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经济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群雄逐鹿。无论从宏观层面(国家层面)、中观层面(产业层面)或是微观层面(企业)来考察,技术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俨然已经成为学者和企业家们的共识。正是因为创新活动是如此之重要,无论哪个层面都会以不同方式介入,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多的创新活动是“创”而不“新”,甚至是创新泛化,造成了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各个层面而言,资源都是稀缺的,此种情况下创新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转而变成一种新形式的系统内耗,而且是一种不应存在的内耗。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创新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整合,从而建立一种全新机制去引领创新活动,而这一过程便是从技术预见向创新预见过渡的过程。
技术预见的概念及其特征
关于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的定义,英国技术预见专家马丁(Ben Martin)和艾文(1rvine Johnson)提出的表述是: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是要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并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技术预见也下了相类似的定义:技术预见是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长期发展状况,以选择那些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通用技术。技术预见活动具有五大特征:首先,它对未来的探索过程必须是系统的;其次,预见着眼于远期未来,时间一般为5—30年;第三,预见不仅关注未来科技的推动因素(Science/Technology Push),而且着眼于市场的拉动作用(Market Pull),也就是说,预见既包括对科学技术机会的选择,也包括对经济—社会相关需求的甄别;第四,预见的主要对象是“通用新技术”即处在竞争前阶段的技术,WTO规则允许政府支持此类技术的研究开发:第五,技术预见不仅着眼于技术的经济影响,而且关注未来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
技术预见是信息占有者与相关利益集团共同参与的前瞻性活动,是分析和综合过程的有机结合。技术预见的兴起缘于对影响技术发展轨迹的重要因素的认识,即: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决定技术发展轨迹,而不单单是技术发展内在逻辑起作用。技术预见的基本假定是:技术发展的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最后到底哪一种可能会成为现实,有赖于技术与社会等诸多方面互动的现在选择。因此,预见涉及的不仅仅是“推测”,而更多的是对所选择的技术未来进行“形塑”(Shaping),甚至“创造”(Creating)。
技术预见是从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大系统来综合考虑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能够相互适应的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其意图既要考虑到从科学催生技术,由技术激活经济、引导新经济,由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从社会对经济的需求并以此作用于技术、作用于科学,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能够合乎社会的理性预期。另一特点就是这两个表述均强调了如何去选择能够为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通用技术,其中能否为经济与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充当了选择通用技术的最高标准。“马丁表述”和“OCED表述”也有一点差异,这就是“马丁表述”中强调了要确定具有战略性投资价值的研究领域。事实上,马丁所说的具有战略性投资价值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被用来催生临界技术(Critical Technology)和关键技术(Key Technology)的。其中,美国多用临界技术,实际上就包括了关键技术;而欧洲等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则多用关键技术,实际也包括了临界技术。这种差别的存在可能与美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技术中心,而其他国家只能在少数领域拥有与美国相抗衡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有关,或者是对关键技术这一概念的不同表述。不过,我们仍采用大多数国家的表述,即"Key Technology”的说法,故我们习惯上将关于技术预见对技术的选择称之为“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的选择。于是,技术预见也就演变成了依据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系统发展趋势的要求,选择能够为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而通用技术则更多地受经济与社会的需求拉动,其次才是关键技术和科学的推动。就其作用效果来说,由于技术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市场的认同、取决于经济社会的认同,因此,对预见技术的作用效果当然会比预测技术的作用效果要强。再说,预见技术是选择的结果,它负荷着科学界、技术界、经济界等诸多方面的期望,而预测技术并不是各界参与选择的结果,而是带有客观规定性的结果。换言之,预见技术渗透着人们按照自己所期望的和满意的方式去发展,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本主义、人文关怀,尤其会体现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的种种期望:而预测技术还停留在趋势展望层次上,以及它能给经济社会提供怎样的解决问题方式,还没有上升到预见技术的高度。由此可以得出:技术预见中的技术已经不是传统的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核心节点,连接着科学、经济、环境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或者说它已经成为了几大系统的逻辑关联与统一。技术预见正在改变我们的竞争观念,它是根据今天的发展去形塑明天的竞争,它将我们过多专注于今天的创新转于关注明天的合理生存。
