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26日。48岁的李新林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飞机起飞的那一刻,他突然有种惶恐的幸福:我这个小工人也有飞上天的时候啊!
李新林是鞍钢设备检修协力中心炼钢工区一名架工,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德国纽伦堡。他要在这里举办的第62届国际发明展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明成果——大型吊车检修新型装置。
纽伦堡国际发明展是世界最知名的国际发明展之一,中国发明协会首次组织16人携带33项发明参加了这届展会。
10月30日晚,聚光灯、红地毯、钢琴曲,李新林使劲儿压住自己的紧张与兴奋,登上颁奖台捧回了金奖——李新林也成为国内首位获得这一世界发明最高奖的一线工人。
喜欢用“脑子”干活的青工
李新林是名退伍军人。1983年转业,第二年被分到鞍钢第三炼钢厂的设备检修车间,成为一名吊车检修架工。在鞍钢,大型机器设备和炼钢炉里出来的产品,轻者上百公斤,重则以吨计,都需要吊车运输。检修架工就是保障吊车安全正常运转的工种。
架工是个技术工种,干的却是体力活。“推拉抬扛拽,外加抹大油”。老工人总结的顺口溜,戏谑里藏着艰辛。每天,李新林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箱,在二三十米高的厂房顶端爬上爬下,忙完一天又脏又累,高空作业的危险也时常让人胆战心惊。不过李新林很踏实,沉下心来跟着师傅认真学,成为同期入厂第一个能独立操作的青工
时间不长,工友们开始发现李新林有些与众不同:别人在打扑克、聊天时,他捧个小本写写画画。这一举动曾被误解为工作不安心。
有次整备厂车间更换一个300吨吊车走行开齿,师傅带着工人按传统方法将车体顶高,用手拉葫芦(一种手动起重机械)一点点拽着更换。大家都累得直冒汗。李新林对师傅说,这么干太累,如果车轮一歪还容易砸伤人。他建议用半截绳子锁死单轨吊,用滑子把车轮吊起来拽。“叫你咋干就咋干,我干了大半辈子了,还用你教!”师傅两眼一瞪没同意。
后来等师傅没在场,几个工友按照李新林的建议一试,真行!不仅工序减少,还不费力。大家这才知道,李新林每天本子上记的是吊车检修程序,然后琢磨怎么干更省事。
2000年前后,鞍钢集团公司内部调整,一些职能部门合并,李新林被划拨到设备检修协力中心。但工作没变,还是架工。与他入厂时相比,大型吊车设备更新了好几代,生产节奏也在加快,检修任务量增加了许多,吊检工人的劳动量增大了。
搭架子、挂滑子、拽绳子、换车轮,是检修吊车的4项常规作业。其中换车轮,指的是在高空更换大型吊车的走行车轮。这些铁疙瘩一般都是一吨多重,由于走台空间小、端梁大,每次更换只能使用钢绳和手拉葫芦等简单工具,主要靠人力,既危险又累人。李新林决心改变这个现状。
他跑遍了厂区,对所有吊车前看后看、左量右测,光数据就记了整整一本子。下了班就跑到书店查资料,碰上搞不懂的就去请教技术人员。
要做工具,就得有模型。李新林按照脑中的样子,先量好尺寸,裁出外形,然后用纸壳拼出模型。模型出来了,李新林再根据力学原理计算工具的拉力和耐压力。等这些前期工作都准备好,有了数据,他从厂里废钢铁中找出可用的材料,比着纸壳模型把工具鼓捣成了。这就是李新林第一个登记在册的发明工具:“车轮横移滑送支架”。
工具看着简单,但是好使。“以前咱们换个车轮,七八个人得干大半天,用上这个,3个人3个小时就完活儿了!”说起这个宝贝工具,李新林的工友孟兆辉直夸好。
从2000年的第一项发明开始,几年中李新林相继发明了24种实用性工具,其中两项获得国家专利,他也因此获得第19届全国发明银奖和第62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
创意无极限
在一间简陋的厂房里,记者见到了李新林获奖的发明工具。
“这是旋转吊架,这是挂钩滑轮架,这是夹轨道滑轮组……”说起自己这些宝贝,李新林像是换了个人,话多了起来。
工友告诉记者,虽然李新林被记录的第一项发明是在2000年,但在此之前他就做出了不少让大家称绝的工具——但是,因为能申报上去的发明,必须是能够衡量出经济效益的,所以,他的好多发明并没有申报。
