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和核心,但是,在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简中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2-071-02
建筑工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提高施工质量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建筑业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现代建筑业及房地产市场中,如何才能生产出合乎市场需求的产品,从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与发展,是每一家企业都要面对的严峻课题。质量管理概念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管理技术,其地位和作用将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得更加重要。美国质量控制协会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产品的质量满足特定用户要求的一切性能和总和。质量的标准是用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日本对质量管理的定义是:用经济的方法来生产适合买方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的生产手段体系。我国的质量管理定义为: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管理职能,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
1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正从传统的质量控制向全面的质量控制过渡,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质量控制模式的束缚,施工管理水平偏低,施工质量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建筑活动各个环节管理混乱,大批工程存在质量隐患,恶性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农民工已经名符其实地成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而这支主力军的素质却让人担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未经过任何培训。因此,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造成质量安个事故的较多,甚至有此农民工受包工头的科益驱动,偷工减料,片而追求工程进度,结果酿成较大的工程质量事故。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行业管理人才严重匾乏;人才结构失调,布局不合理,优秀管理人才流失势头不减;管理人才的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现行的管理人才结构将受到极大冲,其主要表现在层次结构产业结构年龄结构才能结构素质结构的不合理。施工设计与技术水平落后。长期以来,建筑业习惯于粗放式经营,偏重于铺摊子,上新项目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科技开发和投入较少,忽视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缺乏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的资金投入不足;对于建筑法律、规范、专业技术标准缺乏准确理解,设计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强,给建筑物未来的质量埋下隐患。
1.2 缺乏战略统筹。全面质量管理只是企业管理中的部分.也就是说它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质量总方针、总目标。遗憾的是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缺少了重要的环——战略策划。许多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是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没有完全结合到企业的整体方针、策略和目标中去,未能结合到整个经营活动中去。
1.3 把达到技术标准看成是最高和最终的质量目标。许多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的实质含义的理解往往开始就错了。他们常常说,我们制定了技术、工艺、质量标准,我们的产品都和质量标准相符合,因此质量可以了。这种质量概念纯粹是种以生产为中心的质量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要求企业树立“课户第一,顾客满意”的质量经营观。因此,企业制订质量标准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根本标准,不能仅仅以达到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满足。为了保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制定的标准,不能是随意的,而应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让不同消费者认可的。客户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技术标准是从彼此不同、各有特点的各个具体工程中抽象出来,不可能做到面面而俱到。如果我们没有顾及客户的感受,将技术标准强加于他们,就有可能伤害客户的感情,从而使我们失去客户的支持。
1.4 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的片面观点。这是有关质量认识中最常见的种错误认识。事实上对质量形成机制和施工工艺的新研究表明高质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现代生产中质量是注入产品的。质量首先是以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为目标,通过市场定位,以设计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加强研究,使产品开始就符合消费者需求,可以显著地提高质量。同时推行价值工程,改善制造工艺,从而大幅度降低质量成本。
2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对于工程质量企业管理者应该有足够的意识,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者应以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为中心,将质量效益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更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和改进当作长期和首要的任务。
2.2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实施力度。我国的《建筑法》成功地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从实施至今,《建筑法》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等弱点。鉴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国家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酝酿制定一部《建筑工程质量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逆,对建筑工程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理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理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2.3 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事中质量控制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必须以工序质量控制为基础和核心,落实在各项工序的质量监控上。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设计变更有于续,行使质控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
2.4 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是事后验收。事后验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组织竣工检验等。若发现有质量问题,应通过总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最后,竣工决算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竣工结算阶段是施工企业对工程成本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直接以“量”的形式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工程即将竣工时,就要为这一阶段做准备:收集施工过程中一切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平要有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竣工图、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变更单、工程结算书以及双方一切有关业务和来的记录和文件凭证等。对以上资料认真、详细地研究,弄清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以工程施工预算和工程结算书为基础,结合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审核结算。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2-071-02
