080斤,明年小麦亩产计划2500斤。高逢五也说全地区明年亩产1200斤到1500斤。毛泽东问:采取什么措施保证明年的产量?高逢五回答说:深翻1.5尺到2尺,底肥8万斤,种子最低25斤,丰产田50斤。毛泽东接着问:你们考虑过没有,粮食多了怎么办?周庆和与扈镇才回答说:多了好,群众吃饱了都卖给国家。毛泽东说:北京、上海、济南反正都是这样多的人,国家能卖多少?谢华说:多了还可以出口。毛泽东说:出口也不要那样多,美国的粮食就无人要。接着又问:口粮多少,还是(人均)360(斤)?又问两个社干部:你们吃多少?周和扈说:去年是360,实际上还多,前年是430。毛泽东又问:今年呢?周和扈回答说:今年完成计划,完成统购粮每人还有1000多斤。毛泽东说:可以多吃一点嘛!每人是否可以吃到500斤?吃得饱的,苦战三年,你们有这个口号吗?大家都说有。
谈话中,毛泽东问王吉德:社大了好,还是社小了好?王回答说:社大了好。准备成立5000户的一乡一社。谢华补充说:他们三级会议上即酝酿了这个问题。毛泽东说:这个我高兴。毛泽东又问了两个社干部:你们说社大了好,小了好?两位社干部回答说:大了好。毛泽东说:可以搞大一点。搞五六千户、万把户,河北、河南现在都在合,河南从下边来的压力很大,要省委下决心。还说可以到河南看看去,参观一下。
8月9日凌晨3时许,当专列走到泰安时,毛泽东再次让列车停下来,找中共泰安地委和附近几个县的负责人了解情况。泰安地委书记处书记李元明、地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张瑞周等人到专列上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问道:“你们想谈点什么?”
李元明说:“我们想汇报当前工作情况,请主席作些指导。”
毛泽东说:“那就谈谈粮食情况吧。” 李元明汇报说:“今年比往年增产,今年小麦亩产162斤,总产8.5亿斤,较去年增产36%多一点。”
毛泽东又问:“秋季怎样?能收多少?”
“计划亩产600斤,争取700斤,总产量达到52亿多斤到60亿斤。”李元明回答说。
“去年粮食产量是多少?”毛泽东问。
“亩产230多斤,总产量20亿斤多一点。”李元明答。
听到这两个数字,毛泽东对能否增产那样多有些怀疑,问道:“增产一倍以上到二倍,能达到吗?”
李元明很有信心地说:“从目前作物长势看,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毛泽东听后没有再问下去了,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但愿能实现,这样群众的口粮就能宽余些了。”
毛泽东又问:“合作社怎样?规模多大?”
张瑞周回答说:“泰安地区有650多个社,平均不到300户。社的规模太小,已不适应生产大跃进的形势,计划合并到200多个。”
李元明接着说:“这是过去的计划,目前看规模仍然小一点。现在酝酿搞成一乡一社,使党、政、社合一。”
毛泽东问:“一乡多少户?”
参加座谈的泰安县委书记处书记张海涛回答说:“8000户到10000户。”
毛泽东停了停,又问:“这样多的户一社好搞吗?是否过大?”
李元明说:“还未定案,需要进一步研究。”
毛泽东听后没有再说什么。
在省会济南,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裴孟飞向毛泽东汇报了山东各项工作的情况。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强调,领导必须多到下面去看,帮助基层干部总结经验,就地进行指导;还讲到了办大社的优越性。随后去历城县的北园乡视察农业合作社。
视察中,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北园农业合作社的水稻种植情况。农业社主任李树诚汇报说,50亩高额丰产田原计划亩产2万斤,现在要争取4万斤,过去1亩只产二三百斤。毛泽东说:“好,你这个人,不干就不干,一干就干大的。”
毛泽东还视察了农业社的水稻试验田,在地边的树林稍作休息时,李树诚向毛泽东汇报了“北园大社”的办社情况和社员讨论的意见,请示毛泽东是叫“大社”好呢,还是叫“农场”或“农庄”好?并汇报了办起大社以来生产面貌的变化和今后的打算。毛泽东没有立即回答。陪同视察的山东省委负责人汇报说:“现在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这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一万户左右一个社,这样好”
8月10日,毛泽东的专列抵达天津,听取了中共河北省委和天津地委的工作汇报。
毛泽东问中共天津地委第一书记赵克:“天津地区今年年景怎么样?”
赵克说:“年景很好,三类主要作物薯类、稻谷和玉米长得好,数量多,产量高,是高产作物。”
毛泽东问:“谷子就不高产吗?”
