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践性学科,强调厚基础、重内涵、高素质、敢创新的培养方向,以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人才为最终指归,其中,“厚基础”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与根本。本文以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及播音与主持艺术实践性学科特点为抓手,浅谈播音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播音主持;基本功;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2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北传媒学院教改项目“应用型高校播音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w2020041
一、引言
播音基本功之于播音员,犹如体能之于运动员,它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基础,是播音员主持人取得成就的地基。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播音基本功的习得也非一日之功。“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艺术训练精神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上也应贯彻执行。
二、播音基础教学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意义
(一)播音基础教学的内容
播音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的矫正与规范、播音发声的科学与美化、有声语言创作能力的提升、新闻播读能力的培养、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政治素养的提升等。
(二)播音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普通话语音规范清晰,发声科学圆润;有声语言表现力丰富,能够较好地传情达意;新闻播读叙事清晰,新鲜感强,态度明朗;即兴口语表达流畅自如,逻辑清晰,出口成章;政治素养过硬等,是播音员主持人要满足的基本要求,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业根基。作为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应用型高校,加强播音基础教学是培养之本。
三、播音基础教学现状
(一)“口语至上”风行日盛
语言有文字语言与有声语言之分,播音与主持艺术的研究领域为有声语言,有声语言既包括日常口语表达,也包括文字语言的音声化。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初期,主要是以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主持人开始直播是口语表达样态走向火热的重要标志,有声语言终于以书面语的音声化與口语表达的完整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书面语的音声化与口语表达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张颂老师提出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就是最好的诠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主持人要“说人话”,对日常口语推崇至极,日常口语的琐碎、模糊、词不达意、语音不清等问题被有意忽视,此种说法无异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广播电视传播是大众传播,即使是人物采访、娱乐主持、热线接听也只是借助了人际传播的方式,最终目的是实现大众传播,不可错误地将大众传播下降到人际传播的水平上。大众传播重视传播效果与传播质量,而有声语言的表达功力是实现传播效果,提升传播质量的关键。
评判“口语至上”,并不是要一棒子打死,而是要认清有稿播音与无稿播音同等重要,不可存一废一,不可重一轻一。有稿播音的语言功力将会助力无稿播音节目效果的实现;无稿播音的内涵思维则能提升有稿播音的传情达意效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口语至上”的风行,不仅降低了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也在动摇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初心,理应尽快拨云见日。
(二)急功近利,侵蚀学风
中国有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的就是遇事不可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学习上尤其是如此。但是,在当下的社会,急功近利已经成为常态,社会风气也在影响着校园风气。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本功学习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要的是持之以恒,日拱一卒。这种训练既不是简单的语言训练,也不是机械的技术训练,实质上是人文精神音声化的陶冶和锤炼[1]。急功近利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应该及时予以清理。
(三)信仰缺失,动力不足
信仰是人自发对某种思想或某人的信奉敬仰。比如,学习法律是为了匡扶正义,学习医学是为了救死扶伤,投身教育是为了培育栋梁,参军入伍是为了保家卫国……人有信仰,才有定力与动力;没有信仰,就会失去定力与方向。但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是缺乏信仰的。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信仰应该是什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学生入学誓词给了我们答案,誓词如下:忠诚党的新闻事业,肩负党的喉舌重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全力弘扬民族精神;刻苦锤炼语言功力,生动传播时代强音;催生有声语言典范,承担继往开来使命。
(四)培养目标盲目追新
“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这句话看起来很对,但是,第一,社会没有长嘴巴,它不会表达,也无从要求,所以是社会需要吗?还是我们一厢情愿,认为它需要?第二,假设社会会表达,那么它的需要就是真需要吗?第三,社会的需要是短暂需求,还是长久需要?这些问题值得教育管理者思考,我们往往把自认为的市场需求、市场假需求、市场短暂需求当成了重置培养目标的衡量标尺,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不应该今天朝东走,明天奔西去,朝令夕改,朝秦暮楚,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作为教育者理应保持定力,充满活力,用脚步去丈量世界,找到规律,找到本专业不变的核心本领加以培养,最终实现以不变的核心本领迎接多变的市场需求。
四、播音基础教学改革举措
(一)统一学习思想
人无集体意识,不立;国无统一思想,不强。教学也是如此,统一学习思想是为了步调一致,更快地达到学习目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口语至上”“唯市场论”“播音无学”等错误认知,应被予以纠正,尽快回到厚基础、强内涵、高素质、敢创新的轨道上来。
“厚基础”指的是语音规范清晰、语流自然流畅、发声圆润集中,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具备深厚的有声语言表达功力,可以实现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高质量传播,可以肩负起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可以培育出有声表达典范,可以全力传播民族精神。 “强内涵”指的是丰富的文化底蕴、坚定的政治理想、进取的学习精神、开阔的视野胸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本功训练,除去技术层面的准确与完善,更多的是人文精神层面的陶冶与锤炼,否则,就仅仅是拥有好声音,而非好表达。脚下踩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目有所睹,脑有所思,心有所感,才可以发出真正的有情之声,有意之声。
