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咸水入侵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o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咸水入侵问题是水文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衡水市为例重点介绍了咸水成因、分布以及咸水入侵的机理,综述了水质变化、水质预测以及咸淡水界面变化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咸水入侵的应对措施,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淡水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咸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咸淡水界面
  引言
  咸水入侵指的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淡水水量和水位的降低,天然状态下咸淡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咸淡水交界面向淡水一侧推进,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自然界水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们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1]。衡水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中部,地表水资源极度匮乏,地下浅部蕴含着大量的咸水,在咸水之下的深层水就是衡水市主要开采的淡水水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衡水市经济发展迅速,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需水量大量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降水量减少,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衡水市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浅层淡水水质咸化和咸淡水界面下移,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衡水市的供水安全。因此,衡水市地下水水质以及咸淡水界面的变化成为人们急需研究的重要问题。
  1 咸水成因及入侵机理
  1.1 咸水成因
  衡水市全区除深州北部、安平、饶阳西北部地区有全淡水区外,其它地区均有咸水体分布[2],咸水体自西北到东南呈逐渐变厚的楔形体分布。咸水成因大致分为2种类型:海相原生咸水,第四纪发生多次海进,海相层中地下水化学成分与现代海水近似,说明海相地层沉积的同时,海水沉积于地下而形成高矿化咸水,在地下水形成过程中,原生海水被逐步改造,形成具有滨海特征的海湖积平原区咸水;陆相次生咸水,该类型的咸水是在气候、古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循环过程中形成的[3]。
  1.2 咸水入侵机理
  1.2.1 浅层咸水入侵浅层淡水
  浅层地下水开采区大量开采浅层淡水,周围咸水水头高于淡水,打破了咸淡水之间原有的动态平衡,造成咸水区向淡水一侧扩散,咸水区面积不断扩大,形成咸水入侵。根据咸水入侵机理理论分析,衡水地区浅层水咸化现象由于大量开采浅层水而不断加剧,但实际研究表明浅层咸水有淡化趋势,并且淡化速度较快。周晓妮等[3]将所取衡水市浅层水样品矿化度与多种离子化学成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前人所做研究[4]发现1982—2006年衡水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不断减小,得出浅层咸水淡化的结论,结合相关研究通过分析认为,该地区浅层咸水淡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开采深层淡水导致咸水体下移,降水入渗填充了浅部空间,造成咸水淡化。
  1.2.2 浅层咸水入侵深层淡水
  衡水市深层水降落漏斗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工、农业发展迅速,用水量需求持续增加,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衡水市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长期的持续超采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深、浅层水之间形成巨大水头差,为上部浅层咸水越流补给深层淡水提供了水动力条件,最终造成咸水入侵问题[5]。
  2 水质及咸淡水界面变化研究
  分析前人所做研究并综合咸水成因以及咸水入侵机理,发现咸水入侵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水质变化研究和水质预测及咸淡水界面变化研究。
  2.1 水质变化研究
  地下水水质变化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对于地下水水质变化研究的方法较多,例如内梅罗指数法、模糊数学、物元可拓法、集对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单因子评价法、灰色聚类法等。
  国外对于地下水水质变化的研究较多。1993年M Loizidou等[6]对雅典地区垃圾填埋场周围地下水进行取样监测发现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質影响较大。1999年X.Song等[7]运用化学及同位素技术对Sri Lanka西部地区的水质演化进行研究,发现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的浓度和电导率的变化与季节的相关性较小。1991年荷兰建立了国家地下水水质数据库(INGRES),1991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始执行国家水质评价计划[8]。2011年Polat等[9]对季节性地下水水质变化进行评价。2016年Takeshi Saito等[10]研究了地下温度变化对地下水质量变化的影响,测试了几种组分的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于水质变化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沈照理[11]在“水文地球化学基础”中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讲述。张宗祜等[12]描述了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邱汉学等[13]叙述了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高太忠等[14]通过取样对比分析发现武邑县圈头地区浅层淡水有被咸化的现象,并对20世纪80—90年代的水位埋深进行分析,得出河北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逐年衰竭的结论,提出实现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赵勇胜等[15]将水质预警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建立地下水水质预警系统,并且应用于吉林省西部平原地区地下水水质预警。谢菲等[16]分析了泾惠渠灌区地下水基本特征、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原因以及不同灌溉水源区地下水的暂时性变化规律。栾凤娇等[17]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叶尔羌河流域平原区农村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对于水质变化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在研究中运用了多种理论方法,为水质变化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2.2 水质预测及咸淡水界面变化研究
