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有机肥处理方式与微生物菌群关系研究

来源 :中国烟草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6406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明确生物有机肥处理方式与微生物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添加了生物有机肥发酵菌剂的高温堆肥体系,采用生产试验和平板稀释法,调查了不同C/N、不同通风方式以及不同物料水分对有机肥发酵过程中几种常见菌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N为25:1,翻堆3次,初始水分65%,以后不再增加水分的条件下,有机肥发酵过程中真菌以及细菌的生长与繁殖增加,霉菌数量受到抑制。本试验将为生物有机肥发酵腐熟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处理方式,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群
  中图分类号:S572.06 文章编号:1007-5119(2014)05-0033-07 DOI:10.13496/j.issn.1007-5119.2014.05.007
  生态农业的生产需要土壤提供作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和生存环境,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同时也是土壤微生物取得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1]。施用有机肥一方面可提高土壤的微生物量,以使更多的养分固持在微生物体内免遭流失,从而使土壤保持较高的肥力水平;另一方面还可加速土壤微生物量的周转,死亡的微生物经矿化后能释放出更多的养分供作物吸收。
  生物有机肥是多种有益微生物菌群与有机肥结合形成的新型、高效、安全的微生物有机复合肥料[2-7]。而有机肥的发酵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数目巨大,种类繁多,不同的微生物可利用不同的碳源,每一类微生物都需要适合自身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并且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的有机物的分解起作用。目前,有机肥发酵过程中参与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和真
  基金项目:贵州省烟草公司遵义市公司科技项目(2011-10)
  作者简介:叶江平,男,农艺师,主要从事烟叶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E-mail:superpowerqyx@163.com。*通信作者,E-mail:dingting98@126.com
  收稿日期:2013-05-30 修回日期:2013-11-12
  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随着发酵过程中温度和pH等环境条件以及C/N、通风方式、物料水分等处理方式的变化,微生物种群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发酵阶段形成各异的优势菌群,从而对不同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消化[8-12]。
  有机肥的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达到良好的堆制效果,必须控制一些主要影响因素,如碳氮比(C/N)、通风方式、物料水分、温度和pH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微生物的活动强度,从而影响堆肥在发酵过程中的速度与品质。本研究比较不同C/N、不同通风方式以及不同物料水分对加入发酵菌剂的有机肥发酵过程中几种常见菌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旨在为生物有机肥发酵腐熟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菌剂
  众和有机物料腐熟剂(青岛天地缘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生物有机肥发酵剂,是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主要含有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及米曲霉等微生物类群。前期试验检测发现,菌剂中含有真菌和细菌分别为0.96×106和0.45×106个/g。
  1.2 培养基
  PDA培养基(分离真菌用):马铃薯200 g,琼脂15 g,葡萄糖20 g,水1000 mL。
  NA培养基(分离细菌用):牛肉膏3.0 g,NaCl 5.0 g,蛋白胨10.0 g,琼脂15~20 g,水1000 mL,pH 7.2~7.5。
  马丁氏(Martin)培养基(分离霉菌用):葡萄糖10.0 g,磷酸二氢钾(KH2PO4)1.0 g,硫酸镁(MgSO4·7H2O)0.5 g,蛋白胨5.0 g,1%孟加拉红水溶液(rose bengal,玫瑰红水溶液)3.3 mL,琼脂15~20 g,蒸馏水1000 mL,氯霉素。