建筑工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提高施工质量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建筑业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现代建筑业及房地产市场中,如何才能生产出合乎市场需求的产品,从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与发展,是每一家企业都要面对的严峻课题。质量管理概念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管理技术,其地位和作用将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得更加重要。美国质量控制协会将质量管理定义为:产品的质量满足特定用户要求的一切性能和总和。质量的标准是用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日本对质量管理的定义是:用经济的方法来生产适合买方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的生产手段体系。我国的质量管理定义为: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管理职能,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
1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正从传统的质量控制向全面的质量控制过渡,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质量控制模式的束缚,施工管理水平偏低,施工质量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建筑活动各个环节管理混乱,大批工程存在质量隐患,恶性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农民工已经名符其实地成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而这支主力军的素质却让人担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未经过任何培训。因此,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造成质量安个事故的较多,甚至有此农民工受包工头的科益驱动,偷工减料,片而追求工程进度,结果酿成较大的工程质量事故。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行业管理人才严重匾乏;人才结构失调,布局不合理,优秀管理人才流失势头不减;管理人才的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现行的管理人才结构将受到极大冲,其主要表现在层次结构产业结构年龄结构才能结构素质结构的不合理。施工设计与技术水平落后。长期以来,建筑业习惯于粗放式经营,偏重于铺摊子,上新项目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科技开发和投入较少,忽视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缺乏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的资金投入不足;对于建筑法律、规范、专业技术标准缺乏准确理解,设计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强,给建筑物未来的质量埋下隐患。
1.2 缺乏战略统筹。全面质量管理只是企业管理中的部分.也就是说它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质量总方针、总目标。遗憾的是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缺少了重要的环——战略策划。许多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是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没有完全结合到企业的整体方针、策略和目标中去,未能结合到整个经营活动中去。
1.3 把达到技术标准看成是最高和最终的质量目标。许多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的实质含义的理解往往开始就错了。他们常常说,我们制定了技术、工艺、质量标准,我们的产品都和质量标准相符合,因此质量可以了。这种质量概念纯粹是种以生产为中心的质量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要求企业树立“课户第一,顾客满意”的质量经营观。因此,企业制订质量标准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根本标准,不能仅仅以达到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满足。为了保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制定的标准,不能是随意的,而应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让不同消费者认可的。客户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技术标准是从彼此不同、各有特点的各个具体工程中抽象出来,不可能做到面面而俱到。如果我们没有顾及客户的感受,将技术标准强加于他们,就有可能伤害客户的感情,从而使我们失去客户的支持。
1.4 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的片面观点。这是有关质量认识中最常见的种错误认识。事实上对质量形成机制和施工工艺的新研究表明高质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现代生产中质量是注入产品的。质量首先是以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为目标,通过市场定位,以设计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加强研究,使产品开始就符合消费者需求,可以显著地提高质量。同时推行价值工程,改善制造工艺,从而大幅度降低质量成本。
2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对于工程质量企业管理者应该有足够的意识,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者应以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为中心,将质量效益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更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和改进当作长期和首要的任务。
2.2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实施力度。我国的《建筑法》成功地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从实施至今,《建筑法》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等弱点。鉴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国家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酝酿制定一部《建筑工程质量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逆,对建筑工程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理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理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2.3 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事中质量控制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必须以工序质量控制为基础和核心,落实在各项工序的质量监控上。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设计变更有于续,行使质控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
2.4 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是事后验收。事后验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组织竣工检验等。若发现有质量问题,应通过总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最后,竣工决算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竣工结算阶段是施工企业对工程成本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直接以“量”的形式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工程即将竣工时,就要为这一阶段做准备:收集施工过程中一切与工程有关的资料,平要有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竣工图、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变更单、工程结算书以及双方一切有关业务和来的记录和文件凭证等。对以上资料认真、详细地研究,弄清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以工程施工预算和工程结算书为基础,结合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审核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