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维莱特》中的观察与监视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评论者们注意到夏洛特·勃朗特的作品中有大量的篇幅用在细致的观察上——既作为主题,又用作手段。在《维莱特》中,观察与监视的文字最引人注目,例如,贝克夫人总是在暗中监视露西·斯诺的行为,同时,贝克夫人自己也在被露西所监视着。这种双向的观察听起来有点令人毛骨悚然,并让包括露西在内的大量人物呈现出相当的病态感。这种隐秘、病态的行为也许源于勃朗特对赤裸裸的真相的钟爱,以及“面对不悦的人事时,拒绝将视线转移开来”的心理。《维莱特》关心的是女主人公露西·斯诺独自在异国生活时的经历,其中有大量她被观察、进而观察他人的文字。而《教师》则记录了男主人公威廉·克里姆斯沃斯类似的经历。《教师》是夏洛特·勃朗特的处女作,而《维莱特》则是她的成熟之作,两书的主人公一男一女,且同为教师,将两部作品中的监视场景进行比较想必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监视;观察;勃朗特
  一、《教师》中的监视
  在《教师》中,叙述者威廉·克里姆斯沃斯在观察时,总能注意到外貌中的大量细节。例如,他是这么描述他的一位女学生的,“尤拉莉亚身材高挑、十分匀称,她皮肤白皙、头发金黄,面部特征肖似低地国家画像中的圣母。她的身形、面庞没有一丝的突兀,皆饱满、圆润——她苍白、透明的皮肤泛不起红晕、看不到光影在其上的变化,因此她的思想、情感抑或激情无法从外界获知。” 这样的描述不禁令我们怀疑,克里姆斯沃斯是不是能从外貌特征里推测出人的性格。事实上,维多利亚中期盛行一时的颅相学对夏洛特·勃朗特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叙述者不断地描述他人的外貌,进而推测性格。事实上,不仅克里姆斯沃斯具有这样的能力,其他的人物似乎也长于此。“如果我带着顾虑的眼光注视她们,她们反倒更肆无忌惮地注视起我来。尤拉莉亚抬起她冷漠的眼睛看着我,似乎在默默地、秘密地期待着,期待我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这么看待这种双向的观察,首先,这好似一场比赛,看谁能在更短的时间里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里;其次,由于这部作品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双向的观察有可能只是叙述者的想象与幻觉——他也许在有意地观察别人,但他人是有意还是无意就很难判断而出。
  当然,克里姆斯沃斯本人是很享受这种双向的观察的,他似乎乐在其中,并不断地给出证据,特别是在描述路特夫人对他的观察与暧昧的情绪时,“她并没有将视线完全投放在我身上,她是从眼角处瞥向我。她敏锐地观察我,正如我敏锐地观察她。我很快就明白了,她是想看穿我真实的个性,她在找寻我的优点、弱点与怪癖……”这部小说中有大量类似的他人视角的描述,例如在第三章中,当男主人公与他的长兄共进晚餐时,有这样一番描述,“他瞅着我,我看上去疲倦、孤单、委顿——就像某些可悲的男老师或女老师那样——他很满意。”这句话非常奇怪,这位叙述者是怎么知道他给哥哥留下的印象呢?似乎这一切都是他的猜测。在这部小说的后半部分,他精神崩溃,这似乎暗示了他对别人面部表情、行为与语言的过分敏感。
  《教师》中还有大量的对他人行为的监视。最明显的是克里姆斯沃斯在女子学校中对女生的监视,“在白天,当我专注地聆听时,即便透过木板,我甚至能够听到这些少女们在房间里休息的声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反映出男性对女性的监视、控制,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表明作为年轻男性的克里姆斯沃斯被女性力量所吸引,进而暗示了他在小说后半部分中的情事纷争。
  二、《维莱特》中的监视与性别
  克里姆斯沃斯在这部小说中多以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别人对他的观察似乎仅基于他的臆测。但《维莱特》中的露西·斯诺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与克里姆斯沃斯一样,她也常观察他人的外貌、行为。这在前三章中尤为明显,她很像是位照相师,她细致地记录下他人的长相、语言与行为。但是与克里姆斯沃斯不同的是,她从不揣测他人对她的印象、意见,她给出了足够的证据,表明她知道自己正被别人观察着。例如,贝克夫人对她的观察就被记录如下,整个的描述非常地令人毛骨悚然:“她靠近我:我佯装熟睡,她观察了我许久。一个短小的哑剧就此上演,相当诡异。我敢说她在我的床边坐了至少一刻钟,就那么注视着我。然后她靠得更近,俯视着我;她微微地抬起我的睡帽,将帽檐往上拉,让我的头发露了出来。之后,她走到放着衣服的椅子旁:它在床脚处。我听出她在摩挲、拿起那些衣服。”这个相互监视的场景相当的精彩,露西本是个可怜的被监视者,但她竟监视起贝克夫人来,女性间的力量对峙在这个场景中达到平衡。换句话说,当被女性监视的时候,露西相当地沉着,未表现出半点恐惧、慌乱。然而,当与男性人物约翰医生相接触的时候,情况就很不同了。
