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更需要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妙设计合理的阅读时间,创造合理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阅读时间个性化创新精神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当代中学语文课堂中,常常存在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容易造成教学的模式化,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培养探索型和创新型人才,必须增加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
一、增加有效阅读时间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感悟文本、掌握阅读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语言,把优美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运用到学生的写作中,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和写作能力。另外,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下先猜出其意,然后再去讲解这些词句,这样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陌生的知识,无论是理解还是写作,阅读在其中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增加课堂中的有效阅读时间,可以开拓眼界,使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丰富情感,增长智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有着大千世界的万物万象,包含着人类的喜怒哀乐,而阅读正是我们汲取这些“精神食粮”的途径。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学到各种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成长。书中所记的故事是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融入其中,感受到主人公成长中的迷茫、探索与追求,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最后,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语文课堂上总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可能会产生疲惫、厌倦的情绪,但是改变课程的学习形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学生就参与到了教学中,其主体地位得到增强,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对语文学习自然充满更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他们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二、巧妙设计合理的阅读时间
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有如此重要意义,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阅读时间的过长或过短导致课程时间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课程效率低下。过长的阅读时间造成课程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过短的阅读时间又影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对语文的感悟能力的提高,所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应该巧妙设计合理的阅读时间。
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阅读时间就不同。教学刚开始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太熟悉,阅读时间可以放长,让学生对即将进行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而学生对所学内容比较熟悉时,则可适当减少阅读时间。教学内容比较复杂、不易掌握时可以延长阅读时间,使学生细细品悟,相反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时,可以减短阅读时间,避免课堂时间的浪费。
课程类型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中阅读时间的设计。如果是口语交际课等注重实践的课程,则学生的阅读时间可以缩短;如果是课文学习,注重文意的把握和理解时,课堂中的阅读的时间应该相应增长;如果是练习写作课时,则要以阅读为先,把阅读与积累语言、动手写作相结合。
阅读时间的长短,同样与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息息相关。有些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方能感悟到阅读的魅力,这时要注意阅读与讲解相结合;有些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能够比较好地运用阅读时间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那么可以安排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
另外,教学目的不同,课堂中阅读的时间也应不同。如果是接触了解为目的,阅读时间应该较短;如果以掌握阅读能力和技巧为目标,就要注重讲解和阅读两者相结合;如果课程以积累语言、提高语文感悟力和欣赏力等综合能力为目标,就应延长学生的阅读时间。
三、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与策略
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教师抓住初中生好奇、自我、叛逆的心理特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时间时,没有对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做很好的规划,导致课程资源的浪费;有些教师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华而不实,无法达到合理高效的教学效果。所以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重教学方法与策略。
第一、教师要注重利用趣味性原则,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案。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根据学生回归自我、善于思考年龄特征,设计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充分感悟文本中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交流,最终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教学将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而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比如在进行《莎士比亚戏剧》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先放一段《哈姆雷特》的戏剧视频,点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到阅读中去。合理有趣的情境既可以是实际情境,也可以是虚拟情境。比如在教学《春》《驿路梨花》《看云识天气》等文章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实际观察体验,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感悟力。又如在学习《谈骨气》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骨气的看法,发挥个人的见解,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课程中采取多元评价教学体系。“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和作者进行的情感交流,文本的意义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感悟出来的,所以教师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力去解读文本。而在进行阅读结果的评价时,教师不应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而应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标准。每篇文章除了主题思想外,还有各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每个学生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不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言之成理”即可,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创新精神。
比如在进行《皇帝的新装》一文的学习时,一些学生看到了皇帝的昏庸可笑,认为做人要踏实、谦虚不能够好大喜空;一些学生看到了官员的虚伪、狡诈,得出做人要刚正不阿的道理;而有些学生却更认可孩子的无私无畏和敢于揭穿虚假的勇气,正是孩子的童言无忌揭穿了丑陋的骗局,从而得出了做人要敢于直言的道理……而每个学生的表述方式又各不相同,这时就学要教师对言之成理的说法都给与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第三、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形成活跃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思想的碰撞会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有其可取之处。但个人的见解难免不够全面,在每个学生自主阅读、勤奋思考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交流与评价,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畅谈自己的感悟,吸取别人思想的长处,补充自己认识的不足,获得共同进步。
比如在学习完一个单元的课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以每组3~5人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集体完成对本单元的阅读学习总结,做一份手抄报或者小结。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所学所想,并在手抄报或小结中体现出来。这样在集体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不仅巩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和体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使语文课程的课堂效率得到不断提高,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红献.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J].吉林教育.2011(16)
