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网络文化发展中自我中心主义、网络虚无主义、道德失范、网瘾症等问题日益显现。一方面,网络文化作为新生事物刺激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又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文化如何在网络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网络文化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实现健康发展,成为关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统文化;互联网;创新;发展
当前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我国互联网各领域发展飞速,中国迅速崛起为互联网大国并向互联网强国迈进。这不仅因为中国网民人数众多、涉域广泛,更有网络经济的繁荣、网络文化的蓬勃和互联网治理的日趋完善。如今,融合着新潮异域文化、古今中外文明的网络文化扑面而来,这为传统文化的生息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力和冲击,因此传统文化的命运与传承、网络文化的走向与未来,成为关乎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网络文化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健康发展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根本的文化活动的集合,它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展现,是社会进步表现。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艰难探索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的优良文化,饱含历史的印记,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网络文化存在自我中心主义、网络虚无主义、道德失范、网瘾症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解决,从而实现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一,用传统文化的集体观念改造网络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不再受金钱、社会地位的束缚。同时也滋生出一些个人主义者,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网络世界为所欲为,尽情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个体的自主性、自由性得到极度张扬甚至极端膨胀。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强调国家,强调以个体的牺牲来实现集体的利益。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等价值观有利于抑制个人过度的个体性和自我膨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形成一种既重视集体又不忽视个性的良好氛围。
第二,用我国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观念改造网络文化中的网络虚无主义。当前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的道德失范。网民道德观念缺失、自律意识差,这些集中表现为道德虚无主义。因为网络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就认为在网络中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甚至不讲道德。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增强集体主义感,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第三,用我国传统文化的“灭人欲”思想来预防和改善“网瘾症”。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对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这种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往往会导致人对网络的着迷,更甚者置现实世界于不顾,不分昼夜地痴迷于网络。对于网络文化的新奇引起人们的过分迷恋现象,可以用传统文化中的节欲、寡欲的思想来引导。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道思想重点在于调整自我心态和处理人际关系。超凡脱俗、清心寡欲是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思想。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得到传承与创新
网络文化也是一个具体的有特殊内涵的文化概念,超民族的网络文化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转换为网络文化是具体的、丰富的,也就是说,越是具有民族国家内涵的网络文化才越是真正的网络文化。[1]传统文化转变为网络文化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有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网络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要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将网络文化视为传统文化的对立面,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同网络文化相结合使它转变为一种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纸张来实现的,网络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主要通过网络来传播。而网络所具有的海量的信息存储、极度开放性的文化交流、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些特性,是纸张不可比拟的。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的这些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势在网络中表现出来,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从而强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从各个方面深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二,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提高传统文化自身竞争力。创新是时代前进的动力,是维持事物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历史的实践证明,一味地守舊只能被时代摒弃。所以,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时代得到发展,就必须加以创新。
三、加快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
网络文化是为现代生产方式服务的,它的产生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除了相互冲突对立,他们之间还是相互交融,存在着文化共性的。网络文化可以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健康发展,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得到传承与创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是在相互冲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的。
第一,打造互联网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文化,其文化价值也更加珍贵。传承是文化的功能,同时也是互联网媒体功能的体现,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既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也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第二,利用传统文化推动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和谐思想始终贯穿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促进和谐网络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传统文化倡导个人的行为要遵循社会的法则,把个人的行为纳入到社会的伦理秩序中。
第三,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让全民真正享受网络发展带来的红利。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共享红利成为党和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互联网与社会的融合发展,加快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积极建设和巩固网络文化阵地,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融合发展。
第四,完善互联网法规制度,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督促有关部门制定促进互联网秩序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反恐制度,反对网络监听和网络攻击,规范网络文化秩序,保障网络安全,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坚信,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网络文化会健康发展,同时传统文化也一定会在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阵地中大放光彩。只有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携手共进才能更有利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统文化;互联网;创新;发展
当前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我国互联网各领域发展飞速,中国迅速崛起为互联网大国并向互联网强国迈进。这不仅因为中国网民人数众多、涉域广泛,更有网络经济的繁荣、网络文化的蓬勃和互联网治理的日趋完善。如今,融合着新潮异域文化、古今中外文明的网络文化扑面而来,这为传统文化的生息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力和冲击,因此传统文化的命运与传承、网络文化的走向与未来,成为关乎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网络文化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健康发展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根本的文化活动的集合,它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展现,是社会进步表现。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艰难探索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的优良文化,饱含历史的印记,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网络文化存在自我中心主义、网络虚无主义、道德失范、网瘾症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解决,从而实现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一,用传统文化的集体观念改造网络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不再受金钱、社会地位的束缚。同时也滋生出一些个人主义者,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网络世界为所欲为,尽情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个体的自主性、自由性得到极度张扬甚至极端膨胀。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强调国家,强调以个体的牺牲来实现集体的利益。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等价值观有利于抑制个人过度的个体性和自我膨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形成一种既重视集体又不忽视个性的良好氛围。
第二,用我国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观念改造网络文化中的网络虚无主义。当前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的道德失范。网民道德观念缺失、自律意识差,这些集中表现为道德虚无主义。因为网络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就认为在网络中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甚至不讲道德。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增强集体主义感,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第三,用我国传统文化的“灭人欲”思想来预防和改善“网瘾症”。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对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这种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往往会导致人对网络的着迷,更甚者置现实世界于不顾,不分昼夜地痴迷于网络。对于网络文化的新奇引起人们的过分迷恋现象,可以用传统文化中的节欲、寡欲的思想来引导。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道思想重点在于调整自我心态和处理人际关系。超凡脱俗、清心寡欲是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思想。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得到传承与创新
网络文化也是一个具体的有特殊内涵的文化概念,超民族的网络文化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转换为网络文化是具体的、丰富的,也就是说,越是具有民族国家内涵的网络文化才越是真正的网络文化。[1]传统文化转变为网络文化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有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网络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要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将网络文化视为传统文化的对立面,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同网络文化相结合使它转变为一种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纸张来实现的,网络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主要通过网络来传播。而网络所具有的海量的信息存储、极度开放性的文化交流、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些特性,是纸张不可比拟的。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的这些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势在网络中表现出来,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从而强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从各个方面深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二,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提高传统文化自身竞争力。创新是时代前进的动力,是维持事物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历史的实践证明,一味地守舊只能被时代摒弃。所以,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时代得到发展,就必须加以创新。
三、加快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
网络文化是为现代生产方式服务的,它的产生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除了相互冲突对立,他们之间还是相互交融,存在着文化共性的。网络文化可以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健康发展,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得到传承与创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是在相互冲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的。
第一,打造互联网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文化,其文化价值也更加珍贵。传承是文化的功能,同时也是互联网媒体功能的体现,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既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也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第二,利用传统文化推动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和谐思想始终贯穿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促进和谐网络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传统文化倡导个人的行为要遵循社会的法则,把个人的行为纳入到社会的伦理秩序中。
第三,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让全民真正享受网络发展带来的红利。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共享红利成为党和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的潮流,促进互联网与社会的融合发展,加快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积极建设和巩固网络文化阵地,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融合发展。
第四,完善互联网法规制度,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督促有关部门制定促进互联网秩序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反恐制度,反对网络监听和网络攻击,规范网络文化秩序,保障网络安全,为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坚信,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网络文化会健康发展,同时传统文化也一定会在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阵地中大放光彩。只有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携手共进才能更有利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