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把最佳男女主角和配角的若干奖项集中颁给了被认为是“流量担当”“颜值最佳”的那几位候选人,而“落选”的则是被公认为演技爆棚的实力派,其中不少还是“影帝影后”级别的业界“大咖”。这种现象,虽然在最近几年百花奖评选中已不鲜见,但是今年,这种小鲜肉压倒老戏骨、人气偶像派完胜实力演技派的局面,前所未有,令许多观众再也无法直视,也无法无视。于是,为落选者鸣不平、质疑百花奖的文章、网帖纷纷出笼,一时引发不小轰动,比之前屡次“双黄蛋”事件引起的舆论潮,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有人认为,与其说这次百花奖的相关评选结果是“引发争议”,不如说是“一致反对”,因为绝大多数人所持的态度是吐槽和质疑。
众所周知,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因完全由观众投票产生奖项,所以它与代表“专家意见”的金鸡奖截然不同,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观众选择奖”,代表的是广大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它也是历史最悠久和最有群众基础的国内主流电影奖项。
然而,就是这个以“大众评选”为特色的百花奖,如今却评出了广受“大众”质疑的奖项,一个号称代表“民意”的评奖结果却引发“民意”沸腾,这无疑是一个反常的现象。
由此可见,在这个票房飙高、口碑式微的电影大环境下,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保证实现百花奖成为真正的“观众选择奖”的宗旨,如何使评选结果最大程度地反映最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而不是某些粉丝的独特偏好,以及如何杜绝评奖活动与个别演员、片商共谋互利的可能性,都是值得研究和反思的问题。
审美分歧越来越大
争议的焦点,实际上就集中在众多奖项中的三项,即最佳男主角奖由冯绍峰捧得,落败的是冯小刚、黄渤、邓超;最佳男配角奖被李易峰摘取,张译、段奕宏、夏雨等成为落选者,最佳女配角奖归属杨颖,她战胜的是姚晨、梁静、李媛。
平心而论,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衡量和比较获奖者和落选者在参选影片中的表现,大多数观众大概都很难认同以上的评选结果。其实,这张榜单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也就是因为获奖者和落选者之间的实力过于悬殊,明显不在一个等量级上。轻量级新手将重量级拳王打翻在地,引人不解和质疑是必然的。
有人说,“百花奖”不是“演技奖”,它纯粹是一个观众票选出来的“人气奖”。意思好像是说,你们不用老拿演技说事,观众不是专家,没那么多专业眼光,可能把“小鲜肉”们“投”影帝宝座的粉丝们并不那么在意演技,他们更在乎偶像本身,只要他们出现,只要他们在场,就代表了一切。
虽然谁都知道,那些人气偶像的高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疯狂追捧他们的粉丝拥趸,“粉丝经济”造就了一大批忠实而热情高涨的“选民”,这是令偶像们在通过大众票选的评奖活动中频频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或许觉得冯小刚在《老炮儿》里的演技绝对盖过李易峰,但你未必愿意专门去网站为冯小刚投一票,或者在影院散场时留下来填表——而这些,李易峰的拥护者们一定愿意做,乐于做,甚至还会发动身边人一起做。
这是否也能从一个侧面来解释,为什么李易峰们可以在百花奖评选中战胜冯小刚们?
这里面当然又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百花奖自身的制度设计问题,即如何通过提高参与投票者的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使投票结果更趋于理性,更接近广大观众的真实感受。一是观众方面的问题,那些批评百花奖评选结果的观众,很多并未参与投票。于是乎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自己放弃民主权利,一方面又批评别人的票选结果不合我意。别人会说,你既然关心评选结果,为什么不投出你神圣的一票呢?