  20世纪初国外就已经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地下水问题,对于水质研究的数学模型应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6年前苏联科学家作出了对孔隙介质中水动力弥散研究的详细综述[18]。1972年J.Fried[19]通过对经典模型和水动力弥散方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水动力弥散方程。Birkholzer等[20]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NWIS数据库建立了含水层地球化学模型。Ben V.Furlong等[21]利用区域地下水流动模型预测区域井水水质分布。2016年Sakizadeh等[22]采用神经网络、神经网络集成神经网络和贝叶斯正则化神经网络对地下水水质指数进行了预测,并对3种预测方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近年来随着溶质运移模型的广泛研究,获得的成果越来越多。   国内对于地下水水质模型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吴吉春等[23]首次建立了越流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污染数学模型,并且导出了包括越流项和井流项的溶质运移方程。1982年邓聚龙教授[24]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实现了对地下水水质的科学预测,其中的GM(1,1)模型是常用的预测模型。孙鸣等[25]详细叙述了GM (1,1)模型的建模、精度检验和模型修正过程,并以大武水源地为例预测了水质变化趋势。吕海涛等[26]指出了应用灰色模型时注意的问题。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应用发展迅速,刘国东等[27]以成都市金堂县东风水库水质资料为例,建立了地面水水质综合评价的BP人工神经和Hopfield网络模型,结果发现Hopfield网络更优于BP人工神经网络。王秉忱等[28]对地下水污染与水质模拟实验的基本理论作出叙述,以济宁市区地下水污染发展为例建立地下水动力弥散方程并展示了详细的求解过程,指明求解过程只适用于以弥散为主的问题。郭永海等[29]对河北平原地下水环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咸水入侵深层淡水并不是简单地机械混合,其中发生了多种物质的溶解、沉淀、阳离子交换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吴吉春等[30]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建立山西柳林泉裂隙发育区三维可混溶溶质运移模型,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证实三维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苗添升等[31]为了减小参数取值的偶然性,提高模拟结果的合理性,使模拟结果更具参考价值,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对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赵春兰等[32]利用Modflow和MT3D软件模拟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杜超等[33]采用VB语言编程技术建立了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水质预测模型。王现国等[34]利用PHREEQC软件对三门峡盆地地下水化学成分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对地下水化学环境演化过程定量评价。张将伟等[35]以河谷地区为原型建立地表水地下水的水流水质联合模拟模型,应用HydroGeoSphere软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求解,对未来水流和总氮的变化特征进行预测。武雅洁等[36]利用OpenGeoSys软件建立二维饱和多孔介质变密度地下水流的溶质运移模型,对地下截渗墙影响下的咸水入侵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模拟软件的推广,地下水水质模拟预测的技术日趋成熟,准确度也越来越高。
  国内对于咸水入侵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观察咸淡水界面位置的改变可以看出咸水入侵的趋势,是对咸水入侵最直观的体现。薛禹群,吴吉春等对这一方面研究较多。薛禹群等[37]在研究咸水入侵问题时,认为对水头和盐分在垂向上的动态变化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三维监测网,进行长期观测,通过设置长期监测点可以更好地观察咸水體的运移趋势,为咸水入侵的动态监测提供基础资料。明木河等[38,39]对衡水市咸淡水界面的变化做了大量研究。出于对咸淡水界面运移预测中突变界面模型和动力弥散界面模型等确定性模型方法局限性的考虑,潘世兵等[40]运用灰色建模原理提出一种非确定性模型方法-灰色突变模型方法,并应用于广饶县井灌区咸水入侵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灰色突变模型方法具有简洁有效的特点,但是这种模型方法的应用必须要具备系列长期的监测数据,并且只适用于浅层咸水入侵趋势的研究,其中山东省广饶县水利局针对咸淡水混合区布置了咸水入侵监测网,为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分析和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王永昌等[41]认为,气候和过量开采地下水是导致沧州地区咸水入侵的主要原因,通过搜集河间市300诸多深机井资料,将各测井的咸水底界埋深值及成井时间与背景值(1967年)对照比较,证实了20世纪60—90年代近30a的时间内河间市咸水底界面全市平均下移10.69m。牟纯儒等[42]对河北省典型区咸淡水界面下移现状和机制进行了分析。张亚哲等[43]将矿化度的大小作为咸淡水分界的指标,详细论述河北平原地下咸水的分布及储量,并且利用多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证实咸淡水界面呈下移趋势,提出咸水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以用为主,以用促改”的策略。张素娥等[44]利用典型井孔矿化度的动态监测值证实了衡水市在浅层咸水分布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咸水入侵深层淡水现象,并指出超采深层地下水是导致咸水入侵深层淡水的主要原因,通过统计物探测井资料计算出了咸淡水界面下移的多年平均值。费宇红、张兆吉、宋海波等[45]对华北平原咸水入侵问题研究较多,通过对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机电测井、成井物探等资料的分析,证实了咸淡水界面下移的事实,并提出地下水开采是造成咸淡水界面下移的主要原因。孙晓敏等[46]利用取自研究区的原状土进行室内化学渗透模拟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化学渗透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咸水下移的速度。周晓妮等[47]对咸淡水界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的过程进行了野外观测。
  大量学者针对咸水入侵问题从入侵机理、入侵速度、咸淡水界面运移预测、水质变化预测、微咸水、咸水的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对于防治咸水入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咸水入侵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根据咸水入侵的机理,防止咸水入侵问题最直接的方式是减少对地下水地开采,通过合理规划地下水的开采量,可以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减小咸淡水之间的水头差。以研究所得的结论作为科学依据,为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3.2 开发利用咸水、微咸水
  前人对于华北平原咸水灌溉利用问题已经做了较多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矿化度大于3.0g/L的地区,实行咸淡水混合灌溉,通过咸淡水的混合降低灌溉水的含盐量。在矿化度小于3.0g/L的地区,可以直接进行灌溉[48,49]。
  3.3 建立健全咸水入侵监测网和检测系统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咸水入侵三维监测网,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咸水入侵模型,预测咸水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潘俊, 刘洋, 常玉辉, 等. 下辽河平原南部第三系含水层咸水入侵的调控[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9(04):710-714.   [2]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地质环境监测站. 河北省衡水市地质环境监测报告(2006—2010年)[R]. 2011.
