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圣经·雅歌》和《诗经·国风》男女情爱差异的文化特质

来源 :怀化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41805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国风》和《圣经·雅歌》同为抒情诗,二者之间由于文化传统之差异,导致了诗歌风格之不同。试就《国风》和《雅歌》所表达的男女情感的差异性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分析,探讨其异同的原因,从而解读华夏民族和希伯来民族的情爱及其文化特质。 “The Book of Songs, Guofeng” and “Bible Song of Songs” are both lyric poetr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ue to their cultural traditions lead to different styles of poetry. Try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emotions expressed by “Guofeng” and “Song of Songs”, so as to interpret the love and cultural traits of Huaxia and Hebrew peoples.
其他文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级是一个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一个班主任就是几分之一个校长,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学校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怎样才能做好学校基层工作,胜任班主任呢?我当了十几年班主任,对此体会颇深,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班级工作的灵魂。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就是习惯。学习优秀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良好
期刊
怎样帮助学困生学习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获得必须的化学能力?怎样才能让这些学困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想方设法提高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是,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无关则处于抑制状态。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本身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求知欲。学困生如果对化学学习有兴趣,就会
期刊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
期刊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我们应十分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我常常觉得,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可以不断地感受童心、童贞,这人世间最纯贞的情和爱的熏陶,是何等的一种幸福。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
期刊
教育部新制订的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英语的听力提出了以下要求:  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现在虽然听力在中考中不是考试内容,但是课文的每个部分都渗透着听力,它对课堂教学起着辅助、突破重
期刊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从朗读训练抓起,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学习语文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指运用普通话准确、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把文章
期刊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 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引起共鸣, 通过学生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