技术预见对技术创新的形塑——从技术预见到创新预见
从熊彼特创立“创新理论”开始,关于创新的论述和研究已经如浩繁烟海,层出不穷。必须承认,创新在过去和现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有积极的建设意义,众多的企业、产业或者是国家都从创新活动中获取了巨大的收益,创新是对创新主体及其利益相关者自身利益不断扩大化的一种尝试努力及目的需求。践行创新的利益相关集团也在持续的创新活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然而,由于创新利益的驱使,“创新飓风”已在悄然之间疯狂刮起,甚至是有了创新泛化的趋向。在创新活动持续升温的情况之下,更应当理性地审视正在从事的创新活动并且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创新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应该更多关注创新活动本身与社会、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关联性以及创新活动的方向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及其社会相关性,而不是仅仅关注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本身的内在驱动性和自主性。
所谓创新预见是将技术预见应用于创新过程,着眼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创新过程的有效的系统性整合,从而使技术创新过程实现系统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创新成果实现最优化,强调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有效互动,从而顺利完成市场化与社会化的过程。技术预见是创新预见的基础。技术预见给创新预见提供了关键技术或是通用技术,从而搭建了创新预见的技术平台。实施创新预见的主体与实施技术预见的主体往往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为创新已经不再是由单一层面或是单一主体所承载了,而是多维主体的整合。从技术创 新过程环节角度看,创新预见已经成为创新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以及理论和实践依据,并且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的始终。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自主创新才是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立命之本。自主创新是根植于系统内部原始知识、技术产出的一种创新模式,是复杂系统内生自组织的能力整合,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创新大则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小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因此,用创新预见对自主创新的过程进行规约则更显重要。技术预见与创新预见都需要集合社会各界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经验层次专家的判断。美国是技术预见的先驱者,20世纪5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发展了一种新的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这种方法以不记名的方式征询专家对开发和实施某项技术的看法,然后将调查结果整理后再反馈给各位专家,让他们重新考虑后再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特别要求那些持极端看法的专家详细阐明自己的理由。经过几次循环往复的调查和反馈,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趋向于集中,从而使调查者从中获取凝聚了众多专家集体智慧的预见信息,同时参与调查的专业也得到了与自己不同专业、不同经验层次专家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意见进行重新考量。这种方法不一定要以唯一的答案作为最后结果,其目的只是尽量使多数专家的意见趋向集中。通过技术领域的专家(供给方)、技术的使用者(需求方)和其他人士之间的沟通,最终可以达成开发和实施某项技术(关键技术或通用技术)的方案。自主创新虽然强调“自主”,但却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综合行为,因为它是在整个创新网络的一个节点中实施,而后又反馈于整个创新网络的行为。自主创新的有效性、可持续性等问题对于实施该项工程的利益相关主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正处于经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在经济、社会和智力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创新过程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各种资源就成为重中之重。这也就归结于如何用创新预见来规约自主创新过程从而获得巨大收益的问题。
创新预见规约自主创新过程的收益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创新预见活动促进了企业之间、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企业、政府和学术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二是集中于长期目标(Concentration on the Longer Term),创新预见活动有助于官产学研各方共同将注意力集中于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着眼于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协商一致(Consensus),创新预见活动有助于预见参与各方就未来社会发展前景达成一致认识;四是协作(Co-ordination),创新预见活动有助于各参与者相互了解,协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部门为共同发展前景而努力:五是承诺(Commitment),技术预见活动有助于大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从而将创意直接转化为行动。