  她在经过几番观察后认出了约翰医生,但后者并未认出她来,这令她很受伤。观察在此处就很像一场游戏:游戏的双方需共同参与,并投入一样的精力将之完成。然而,只有露西对这个游戏很是上心,而约翰医生则似乎漫不经心。露西与另一位男性人物保罗·伊曼纽尔先生间的观察游戏则更为惊心动魄。两人相识之初,伊曼纽尔先生“两眼模糊地看向我,然后猛烈地将视线投放在我身上”,然后他特意邀请露西在他的话剧中扮演一个角色。之后在画廊里,“一张面庞俯向我,情急之下,我慌乱、躲避开来;那是一张皱着眉头、惊恐的脸”。除却观察到的内容本身,双向观察这种行为也意味着两人对彼此的兴趣。
  读《维莱特》时,你会发现露西并不那么讨厌贝克夫人抑或伊曼纽尔先生对她的监视,她似乎还有些乐在其中。当贝克夫人暗地里检视露西的私人物品时,你感觉不到露西的怒意,反倒是察觉出她被人所关注之后的那种奇异的喜悦感——“她这么喜欢搜人的东西,那最后到底能搜出些什么来,我真好奇”。一般人对于贝克夫人的监视,多是愤怒,这么直白地说很“好奇”,倒也不多见。因此,在分析露西的行为时,我们不能仅仅将她视作行事正常的普通人;事实上,她是个感情上缺乏安全感的人,她非常需要他人的关注,即便这种关注并非出于善意且非常病态。
  当被他人观察、尤其是异性观察时,露西与克里姆斯沃斯的不同反应有部分原因与他们的性别有关。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出身的女性,在观察确认约翰医生对她并无特殊情意时,她仍举止谦和、行为规整,未泄露半点心意。而当偷听到路特夫人的談话后,克里姆斯沃斯竟公然与她吵了一架。换句话说,在被异性观察后,男性人物会无所顾忌,而女性人物只能装聋作哑、佯装不知。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智能建筑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加强对建筑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
正如著名媒体人龚晓跃在《辛亥革命100年启示录》中所说的“如同一切宏大的历史,偶然事件的背后,一定是必然的逻辑在作用”一样,1911年的动荡由来已久,是庞大的清帝国倒下的最后尘埃落定。  透过纷扰的尘埃,我们将目光穿梭逡巡,那些为推翻这摇摇欲坠的古旧天朝所努力的或进步、或先知、或忧患的人物脸谱一一浮现,魏源、严复、林则徐、郭嵩焘、左宗棠、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黄兴、谭人凤……  辛亥革命的基础,
城市的面貌是窥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窗口。电力是城市的活力和命脉。城市要形象,文化束包装,水电走圆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这里谈下我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构想。建设
素质教育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教育届界的关注,人文素质教育正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在大学校园中人文素质也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但如今高校当中对于人文素质
期刊
摘 要:今年两会,“获得感”成为热词,那么职校教师的获得感从何而来?本文从个人亲身经历讲述获得感的来源,并分析当下职校教师对获得感的困惑和缺失,探索寻找获得感的方法。  关键词:获得感;成就感;幸福;职校教师;职教人  从安全感、归属感、荣誉感,到幸福感、成就感、获得感,人民教师的社会地位伴随普通劳动者的尊严提升而水涨船高。当下党和政府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体
摘要: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生英语语音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对中职语音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英语语音 存在的问题 对策    随着中国入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各方面的往来越来越频繁,尤其是欧美国家。而英语作为一种交
培育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是践行“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的必然要求。目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思想受
期刊
9月24日上午。阴。从隆回县城往北出发,一个小时后,到达司门前镇雷锋村,距离魏源故居5公里。这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稻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9月19日向全世界公布。  7年奋斗,袁隆平终于成功实现了亩产超900公斤的目标。当时,81岁的袁隆平还兴奋地向世界许诺:“10年以后,争取亩产一千公斤。”  来得很巧,村民正在收割,这一百多亩超级稻在收割机的滚动中,一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