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国民精神财富,更是初中德育教育的教学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德育课中,这既符合初中生的成长规律,也能够促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初中德育教育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初中德育工作经验,对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德育课的有效融合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教学;德育工作;实践探究
初中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学校的德育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德育课中,能够丰富初中德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初中生的民族归属感。初中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兼具着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其发展是动态变化的,文化本是带有十分强烈的时代性特点。在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人民的精神追求。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内购简单概括的,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含之中华人民独特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鱼自然的理解,体现了独特的生存、发展智慧。在精神形式方面,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中华人民的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注重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例如,岳飞“精忠报国”的典故体现了中华人民的爱国情怀。第二,兼容的力量。古语有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力,也体现了古人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如今这句名言也成了四川大学的校训。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才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第三,经世致用的力量。中华民族一直强调“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强调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走向幸福,这种经世致用的力量鞭策着我国人民不断努力,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日益强大。中华民族一直强调“行胜于言”,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得出真理。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宏大的精神宝库,使得我国如今走向世界前列。
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德育课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凸显立德树人的坚定性
首先,初中德育授课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在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把握新时代的文化走向。初中德育教师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另外,在初中德育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起源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种传承,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初中德育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对于外来的西方文化,教师要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认清西方腐朽文化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凸显立德树人的坚定性。初中德育课堂上要加强学生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学生既要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又要学习古人宝贵的精神遗产。只有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宝贵品质,才能促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
最后,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包含着五十六个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初中德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发现其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并从中汲取出富含地方特色的思想精神财富。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能够增进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重视教育方法的选择,提升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德育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德育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结合自身德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文化比较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差异,通过文化比较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产生情感、思想认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优越之处,让学生产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公正客观的态度,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初中德育教师也可以将合作探究法应用到德育教学中,让学生们集思广益,相互合作。
第二,倡导人文实践。我国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纪念堂等颇具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的景点,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精神。通过人文实践,学生拉近了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魅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和平、勇敢、自强、勤劳、团结、爱国等正向元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德育课的有效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途徑,它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广大初中德育教师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新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教学;德育工作;实践探究
初中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学校的德育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德育课中,能够丰富初中德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初中生的民族归属感。初中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兼具着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其发展是动态变化的,文化本是带有十分强烈的时代性特点。在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人民的精神追求。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内购简单概括的,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含之中华人民独特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鱼自然的理解,体现了独特的生存、发展智慧。在精神形式方面,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中华人民的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注重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例如,岳飞“精忠报国”的典故体现了中华人民的爱国情怀。第二,兼容的力量。古语有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力,也体现了古人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如今这句名言也成了四川大学的校训。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才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第三,经世致用的力量。中华民族一直强调“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强调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走向幸福,这种经世致用的力量鞭策着我国人民不断努力,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日益强大。中华民族一直强调“行胜于言”,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得出真理。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宏大的精神宝库,使得我国如今走向世界前列。
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德育课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凸显立德树人的坚定性
首先,初中德育授课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在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把握新时代的文化走向。初中德育教师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另外,在初中德育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起源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种传承,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初中德育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对于外来的西方文化,教师要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认清西方腐朽文化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凸显立德树人的坚定性。初中德育课堂上要加强学生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学生既要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又要学习古人宝贵的精神遗产。只有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宝贵品质,才能促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
最后,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包含着五十六个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初中德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发现其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并从中汲取出富含地方特色的思想精神财富。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能够增进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产生思想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重视教育方法的选择,提升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德育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德育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结合自身德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文化比较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差异,通过文化比较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产生情感、思想认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优越之处,让学生产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公正客观的态度,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初中德育教师也可以将合作探究法应用到德育教学中,让学生们集思广益,相互合作。
第二,倡导人文实践。我国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纪念堂等颇具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的景点,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精神。通过人文实践,学生拉近了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魅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和平、勇敢、自强、勤劳、团结、爱国等正向元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德育课的有效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途徑,它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广大初中德育教师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