时代发展离不了技术预见,但技术预见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宏观层次,它必然会向中观、微观层次延伸。就创新主体而言,他们所承载的就是创新预见。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将创新预见“嵌入”创新活动之中,尤其是将创新预见融入自主创新的过程之中,使之内化,形塑和规约创新过程,以选择未来的通用技术和基础性知识平台,从而能够更有效的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各利益相关集团所需的利益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同时满足经济发展、环境生态以及社会需求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技术预见的概念及其特征
关于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的定义,英国技术预见专家马丁(Ben Martin)和艾文(1rvine Johnson)提出的表述是: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其目标是要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并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化贡献的通用技术。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技术预见也下了相类似的定义:技术预见是系统研究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在未来的长期发展状况,以选择那些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通用技术。技术预见活动具有五大特征:首先,它对未来的探索过程必须是系统的;其次,预见着眼于远期未来,时间一般为5—30年;第三,预见不仅关注未来科技的推动因素(Science/Technology Push),而且着眼于市场的拉动作用(Market Pull),也就是说,预见既包括对科学技术机会的选择,也包括对经济—社会相关需求的甄别;第四,预见的主要对象是“通用新技术”即处在竞争前阶段的技术,WTO规则允许政府支持此类技术的研究开发:第五,技术预见不仅着眼于技术的经济影响,而且关注未来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
技术预见是信息占有者与相关利益集团共同参与的前瞻性活动,是分析和综合过程的有机结合。技术预见的兴起缘于对影响技术发展轨迹的重要因素的认识,即: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决定技术发展轨迹,而不单单是技术发展内在逻辑起作用。技术预见的基本假定是:技术发展的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最后到底哪一种可能会成为现实,有赖于技术与社会等诸多方面互动的现在选择。因此,预见涉及的不仅仅是“推测”,而更多的是对所选择的技术未来进行“形塑”(Shaping),甚至“创造”(Creating)。
技术预见是从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大系统来综合考虑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能够相互适应的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其意图既要考虑到从科学催生技术,由技术激活经济、引导新经济,由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从社会对经济的需求并以此作用于技术、作用于科学,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能够合乎社会的理性预期。另一特点就是这两个表述均强调了如何去选择能够为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通用技术,其中能否为经济与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充当了选择通用技术的最高标准。“马丁表述”和“OCED表述”也有一点差异,这就是“马丁表述”中强调了要确定具有战略性投资价值的研究领域。事实上,马丁所说的具有战略性投资价值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被用来催生临界技术(Critical Technology)和关键技术(Key Technology)的。其中,美国多用临界技术,实际上就包括了关键技术;而欧洲等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则多用关键技术,实际也包括了临界技术。这种差别的存在可能与美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技术中心,而其他国家只能在少数领域拥有与美国相抗衡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有关,或者是对关键技术这一概念的不同表述。不过,我们仍采用大多数国家的表述,即"Key Technology”的说法,故我们习惯上将关于技术预见对技术的选择称之为“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的选择。于是,技术预见也就演变成了依据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系统发展趋势的要求,选择能够为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化利益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而通用技术则更多地受经济与社会的需求拉动,其次才是关键技术和科学的推动。就其作用效果来说,由于技术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市场的认同、取决于经济社会的认同,因此,对预见技术的作用效果当然会比预测技术的作用效果要强。再说,预见技术是选择的结果,它负荷着科学界、技术界、经济界等诸多方面的期望,而预测技术并不是各界参与选择的结果,而是带有客观规定性的结果。换言之,预见技术渗透着人们按照自己所期望的和满意的方式去发展,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本主义、人文关怀,尤其会体现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的种种期望:而预测技术还停留在趋势展望层次上,以及它能给经济社会提供怎样的解决问题方式,还没有上升到预见技术的高度。由此可以得出:技术预见中的技术已经不是传统的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核心节点,连接着科学、经济、环境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或者说它已经成为了几大系统的逻辑关联与统一。技术预见正在改变我们的竞争观念,它是根据今天的发展去形塑明天的竞争,它将我们过多专注于今天的创新转于关注明天的合理生存。
技术预见对技术创新的形塑——从技术预见到创新预见
