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课堂上的“热闹”的“讨论”。方法本身是不应该具有优劣之分的,关键是教师怎样结合自身条件、学生情况、课型特点灵活运用。
关键词: 阅读; 教学; 沟通
当下的学生,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更多的追求了快餐,很少能静下心来阅读了,这是学生的处境。而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后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成了很多投身高中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苦恼的问题,这又是教师的处境。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手握教参,掌握话语霸权,习惯于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当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时,我们却面对着另一种不应该看到的场面:教师刻意避免讲授,其主要工作是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两人一队、三人一窝,问题一出,刹时间人声鼎沸。但仔细听听,孩子们所说的,不是重复教参的解释,就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甚至是无稽之谈。而教师除了连声叫好之外似乎已退出了教学活动。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反思,应该怎么理解新课标中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念。课堂上那热闹的“讨论”就是“对话”吗?难道“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一定要如此形式化的展现吗?是不是学生的情感投入强度与思维训练强度更应该成为评价学生参与水平的标准呢?
很多语文教师之所以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教师意识的迷失,主要因为我们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只愿意作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意见的欣赏者,而忘记了自己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课堂讨论的参与者。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帮助还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参与还必须是深度参与。
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的把握好阅读教学,让自己与文本、与学生有一个平等的交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对话呢?
一、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转变阅读意识,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研究者和个性化的作品解读者。
首先要消除教学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绪。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作为培养人的职业,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学生这一产品没有可回炉性,不可再来一遍。教育是一种只有通过长期努力才能收效的行当,万不可急功近利。搞教育是要耐得下心来,坐得住板凳,老老实实地读书做学问。扎扎实实地搞几个与教学有关的课题,认认真真地写几篇有实质内容的来自自己教学实践的论文,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克服浮躁情绪,沉下去,搞出点名堂来,为自己的一生负责,也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我想,如果你能这样做了,成名成家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其次,加强阅读,提高阅读的敏感性。要在浮躁的社会中安一张平稳的课桌,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我们在辅导学生作文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加大阅读量”;同样,要提高我们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要加大阅读量。既要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也要读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既要读文学书籍,也要读文艺理论书籍,读文学评论书籍,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敏感性。可以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把它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在长期的阅读中将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再次,既然是深度参与,就要要求教师自己要与文本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教师不能再作教参观点的转述者,也不能变成主体意识的迷失者,而应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研究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是有其深意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这一前提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是阅读的主体,而且教师首先应该以一个独立的阐释者的姿态与文本对话。教师对作品的独立研读是引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研究,没有实现与文本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学生即使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很难保证会产生高水平的阅读期待。教师要想给学生适当的帮助,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与思维空间,为学生的阅读反思和批判提供可能,就必须加强理论修养,认真研读文本,对作品首先作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二、教学中绝不要“缺位”,把握好学生阅读的过程。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虽然是精心设置提问,调动了学生作了发散思维,但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阅读时间,短暂而又热闹的“讨论”后孩子们开始了“夸夸其谈”,教师自己在收束方面更是力度不够,甚至是听之任之,不置可否。我们经常可以在交流课上见到无原则的肯定与幼稚化的赞赏或者对学生发言平淡如水的“复述”。教师自己长期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不敢批评指正,只会无原则的褒扬夸赞。
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参与进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把握好阅读的方向,要毫不畏惧于“讲”。
收稿日期:2014-06-13
关键词: 阅读; 教学; 沟通
当下的学生,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更多的追求了快餐,很少能静下心来阅读了,这是学生的处境。而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后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成了很多投身高中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苦恼的问题,这又是教师的处境。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手握教参,掌握话语霸权,习惯于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当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时,我们却面对着另一种不应该看到的场面:教师刻意避免讲授,其主要工作是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两人一队、三人一窝,问题一出,刹时间人声鼎沸。但仔细听听,孩子们所说的,不是重复教参的解释,就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甚至是无稽之谈。而教师除了连声叫好之外似乎已退出了教学活动。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反思,应该怎么理解新课标中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念。课堂上那热闹的“讨论”就是“对话”吗?难道“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一定要如此形式化的展现吗?是不是学生的情感投入强度与思维训练强度更应该成为评价学生参与水平的标准呢?
很多语文教师之所以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教师意识的迷失,主要因为我们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只愿意作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意见的欣赏者,而忘记了自己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课堂讨论的参与者。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帮助还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参与还必须是深度参与。
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的把握好阅读教学,让自己与文本、与学生有一个平等的交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对话呢?
一、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转变阅读意识,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研究者和个性化的作品解读者。
首先要消除教学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绪。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作为培养人的职业,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学生这一产品没有可回炉性,不可再来一遍。教育是一种只有通过长期努力才能收效的行当,万不可急功近利。搞教育是要耐得下心来,坐得住板凳,老老实实地读书做学问。扎扎实实地搞几个与教学有关的课题,认认真真地写几篇有实质内容的来自自己教学实践的论文,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克服浮躁情绪,沉下去,搞出点名堂来,为自己的一生负责,也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我想,如果你能这样做了,成名成家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其次,加强阅读,提高阅读的敏感性。要在浮躁的社会中安一张平稳的课桌,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我们在辅导学生作文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加大阅读量”;同样,要提高我们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要加大阅读量。既要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也要读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既要读文学书籍,也要读文艺理论书籍,读文学评论书籍,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敏感性。可以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把它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在长期的阅读中将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再次,既然是深度参与,就要要求教师自己要与文本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教师不能再作教参观点的转述者,也不能变成主体意识的迷失者,而应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研究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是有其深意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这一前提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是阅读的主体,而且教师首先应该以一个独立的阐释者的姿态与文本对话。教师对作品的独立研读是引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研究,没有实现与文本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学生即使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很难保证会产生高水平的阅读期待。教师要想给学生适当的帮助,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与思维空间,为学生的阅读反思和批判提供可能,就必须加强理论修养,认真研读文本,对作品首先作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二、教学中绝不要“缺位”,把握好学生阅读的过程。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虽然是精心设置提问,调动了学生作了发散思维,但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阅读时间,短暂而又热闹的“讨论”后孩子们开始了“夸夸其谈”,教师自己在收束方面更是力度不够,甚至是听之任之,不置可否。我们经常可以在交流课上见到无原则的肯定与幼稚化的赞赏或者对学生发言平淡如水的“复述”。教师自己长期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不敢批评指正,只会无原则的褒扬夸赞。
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参与进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把握好阅读的方向,要毫不畏惧于“讲”。
收稿日期:201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