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人费解的现象。有很多双胞胎,尽管有几乎百分之百的相同基因,长得跟一个人似的,可他们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有的父母个子都不高,生出的孩子却越长越高,成了个“巨人”;有的人出生时很正常,但后来却浑身长毛;还有一些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童年生活在谷物丰收期的人和自然灾害期的人,其后代寿命差异竟然很大;有的村庄完全就是“女儿村”,集体不能生育男儿……
对于这些,你难道不感到困惑吗?既然基因能决定命运,为什么出生后命运会发生变化,究竟是谁在改变我们的命运呢?
基因里的“调皮鬼”
美国一个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一种基因数量很多,占了人类DNA总数的17%,不过,这种基因仅仅存在于生物体大脑中。此外,这类基因在整个自然界中并非均匀分布,有些生命体中有许多这种基因,而另一些生命体中则很少有这种基因。
科学家把这种基因定义为“转座子基因”。因为它非常调皮,所以获得了诸多“名号”:它们喜欢到处传播自己,故有人称其为“自私基因”;它们可以在生物体内到处移动,并产生不断变化的遗传物质,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跳跃基因”;更稀奇的是,它们还能将其他基因进行剪贴,所以也被人称为“剪贴基因”。
科学家认为,正是这“调皮鬼”基因的存在,才造成了我们彼此不一样的大脑,即便是双胞胎也会不同。因为能够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其他位置的“调皮鬼”,会使单个脑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发生随机变化,而这种跳跃发生的次数很多,所以它们可能促使个体大脑改变原来的方式发育,于是就有了我们彼此不同的人,造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此外,由于这种基因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容易引发其他编码基因的变异和重组,这就加速了编码基因的变异和多元化进程,从而驱动了人类等生物体的不断进化或是退化。可见它们对改变人的命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管基因的基因
科学家还发现,一些基因虽然与蛋白质的合成无关,但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所谓的编码基因“开关”,它们也是一些基因,虽然不负责细胞内蛋白质的组装,却能够加强或阻挠编码基因,它们的活动也在改变着人的命运。
目前,科研人员在人体内找到了400多万个基因“开关”,占基因组的8.5%。据估计,全部基因“开关”在DNA中占的比例实际应该在18%~19%。
科学家们的另一个惊人发现是,这些基因“开关”的工作方式比我们原先设想的要复杂得多。原先设想,每个基因开关控制一个基因,但这后来被证明是错的。有些基因开关可以控制多个基因,如5个、8个甚至10个。同时,编码基因大都是由多个“开关”控制着,基因变化的内在规律并非是“一个开关管一盏灯”。
正是基因变化的这一特点,让科学家揭开了许多相关的谜团。像身高、糖尿病等遗传现象,科学家先前一直找不到谁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基因,现在才明白,原来造成这些现象的并非是某一个特定基因,而是由很多基因和基因“开关”共同参与完成的。比如,有的家庭父母个头都高,但儿女却未必都是高个子,就是因为个别后代的高个子基因被关闭的缘故。
“突变”的基因
不仅如此,“突变”的基因也能改变人的命运。
朱莉娅·帕斯特罗娜是意大利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胡子女士”。19世纪时,她作为流动马戏团的一员,穿着可以突显其面部和四肢毛发的衣服,唱歌跳舞,吸引观众。关于这个命运与常人不同的奇人之谜,现代科学已经有解——她实际上是患了一种叫作“先天性全身终毛增多症”的疾病,形成原因是她体内17号染色体的一小段基因发生了变异——即产生了基因突变。像“女儿村”现象,其实也是基因突变的产物。
基因突变是基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这就等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基因。因为任何编码基因都有可能发生突变,所以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研究发现,基因突变能严重影响人的社交能力。例如自闭症患者的某个编码区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导致了自闭症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认知差异:正常人能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因此能和他人互动,而自闭症患者则不具备这个本领,因此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
当然,基因突变在谁身上都不会大规模出现,但也不会绝对不出现。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经证实,每个人相比其父母一辈,其基因组均出现了多达60处的突变,这表明每一代人与父母辈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里应外合”的基因
当然,基因还会受到环境的严重影响而发生改变。
早些时候,科学家调查发现,瑞典一个教区的孩子们,如果赶上丰年,不论他们是正常饮食,还是暴饮暴食,其儿孙辈的寿命都意外变短,和经历荒年的男孩后代相比,平均寿命要减少6年之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科学家后来发现,是他们体内的一个基因表达方式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发生了变化。因为基因表达模式受到一种名叫“外基因”的细胞物质所控制,而“外基因”对人体外部刺激比较敏感,并会对编码基因产生影响,所以具有“里应外合”的特性。正由于它们的存在,环境等后天因素,比如饮食、压力、孕期营养等,都会对后代产生影响。
当然,“外基因”的存在和发挥影响力,并不会改变基因结构,而且这种影响力持续的时间并不是无限期的。科学家已经证实,“外基因”的影响能延续很多代,一旦环境压力等后天因素被消除后,“外基因”的影响力将逐步消减,而原来能正常表达的编码基因历经几代变迁后,又会恢复原本的表达方式。但如果外界环境依旧不变,那么改变了的基因表达方式就会永远保持下去了,原来的基因也就变成了发生质变的“新基因”。
上述种种改变命运的基因之所以存在并发生作用,其实都是人们后天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造成的,而且生命本身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在基因方面也做好了各种准备。
总而言之,编码基因只能决定命运的七分,后天因素则能决定三分,而就是这占三分影响力的后天因素,为我们自主改变命运留下了空间。当然,如果人类能够干预所有编码基因,那么,人就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对于这些,你难道不感到困惑吗?既然基因能决定命运,为什么出生后命运会发生变化,究竟是谁在改变我们的命运呢?