其实把“大众投票”结果并未完全代表“大众”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为粉丝力量也显得有些偏颇。
有评论认为,问题的本质是新世纪以来,观众的选择之所以距离专业越来越远,并不只是观众的问题。代表全民审美风向标的大众化电影评奖结果,折射的是社会平均审美能力。为什么观众越来越轻内涵、重外表?为什么观众越来越不在乎专业程度?为什么观众宁愿为颜值埋单?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电影圈里的专业人士在普通观众中越来越不能发挥专业指引作用;学校审美教育的课时总是受“主课”挤压甚至剥夺;财经大佬们热衷影视投资、文化产业甚至吃斋念佛,但却早已放弃自身审美修炼;内容产业只注重点击率和流量……凡此种种,都是今天观众的审美力严重下降的社会原因。
大众奖如何代表“大众”
一个现代电影奖项评选结果是否能做到公平、公正,乃至权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一套能服务于评奖宗旨的科学而严密的程序,以及这套程序是否能得到严格而有效的执行。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简单说来就是:
第一步,先由100位骨干影院经理,在票房超过500万元或电视播出达3000万人次的影片中,投票产生出10部候选影片,所有单项奖候选名单均在这10部影片范围内产生。
第二步,这10部候选影片公布后,即进入观众投票阶段,根据统计结果评选出最佳电影提名奖5部、单项提名奖各5名。在电影节颁奖典礼之前,先举行提名奖颁奖典礼。
第三步,组委会分三次从来自全国的所有投票观众中抽取百余位幸运观众,在组委会平衡地区、行业、性别、年龄等因素后,最终确定101名观众评委组成终评委员会。他们将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对10部候选影片进行集中观摩和讨论,并在现场直播的百花奖颁奖典礼现场,以按表决器的方式当场投票,决定各奖项的归属。
对于这个评选程序,业界一直存在质疑。比如至关重要的产生十大候选影片的第一道选片大关,由作为电影消费终端运营者的影院经理来把持,是否合适?对影片艺术性、观赏性、思想性的把握,他们真的比别人有优势吗?无法入他们法眼的影片就只能无缘于百花奖吗?
另外,影院经理常常是片方的公关对象,十大院线几乎都由电影公司或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媒体控股,也有与电影公司同属一家集团……身陷这种半个“当事人”的身份,影院经理们又如何能保证其选片的公正性? 还有不少评论认为,担任“终评委”的101位幸运观众,从产生方式到具体名单,都不够透明,而这101人却手握大权,他们的一人一票,代表的是电视机前千万观众的选择。这里可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这101位随机抽取的幸运观众是否具有足够精确的代表性?或者说由他们代表几千万观众投票,这件事本身是否科学?另外由于这些“观众代表”不是被观众选出来的,而是由组委会“抽选”出来并加以筛选的,这101位评委名单的确定,有不小的人为操弄从而影响评选结果的空间。
对此,中国影协副秘书长孙崇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保证评选的公平公正,他们对101名现场评委总是反复强调,要审慎对待评选工作,要带着对中国电影负责的态度和使命感观摩影片,参与评选。在观影过程中,组委会还向评委们传达了评选的“32字方针”——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
直面困境,坚持改革
尽管引发舆论热议的网帖《直击百花奖黑幕》说的并非事实,但这一事件还是触动了百花奖评选改革的神经。
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日趋多元化,当初制定的评奖办法已经明显滞后。如何进行评选改革,让百花奖的评选顺应时代发展,更趋合理,更具公信力,让广大观众满足,让他们觉得百花奖的评选结果代表了他们的心声,孙崇磊说,这已经成为摆在组委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孙崇磊介绍说,10部候选影片产生后,在中国文艺网、智慧文艺网官网上进行投票,同时在全国30多个省的40多个城市的100家影院设置投票箱,双管齐下,今年的线下纸质选票和线上电子选票累计产生了2600多万张。
在网络投票环节,尽管组委会近年来致力于通过提高技术手段规避刷票行为,但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杜绝,只能对特别明显的作弊行为进行规避。而在影院的投票环境中,也会出现一些粉丝偷拿大量选票行为,给评选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除了前期投票环节困难重重,现场评委的选拔工作也存在不少障碍。”孙崇磊说,最终决定奖项归属的101位现场评委,除从电影节举办地唐山通过电视海选层层选拔产生25名本地评委外,其他76名是从网络投票中分三批随机抽取的,在抽取后,组委会需要通过电话一一联系、落实。“很多被抽中的人电话打不通,一些好不容易接通电话的人还对我们的工作人员说:‘是骗子吧?’,然后挂断电话。”
在艰难确定现场评委名单后,组委会还将面临评委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需要评委们在评选过程中摒弃个人喜好,根据作品投票。但如何让评委能够完全做到这些,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面对百花奖评选中的历史弊端和现实困难,孙崇磊认为必须坚持改革:
首先要使评选过程更加透明,包括大众评委的完整名单、初选入围影片的具体票数,以及可以在终评阶段进行实名投票等。其次,要加强评选过程的监督和记录,所有环节必须有视频录像和数据记录,只有做到一丝不苟的监督,评选程序才可能得到正确有效的执行;第三,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将粉丝观众与普通观众科学地划分比例,适当提高中年观众的比例,使评委构成更加体现群众性和代表性。另外,还应该对大众评委适当予以电影鉴赏力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每一张选票的质量。