  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1年12月中旬至2012年3月中旬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谢坝乡有机肥研发工场进行。采用条垛型有氧发酵方式堆积,在条垛底部中间设宽度20 cm、深度10 cm的通风槽,堆垛下宽约180 cm,上宽约90 cm,高度约90 cm,长度根据物料量确定。
  试验材料为玉米秸秆和牛粪,按体积将玉米秸秆和牛粪分层堆积,在底层铺一层玉米秸秆后,再铺一层牛粪,在玉米秸秆和牛粪之间洒上发酵菌剂(青岛天地缘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众和有机物料腐熟剂,用量为200 g/t湿物料),共分5层堆积,堆积后盖塑料膜防雨保温。
  1.3.1 不同C/N试验 试验为C/N单因素4水平完全随机设计,3次重复,C:N水平分别为20:1、25:1、30:1和35:1。玉米秸秆和牛粪用量(干质量)见表1,玉米秸秆含C量为46.31%、含N量为0.53%,牛粪(风干)含C量为34.16%、含N量为1.78%,用尿素补足物料含N量。翻堆3次进行通风,第1次翻堆在降温期(温度低于50 ℃时)进行,以后每隔15 d进行第2次和第3次翻堆。第1次翻堆补足水分65%,以后不再补充水分。
  1.3.2 通风方式试验 试验为通风方式单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设计,3次重复,处理水平分别为(1)翻堆3次+不通风;(2)翻堆3次+间歇式通风;(3)不翻堆+间歇式强制通风(保证堆中心含氧量不小于10%)。所有处理C/N均为25:1,间歇式通风为在通风槽进风口安装150 W鼓风机,通过继电器控制鼓风机,鼓风机工作0.5 h,停止1 h,循环往复。
  1.3.3 物料水分试验 试验为单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设计,3次重复,处理水平分别为(1)初始水分65%,以后不再增加水分,该处理简称初始水分65%;(2)初始水分55%,第1次翻堆补足水分至65%,以后不再增加水分,简称初始水分55%;(3)初始水分75%,以后不再增加水分,简称初始水分   65%。所有处理C:N均为25:1,初始水分调控采用105 ℃温度烘8 h检测试验用玉米秸秆和牛粪含水率(质量比),通过计算各层玉米秸秆和牛粪用量,采用喷水的方法将各处理调控到初始含水率(质量比),处理(2)第1次翻堆补足水分也是先取样检测物料含水率,并测量堆体体积和物料容重,计算需要补充水分量,在第1次翻堆时采用喷水的方法补足水分。
  1.4 取样方法
  分别于第1、2、3次翻堆和最后成品装袋时共分4次,从堆垛前中后(按条垛长度从中间和距两端1/4处垂直挖开剖面)和上中下(按条垛高度从中间和距上下端1/4处水平位置各取样0.5 kg)取样拌匀后,用四分法取样2份,每份0.5 kg。
  1.5 堆肥样品可培养微生物计数
  不同处理的堆体中真菌总数、细菌总数和霉菌总数的测定采用稀释平板测数法[13],混菌接种培养。细菌培养24 h后计数,真菌、霉菌培养72 h后计数。以出现20~300个菌落数的稀释度的平板为计数标准,统计有效活菌数目。
  2 结 果
  2.1 碳氮比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1.1 真菌数量 由表2可看出,所有C:N处理水平真菌数量随取样时间的推后呈下降趋势,且随着有机肥发酵的结束,C:N=25:1处理最终检测到的真菌数量远大于C:N=35:1处理,此可能是因为C:N=25:1和C:N=35:1两处理的碳氮在有机肥发酵的前期能较好地满足真菌的生长繁殖,避免了发酵
  ganic manure
  注:同列内小写字母不同表示5%显著差异,下同。
  过程中真菌菌体的衰老以及自溶;而随着发酵的进行,C:N=25:1处理发酵堆体的氧浓度含量大于C:N=35:1处理组(数显氧浓度探测器测定),可能导致有机肥发酵结束,C:N=25:1处理组的真菌数量大于C:N=35:1处理组。
  2.1.2 细菌数量 由表3可以看出,除C:N=20:1处理外,其余3个处理4次取样分离到的细菌数量变化总体趋势均为先下降后上升,而C:N=20:1处理4次取样分离到的细菌数量变化总体趋势则为先上升后下降。其中,25:1处理4次取样分离到的细菌数量均较多(仅第3次取样分离的细菌数量少于35:1处理),且发酵末期即第4次取样分离到的细菌数量有明显的上升。究其原因,可能是该处理的碳氮比有利于堆肥中的细菌生长和繁殖,菌群生长较为旺盛,到发酵末期,由于外界温度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细菌进入了2次生长,导致发酵末期分离到的细菌数量有显著回升。
  2.1.3 霉菌数量 由表4可知,所有处理4次取样分离到的霉菌数量变化总体趋势均为依次下降。相对其他处理来说,25:1处理发酵过程中分离到的数量相对较少,且第4次取样时25:1处理分离到的霉菌数量仅为60个/g。
  Table 4 Effect of C/N on mould community of the bio-organic manure
  2.2 通风方式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2.1 真菌数量 由表5可知,所有3个处理真菌数量变化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不翻堆+间歇式强制通风处理分离到的真菌数量最少,而其余两个处理4次取样分离到的真菌数量相对较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翻堆处理有利于有机肥中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翻堆可以破碎结块的物料,使物料分布均匀,从而减少或消除物料结块及不均匀的现象,有利于气体交换及有机肥发酵的进行[14]。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有机肥中真菌正常的生长与繁殖。
