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科教兴农,促进科技、教育与农业的结合,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农职院校在科教兴农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蓝本,就农职院校推进农科教结合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农职院校在服务“三农”工作中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科教结合;农职院校;服务“三农”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农职院校农科教结合方式与途径研究”(课题编号: JG2012020840)的系列成果之一。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一规律和中国农业所面临的人口多、耕地少、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等诸多难题,决定中国农业发展要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实行农科教结合,教育重任在肩。作为教育与农业的结合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的重要源头,农职院校在科教兴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所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示范性农职院校,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简称农经学院)坚持开展农科教结合,为我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致富做了重要贡献,在服务“三农”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中进行了不断创新和探索[1]。
一、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推进农科教结合取得成效
农经学院把立足农村办学,倾心服务“三农”的理念落实到农科教结合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取得显著效果。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通过农科教结合和服务“三农”工作的开展,加强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培训农技推广人员,扶持培育示范户,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为地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受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关注,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朋友的高度信任,享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三农服务的排头兵”之美誉。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对俄外向型星火产业科技培训基地,成为教育部与黑龙江省共建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试验区核心成员单位,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学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倾心服务“三农”,助力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贡献奖。
二、农科教结合方式与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自身发展为依托,培养输送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经学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有农经特色的 “双季循环”、“校企合作、行校结合”渐进式“5+1”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学院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鼓励教师在农科教结合的工作实践中做到四个结合:服务项目与农民需求结合起来、服务项目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服务项目与核心课程建设结合起来、服务项目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学院瞄准黑龙江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确立了作物生产技术、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四个涉农类重点建设专业,并以其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群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各级政府合作
学院与牡丹江市政府合作,共建集农业教育、科研、示范、推广、生产、培训、旅游、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与宁安市政府共建“十百千万”工程,每年派出10名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每年培养100名“村村大学生”,培训1000名村级三职干部,培训新型技术农民10000人;合办村支部书记、村长培训班,提高农村干部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农业科技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农业科技带头人培训工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农业科技普及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工程”、“村村大学生”培养工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等项目,提升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在农科教结合中,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三)、“科、教、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学院与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省林副特产研究所、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牡丹江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的合作,聘请专家兼职任教,建立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科技研发共享平台、科研成果推广平台和农业专家信息资源库,设立种植、养殖、农机、法规、农村政策等5支专家热线,建立了快捷咨询反馈系统,在资源共享、示范基地建设、研发能力、推广能力、教育培训能力等方面形成强大合力。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双赢
学院与北大荒集团宁安农场、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有限公司、响水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就学生培养、员工培训、技术攻关、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积极搭建农企与农户之间的桥梁作用,指导农民成立协会,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五)、送教下乡,科技入户,示范引领
学院特派专家依农时定期为周边乡村的农民送去科技知识,采取现场指导、理论讲解、视频展示、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传授实用技术。针对林口县奎山村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了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协助粉条产业包装及营销策划,打造了奎山粉条品牌效应。学院与桦南县农委和推广中心共同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了旨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科技转化利用率的长效机制。成立了专门的科技入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的开展情况,建立起示范、引领、联动、共赢的长效机制。学院专家组围绕桦南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指导共建芦笋、美葵、白瓜等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种植示范区5000亩,示范区为龙江源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订单生产,带动了全县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
(六)、利用各种媒介管道,搭建知识传播平台
学院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共同策划、联合推出《农经大讲堂》农业科普电视专题栏目,由学院农技专家按“依农时、传农技、解难题、保丰产、促丰收”的思路,通过系列讲座、现场指导、现场示范、现场答疑、边学边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急需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每周在牡丹江电视台播放,覆盖牡丹江市辖区所有村屯,并在网上实行资源共享。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合作共建了“农家书屋”工程,涵盖“种、养、加、管”等六大系列,34个分册,成为我省农业科技普及培训教材库,为确保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科教结合是一个长期并且不断推进的过程,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农业生产结合,第二阶段是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第三阶段是与农村建设结合,这三个阶段是逐步提升的[2]。在实践中,农职院校面临着政策运行机制不畅、农科教各部门缺乏统筹协调、经费来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如何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创新农科教结合机制,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研究有针对性的对策,进一步夯实农科教结合,需要不断在前进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捷,余国源,农科教结合的课程、教学及办学模式研究报告[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12-13.
[2]洪菁霞,朱容皋,基于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J].鄭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4):160-161.