[2]胡富增.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策略[J].知识经济.2008(10)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阅读时间个性化创新精神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当代中学语文课堂中,常常存在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容易造成教学的模式化,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培养探索型和创新型人才,必须增加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
一、增加有效阅读时间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感悟文本、掌握阅读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语言,把优美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运用到学生的写作中,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和写作能力。另外,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下先猜出其意,然后再去讲解这些词句,这样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陌生的知识,无论是理解还是写作,阅读在其中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增加课堂中的有效阅读时间,可以开拓眼界,使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丰富情感,增长智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有着大千世界的万物万象,包含着人类的喜怒哀乐,而阅读正是我们汲取这些“精神食粮”的途径。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学到各种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成长。书中所记的故事是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融入其中,感受到主人公成长中的迷茫、探索与追求,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最后,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语文课堂上总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可能会产生疲惫、厌倦的情绪,但是改变课程的学习形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学生就参与到了教学中,其主体地位得到增强,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对语文学习自然充满更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他们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二、巧妙设计合理的阅读时间
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有如此重要意义,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阅读时间的过长或过短导致课程时间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课程效率低下。过长的阅读时间造成课程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过短的阅读时间又影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对语文的感悟能力的提高,所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应该巧妙设计合理的阅读时间。
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阅读时间就不同。教学刚开始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太熟悉,阅读时间可以放长,让学生对即将进行学习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而学生对所学内容比较熟悉时,则可适当减少阅读时间。教学内容比较复杂、不易掌握时可以延长阅读时间,使学生细细品悟,相反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时,可以减短阅读时间,避免课堂时间的浪费。
课程类型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中阅读时间的设计。如果是口语交际课等注重实践的课程,则学生的阅读时间可以缩短;如果是课文学习,注重文意的把握和理解时,课堂中的阅读的时间应该相应增长;如果是练习写作课时,则要以阅读为先,把阅读与积累语言、动手写作相结合。
阅读时间的长短,同样与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息息相关。有些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方能感悟到阅读的魅力,这时要注意阅读与讲解相结合;有些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能够比较好地运用阅读时间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那么可以安排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
另外,教学目的不同,课堂中阅读的时间也应不同。如果是接触了解为目的,阅读时间应该较短;如果以掌握阅读能力和技巧为目标,就要注重讲解和阅读两者相结合;如果课程以积累语言、提高语文感悟力和欣赏力等综合能力为目标,就应延长学生的阅读时间。
三、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与策略
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教师抓住初中生好奇、自我、叛逆的心理特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时间时,没有对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做很好的规划,导致课程资源的浪费;有些教师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华而不实,无法达到合理高效的教学效果。所以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重教学方法与策略。
第一、教师要注重利用趣味性原则,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案。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根据学生回归自我、善于思考年龄特征,设计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充分感悟文本中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交流,最终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开拓视野,发展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教学将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而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比如在进行《莎士比亚戏剧》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先放一段《哈姆雷特》的戏剧视频,点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到阅读中去。合理有趣的情境既可以是实际情境,也可以是虚拟情境。比如在教学《春》《驿路梨花》《看云识天气》等文章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实际观察体验,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感悟力。又如在学习《谈骨气》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骨气的看法,发挥个人的见解,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课程中采取多元评价教学体系。“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和作者进行的情感交流,文本的意义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感悟出来的,所以教师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力去解读文本。而在进行阅读结果的评价时,教师不应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而应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标准。每篇文章除了主题思想外,还有各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每个学生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不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言之成理”即可,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创新精神。
比如在进行《皇帝的新装》一文的学习时,一些学生看到了皇帝的昏庸可笑,认为做人要踏实、谦虚不能够好大喜空;一些学生看到了官员的虚伪、狡诈,得出做人要刚正不阿的道理;而有些学生却更认可孩子的无私无畏和敢于揭穿虚假的勇气,正是孩子的童言无忌揭穿了丑陋的骗局,从而得出了做人要敢于直言的道理……而每个学生的表述方式又各不相同,这时就学要教师对言之成理的说法都给与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第三、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形成活跃互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思想的碰撞会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有其可取之处。但个人的见解难免不够全面,在每个学生自主阅读、勤奋思考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交流与评价,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畅谈自己的感悟,吸取别人思想的长处,补充自己认识的不足,获得共同进步。
比如在学习完一个单元的课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以每组3~5人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集体完成对本单元的阅读学习总结,做一份手抄报或者小结。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所学所想,并在手抄报或小结中体现出来。这样在集体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不仅巩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和体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时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使语文课程的课堂效率得到不断提高,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红献.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J].吉林教育.2011(16)
[2]胡富增.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策略[J].知识经济.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