众所周知,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因完全由观众投票产生奖项,所以它与代表“专家意见”的金鸡奖截然不同,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观众选择奖”,代表的是广大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它也是历史最悠久和最有群众基础的国内主流电影奖项。
然而,就是这个以“大众评选”为特色的百花奖,如今却评出了广受“大众”质疑的奖项,一个号称代表“民意”的评奖结果却引发“民意”沸腾,这无疑是一个反常的现象。
由此可见,在这个票房飙高、口碑式微的电影大环境下,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保证实现百花奖成为真正的“观众选择奖”的宗旨,如何使评选结果最大程度地反映最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而不是某些粉丝的独特偏好,以及如何杜绝评奖活动与个别演员、片商共谋互利的可能性,都是值得研究和反思的问题。
审美分歧越来越大
争议的焦点,实际上就集中在众多奖项中的三项,即最佳男主角奖由冯绍峰捧得,落败的是冯小刚、黄渤、邓超;最佳男配角奖被李易峰摘取,张译、段奕宏、夏雨等成为落选者,最佳女配角奖归属杨颖,她战胜的是姚晨、梁静、李媛。
平心而论,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衡量和比较获奖者和落选者在参选影片中的表现,大多数观众大概都很难认同以上的评选结果。其实,这张榜单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也就是因为获奖者和落选者之间的实力过于悬殊,明显不在一个等量级上。轻量级新手将重量级拳王打翻在地,引人不解和质疑是必然的。
有人说,“百花奖”不是“演技奖”,它纯粹是一个观众票选出来的“人气奖”。意思好像是说,你们不用老拿演技说事,观众不是专家,没那么多专业眼光,可能把“小鲜肉”们“投”影帝宝座的粉丝们并不那么在意演技,他们更在乎偶像本身,只要他们出现,只要他们在场,就代表了一切。
虽然谁都知道,那些人气偶像的高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疯狂追捧他们的粉丝拥趸,“粉丝经济”造就了一大批忠实而热情高涨的“选民”,这是令偶像们在通过大众票选的评奖活动中频频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或许觉得冯小刚在《老炮儿》里的演技绝对盖过李易峰,但你未必愿意专门去网站为冯小刚投一票,或者在影院散场时留下来填表——而这些,李易峰的拥护者们一定愿意做,乐于做,甚至还会发动身边人一起做。
这是否也能从一个侧面来解释,为什么李易峰们可以在百花奖评选中战胜冯小刚们?
这里面当然又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百花奖自身的制度设计问题,即如何通过提高参与投票者的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使投票结果更趋于理性,更接近广大观众的真实感受。一是观众方面的问题,那些批评百花奖评选结果的观众,很多并未参与投票。于是乎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自己放弃民主权利,一方面又批评别人的票选结果不合我意。别人会说,你既然关心评选结果,为什么不投出你神圣的一票呢?
其实把“大众投票”结果并未完全代表“大众”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为粉丝力量也显得有些偏颇。
有评论认为,问题的本质是新世纪以来,观众的选择之所以距离专业越来越远,并不只是观众的问题。代表全民审美风向标的大众化电影评奖结果,折射的是社会平均审美能力。为什么观众越来越轻内涵、重外表?为什么观众越来越不在乎专业程度?为什么观众宁愿为颜值埋单?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电影圈里的专业人士在普通观众中越来越不能发挥专业指引作用;学校审美教育的课时总是受“主课”挤压甚至剥夺;财经大佬们热衷影视投资、文化产业甚至吃斋念佛,但却早已放弃自身审美修炼;内容产业只注重点击率和流量……凡此种种,都是今天观众的审美力严重下降的社会原因。
大众奖如何代表“大众”
一个现代电影奖项评选结果是否能做到公平、公正,乃至权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一套能服务于评奖宗旨的科学而严密的程序,以及这套程序是否能得到严格而有效的执行。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简单说来就是:
第一步,先由100位骨干影院经理,在票房超过500万元或电视播出达3000万人次的影片中,投票产生出10部候选影片,所有单项奖候选名单均在这10部影片范围内产生。
第二步,这10部候选影片公布后,即进入观众投票阶段,根据统计结果评选出最佳电影提名奖5部、单项提名奖各5名。在电影节颁奖典礼之前,先举行提名奖颁奖典礼。
第三步,组委会分三次从来自全国的所有投票观众中抽取百余位幸运观众,在组委会平衡地区、行业、性别、年龄等因素后,最终确定101名观众评委组成终评委员会。他们将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对10部候选影片进行集中观摩和讨论,并在现场直播的百花奖颁奖典礼现场,以按表决器的方式当场投票,决定各奖项的归属。
对于这个评选程序,业界一直存在质疑。比如至关重要的产生十大候选影片的第一道选片大关,由作为电影消费终端运营者的影院经理来把持,是否合适?对影片艺术性、观赏性、思想性的把握,他们真的比别人有优势吗?无法入他们法眼的影片就只能无缘于百花奖吗?