赵克答:“有些地方不大合适。”
毛泽东说:“你能种那么多的甘薯,谷子怎么不能多种?除麦子外,谷子是粮食中的好品种。谷子含蛋白40%,含脂量也不小,比南方稻子还好。”他又问:“你们明年怎么打算?是不是还是老办法?稻子和小麦相等,还是多一些?”
赵克说:“多种些麦子。麦子收后种稻子。”
毛泽东接过话头说:“麦子产800斤,稻子产800斤,能产1600斤也好么。”
毛泽东又问河北全省全年的年景怎样?省长刘子厚汇报了河北夏收作物的产量和秋收预计产量。毛泽东听后说:“你们说今年夏收多则80亿斤,少则60亿斤,结果拿到65亿5000万斤,好么。今年还要搞水利。徐水县抽调4万人搞水库,搞机井、搞工业,7万人搞农业。就要这么干。”
汇报中,河北省委负责人提到各地都准备放棉花“卫星”,晋县计划搞棉花亩产5万斤的试验。毛泽东对这样的牛皮大话有些不以为然,说道:“这统统是口里讲的,还不是手里有的。”刘子厚又汇报说,新河县的安家庄一亩花生计划产34800斤,搞1万斤有把握。毛泽东说:“1万斤也好么。”
刘子厚又汇报说,河北今年每人要求收到1000斤粮食,明年计划每人2000斤。毛泽东问道:“后年呢?每人搞5000斤粮食有什么用处?每人5000斤就不好办了。每人3000斤粮食是需要的,多了以后储备有困难。”由此看来,毛泽东对一路上听到的那些高得离谱的农作物产量,还是有所怀疑的。
当汇报到河北农村远景规划和并社规划,平原1万户左右一社、山区5000户左右一社、乡社合一时,毛泽东问:“你们现在有多少乡?”刘子厚说:“4000多乡。”毛泽东说:“要那么多乡干什么?有2000个乡,2000个社就行了。办大的么,好大喜功么,有小的,有中的,也要有大的。大了好办事,可以更好地调动劳动力,可以很好地使用土地。1万户左右一个社,这样好。”
刘子厚讲到,当每人收到3000斤粮食以后,计划用一半的地种粮食、棉花、油料,其余的土地造林种果树,办牧场、养鱼,还要建设工业区、文化教育区、居住区,搞河网,修公路等。毛泽东听后说:“好啊!这样农村和城市就差不多了。就是这个想法,没有别的出路。200户的社搞综合不便利,工、农、商、学、兵、交通、机械化、电气化,有几万人,万八千户就好办了。”
在这几天的视察中,毛泽东看到的确实是一片丰收景象。可以想象,他所视察的肯定是当地干部精心选择的地方。至于各地的汇报,单产几倍十几倍地增长、总产量成倍地增长的情况,出生于农村的毛泽东未必全然相信,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询问粮食产量,而且也不止一次地表露出怀疑。可是,他每到一个地方,听到的汇报都差不多,都是粮食大丰收,而且所看到的庄稼确实长得不错,这就不能不使毛泽东觉得,粮食产量即使没有这些地方汇报的那样高,但比过去有较大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从而又使他坚信,通过“大跃进”的方式,可以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毛泽东这次前往农村视察,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考察乡社合并问题。他一向认为,人多力量大好办事,所以在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时,就主张办大型的农业社。在视察中,他又一再鼓励各地合并小社办大社。早在这年4月,毛泽东就有过在农村建立公社的想法。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毛泽东关于建立公社的设想经陆定一、谭震林、陈伯达等人透露出来后,一些地方开始试办公社或者把大社更名为公社。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大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改名为七里营人民公社的。此时,毛泽东也正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号召全国农村建立公社的问题,所以在河南新乡七里营时肯定了人民公社的名称,在山东历城县北园乡时又明确表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毛泽东关于办人民公社的这两次表态,随行的新华社记者写进了相关的报道之中。8月13日,毛泽东结束了对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视察,回到北京。11日起,新华社相继发出了毛泽东视察三省农村的消息。在8月12日关于毛泽东视察七里营的报道上,特地提到七里营“按照毛主席指示的道路,已经在全乡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了七里营人民公社”。13日,《人民日报》在报道毛泽东视察山东时,用了《毛主席视察山东农村,强调部署各项工作必须通过群众鸣放辩论,办人民公社的好处是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样的大字标题,并将他在北园乡关于“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话放在报道的第一段。于是,全国人民都知道,毛泽东发出了“人民公社好”的号召,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启动。
毛泽东这次视察结束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重点讨论钢铁生产和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样样齐全、“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会后,全国农村迅速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在建立人民公社的同时,各地在分配上还推行“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大办公共食堂,大搞农民生活集体化。一些地方还宣布人民公社实行全民所有制,并开始搞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试点,大有共产主义将很快到来之势。可以说,1958年8月毛泽东的这次农村调查,对于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