有一次更换吊车钢绳时,一名钳工冲他喊:“一听说要换绳咱们脑袋都疼,发明家你能不能给我们想想办法?让咱们少挨点累?”换钢绳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4个工人围成一圈,一个递一个,把指头粗的钢绳从高空慢慢拽下来盘成线圈。一旦有人没拽住,钢绳滑脱了,绳子满地跑,绳上的润滑油弄得干活的人一手油,满身灰。
李新林琢磨了好几周,都没成功。这天看电视剧《乡村爱情》,他灵光突现。仿照电视里老农推磨,李新林做出一个口字形框架的盘绳器。用上它,两个人推磨一般就能把钢绳盘好,手上还碰不到一点油。
这不是李新林第一次从生活里找灵感。在饭店吃饭,他看见旋转调料盒,研究出了能任意旋转角度的旋转吊架;在公园里看到旋转木马,他做出了车轮吊运工具平衡吊架……
李新林出名了,还被评为鞍纲先进工作者。不仅是工区的同事,连集团公司开吊车的都知道他。公司吊装设备检修、更换、拆卸碰上难题,李新林到场总能找到省时省力的解决办法。
其实,这位工人发明家只有初中学历。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李新林没见过什么像样的玩具,推着钢圈都能玩上半天。参军后,冲锋枪和加农炮是他最早接触的器械设备。
很多人都弄不明白,一个初中毕业生是怎么想到这些点子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李新林搓搓手,憨憨地笑了:“要敢想,还得肯学习。”最早搞研究时,李新林只会想,不会做——他既不懂设计也不懂绘图,就四处请教。李新林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力学、材料学和制图设计。
鞍钢公司重视工人的革新创造,每两年搞一次科技创新展,每年开一次科技创新大会,获奖者都会有相应的奖励。鞍钢的大环境是李新林成长的沃土。
从德国获奖回来,鞍钢集团公司奖励李新林1万元。有奖金当然让他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荣誉、是成就感。据说,他把鞍钢给他的奖金都用来请工友喝酒了,他高兴。
李新林是鞍钢设备检修协力中心炼钢工区一名架工,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德国纽伦堡。他要在这里举办的第62届国际发明展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明成果——大型吊车检修新型装置。
纽伦堡国际发明展是世界最知名的国际发明展之一,中国发明协会首次组织16人携带33项发明参加了这届展会。
10月30日晚,聚光灯、红地毯、钢琴曲,李新林使劲儿压住自己的紧张与兴奋,登上颁奖台捧回了金奖——李新林也成为国内首位获得这一世界发明最高奖的一线工人。
喜欢用“脑子”干活的青工
李新林是名退伍军人。1983年转业,第二年被分到鞍钢第三炼钢厂的设备检修车间,成为一名吊车检修架工。在鞍钢,大型机器设备和炼钢炉里出来的产品,轻者上百公斤,重则以吨计,都需要吊车运输。检修架工就是保障吊车安全正常运转的工种。
架工是个技术工种,干的却是体力活。“推拉抬扛拽,外加抹大油”。老工人总结的顺口溜,戏谑里藏着艰辛。每天,李新林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箱,在二三十米高的厂房顶端爬上爬下,忙完一天又脏又累,高空作业的危险也时常让人胆战心惊。不过李新林很踏实,沉下心来跟着师傅认真学,成为同期入厂第一个能独立操作的青工
时间不长,工友们开始发现李新林有些与众不同:别人在打扑克、聊天时,他捧个小本写写画画。这一举动曾被误解为工作不安心。
有次整备厂车间更换一个300吨吊车走行开齿,师傅带着工人按传统方法将车体顶高,用手拉葫芦(一种手动起重机械)一点点拽着更换。大家都累得直冒汗。李新林对师傅说,这么干太累,如果车轮一歪还容易砸伤人。他建议用半截绳子锁死单轨吊,用滑子把车轮吊起来拽。“叫你咋干就咋干,我干了大半辈子了,还用你教!”师傅两眼一瞪没同意。
后来等师傅没在场,几个工友按照李新林的建议一试,真行!不仅工序减少,还不费力。大家这才知道,李新林每天本子上记的是吊车检修程序,然后琢磨怎么干更省事。