从熊彼特创立“创新理论”开始,关于创新的论述和研究已经如浩繁烟海,层出不穷。必须承认,创新在过去和现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有积极的建设意义,众多的企业、产业或者是国家都从创新活动中获取了巨大的收益,创新是对创新主体及其利益相关者自身利益不断扩大化的一种尝试努力及目的需求。践行创新的利益相关集团也在持续的创新活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然而,由于创新利益的驱使,“创新飓风”已在悄然之间疯狂刮起,甚至是有了创新泛化的趋向。在创新活动持续升温的情况之下,更应当理性地审视正在从事的创新活动并且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创新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应该更多关注创新活动本身与社会、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关联性以及创新活动的方向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及其社会相关性,而不是仅仅关注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本身的内在驱动性和自主性。
所谓创新预见是将技术预见应用于创新过程,着眼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创新过程的有效的系统性整合,从而使技术创新过程实现系统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创新成果实现最优化,强调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有效互动,从而顺利完成市场化与社会化的过程。技术预见是创新预见的基础。技术预见给创新预见提供了关键技术或是通用技术,从而搭建了创新预见的技术平台。实施创新预见的主体与实施技术预见的主体往往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为创新已经不再是由单一层面或是单一主体所承载了,而是多维主体的整合。从技术创 新过程环节角度看,创新预见已经成为创新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以及理论和实践依据,并且贯穿于整个创新活动的始终。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自主创新才是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立命之本。自主创新是根植于系统内部原始知识、技术产出的一种创新模式,是复杂系统内生自组织的能力整合,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创新大则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小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因此,用创新预见对自主创新的过程进行规约则更显重要。技术预见与创新预见都需要集合社会各界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经验层次专家的判断。美国是技术预见的先驱者,20世纪5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发展了一种新的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这种方法以不记名的方式征询专家对开发和实施某项技术的看法,然后将调查结果整理后再反馈给各位专家,让他们重新考虑后再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特别要求那些持极端看法的专家详细阐明自己的理由。经过几次循环往复的调查和反馈,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趋向于集中,从而使调查者从中获取凝聚了众多专家集体智慧的预见信息,同时参与调查的专业也得到了与自己不同专业、不同经验层次专家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意见进行重新考量。这种方法不一定要以唯一的答案作为最后结果,其目的只是尽量使多数专家的意见趋向集中。通过技术领域的专家(供给方)、技术的使用者(需求方)和其他人士之间的沟通,最终可以达成开发和实施某项技术(关键技术或通用技术)的方案。自主创新虽然强调“自主”,但却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综合行为,因为它是在整个创新网络的一个节点中实施,而后又反馈于整个创新网络的行为。自主创新的有效性、可持续性等问题对于实施该项工程的利益相关主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正处于经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在经济、社会和智力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创新过程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各种资源就成为重中之重。这也就归结于如何用创新预见来规约自主创新过程从而获得巨大收益的问题。
创新预见规约自主创新过程的收益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创新预见活动促进了企业之间、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企业、政府和学术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二是集中于长期目标(Concentration on the Longer Term),创新预见活动有助于官产学研各方共同将注意力集中于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着眼于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协商一致(Consensus),创新预见活动有助于预见参与各方就未来社会发展前景达成一致认识;四是协作(Co-ordination),创新预见活动有助于各参与者相互了解,协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部门为共同发展前景而努力:五是承诺(Commitment),技术预见活动有助于大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从而将创意直接转化为行动。
时代发展离不了技术预见,但技术预见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宏观层次,它必然会向中观、微观层次延伸。就创新主体而言,他们所承载的就是创新预见。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将创新预见“嵌入”创新活动之中,尤其是将创新预见融入自主创新的过程之中,使之内化,形塑和规约创新过程,以选择未来的通用技术和基础性知识平台,从而能够更有效的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各利益相关集团所需的利益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同时满足经济发展、环境生态以及社会需求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