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古诗词教学实践看,注重翻译,忽略意境的领悟;师为主体,抑制学生积极性;墨守陈规,扼杀学生创作力;强调记忆,忽视诗歌审美是影响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需要研究对策,提高古诗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对策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加快,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纵观近几年的教改,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为古代诗词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从教学实践看,学习效果不佳,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翻译,忽略意境的领悟。古诗词教学的程式基本上是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最后通译全文。教师句句串讲,字字对译,这样的步骤有其可取之处,但因较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字、词、句上面,导致学生缺少对诗词通篇的整体认识,忽略了对诗歌意境的领悟。诗歌的教学落入了概念化模式化的定势,或是将古诗词当做文言文来教,或是注重理性分析。前者只重视诗歌字义和翻译,忽视了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后者则忽视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自我品味,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审美内涵。
二是师为主体,抑制学生积极性。传统古诗词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较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认为花那么多的精力学习在日常生活或写作中似乎很少用到的古诗词不值得 。教师用文言文一样的方式来上古诗词课的,只强调读懂字面意思,引导学生诠释词句的字面意思,这样的教学没有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易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是墨守陈规,扼杀学生创作力。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为丰富课堂内容,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创作诗歌,要求模仿原作品的写作手法,限制修辞、要求句式对偶等,有的连所描写的景物也有硬性标准。这种做法让学生的创作止步不前,拘泥於框框架架中,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是强调记忆,忽视诗歌本身的美。在中考、高考中有古诗词名句的改写、古诗鉴赏等内容,教师一味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名句,强调古诗词的记忆,再按照中高考的考题形式做习题,用做题来替代感悟,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反思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标”下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中学古诗词教学滞后的一个很大因素是重“教”轻“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我们习惯上将‘教学’当做一个辞汇来理解,因此‘教学法’在实际上便成了‘教法’的代名词。事实上,教学是一个以‘学’为主的双边甚至多边活动,是‘教’和‘学’的统一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1](P.1)钱威先生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互为依托的双方活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品味、领悟诗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感受古诗词的独特内涵,营造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中所蕴含的优美、独特的深美意境。
二、反复吟诵,启发学生的想像和领悟能力
古诗词凝练节奏感强,平仄交错,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流动顺畅,极富韵律。古人讲究声律,作诗时尤为注重。“诗歌打破日常语言运用的散体文形式,视觉上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听觉上则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和於音律。”[2](P.15) 因此,在学生对诗意没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诵读量有利于学生对诗歌节奏的把握,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体会。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名篇,也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品味隐含在字里行间的独特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得到美的享受。
三、强化审美,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和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引导他们挖掘诗歌中的人性美并体会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隐含在古诗中描写和歌颂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在读者面前展示著作品本身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特别引导学生发表意见,表述自己对人们之间感情以及对於亲情的理解。
四、品味意象,带领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象之美
意象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独立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由多个个体(意象群)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诗词所形成的意境。“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灵魂。诗是言志述情之作,诗人的思想倾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必然会体现在诗歌作品里,对读者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所以选编历代诗歌,不独为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作法,更为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3](P.61)寓审美于古诗词教育,在带领学生欣赏作品时了解单个的意象,仔细品味意象的特征及其所寄寓的感情,然后整体理解,体会意象群所营造的意境,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到古诗词独特的魅力,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更胜《语文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宋代咏雪词研究》和安庆师范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SK201220)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蕾,1982年生,女,安徽六安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对策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加快,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纵观近几年的教改,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为古代诗词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从教学实践看,学习效果不佳,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翻译,忽略意境的领悟。古诗词教学的程式基本上是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最后通译全文。教师句句串讲,字字对译,这样的步骤有其可取之处,但因较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字、词、句上面,导致学生缺少对诗词通篇的整体认识,忽略了对诗歌意境的领悟。诗歌的教学落入了概念化模式化的定势,或是将古诗词当做文言文来教,或是注重理性分析。前者只重视诗歌字义和翻译,忽视了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后者则忽视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自我品味,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审美内涵。
二是师为主体,抑制学生积极性。传统古诗词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较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认为花那么多的精力学习在日常生活或写作中似乎很少用到的古诗词不值得 。教师用文言文一样的方式来上古诗词课的,只强调读懂字面意思,引导学生诠释词句的字面意思,这样的教学没有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易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是墨守陈规,扼杀学生创作力。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为丰富课堂内容,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创作诗歌,要求模仿原作品的写作手法,限制修辞、要求句式对偶等,有的连所描写的景物也有硬性标准。这种做法让学生的创作止步不前,拘泥於框框架架中,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是强调记忆,忽视诗歌本身的美。在中考、高考中有古诗词名句的改写、古诗鉴赏等内容,教师一味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名句,强调古诗词的记忆,再按照中高考的考题形式做习题,用做题来替代感悟,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反思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标”下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中学古诗词教学滞后的一个很大因素是重“教”轻“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我们习惯上将‘教学’当做一个辞汇来理解,因此‘教学法’在实际上便成了‘教法’的代名词。事实上,教学是一个以‘学’为主的双边甚至多边活动,是‘教’和‘学’的统一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1](P.1)钱威先生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互为依托的双方活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品味、领悟诗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感受古诗词的独特内涵,营造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中所蕴含的优美、独特的深美意境。
二、反复吟诵,启发学生的想像和领悟能力
古诗词凝练节奏感强,平仄交错,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流动顺畅,极富韵律。古人讲究声律,作诗时尤为注重。“诗歌打破日常语言运用的散体文形式,视觉上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听觉上则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和於音律。”[2](P.15) 因此,在学生对诗意没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诵读量有利于学生对诗歌节奏的把握,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体会。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名篇,也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品味隐含在字里行间的独特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得到美的享受。
三、强化审美,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和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引导他们挖掘诗歌中的人性美并体会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隐含在古诗中描写和歌颂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在读者面前展示著作品本身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特别引导学生发表意见,表述自己对人们之间感情以及对於亲情的理解。
四、品味意象,带领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象之美
意象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独立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由多个个体(意象群)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诗词所形成的意境。“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灵魂。诗是言志述情之作,诗人的思想倾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必然会体现在诗歌作品里,对读者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所以选编历代诗歌,不独为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作法,更为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3](P.61)寓审美于古诗词教育,在带领学生欣赏作品时了解单个的意象,仔细品味意象的特征及其所寄寓的感情,然后整体理解,体会意象群所营造的意境,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到古诗词独特的魅力,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更胜《语文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宋代咏雪词研究》和安庆师范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SK201220)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蕾,1982年生,女,安徽六安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