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流媒体在变革中不断转型,传统视听新闻也在不断创新,本文以新背景下主流媒体视听新闻的传播特征为例,分析主流媒体转型后视听新闻《主播说联播》在传播风格、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方式的关键变化,通过语态转变、内容制作和受众参与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创新实践,来探析主流媒体今后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视听新闻;媒介转型;短视频;《主播说联播》
视听新闻发展一直处于“你说我听”的状态,以主持人播报加文字、图片和视频所构成,而现阶段,传统媒体充分挖掘新兴媒体所具有的内容生产创新模式,以《主播说新闻》为例的移动端接收方式,使受众了解信息,参与其中,对深度内容感知传递,發表自己的意见,快速的接受短快平的新形式,通过三微一端、学习强国等打造全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构建受众认同。
一、主流媒体视听新闻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风格口语化:从刻板印象到个性表达
媒体形象的建构是主流媒体权威的表达,通过主持人音容笑貌、身体姿态传递出严谨的态度,使受众对主流媒体自带的威严感而产生崇敬之意。而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深化,主持传播从原来非人格化的大众传播模式逐渐向融入人际传播特性的传播模式转变,新闻节目、新闻主持人创作的思维逻辑和呈现方式都面临着革新,以实现新闻传播的真正价值[1]。梁亚宁(2020)权威语态缺少了人文关怀和沟通交流,只有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现在转变成个性化表达的亲民之举后,传播语态中增添了不少“花哨”的字眼,但更迎合了千禧年受众的表达方式,加以声音传播符号和文字传播符号,以及图像符号,音响符号等来体现主持人的主观表达,传递出受众所易接受的观念形态。同时也有姿势和手势的加入,如《主播说联播》康辉在2020国际乒联总决赛在河南郑州落幕,中国率先有效控制住了疫情的打造“赛事泡泡”强有力的中国之力后“比V”,以及海霞的“比心”、“比赞”。非语言传播反映所谓意义“无穷无尽”的事实,它超越了语言的范围,进入了深不可测的情感和情绪不容易用语言来描述[2]。何道宽译,(2016)“比心”、“比赞”和“比V”这种非语言符号的表达,使无意识动作彰显出对语言符号的着重力,使语态与行为的表达一致,将情感和情绪从中抒发。
以语态风格来看,《主播说联播》中主持人郭志坚在餐饮收入增速今年首次转正的话题中,连用了12个“吃”字,包括“吃货”,“可以吃”、“愿意吃”等以及“转正”等词语,加上《舌尖上的中国》的背景音乐,在15秒内就可以吸引受众的观看,同时点赞,评论和转发一体,短小精悍的语言中,使受众迅速关注和讨论。同时对新闻的处理,语言也力保精准,不容有闪失,使之成为字字经典,有理可据。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从传统媒介到规模庞大
传统媒体给我们的印象经常是一种准时准点,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以真实客观为目的报道关于政治、经济等的硬新闻。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在于传播的力度与深度,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所产生的资源是外界所不易看到的。随着新媒体的加入,传统媒体的优势与资源被打破,因此传统媒体也在不断转型,在新冠疫情期间,传统媒体借助自媒体视频进行二次传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先后在微博发文,主流媒体直播连线的“慢直播”,实现了“云监工”,正能量医护,志愿者挺身而出,对外人民日报、央视媒体发布Vlog;短视频上发布短视频发布会等等,向网民及大众展现中国力量,使疫情信息精准传播,稳定民心,实现主流媒体的融合。
《主播说联播》作为央视的衍生产品,其创新点更在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在媒体融合的潮流中,为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视听新闻应注重横纵两个方向的深度融合,推进高品质的融合传播。在纵向上巧妙运用新闻的历史背景,用历史的纵深感增强新闻的厚度,在横向上注重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跨媒体、多渠道传播,共同拓展新闻传播张力,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3]。高红波,郭京(2020)尤其以技术赋权的竖屏传播带动多元平台,《主播说新闻》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ilibili,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的不同受众分众化、细分化广泛传播,受众群体广而全,真正的融入万千家庭。
(三)传播方式碎片化:从意见封闭到众声喧哗
碎片化特征使舆论生态从意见封闭走向众声喧哗,不仅代表用户作为受众接收习惯的表达,同时也是作为传者意见的表达内容生产者,传统媒体时期往往只能以最典型的新闻事件传递给大众有议程设置的效果,现在用户可通过渠道表达自己意见,使舆论场中的表达方式多元、碎片,以及分布在社会各个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产生,进行信息的扩散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布者的意图和行为。从整体的传播格局来看,不同信息源提供的碎片在某些方面可以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那些关键的碎片拼贴在一起时,当它们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组合在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回避仅仅由专业媒体描绘的景象更为丰富、立体、真实[4]。彭兰(2017)
改变了以往延时传播特征,传播模式逐渐走向实时碎片化传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即使是零碎的信息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录后并飞速的传播传达给受众,新闻媒体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原本以纸媒为代表的定时刊发走向了实时化传播,使用户能够快速了解接收信息,最大限度的使用户便捷。
二、主流媒体视听新闻的发展对策
(一)内容为王:注重受众需求,解决社会问题
媒介发展不止步于此,现在的媒介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状态去迎接将要面临的新新媒介,公民新闻在于在传达新闻语境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形象,使受众参与感更强,在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探索,也称之为“解决之道新闻”,使记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充分了解民意,搭建起官方与受众的话语权桥梁,对新闻语境的解析是主流媒体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职责所在,关注受众的权利,以正面报道为主,不忘对社会根源挖掘,以积极的方式报道负面新闻,在“圆通快递泄露个人信息”的事件中,《主播说新闻》将事件以及信息泄露原因,要健全急需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的健康发展的结果报道出来,传递出民众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答案,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报道,解决困扰民众的民生问题,真正迎合了受众的紧迫需求。不能以所有适用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个性化表达的受众需求,需要主观能动性的表达。无论是通过报纸、社交媒体还是广播,媒体都赋予我们所有人力量。它们赋予我们力量,给我们带来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故事,提醒我们注意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的趋势,让我们参与辩论,并让决策者承担责任。要做更多精彩的报道,而不是只关注社会上的苦难。编辑说:“尝试一下这个新的有建设性的新闻报道[5]。乌里克·哈格鲁普(2017)对主观事实的表述要由问题导向出发,通过路径分析,探索中,使受众产生积极情绪,融合中寻求解决之道,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