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民生,对全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疫情对我国的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优的要求。教育要发展,必须跨出校门、跨出区域,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优秀资源整合,这必将成为当前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笔者就结合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5G技术和网联网+教学展开论述,就如何整合优秀资源,提高跨区域5G+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提升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疫情 5G+ 跨区域教学 职业教育
特殊时期,别样课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全国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节奏。从小学到大学,从职高到普高,各省、各地、各校都一级响应教育局的要求,建立了完备的课程教学,有来自教育部、教育厅的学习平台,有当地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更多的还有各校各班优秀教师的线上课程。跨区域教学手段也层出不穷,教学资源也是五花八门,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参差不齐,跨域区的线上教学整改和提升势在必行。
2019年6月13日,宁波首个中小学5G智慧校园在宁波华茂学校正式发布。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5G技术,构建融合教、学、研、管、服的智慧校园平台,尤其在智能教学评测与管理、5G+远程互动教学、5G+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人工智能助力教学质量提升,让学习更智慧、高效。
疫情期间,笔者对本校80余位学生和若干位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和随访。调查结果整理令人欣喜,学生对跨域区的线上教学的认可度极高,87%以上学生表示愿意并能一定程度上通过移动终端跨区域学习。老师参与积极,学校近80%以上的教师都参与了跨班级线上教学。
一.明确实施保障
(一)政策必须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提供必要支持
从教师访谈中我们可以知晓,多数教师能够对“跨域区教学5G+”抱着接纳的态度。但是,接纳并不意味着可以驾驭,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缺乏接受新事物的动机和态度。退一步说,即使有一部分教师具有强烈的动机,却苦于缺乏支持动机实施的能力。所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引导职业学校将“跨域区教学5G+”作为完善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心,促进共享、协作型的教学模式。
(二)学校必须为学生移动教育创设宽松环境
职业教育与社会的交融度远远高于普通教育。学校的进步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向而行。营造多元、高效、开放的跨域区教学5G+教育新课堂势在必行。在这次疫情中,从来未使用手机或电脑的学生明显在“跨域区教学”中处于劣势,不能很好处理电子产品和学习模式的关系,变得焦虑和不自信。
(三)教学必须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适宜氛围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专业的发展从粗犷型向集约型发展。岗位对专技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格,这一要求必将一改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授课模式,倒逼学生主动学习,因势利导的寻求最优学习资源。鉴于这一背景,基于5G+的跨域区教学模式无疑成为扭转局面的突破点。在此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家里,甚至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的技术,获得与真实的教室一样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学组织模式变的更加灵活和高效,学生可以多样性、重复性、针对性的完成知识块的学习。
二.强化实施途径
(一)5G技术有效推进“跨域区教学5G+”发展
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专业的特异性。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受区域因素影响较大,例如,本校汽修专业是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专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因为专业的特异性,我校汽修专业是本地区唯一的汽车修理专业,兄弟学校资源缺乏,交流合作成本过高,这些都限制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5G+教育”的推广,能积极推动了专业的跨区域成长,为资源的开发、调配和拓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与中西部省市的交流和合作,促進教育公平
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任何地域都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东部沿海职业学校具有先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除了完成本区域的教学和培训任务外,还需要结对贵州、新疆、西藏等省市,促进相关省市的专业发展。近年来,我校数次安排专业教师赴新疆、贵州支教,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如今“跨域区教学5G+”下的新举措将进一步拓展了两者的交流空间,建立了持久且有效的平台,促进中西部教育资源的平衡。
(三)促进企业与学校资源融合
“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必要模式之一。一直以前,学校与企业间的物理距离一直制约着两者的合作和交流。校企结合的愿景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就犹如“蜻蜓点水”,不论学校,还是企业,都很难长期花精力搭建两者的桥梁。所以,对于多数职业院校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周或数周的下企业也仅仅为评优材料增加了厚度。随着“跨域区教学5G+”网络的切入,模拟智能终端不断完善,通过相关仿真教室,企业骨干或实操学生都能够做到亲临现场的效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跨域区教学5G+的发展,进一步均衡了教学资源在全国各地配置,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和学校的交互,也进一步拉近了教育与个体之间的距离,必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5G+智慧教育白皮书》 中国移动