关键词:农科教结合;农职院校;服务“三农”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农职院校农科教结合方式与途径研究”(课题编号: JG2012020840)的系列成果之一。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一规律和中国农业所面临的人口多、耕地少、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等诸多难题,决定中国农业发展要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实行农科教结合,教育重任在肩。作为教育与农业的结合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的重要源头,农职院校在科教兴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所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示范性农职院校,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简称农经学院)坚持开展农科教结合,为我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致富做了重要贡献,在服务“三农”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中进行了不断创新和探索[1]。
一、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推进农科教结合取得成效
农经学院把立足农村办学,倾心服务“三农”的理念落实到农科教结合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取得显著效果。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通过农科教结合和服务“三农”工作的开展,加强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培训农技推广人员,扶持培育示范户,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为地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受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关注,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朋友的高度信任,享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三农服务的排头兵”之美誉。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对俄外向型星火产业科技培训基地,成为教育部与黑龙江省共建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试验区核心成员单位,黑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学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倾心服务“三农”,助力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学校在农村、课堂在田间、教研在基地、成果进农家”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贡献奖。
二、农科教结合方式与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一)、以自身发展为依托,培养输送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经学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有农经特色的 “双季循环”、“校企合作、行校结合”渐进式“5+1”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学院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鼓励教师在农科教结合的工作实践中做到四个结合:服务项目与农民需求结合起来、服务项目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服务项目与核心课程建设结合起来、服务项目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学院瞄准黑龙江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确立了作物生产技术、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四个涉农类重点建设专业,并以其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群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各级政府合作
学院与牡丹江市政府合作,共建集农业教育、科研、示范、推广、生产、培训、旅游、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与宁安市政府共建“十百千万”工程,每年派出10名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每年培养100名“村村大学生”,培训1000名村级三职干部,培训新型技术农民10000人;合办村支部书记、村长培训班,提高农村干部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农业科技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农业科技带头人培训工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农业科技普及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工程”、“村村大学生”培养工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等项目,提升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在农科教结合中,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三)、“科、教、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学院与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省林副特产研究所、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牡丹江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的合作,聘请专家兼职任教,建立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科技研发共享平台、科研成果推广平台和农业专家信息资源库,设立种植、养殖、农机、法规、农村政策等5支专家热线,建立了快捷咨询反馈系统,在资源共享、示范基地建设、研发能力、推广能力、教育培训能力等方面形成强大合力。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双赢
学院与北大荒集团宁安农场、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有限公司、响水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就学生培养、员工培训、技术攻关、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积极搭建农企与农户之间的桥梁作用,指导农民成立协会,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五)、送教下乡,科技入户,示范引领
学院特派专家依农时定期为周边乡村的农民送去科技知识,采取现场指导、理论讲解、视频展示、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传授实用技术。针对林口县奎山村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了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协助粉条产业包装及营销策划,打造了奎山粉条品牌效应。学院与桦南县农委和推广中心共同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了旨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科技转化利用率的长效机制。成立了专门的科技入户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的开展情况,建立起示范、引领、联动、共赢的长效机制。学院专家组围绕桦南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指导共建芦笋、美葵、白瓜等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种植示范区5000亩,示范区为龙江源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订单生产,带动了全县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
(六)、利用各种媒介管道,搭建知识传播平台
学院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共同策划、联合推出《农经大讲堂》农业科普电视专题栏目,由学院农技专家按“依农时、传农技、解难题、保丰产、促丰收”的思路,通过系列讲座、现场指导、现场示范、现场答疑、边学边做等形式,向农民传授急需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每周在牡丹江电视台播放,覆盖牡丹江市辖区所有村屯,并在网上实行资源共享。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合作共建了“农家书屋”工程,涵盖“种、养、加、管”等六大系列,34个分册,成为我省农业科技普及培训教材库,为确保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科教结合是一个长期并且不断推进的过程,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农业生产结合,第二阶段是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第三阶段是与农村建设结合,这三个阶段是逐步提升的[2]。在实践中,农职院校面临着政策运行机制不畅、农科教各部门缺乏统筹协调、经费来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如何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创新农科教结合机制,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研究有针对性的对策,进一步夯实农科教结合,需要不断在前进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捷,余国源,农科教结合的课程、教学及办学模式研究报告[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12-13.
[2]洪菁霞,朱容皋,基于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J].鄭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4):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