  [3]周晓妮, 刘少玉, 王哲, 等. 华北平原典型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可利用性分析——以衡水为例[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02):56-59.
  [4]张宗祜, 沈照理, 薛禹群. 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M]. 地质出版社, 2000.
  [5]白春艳, 周金龙. 中盐度地下水灌溉试验研究现状及展望[J]. 地下水, 2013, 35(01):69-71.
  [6]Loizidou M, Kapetanios E G. Effect of leachate from landfills on underground water quality[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993, 128(01):69.
  [7]Conceptual model of the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quality at the wet zone in Sri Lanka[J].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9, 39(02):149-164.
  [8]周仰效,李文鵬.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评价[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8, 35(01):1-11.
  [9]ElI A, Polat R. Assessment of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seasonal groundwater quality change in a karstic aquifer system near Izmir-Turkey[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其他文献
摘 要:合庆镇火龙果1期配套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是以合庆镇人民政府为建设单位,环保局批文立项的配套水利工程。本文通过合庆镇火龙果1期配套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难点进行梳理,分享施工管理中的有效管控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简要分析,归纳可供参考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火龙果;工程管理;雨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
摘 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自动气象站和业务软件都有了较大的升级。DZZ6型新型气象自动站和ISOS-SS业务软件成功替代了DYYZⅡ 型自动站和OSSMO软件。DZZ6型站相比较DYYZⅡ 型站,在硬件设计上更集约化。ISOS-SS软件不仅使得观测监控更方便,在后期数据维护等功能开发上也有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DZZ6;DYYZⅡ ;业务软件ISOS-SS;OSSMO  中图分类
摘 要:以凤山县为例,研究桂西北地区表层土壤中氮、磷、钾元素含量及有机质含量、pH值的分布情况与地球化学特征,计算单元素养分等级及养分综合等级,综合讨论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样品pH值以强酸性—酸性为主;土壤氮元素比较丰富,有机质相对丰富,磷元素比较缺乏,钾元素相对缺乏;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绝大部分为3等(中等),面积占评价总面积的72.08%。不
摘 要: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对于优化土地资源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绥德县满堂川镇为例,分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精髓,从村庄发展思路、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规划,为村庄的发展规划与振兴战略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
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农业看成是为人类社会提供食物的产业,生产农副产品似乎是农业唯一的功能与作用。实际上,农业不仅有着生产性功能,同时还具备生态性功能和生活性功能,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等。  关键词:麒麟区;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431068  1 麒麟区农业发展方向分析  1.1 产业布局基本成形  
摘 要:试验表明,生物钾肥具有将土壤中存在的矿物态钾和磷及多种无机元素,分解转化为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水溶性状态的作用,能促进农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明显改善经济性状,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并且施用生物钾肥无公害、无污染、无毒副作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使水稻在分蘖期株高生长快,环保无污染,显著增加稻谷千粒重和产量。  关键词:永善县;水稻;生物钾肥;土壤肥力  中圖分类号:S511
摘要:2014年,玉林五彩田园成为广西首批现代乡村特色农业示范区,经过4年多时间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乡村振兴先行区”、“广西农业科技园区”、“中国农业公园”等称号,是我国农业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的成功范本。本文对五彩田园进行分析,探究五彩田园的发展优势以及建设策略,为农业科技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学术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步打破了二元城乡经济结构,城市的高薪及环境的吸引力,致使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地区,多数父母留在农村成为留守老人。文章以N村和Z村为例,对留守老人经济来源、精神慰籍、医疗保障等方面展开了问卷调查,在实地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留守老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等对策建议。  关键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场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8年9月17日慈溪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由台风倒槽、副高环流、850hPa暖切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其中,充足的水汽条件、高低空强烈的辐合辐散配置是此次暴雨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尺度辐合线对慈溪东部地区的对流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对流云团中高层西南风与偏北风的辐合、低层持续冷平流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流发展
摘 要:惠两优369系武汉惠华三农种业有限公司以母本不育系惠34S与父本R369杂交配组选育的中籼杂交稻组合,201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2012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分别为9.24t/hm2和9.39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7.1%和8.7%。2013年生产试验产量平均产量9.36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9.58%。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