基因里的“调皮鬼”
美国一个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一种基因数量很多,占了人类DNA总数的17%,不过,这种基因仅仅存在于生物体大脑中。此外,这类基因在整个自然界中并非均匀分布,有些生命体中有许多这种基因,而另一些生命体中则很少有这种基因。
科学家把这种基因定义为“转座子基因”。因为它非常调皮,所以获得了诸多“名号”:它们喜欢到处传播自己,故有人称其为“自私基因”;它们可以在生物体内到处移动,并产生不断变化的遗传物质,所以也有人称其为“跳跃基因”;更稀奇的是,它们还能将其他基因进行剪贴,所以也被人称为“剪贴基因”。
科学家认为,正是这“调皮鬼”基因的存在,才造成了我们彼此不一样的大脑,即便是双胞胎也会不同。因为能够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其他位置的“调皮鬼”,会使单个脑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发生随机变化,而这种跳跃发生的次数很多,所以它们可能促使个体大脑改变原来的方式发育,于是就有了我们彼此不同的人,造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此外,由于这种基因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容易引发其他编码基因的变异和重组,这就加速了编码基因的变异和多元化进程,从而驱动了人类等生物体的不断进化或是退化。可见它们对改变人的命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管基因的基因
科学家还发现,一些基因虽然与蛋白质的合成无关,但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所谓的编码基因“开关”,它们也是一些基因,虽然不负责细胞内蛋白质的组装,却能够加强或阻挠编码基因,它们的活动也在改变着人的命运。
目前,科研人员在人体内找到了400多万个基因“开关”,占基因组的8.5%。据估计,全部基因“开关”在DNA中占的比例实际应该在18%~19%。
科学家们的另一个惊人发现是,这些基因“开关”的工作方式比我们原先设想的要复杂得多。原先设想,每个基因开关控制一个基因,但这后来被证明是错的。有些基因开关可以控制多个基因,如5个、8个甚至10个。同时,编码基因大都是由多个“开关”控制着,基因变化的内在规律并非是“一个开关管一盏灯”。
正是基因变化的这一特点,让科学家揭开了许多相关的谜团。像身高、糖尿病等遗传现象,科学家先前一直找不到谁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基因,现在才明白,原来造成这些现象的并非是某一个特定基因,而是由很多基因和基因“开关”共同参与完成的。比如,有的家庭父母个头都高,但儿女却未必都是高个子,就是因为个别后代的高个子基因被关闭的缘故。
“突变”的基因
不仅如此,“突变”的基因也能改变人的命运。
朱莉娅·帕斯特罗娜是意大利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胡子女士”。19世纪时,她作为流动马戏团的一员,穿着可以突显其面部和四肢毛发的衣服,唱歌跳舞,吸引观众。关于这个命运与常人不同的奇人之谜,现代科学已经有解——她实际上是患了一种叫作“先天性全身终毛增多症”的疾病,形成原因是她体内17号染色体的一小段基因发生了变异——即产生了基因突变。像“女儿村”现象,其实也是基因突变的产物。
基因突变是基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这就等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基因。因为任何编码基因都有可能发生突变,所以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研究发现,基因突变能严重影响人的社交能力。例如自闭症患者的某个编码区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导致了自闭症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认知差异:正常人能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因此能和他人互动,而自闭症患者则不具备这个本领,因此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
当然,基因突变在谁身上都不会大规模出现,但也不会绝对不出现。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经证实,每个人相比其父母一辈,其基因组均出现了多达60处的突变,这表明每一代人与父母辈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里应外合”的基因
当然,基因还会受到环境的严重影响而发生改变。
早些时候,科学家调查发现,瑞典一个教区的孩子们,如果赶上丰年,不论他们是正常饮食,还是暴饮暴食,其儿孙辈的寿命都意外变短,和经历荒年的男孩后代相比,平均寿命要减少6年之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科学家后来发现,是他们体内的一个基因表达方式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发生了变化。因为基因表达模式受到一种名叫“外基因”的细胞物质所控制,而“外基因”对人体外部刺激比较敏感,并会对编码基因产生影响,所以具有“里应外合”的特性。正由于它们的存在,环境等后天因素,比如饮食、压力、孕期营养等,都会对后代产生影响。
当然,“外基因”的存在和发挥影响力,并不会改变基因结构,而且这种影响力持续的时间并不是无限期的。科学家已经证实,“外基因”的影响能延续很多代,一旦环境压力等后天因素被消除后,“外基因”的影响力将逐步消减,而原来能正常表达的编码基因历经几代变迁后,又会恢复原本的表达方式。但如果外界环境依旧不变,那么改变了的基因表达方式就会永远保持下去了,原来的基因也就变成了发生质变的“新基因”。
上述种种改变命运的基因之所以存在并发生作用,其实都是人们后天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造成的,而且生命本身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在基因方面也做好了各种准备。
总而言之,编码基因只能决定命运的七分,后天因素则能决定三分,而就是这占三分影响力的后天因素,为我们自主改变命运留下了空间。当然,如果人类能够干预所有编码基因,那么,人就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