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在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党中央对台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召开,胡锦涛同志深刻分析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党一定要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决不改变,这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其内涵就是寄希望于台湾岛内有历史责任感、崇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拥护祖国统一的人们,从而最大限度地孤立“台独”分子,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这里所说的“台湾人民”,既包括生活于台湾社会低层的人民群众,也包括不赞成“台独”的台湾上层人士,甚至包括过去搞过“台独”、后来放弃“台独”立场的政党和个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符合马列主义的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和方针。这一方针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一、寄希望于台湾当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做出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之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坚守“一个中国”原则,中共中央开始积极寻求“和平解放”台湾的有效形式,即寄希望于台湾当局。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務会议上有针对性地指出:“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随后,他进一步提出“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的原则,还宣布:国共两党过去合作过两次,“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7月16日,周恩来在接见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时指出,国共两党“为什么不可以进行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合作建设呢?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问题都可以共同商量安排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对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探索为以后对台工作的继续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
为此,中共中央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1981年邓小平在谈话中说:“归根到底,中国的统一要由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决定,首先希望两岸的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来做这件事,这在历史上是要大书特书的,希望台湾的领导人把眼界放宽一点,放长远一点。”
为了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共中央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台湾人民的工作。首先,中央把对台胞的关心落到实处,着手解决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家属政策的落实问题。邓颖超说:“对台湾同胞落实政策的工作十分重要。落实一个,影响一家,落实一家,影响一片,务必要善始善终,不要有遗漏。”其次,为了使对台工作在组织形式上多种多样,在邓颖超的直接关心下,台湾同胞联谊会、黄埔同学会等群众团体组织相继成立。这些工作的完成,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增强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就为中共中央90年代的对台方针指明了方向。
三、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1988年1月,蒋经国逝世后,李登辉以台籍人士身份继任“总统”。李登辉在执政的12年间,大力推行国民党“本土化”, 抛出“一国两府”,利用“总统”选举,分裂国民党,这使两岸失去了谈判的基础。尽管如此,中共中央仍然没有放弃台湾当局,希望他们能认清形势,从民族大义、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然而,李登辉主政的国民党当局公然打出“台独”旗帜,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越行越远。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把解决台湾问题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了台湾人民身上。
2000年3月5日,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八项主张,认真做好各项对台工作。我们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要广泛团结台湾同胞,听取他们的呼声,支持他们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合理主张”,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海峡两岸虽然在政治关系上未有进展,和谈也一再陷入僵局,但经济关系和民间交往却持续升温。开启了“以经促政”、“以民促官”的两岸交往新格局,在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庄严地宣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的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5)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发表了四点意见,尤其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对广大台湾同胞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庄严承诺。“四点意见”发表以来,祖国大陆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落到实处,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
综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和方针。我们相信,只要在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团结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就一定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M].九州出版社,2006
2.李立.目击台海风云[M].华艺出版社,2005
3.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一1997(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赵炜.西花厅岁月:我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三十七年[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关键词: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其内涵就是寄希望于台湾岛内有历史责任感、崇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拥护祖国统一的人们,从而最大限度地孤立“台独”分子,最大限度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这里所说的“台湾人民”,既包括生活于台湾社会低层的人民群众,也包括不赞成“台独”的台湾上层人士,甚至包括过去搞过“台独”、后来放弃“台独”立场的政党和个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符合马列主义的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和方针。这一方针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一、寄希望于台湾当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做出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之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坚守“一个中国”原则,中共中央开始积极寻求“和平解放”台湾的有效形式,即寄希望于台湾当局。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務会议上有针对性地指出:“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随后,他进一步提出“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的原则,还宣布:国共两党过去合作过两次,“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7月16日,周恩来在接见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时指出,国共两党“为什么不可以进行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合作建设呢?我们对台湾决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问题都可以共同商量安排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对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探索为以后对台工作的继续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
为此,中共中央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1981年邓小平在谈话中说:“归根到底,中国的统一要由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决定,首先希望两岸的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来做这件事,这在历史上是要大书特书的,希望台湾的领导人把眼界放宽一点,放长远一点。”
为了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共中央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台湾人民的工作。首先,中央把对台胞的关心落到实处,着手解决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家属政策的落实问题。邓颖超说:“对台湾同胞落实政策的工作十分重要。落实一个,影响一家,落实一家,影响一片,务必要善始善终,不要有遗漏。”其次,为了使对台工作在组织形式上多种多样,在邓颖超的直接关心下,台湾同胞联谊会、黄埔同学会等群众团体组织相继成立。这些工作的完成,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增强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就为中共中央90年代的对台方针指明了方向。
三、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1988年1月,蒋经国逝世后,李登辉以台籍人士身份继任“总统”。李登辉在执政的12年间,大力推行国民党“本土化”, 抛出“一国两府”,利用“总统”选举,分裂国民党,这使两岸失去了谈判的基础。尽管如此,中共中央仍然没有放弃台湾当局,希望他们能认清形势,从民族大义、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然而,李登辉主政的国民党当局公然打出“台独”旗帜,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越行越远。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把解决台湾问题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了台湾人民身上。
2000年3月5日,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八项主张,认真做好各项对台工作。我们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要广泛团结台湾同胞,听取他们的呼声,支持他们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合理主张”,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海峡两岸虽然在政治关系上未有进展,和谈也一再陷入僵局,但经济关系和民间交往却持续升温。开启了“以经促政”、“以民促官”的两岸交往新格局,在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庄严地宣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的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5)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发表了四点意见,尤其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对广大台湾同胞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庄严承诺。“四点意见”发表以来,祖国大陆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落到实处,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
综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和方针。我们相信,只要在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团结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就一定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M].九州出版社,2006
2.李立.目击台海风云[M].华艺出版社,2005
3.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一1997(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赵炜.西花厅岁月:我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三十七年[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