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在中央财政支持的“校企共享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建成的“校企通”远程教育平台和网上课堂,与校企合作公司开展远程可视化的“企业到课堂”的网络教学,实现企业人员现场教学和学校专任教师校内教学互融、互动、互补,展现企业现场教学的能力,推进校企融合、资源共建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通;互联网;互动课堂
项目组团队自2014年起,创新性的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校企通”远程教育平台的搭建,为我校重点特色专业——纺织专业实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南宁锦虹公司合作创建“厂中校”,实现了远程可视化的“企业到课堂”的网络教学,通过在合作企业部署远程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录制校外实训能工巧匠的实操教学,展现企业现场教学的能力,实现了服务重点专业“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开启了深度推进校企融合、资源共建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1 项目实施方案及关键技术
1.1“校企通”远程教育平台
“校企通”平台是基于电信级通信的多媒体远程交流平台,总体设计遵循 “易用性、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拓展性”,采用功能模块化设计,兼容PC、硬件终端等多种终端形式。平台由三层体系结构组成,各级平台的结构一致[见图1]:
“校企通”互动直播课堂能够模拟企业公司的生产情境,将企业公司的生产活动结合授课知识实时直播给听课的学生,实现同步课堂、课外答疑辅导等,教室内的所有学生均可同步共享到企业兼职教师的直播课程及相关优质资源,并可参与实时视音频教学互动,改善教与学效果。
1.2网上课堂
网上课堂是基于第二代Internet的分布式通信工具。
通过音频、视频各种输入设备,实现语音数据、视频数据等各种媒体数据的实时转发。
对内通过局域网——促进教师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进行信息数据的交流和沟通,教学资源的共享、远程操作与协助等技术支持。
对外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或教育培训机构的远程培训、教学广播、示范公开课、校企交流会等跨空间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其中,通过部署无限宝录制服务器,支持服务器端自动录制功能,为客户端提供录制和回放功能。
2 项目实践的意义
由于校企之间的距离,行业人士授课时间的不确定,企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无法正常保障“校企通互动课堂”的稳定开展,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入企学习实践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性要求,部分企業不允许学生到重要的生产现场学习实践,于是摆在职业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把企业技术人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把企业教学与职校课堂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企业生产氛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互动传输课堂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2.1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和环境实施生产性教学
虽然很多职业院校聘请了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也安排了学生的现场实习,但由于校企之间的距离、企业人员的时间安排、生产的安全性等综合不确定因素,只有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数字传输课堂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学校纺织、机电的一些实训课程受限于场地面积和重型机器设备,“互联网+校企互动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把企业的技术人员引入到了教学过程中,把生产性的场景和实践操作搬到了课堂上,借助高性能的设备和系统,真实展示生产环节的局部细节和重要过程,将企业新工艺和新技术融入到课程建设中。
2.2实现校企跨界联合教学,紧密融合岗位工作
突破校企间名师资源有限的瓶颈,跨越时空,保持与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程专家和学校教学能手联手,进行资源建设,开展仿岗教学,实现学习情境与工作环境融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融合、教师角色与师傅角色融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融合,利用学校的精品录播教室及移动式录播设备,录制和存储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随时随地开展不受地域、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岗位技能教学活动。
平台模拟真实的传统课堂,围绕教学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特色教育服务,通过学校与企业组合的优质师资团队、创新的课程直播模式、强大的课堂管理功能,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从而实现校企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实现校企双赢。
2.3深度推进学校重点专业,带动多个专业与企业的“校企互动课堂”
综合平台的扩展性,模块化的结构,增强了系统的灵活配置,能适应不同规模、不同应用需求的系统配置要求,可根据实际项目情况来进行系统的模块配置部署,为此,项目组结合学校各专业特点,坚持以校企合作体制创新为核心,在学校纺织系、信息系和机电系中普及推广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与纺织技术、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机电、数控等多个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全面合作开发各专业配套建设的校本教材,共建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实现知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微课制作和视频录播,在互联网上成型、资源在互联网上共享,教育在互联网上开放,互动课堂线上线下自主选择,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各种终端,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化、学习过程自主化,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学过程多样化,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并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善云.远程教育创新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李凤岐.互联网+教育:技术创新[M].电子工业出版社.
