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社区预防和护理

来源 :健康导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423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社区预防和护理,加强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密切接触人员有关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对患儿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可促进患儿的康复,防制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 社区预防 社区护理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 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因此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和《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 年版)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好手足口病的社区预防和护理,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尤为重要。
  1.手足口病的社区预防
  1.1做好疾病监测,控制传染源 手足口病病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后,首诊医生应指导病人采取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观察等方式并及时依法报告疫情。加强重点机构的疫情监测,如幼托机构每日进行晨检,若发现可疑患儿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制疫情扩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
  1.2实行隔离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发现手足口病病人立即隔离治疗,认真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排查其他人员并加强消毒。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减少聚集性病例,隔离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轻症患儿可在家隔离。教育生病儿童及家长自觉居家隔离,不要外出,避免交叉感染。家庭成员及孩子养成勤洗手、勤通风、晒被褥、吃熟食、喝开水的良好卫生习惯[1];家长外出回家后,先洗手换衣服再接触儿童;指导隔离期间要随时消毒,消毒重点为病人居室、用具、餐具、玩具和粪便等排泄物。各托幼机构、小学的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通风良好,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1.3加强健康教育,保护易感者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
  2.手足口病的社区护理
  手足口病的社区护理主要是做好患儿的家庭访视工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首次访视要求在接到病例居家隔离治疗的通知后24小时之内完成。访视需了解患儿的体温、脉搏和呼吸,掌握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告知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居家治疗的隔离消毒、护理要求和病情观察等内容以及患儿病情加重时的处置方法。每次随访需做好记录。
  2.1隔离消毒 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居室内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氣新鲜,温度适宜。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处理。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需消毒处理[2]。
  2.2饮食护理 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禁食冰冷、刺激、过咸的食物。多饮温开水,少量多餐,对于拒食、拒水的患儿及时给予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3病情观察和对症护理 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患儿出现精神萎靡不振、面部表情淡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发凉以及呕吐、肢体无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 连续4d持续高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或明显降低等病情变化时,要随时送医院治疗[3-4]。发热时注意休息,鼓励患儿多饮水,监测体温,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保持皮肤清洁卫生,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勤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要保持臀部的清洁卫生;若疱疹溃破可涂抗生素软膏,防止感染。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进食前后要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2.4健康指导 讲解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使家长了解病情,缓解焦虑情绪,配合治疗[5]。指导家长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去医院就诊。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做好婴幼儿的保健。
  参考文献
  [1] 王福春. 手足口病流行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8):16- 19.
  [2] 章秀辉. 手足口病的社区管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252.
  [3] 史孝红. 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的疫情分析与社区防治[J].社区医学杂志,2011,9(5):56- 57.
  [4] 杨英金,岑宇冰.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09,7(13):63- 64.
  [5] 杨萍.手足口病的社区预防和居家护理[J].疾病防治,2011,13(5):16.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200例随机分为缺血性中风观察组和缺血性中风对照组两组,100例/组,缺血性中风对照组单方面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实施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结果:200例患者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应用中药泡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临床效果。  方法: 把6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药泡浴辅助治疗,观察两组的退热时间。结果:治疗3天后,观察组体温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药泡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满意,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社区辖区2013年1月—2014年11月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婴儿230例的接种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接种前的宣传,心理护理和接种后对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变态反应及健康教育,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在婴儿接受预防接种百白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通过对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农村水井水质监测,了解田家镇火花村农村水井水质状况,掌握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卫生动态,保证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方法:按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测,据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 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室感染存在的问题及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手术室感染高危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空气感染,无菌观念淡薄等方面。结论加强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能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探索新生儿发生肺炎的病因,从而制定相关措施防治新生儿肺炎的发生。方法:从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住院新生儿中随机抽取150例被确诊为肺炎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发生肺炎的病因,对各种病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调查得出引起新生儿肺炎的病因有早产(占28.67%)、母亲产前患感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研究ICU产生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收治的90例ICU 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ICU病人产生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和预防方法。结果:感染部位:10例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l例播散感染。感染菌种:本研究总计检出16株真菌,8株白假丝酵母菌,3株热带念珠菌,4株葡萄牙念珠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用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健康標准的生活用水成了现代生活用水不断发展的方向,国际上对生活饮用水的各项检测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我国对生活用水的检测标准不断提高,越来越偏向国际化,对有机物的检测控制明显提升。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出血通过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0例剖宫产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在预防产后出血上,对照组运用宫缩素干预,观察组运用宫缩素联合米索前列醇,分析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预防效果差异。结果:在产后出血率上,观察组为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1  摘要:经外周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输液等提供了一条理想通道。在临床PICC置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导管的头端位置异位,其发生率高达34.2%,导管异位增加了血栓形成、静脉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