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芪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膜荚黄芪,以根入药,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肌等功效,药用以2~3年生为主。近年来,作为保健品的1年生黄芪深受消费者欢迎,种植效益高。
1.黄芪特性
黄芪为深根系植物,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喜凉爽气候,抗旱、耐寒、怕热,怕积水涝洼。气温过高常抑制叶部生长,土壤过湿会引起根部腐烂。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7-8℃时播种,土壤保持一定湿度,一般10-15天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菊花、白术连作。
2.栽培技术
2.1选地
黄芪喜凉爽,耐旱、耐寒,怕热、怕水涝,忌高温。其主根向下垂直生长,宜选择排水良好、向阳、土质深厚的地块种植。
2.2种子处理
黄芪种皮坚硬,播种后不易发芽,所以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先将种子浸于50℃的温水中搅动,待水温下降后浸泡24小时,然后涝出洗净摊放在湿毛巾上,再盖一块湿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后播种。也可以在种子中加入2倍的河沙进行搓揉,擦伤种皮,促使种子快速发芽。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4~15℃。
2.3播种
春播适期为4~5月份。用翻地起垄机播种,垄宽160厘米、高20厘米,垄间距20厘米,每垄播种9行,播深3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用种1.5~2.0公斤,播后喷水,保持土壤湿润。
2.4水肥管理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底肥每667平方米施农家肥2000公斤、配方肥或复合肥25公斤。在间苗后的6~7月份,视植株生长情况适时适量进行追肥。播种后采用喷灌方式浇水,达到床面湿润,确保齐苗。出苗后,根据降雨情况进行田间水分管理:天旱时应进行喷灌浇水;雨季田内积水时,应注意排水,防止黄芪烂根。
2.5间苗
当苗高5~7厘米时,应及时间苗、定苗,株距3~5厘米。当有缺苗断条时,应结合定苗移植补栽。
3.病虫害防治
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措施防控病虫。应用杀虫灯和性诱剂等诱杀技术、粘虫色板等生态防控技术和应用生物源农药控害技术,科学筛选应用化学安全控害技术,将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推行病蟲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
3.1白粉病
3.1.1发病特点:病菌主要以闭囊壳随病株残体在土表越冬,或以菌丝体在根芽、残茎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生长季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对温湿度适应范围广,湿度大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但空气相对湿度低到25%时,也能萌发侵入为害。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5月下旬开始发病,严重时9~10月发病率可达100%。田间管理不善,排水不良、植株过密、光照不足等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3.1.2防治方法:黄芪白粉病发生期较长,6~10月份防治黄芪白粉病为最佳时期。在发病初期喷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每10天一次,连续2~3次。中期及后期各喷药1次,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另外,可用甲托70%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3.2根腐病
3.2.1发病特点:植株发病初期,先由须根、支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蔓延,最后导致全根腐烂。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地上茎叶自下而上枯萎,最终全株枯死。发病原因常与地下线虫子、根螨危害有关。另外,在土壤粘重,田间水分过多等情况下发病严重。
3.2.2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轮作期3年以上。②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③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力。④多雨季节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3.3蚜虫
3.3.1发病特点:蚜虫是黄芪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虫害。主要危害黄芪茎叶,成群集聚于叶背、幼嫩茎秆上吸食茎叶汁液。严重者造成茎秆发黄,叶片卷缩,落花落荚,籽粒干瘪,叶片早期脱落,以致整株干枯死亡。
3.3.2防治方法:用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一遍净 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4豆荚螟
3.4.1发病特点:一般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苞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人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子钻出果荚外,人土结茧越冬。
3.4.2防治方法:在花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 40%氧化乐果8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隔7天1次,直至种子成熟为止。
4.采收
严格按照农药、化肥施用后采收安全间隔期的规定要求采收。根据中药材的质量、产量、用途和市场需求,综合确定生长年限和采收季节,做到适期、适时采收。9月末至10月初采收并进行分级。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北药开发办公室)
1.黄芪特性
黄芪为深根系植物,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喜凉爽气候,抗旱、耐寒、怕热,怕积水涝洼。气温过高常抑制叶部生长,土壤过湿会引起根部腐烂。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7-8℃时播种,土壤保持一定湿度,一般10-15天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菊花、白术连作。
2.栽培技术
2.1选地
黄芪喜凉爽,耐旱、耐寒,怕热、怕水涝,忌高温。其主根向下垂直生长,宜选择排水良好、向阳、土质深厚的地块种植。
2.2种子处理
黄芪种皮坚硬,播种后不易发芽,所以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先将种子浸于50℃的温水中搅动,待水温下降后浸泡24小时,然后涝出洗净摊放在湿毛巾上,再盖一块湿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后播种。也可以在种子中加入2倍的河沙进行搓揉,擦伤种皮,促使种子快速发芽。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4~15℃。
2.3播种
春播适期为4~5月份。用翻地起垄机播种,垄宽160厘米、高20厘米,垄间距20厘米,每垄播种9行,播深3厘米。每667平方米(1亩)用种1.5~2.0公斤,播后喷水,保持土壤湿润。
2.4水肥管理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底肥每667平方米施农家肥2000公斤、配方肥或复合肥25公斤。在间苗后的6~7月份,视植株生长情况适时适量进行追肥。播种后采用喷灌方式浇水,达到床面湿润,确保齐苗。出苗后,根据降雨情况进行田间水分管理:天旱时应进行喷灌浇水;雨季田内积水时,应注意排水,防止黄芪烂根。
2.5间苗
当苗高5~7厘米时,应及时间苗、定苗,株距3~5厘米。当有缺苗断条时,应结合定苗移植补栽。
3.病虫害防治
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措施防控病虫。应用杀虫灯和性诱剂等诱杀技术、粘虫色板等生态防控技术和应用生物源农药控害技术,科学筛选应用化学安全控害技术,将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推行病蟲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
3.1白粉病
3.1.1发病特点:病菌主要以闭囊壳随病株残体在土表越冬,或以菌丝体在根芽、残茎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生长季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对温湿度适应范围广,湿度大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但空气相对湿度低到25%时,也能萌发侵入为害。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5月下旬开始发病,严重时9~10月发病率可达100%。田间管理不善,排水不良、植株过密、光照不足等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3.1.2防治方法:黄芪白粉病发生期较长,6~10月份防治黄芪白粉病为最佳时期。在发病初期喷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每10天一次,连续2~3次。中期及后期各喷药1次,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另外,可用甲托70%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3.2根腐病
3.2.1发病特点:植株发病初期,先由须根、支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蔓延,最后导致全根腐烂。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地上茎叶自下而上枯萎,最终全株枯死。发病原因常与地下线虫子、根螨危害有关。另外,在土壤粘重,田间水分过多等情况下发病严重。
3.2.2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轮作期3年以上。②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③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力。④多雨季节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3.3蚜虫
3.3.1发病特点:蚜虫是黄芪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虫害。主要危害黄芪茎叶,成群集聚于叶背、幼嫩茎秆上吸食茎叶汁液。严重者造成茎秆发黄,叶片卷缩,落花落荚,籽粒干瘪,叶片早期脱落,以致整株干枯死亡。
3.3.2防治方法:用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一遍净 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4豆荚螟
3.4.1发病特点:一般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苞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人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子钻出果荚外,人土结茧越冬。
3.4.2防治方法:在花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 40%氧化乐果8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隔7天1次,直至种子成熟为止。
4.采收
严格按照农药、化肥施用后采收安全间隔期的规定要求采收。根据中药材的质量、产量、用途和市场需求,综合确定生长年限和采收季节,做到适期、适时采收。9月末至10月初采收并进行分级。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北药开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