  Table 5 Effect of ventilation system on fungi community of the bio-organic manure
  2.2.2 细菌数量 不同通风方式处理对有机肥中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翻堆3次+不通风、翻堆3次+间歇式通风2个处理4次取样分离到的细菌数量总体变化趋势均为先下降后上升,而不翻堆+间歇式强制通风处理4次取样分离到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为逐渐下降,其中,翻堆3次+不通风处理4次取样分离到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多(仅第2次取样分离的细菌数量少于不翻堆+间歇式强制通风处理)。究其原因,可能是翻堆处理可以破碎结块的物料,使物料分布均匀,从而减少或消除物料结块及不均匀的现象;另外,翻堆有利于气体交换,有利于有机肥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Table 6 Effect of ventilation system on bacteria community of the bio-organic manure
  2.2.3 霉菌数量 不同通风方式处理对有机肥中霉菌数量的影响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所有3个处理4次取样分离到的霉菌数量变化趋势均为依次下降。其中,翻堆3次+间歇式通风处理分离到的霉菌数量最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翻堆处理与间歇式通风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有机肥发酵过程中的通气条件,而通气条件的改善对温度的提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温度较低有利于一些霉菌的生长[15]。
  Table 7 Effect of ventilation system on mould community of the bio-organic manure
  2.3 物料水分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3.1 真菌数量 不同物料水分处理对有机肥中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如表8所示,所有3个处理4次取样分离到的真菌数量变化总体趋势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前2个处理在发酵末期真菌数量有小幅度回升。在发酵的前中期,初始水分75%的处理真菌数量在3个处理中最多,而到了发酵后期(第4次取样),该处理真菌最少。相关文献表明,堆肥的初始相对含水量在40% ~ 70%能保证堆肥的顺利进行[16-17],初始水分75%的处理的在发酵前中期真菌数量较多,可能是由于该处理初始含水量在75%,而这种较高含水量对有机肥发酵中的一些菌物,尤其是黑曲霉及米曲霉等微生物类群的孢子萌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堆肥发酵进入末期,发酵温度逐渐降低至45 ℃以下(温度通过数显温度探测器测定),该处理所含水分蒸发较慢,可能导致物料间隙含氧不能满足微生物菌对氧的需求,在发酵堆中间接形成厌氧状态,导致发酵末期该处理取样分离到的真菌数量相对较少。相反,其他2个处理相对来说水分比较适中,因此,
其他文献
摘 要:为研究天然气水暖集中供热密集烘烤效果,以烤烟秦烟96为试验材料,利用25座天然气水暖集中供热密集烤房和燃煤密集烤房,通过进行烤房烘烤对比试验,对两类烤房用工能耗及烤后烟叶等级结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燃煤烤房相比,天然气水暖集中供热密集烤房能耗成本有所增加,但烤后烟叶橘黄烟比例增加,柠檬黄烟比例下降,上等烟比例和均价提高,烟叶外观质量改善,化学成分更加协调,
期刊
摘 要:为探讨烟田精准施肥,应用地统计学,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了小尺度下烟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等5种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为4.43%~33.45%;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除有机质具有强空间相关和碱解氮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外,其余土壤养分均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碱解氮为线性模型,pH为球形模型,其余为指数模型。利用克里格最优插值,绘制了
期刊
摘 要:为更好地实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2012年在贵州省9个烤烟产区开展了“烤烟株距标记地膜移栽”试验示范。以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拉绳定点地膜移栽为对照,对株距标记地膜移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株距标记地膜移栽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能有效将烤烟移栽密度控制在16 500株/hm2左右;用工量及用工成本减少50%以上,大大缩短了烤烟大田移栽时间;单产平均增加25.2 kg/hm
