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39.3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77-01
沉默对于育人有其独特功效。如果班主任能够恰倒好处地运用沉默这一育人技巧,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一、沉默用于暗示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就能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给学生做出暗示,使学生模仿班主任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收到不教而从之效。如有的学生在教室里乱扔废纸,有教育经验的班主任并不直接提出批评,而是发现地上有废纸时,就默无声息地捡起来,放进装垃圾的撮箕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班主任良好行为的暗示,使乱扔废纸的学生再也不好意思乱扔废纸了,而且后来也像老师那样,发现地上有废纸,就自觉地捡起来扔进垃圾箱。
二、沉默表示和缓
班主任在上课或与学生交谈时,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自己既有了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学生反应的机会,又可让学生有思考、理解和休息的机会。特别是当学生之间发生纠纷,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可以适当运用沉默,进行“冷处理”,能够和缓气氛,使学生冷静和理智,从而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沉默令人慑服
现代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双方交往过程中,如果甲方适时地沉默不语,让乙方唱独角戏,乙方因从甲方得不到任何信息就会胡乱猜测,甚至惊惶失措,乙方最后就会被甲方的沉默所慑服,从而顺从甲方的意志。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犯有比较严重的错误,而又弄不清情况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及时认识其错误思想和行为,也可以适当运用上述原理。如班主任发现个别学生有偷盗或打架的恶劣行为时,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就应该显得和蔼而稳重,凝视而严肃,让学生在教师的沉默中感到震惊和力量,自觉地把问题谈出来,班主任就可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了。
四、沉默代替批评
班主任在批评和劝诫学生不犯这样或那样错误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当众把一个学生说得一无是处。这种批评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招致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因此,班主任应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原则下,批评、劝诫和说服学生。有些时候,用沉默可替代对学生的直接批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谈到:柯里亚坐到课桌前准备,正当他把两个手指伸到袖筒里,要取出小抄儿时,他的目光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急忙把目光移开了,他从主考人桌边站起,沉默地走向窗前。柯里亚呆住了,柯里亚努力克制紧张的心情,准备着答案。等轮到柯里亚上前应考时,那位老师离开了教室,直到柯里亚答完,老师才又回到教室来。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打过小抄儿。遇到同学中有人偷偷提示他时,他便告诉他们,他总是想起老师默默地走到窗前时的情景。”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教师恰当地运用沉默,比直接批评或斥责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其改恶扬善。
班主任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还可以运用沉默来表达对学生的许诺、期待、赞扬、关心、宽容、留恋、惋惜等等。
当然,对沉默的使用要慎重,如果用得不当,就可能成为学生误解或酿成犯错误的一个开端。因此,班主任在使用沉默时,首先应该热爱和关心学生,在学生身上“培养和磨练出接受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学生内心对老师的目光、手势、微笑、沉思和缄默的异常敏感。此外,班主任运用沉默时,要与沉默之前的谈话内容、方式、神态和表情联系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班主任的沉默,从而受到良好的感染和影响。
沉默对于育人有其独特功效。如果班主任能够恰倒好处地运用沉默这一育人技巧,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一、沉默用于暗示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就能在沉默无声的行为之中,给学生做出暗示,使学生模仿班主任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收到不教而从之效。如有的学生在教室里乱扔废纸,有教育经验的班主任并不直接提出批评,而是发现地上有废纸时,就默无声息地捡起来,放进装垃圾的撮箕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班主任良好行为的暗示,使乱扔废纸的学生再也不好意思乱扔废纸了,而且后来也像老师那样,发现地上有废纸,就自觉地捡起来扔进垃圾箱。
二、沉默表示和缓
班主任在上课或与学生交谈时,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自己既有了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学生反应的机会,又可让学生有思考、理解和休息的机会。特别是当学生之间发生纠纷,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可以适当运用沉默,进行“冷处理”,能够和缓气氛,使学生冷静和理智,从而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沉默令人慑服
现代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双方交往过程中,如果甲方适时地沉默不语,让乙方唱独角戏,乙方因从甲方得不到任何信息就会胡乱猜测,甚至惊惶失措,乙方最后就会被甲方的沉默所慑服,从而顺从甲方的意志。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犯有比较严重的错误,而又弄不清情况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及时认识其错误思想和行为,也可以适当运用上述原理。如班主任发现个别学生有偷盗或打架的恶劣行为时,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就应该显得和蔼而稳重,凝视而严肃,让学生在教师的沉默中感到震惊和力量,自觉地把问题谈出来,班主任就可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了。
四、沉默代替批评
班主任在批评和劝诫学生不犯这样或那样错误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当众把一个学生说得一无是处。这种批评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招致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因此,班主任应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原则下,批评、劝诫和说服学生。有些时候,用沉默可替代对学生的直接批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谈到:柯里亚坐到课桌前准备,正当他把两个手指伸到袖筒里,要取出小抄儿时,他的目光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急忙把目光移开了,他从主考人桌边站起,沉默地走向窗前。柯里亚呆住了,柯里亚努力克制紧张的心情,准备着答案。等轮到柯里亚上前应考时,那位老师离开了教室,直到柯里亚答完,老师才又回到教室来。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打过小抄儿。遇到同学中有人偷偷提示他时,他便告诉他们,他总是想起老师默默地走到窗前时的情景。”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教师恰当地运用沉默,比直接批评或斥责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其改恶扬善。
班主任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还可以运用沉默来表达对学生的许诺、期待、赞扬、关心、宽容、留恋、惋惜等等。
当然,对沉默的使用要慎重,如果用得不当,就可能成为学生误解或酿成犯错误的一个开端。因此,班主任在使用沉默时,首先应该热爱和关心学生,在学生身上“培养和磨练出接受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学生内心对老师的目光、手势、微笑、沉思和缄默的异常敏感。此外,班主任运用沉默时,要与沉默之前的谈话内容、方式、神态和表情联系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班主任的沉默,从而受到良好的感染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