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 人乳头瘤病毒外壳蛋白B—细胞表位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HPV16的L1及L2为中心,就HPV外壳蛋白B-细胞表位研究的一般方法、实验方法与B-细胞表位确定的关系、交叉反应与共同表位之间的关系以及B-细胞构像表位位点的确定等四个方面,综述了国外近些年关于L1和L2蛋白B-细胞表位的研究现状。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免疫磁珠的性质以及其在医学卫生领域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对免疫磁珠在提取细胞、检测细菌和其它微生物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
B淋巴细胞在胚肝及骨髓中生成并经过一定阶段的分化发育,再迁移至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及扁桃体)作为成熟的sIgD+sIgM+B细胞,亦称幼稚B细胞;在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中,B细胞经一系列连锁事件而成为分泌Ig的浆细胞或记忆性B细胞,这些事件包括特异性抗原识别、激活、扩增、体细胞突变、同种型转换和分化等。这些抗原依赖性事件发生在次级淋巴器官及非淋巴器官的不同区域,同时,B细胞必须与抗原以及T
Fas是细胞表面诱导凋亡的分子,表达于胸腺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细胞、部分肿瘤细胞和其它一些组织和细胞,对于T、B细胞的个体发育、细胞毒T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的细胞毒作用、免疫赦免部位的维持、移植排斥作用和组织细胞的自稳调节有重要作用。Fas功能异常涉及肿瘤免疫逃避、自身免疫病、骨髓功能缺陷病和AIDS、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本文拟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传统认为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与非自我的能力,但最近提出的危险模式认为免疫系统只能区分危险信号的有无,从而打破了新生期同种耐受理论,对肿瘤、移植、自身反应等做出了新的解释。本文就危险模式、危险信号、打破新生期同种耐受理论的实验依据及危险模式的意义作一综述。
JAK-STATs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机制比其激活机制更为复杂。CIS家族的负调控作用,酪氨酸磷酸酶的参与,STATs的丝氨酸磷酸化,STATs与受体的降解,天然无活性STATs蛋白的生成,以及cAMP和钙离子载体霉素(calcium ionophore ionomycin)等可能均参与这一机制。
γδT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及皮下细胞,在外周淋巴库中数量较少,其天然耐受的打破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免疫过程,而且实验证明在通过肠道、呼吸道粘膜及静脉注射等方式进行人工诱导耐受过程中,γδT细胞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前研究发现免疫耐受产生机制的克隆排除学说存在着不少缺陷,学者们试图通过双信号、三信号及“danger”假说对其进行更正和完善。在这些假说中树突状细胞对免疫耐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树突状细胞将导致不同的免疫效应。某些新的分子如FasL和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在外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治疗免疫性疾病及预防移植排斥的新靶点。
液氮超低温冻存器官不仅能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而且能杀伤某些低温敏感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显著降低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本文以冻存胰岛、心脏瓣膜和皮肤为例,阐述器官冻存对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能促进骨髓粒系,单核细胞系,巨噬细胞系发育和成熟,增加外周血成熟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一种细胞因子。本文着重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在人GM-CSF基因表达调控,对效应细胞的调节以及与其相关的融合蛋白方面的研究进展。
CD26是一种胞外酶,为Ⅱ型跨膜糖蛋白。其胞外区具有二肽肽酶Ⅳ活性,能将含脯氨酸或甘氨酸的多肽从N端第二个氨基酸处裂解。CD26是一种多功能分子,除参与营养物质的转运与再循环并作为一种粘附分子结合胶原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外,最近的进展表明CD26对免疫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T细胞活化、SCID、HIV感染及自身免疫病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