2.关于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教育资源集成共享的思考 黄雪峰 《职业教育研究》
3.《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 王晨、刘男 中国经济出版社
关键词:疫情 5G+ 跨区域教学 职业教育
特殊时期,别样课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全国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节奏。从小学到大学,从职高到普高,各省、各地、各校都一级响应教育局的要求,建立了完备的课程教学,有来自教育部、教育厅的学习平台,有当地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更多的还有各校各班优秀教师的线上课程。跨区域教学手段也层出不穷,教学资源也是五花八门,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参差不齐,跨域区的线上教学整改和提升势在必行。
2019年6月13日,宁波首个中小学5G智慧校园在宁波华茂学校正式发布。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5G技术,构建融合教、学、研、管、服的智慧校园平台,尤其在智能教学评测与管理、5G+远程互动教学、5G+虚拟现实沉浸式教学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人工智能助力教学质量提升,让学习更智慧、高效。
疫情期间,笔者对本校80余位学生和若干位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和随访。调查结果整理令人欣喜,学生对跨域区的线上教学的认可度极高,87%以上学生表示愿意并能一定程度上通过移动终端跨区域学习。老师参与积极,学校近80%以上的教师都参与了跨班级线上教学。
一.明确实施保障
(一)政策必须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提供必要支持
从教师访谈中我们可以知晓,多数教师能够对“跨域区教学5G+”抱着接纳的态度。但是,接纳并不意味着可以驾驭,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缺乏接受新事物的动机和态度。退一步说,即使有一部分教师具有强烈的动机,却苦于缺乏支持动机实施的能力。所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引导职业学校将“跨域区教学5G+”作为完善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心,促进共享、协作型的教学模式。
(二)学校必须为学生移动教育创设宽松环境
职业教育与社会的交融度远远高于普通教育。学校的进步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向而行。营造多元、高效、开放的跨域区教学5G+教育新课堂势在必行。在这次疫情中,从来未使用手机或电脑的学生明显在“跨域区教学”中处于劣势,不能很好处理电子产品和学习模式的关系,变得焦虑和不自信。
(三)教学必须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适宜氛围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专业的发展从粗犷型向集约型发展。岗位对专技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格,这一要求必将一改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授课模式,倒逼学生主动学习,因势利导的寻求最优学习资源。鉴于这一背景,基于5G+的跨域区教学模式无疑成为扭转局面的突破点。在此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家里,甚至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借助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的技术,获得与真实的教室一样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学组织模式变的更加灵活和高效,学生可以多样性、重复性、针对性的完成知识块的学习。
二.强化实施途径
(一)5G技术有效推进“跨域区教学5G+”发展
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专业的特异性。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受区域因素影响较大,例如,本校汽修专业是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专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因为专业的特异性,我校汽修专业是本地区唯一的汽车修理专业,兄弟学校资源缺乏,交流合作成本过高,这些都限制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5G+教育”的推广,能积极推动了专业的跨区域成长,为资源的开发、调配和拓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与中西部省市的交流和合作,促進教育公平
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任何地域都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东部沿海职业学校具有先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除了完成本区域的教学和培训任务外,还需要结对贵州、新疆、西藏等省市,促进相关省市的专业发展。近年来,我校数次安排专业教师赴新疆、贵州支教,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如今“跨域区教学5G+”下的新举措将进一步拓展了两者的交流空间,建立了持久且有效的平台,促进中西部教育资源的平衡。
(三)促进企业与学校资源融合
“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必要模式之一。一直以前,学校与企业间的物理距离一直制约着两者的合作和交流。校企结合的愿景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就犹如“蜻蜓点水”,不论学校,还是企业,都很难长期花精力搭建两者的桥梁。所以,对于多数职业院校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周或数周的下企业也仅仅为评优材料增加了厚度。随着“跨域区教学5G+”网络的切入,模拟智能终端不断完善,通过相关仿真教室,企业骨干或实操学生都能够做到亲临现场的效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跨域区教学5G+的发展,进一步均衡了教学资源在全国各地配置,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和学校的交互,也进一步拉近了教育与个体之间的距离,必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5G+智慧教育白皮书》 中国移动
2.关于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教育资源集成共享的思考 黄雪峰 《职业教育研究》
3.《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 王晨、刘男 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