期刊
摘 要:为了明确重庆烟区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海拔高度、耕层厚度、pH、有机质等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重庆部分烟区土壤酸化严重,速效氮、磷、钾含量丰富,除有效硼、钼和水溶性氯外其他中微量元素含量均为丰富或很丰富。典型相关分析显示,土壤碱解氮、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硼含量随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加;土壤速效钾和有效锌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土壤pH的
期刊
摘 要:延边烤烟存在烟叶糖含量偏高,烟碱含量较低的生产现状,通过田间试验以吉烟9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断根措施对烤烟根系生长及烟叶糖、烟碱和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断根能明显促进烟株根系的生长,提高烟株生长后期根系活力,增加烟株对营养的吸收能力。断根降低了上、下部烟叶的糖含量,提高了烟叶烟碱含量,增加了中、上部烟叶钾含量,且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总的来看,团棵期轻度断根处理的烟株生长后期根系活力显著
期刊
摘 要:为了充分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建立合理的资源循环系统,改善植烟土壤环境,以秦烟9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探索了秸秆施用量对烤烟土壤酶活性、烟叶和根系氮、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秸秆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烤烟烟叶和根系氮、钾含量。在适量范围内,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和烤烟烟叶和根系氮、钾含量均呈递增趋势。  关键词:烤烟;秸秆;土壤酶;氮含量;钾含量  中图分类号:S572.06
期刊
摘要:利用GPS定位在贵州中部山区采集了165份代表性土壤样品,对贵州中部山区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形成的土壤不同土层有效铁(Fe)、锰(Mn)、铜(Cu)和锌(Zn)含量的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贵州中部山区烟田耕层土壤有效Fe和有效Mn含量总体处于丰富水平,而33.3%耕层土壤有效Cu缺乏,土壤有效Zn极缺乏的土样占总体样本的6.43%;与其他成土母质相比,坡积物发育形成的土壤有效Fe含量
期刊
摘 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腐熟小麦秸秆用量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田施用腐熟小麦秸秆能够明显提高烤烟产量、上等烟比例,增加烟叶的经济性状,改善烤后烟叶的物理特性,协调化学成分,提高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及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改善评吸质量。总体来说,施用腐熟秸秆6000 kg/hm2为最佳。  关键词:腐熟小麦秸秆;产量;品质;评吸质量  中图分类号:S572.06 文章编号:1007-5119
期刊
草公司旬阳分公司,陕西 旬阳 725700;5.贵州省烟草科学研究院,贵阳 550081)  摘 要: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密度、留叶数及其互作对烤烟(云烟97)光合特性、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留叶数及其互作对烤烟光合特性、经济性状产生显著影响,且留叶数效应较大,密度和互作效应较小。同一留叶数下,随密度增加,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
期刊
摘 要:为明确免耕栽培对植烟旱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对烟叶产量的影响,设置了免耕栽培、翻耕不中耕栽培、常规翻耕栽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植烟土壤中细菌数量占大部分,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活性在烤烟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免耕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 cm表层土壤,随着土层加深,影响减小;(2)蔗糖酶活性在烤烟生长中后期最高,脲酶、磷酸酶活性在伸根期达到最高,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