另外,影院经理常常是片方的公关对象,十大院线几乎都由电影公司或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媒体控股,也有与电影公司同属一家集团……身陷这种半个“当事人”的身份,影院经理们又如何能保证其选片的公正性? 还有不少评论认为,担任“终评委”的101位幸运观众,从产生方式到具体名单,都不够透明,而这101人却手握大权,他们的一人一票,代表的是电视机前千万观众的选择。这里可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这101位随机抽取的幸运观众是否具有足够精确的代表性?或者说由他们代表几千万观众投票,这件事本身是否科学?另外由于这些“观众代表”不是被观众选出来的,而是由组委会“抽选”出来并加以筛选的,这101位评委名单的确定,有不小的人为操弄从而影响评选结果的空间。
对此,中国影协副秘书长孙崇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保证评选的公平公正,他们对101名现场评委总是反复强调,要审慎对待评选工作,要带着对中国电影负责的态度和使命感观摩影片,参与评选。在观影过程中,组委会还向评委们传达了评选的“32字方针”——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不抱成见,从善如流;充分协商,顾全大局。
直面困境,坚持改革
尽管引发舆论热议的网帖《直击百花奖黑幕》说的并非事实,但这一事件还是触动了百花奖评选改革的神经。
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的日趋多元化,当初制定的评奖办法已经明显滞后。如何进行评选改革,让百花奖的评选顺应时代发展,更趋合理,更具公信力,让广大观众满足,让他们觉得百花奖的评选结果代表了他们的心声,孙崇磊说,这已经成为摆在组委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孙崇磊介绍说,10部候选影片产生后,在中国文艺网、智慧文艺网官网上进行投票,同时在全国30多个省的40多个城市的100家影院设置投票箱,双管齐下,今年的线下纸质选票和线上电子选票累计产生了2600多万张。
在网络投票环节,尽管组委会近年来致力于通过提高技术手段规避刷票行为,但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杜绝,只能对特别明显的作弊行为进行规避。而在影院的投票环境中,也会出现一些粉丝偷拿大量选票行为,给评选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除了前期投票环节困难重重,现场评委的选拔工作也存在不少障碍。”孙崇磊说,最终决定奖项归属的101位现场评委,除从电影节举办地唐山通过电视海选层层选拔产生25名本地评委外,其他76名是从网络投票中分三批随机抽取的,在抽取后,组委会需要通过电话一一联系、落实。“很多被抽中的人电话打不通,一些好不容易接通电话的人还对我们的工作人员说:‘是骗子吧?’,然后挂断电话。”
在艰难确定现场评委名单后,组委会还将面临评委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需要评委们在评选过程中摒弃个人喜好,根据作品投票。但如何让评委能够完全做到这些,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面对百花奖评选中的历史弊端和现实困难,孙崇磊认为必须坚持改革:
首先要使评选过程更加透明,包括大众评委的完整名单、初选入围影片的具体票数,以及可以在终评阶段进行实名投票等。其次,要加强评选过程的监督和记录,所有环节必须有视频录像和数据记录,只有做到一丝不苟的监督,评选程序才可能得到正确有效的执行;第三,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将粉丝观众与普通观众科学地划分比例,适当提高中年观众的比例,使评委构成更加体现群众性和代表性。另外,还应该对大众评委适当予以电影鉴赏力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每一张选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