2000年前后,鞍钢集团公司内部调整,一些职能部门合并,李新林被划拨到设备检修协力中心。但工作没变,还是架工。与他入厂时相比,大型吊车设备更新了好几代,生产节奏也在加快,检修任务量增加了许多,吊检工人的劳动量增大了。
搭架子、挂滑子、拽绳子、换车轮,是检修吊车的4项常规作业。其中换车轮,指的是在高空更换大型吊车的走行车轮。这些铁疙瘩一般都是一吨多重,由于走台空间小、端梁大,每次更换只能使用钢绳和手拉葫芦等简单工具,主要靠人力,既危险又累人。李新林决心改变这个现状。
他跑遍了厂区,对所有吊车前看后看、左量右测,光数据就记了整整一本子。下了班就跑到书店查资料,碰上搞不懂的就去请教技术人员。
要做工具,就得有模型。李新林按照脑中的样子,先量好尺寸,裁出外形,然后用纸壳拼出模型。模型出来了,李新林再根据力学原理计算工具的拉力和耐压力。等这些前期工作都准备好,有了数据,他从厂里废钢铁中找出可用的材料,比着纸壳模型把工具鼓捣成了。这就是李新林第一个登记在册的发明工具:“车轮横移滑送支架”。
工具看着简单,但是好使。“以前咱们换个车轮,七八个人得干大半天,用上这个,3个人3个小时就完活儿了!”说起这个宝贝工具,李新林的工友孟兆辉直夸好。
从2000年的第一项发明开始,几年中李新林相继发明了24种实用性工具,其中两项获得国家专利,他也因此获得第19届全国发明银奖和第62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
创意无极限
在一间简陋的厂房里,记者见到了李新林获奖的发明工具。
“这是旋转吊架,这是挂钩滑轮架,这是夹轨道滑轮组……”说起自己这些宝贝,李新林像是换了个人,话多了起来。
工友告诉记者,虽然李新林被记录的第一项发明是在2000年,但在此之前他就做出了不少让大家称绝的工具——但是,因为能申报上去的发明,必须是能够衡量出经济效益的,所以,他的好多发明并没有申报。
有一次更换吊车钢绳时,一名钳工冲他喊:“一听说要换绳咱们脑袋都疼,发明家你能不能给我们想想办法?让咱们少挨点累?”换钢绳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4个工人围成一圈,一个递一个,把指头粗的钢绳从高空慢慢拽下来盘成线圈。一旦有人没拽住,钢绳滑脱了,绳子满地跑,绳上的润滑油弄得干活的人一手油,满身灰。
李新林琢磨了好几周,都没成功。这天看电视剧《乡村爱情》,他灵光突现。仿照电视里老农推磨,李新林做出一个口字形框架的盘绳器。用上它,两个人推磨一般就能把钢绳盘好,手上还碰不到一点油。
这不是李新林第一次从生活里找灵感。在饭店吃饭,他看见旋转调料盒,研究出了能任意旋转角度的旋转吊架;在公园里看到旋转木马,他做出了车轮吊运工具平衡吊架……
李新林出名了,还被评为鞍纲先进工作者。不仅是工区的同事,连集团公司开吊车的都知道他。公司吊装设备检修、更换、拆卸碰上难题,李新林到场总能找到省时省力的解决办法。
其实,这位工人发明家只有初中学历。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李新林没见过什么像样的玩具,推着钢圈都能玩上半天。参军后,冲锋枪和加农炮是他最早接触的器械设备。
很多人都弄不明白,一个初中毕业生是怎么想到这些点子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李新林搓搓手,憨憨地笑了:“要敢想,还得肯学习。”最早搞研究时,李新林只会想,不会做——他既不懂设计也不懂绘图,就四处请教。李新林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力学、材料学和制图设计。
鞍钢公司重视工人的革新创造,每两年搞一次科技创新展,每年开一次科技创新大会,获奖者都会有相应的奖励。鞍钢的大环境是李新林成长的沃土。
从德国获奖回来,鞍钢集团公司奖励李新林1万元。有奖金当然让他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荣誉、是成就感。据说,他把鞍钢给他的奖金都用来请工友喝酒了,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