[3]易凌云.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于虹(1969.9-)女,汉族,广西梧州人,本科,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信息工程系 ,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二维动画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
关键词:校企通;互联网;互动课堂
项目组团队自2014年起,创新性的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校企通”远程教育平台的搭建,为我校重点特色专业——纺织专业实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南宁锦虹公司合作创建“厂中校”,实现了远程可视化的“企业到课堂”的网络教学,通过在合作企业部署远程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录制校外实训能工巧匠的实操教学,展现企业现场教学的能力,实现了服务重点专业“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开启了深度推进校企融合、资源共建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1 项目实施方案及关键技术
1.1“校企通”远程教育平台
“校企通”平台是基于电信级通信的多媒体远程交流平台,总体设计遵循 “易用性、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拓展性”,采用功能模块化设计,兼容PC、硬件终端等多种终端形式。平台由三层体系结构组成,各级平台的结构一致[见图1]:
“校企通”互动直播课堂能够模拟企业公司的生产情境,将企业公司的生产活动结合授课知识实时直播给听课的学生,实现同步课堂、课外答疑辅导等,教室内的所有学生均可同步共享到企业兼职教师的直播课程及相关优质资源,并可参与实时视音频教学互动,改善教与学效果。
1.2网上课堂
网上课堂是基于第二代Internet的分布式通信工具。
通过音频、视频各种输入设备,实现语音数据、视频数据等各种媒体数据的实时转发。
对内通过局域网——促进教师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进行信息数据的交流和沟通,教学资源的共享、远程操作与协助等技术支持。
对外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或教育培训机构的远程培训、教学广播、示范公开课、校企交流会等跨空间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其中,通过部署无限宝录制服务器,支持服务器端自动录制功能,为客户端提供录制和回放功能。
2 项目实践的意义
由于校企之间的距离,行业人士授课时间的不确定,企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无法正常保障“校企通互动课堂”的稳定开展,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入企学习实践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性要求,部分企業不允许学生到重要的生产现场学习实践,于是摆在职业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把企业技术人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把企业教学与职校课堂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企业生产氛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互动传输课堂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2.1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和环境实施生产性教学
虽然很多职业院校聘请了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也安排了学生的现场实习,但由于校企之间的距离、企业人员的时间安排、生产的安全性等综合不确定因素,只有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数字传输课堂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结合学校纺织、机电的一些实训课程受限于场地面积和重型机器设备,“互联网+校企互动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把企业的技术人员引入到了教学过程中,把生产性的场景和实践操作搬到了课堂上,借助高性能的设备和系统,真实展示生产环节的局部细节和重要过程,将企业新工艺和新技术融入到课程建设中。
2.2实现校企跨界联合教学,紧密融合岗位工作
突破校企间名师资源有限的瓶颈,跨越时空,保持与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程专家和学校教学能手联手,进行资源建设,开展仿岗教学,实现学习情境与工作环境融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融合、教师角色与师傅角色融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融合,利用学校的精品录播教室及移动式录播设备,录制和存储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随时随地开展不受地域、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岗位技能教学活动。
平台模拟真实的传统课堂,围绕教学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特色教育服务,通过学校与企业组合的优质师资团队、创新的课程直播模式、强大的课堂管理功能,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从而实现校企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实现校企双赢。
2.3深度推进学校重点专业,带动多个专业与企业的“校企互动课堂”
综合平台的扩展性,模块化的结构,增强了系统的灵活配置,能适应不同规模、不同应用需求的系统配置要求,可根据实际项目情况来进行系统的模块配置部署,为此,项目组结合学校各专业特点,坚持以校企合作体制创新为核心,在学校纺织系、信息系和机电系中普及推广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与纺织技术、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机电、数控等多个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全面合作开发各专业配套建设的校本教材,共建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实现知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微课制作和视频录播,在互联网上成型、资源在互联网上共享,教育在互联网上开放,互动课堂线上线下自主选择,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各种终端,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化、学习过程自主化,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学过程多样化,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并进一步提升社会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善云.远程教育创新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李凤岐.互联网+教育:技术创新[M].电子工业出版社.
[3]易凌云.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于虹(1969.9-)女,汉族,广西梧州人,本科,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信息工程系 ,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二维动画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