“高素质”指的是一专多能。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看一专多能,“一专”是指能播报、能主持,“多能”是指可配音、可朗诵、可演讲等;从媒体行业角度看一专多能,“一专”是指能播、能说、能主持、能配音,“多能”是指会摄像、会编辑、会采访等。
“敢创新”指的是适应时代发展,传播时代强音。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关口,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播音时代感是其应尽之责。同时,处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播音员主持人也应主动适应岗位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方法,以开拓创新的姿态、勇敢创新的精神迎接媒体转型发展。
厚基础、强内涵、高素质、敢创新要求我们统一学习思想。统一思想在前,一致行动在后,这是播音基础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狠抓早功落实
“万丈高楼平地起,踏踏實实练功底”“春风十里,不如早起,练好基本功,祖国需要你”,这是播音生们自发的早功训练口号,但要将口号真正地落实到行动中,依然任重道远。
第一,学生出早功流于形式,只出勤不出功;第二,流于表面,只张嘴不动脑,只用嘴不用心,只发声不听声,只管做而不管对错;第三,流于过程,认为大一、大二已出过早功,大三、大四不再需要。以上问题,皆是形式主义作祟的结果,播音基础教学改革就是要祛除此种顽疾。
首先,由任课教师牵头,建立早功督查小组,督查出勤情况;其次,由任课教师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早功练习进行传帮带;最后,由任课教师对学生早功情况进行周次验收检查并指出修正意见,真正实现学生早功训练由流于形式向真抓实干转变,由被迫练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坚定理想信念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九十九个只有兴趣者。”艺术的学习源于兴趣,但成于信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习也不例外。
上文所提到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学生入学誓词绝不是空话、大话,它应该是每一位播音学子的初心与理想。坚定这份理想信念能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能。
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的理想信念,坚定培养为党发声、为民服务、为民族传精神、为时代传强音的学生的理想信念。其次,要加紧科研攻关,填补中国播音史学空白。专业学科教育离不开本学科的历史教育,历史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不学中国播音史,就不懂得我们从哪里来,也就无法判断我们要到哪里去。史学教育可以让学生找到根,增强学科认同感,可以让学生找到未来的方向,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坚持的信心。最后,要通过榜样催生理想。在日常教学中,优秀的播音前辈、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优秀的学长学姐都是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案例,要让学生以人为镜,查漏补缺,坚定理想信念。
(四)培育核心素养
2019年白岩松在第三届主持传播论坛中讲到,“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新闻传播教育,对‘新’和‘变’给予的比例太大了,对‘不变’和‘传统’的东西给予的比例太少了,甚至有些忘本”。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教育也是如此。
新闻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写作采访能力,播音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有声语言表达功力。但是,时至今日依旧有人认为,书面写作是学问,有声语言表达不是学问,这是典型的重文轻语思想作祟的结果。书面语言源于口头语言,在历史进程中,书面语较好地发挥了跨时空、跨地域传播的作用,展现了语言的艺术性与精密性。但是,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集合体,书面语言先天便缺一角,那就是语音,虽然书面语言可以通过添加标点符号来区别语义,使用语气助词以显示语气,但依然不能很好地表达语句之语气、篇章之节奏、文本之内在语、语调之高低等[2]。正如张颂所言:“有声语言可以改变文字语言的语意和意向;有声语言增减着文字语言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有声语言还可以伸缩文字语言的美学尺度。”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有声语言表达功力的锤炼是根本的、必要的、迫切的。
要培养播音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规范普通话语音,掌握科学发声方法,语音规范清晰、发声科学圆润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前提条件与根本保障。对于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坚定深入地完成。其次,要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增强声音控制力。播音员主持人未来面对的节目样态丰富,工作场景多样,对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控制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托不同稿件、不同节目、不同场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有声语言训练。再次,要提高政治站位,培育新闻素养。新闻性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根本属性,在教学中,要结合时政新闻、热点评论、伟人功绩、英雄事迹等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与新闻素养。最后,要根植读书阅人理念,提升口语传播质量。如何做到“无稿播音,出口成章”一直是播音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布置读书任务,让学生提交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分享,在寒暑假安排小学期实践任务,让学生提交假期实践报告,开学后进行实践心得分享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实践力、写作力、分析力等,进而促进学生口语传播内容质量的提升。通过以上四点,进一步为实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奠定技能与内涵基础。
(五)以赛促练促学
比赛是实现自我认同与获取他人尊重的重要途径,以赛促学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基本功大赛、辩与论大会、齐越朗诵艺术节三大赛事涵盖了对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能力、语言表现能力、新闻播报能力、新闻评论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口语组织能力等能力的考核与检测。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实现以赛促学促练的步骤有四。第一,组织动员,全员参与。营造学生练起来、教师动起来的良好的教、学气氛。第二,优化赛制,合理组织。优化比赛内容安排,以重基础,强内涵为抓手,以技能与才艺为引导;优化比赛环节安排,强调全员全程参与属性,让台上选手与台下评委互动,与台下学生观众互动;优化比赛奖项设置,除去常规的一、二、三等奖外,设置最佳进步奖、最佳班级奖、最佳伯乐奖等,实现促学风、建班风、正教风。第三,赛后总结,树立典型。总结成绩与过失,提出问题与方案,树立学生学习榜样,鼓励学生良性竞争,为今后学习指明方向,为下一届大赛提供参考。第四,积极鼓动,承续学风。比赛结束不是學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通过大赛,学生可以真正找到自己的问题,明白自己的不足,学生应该以此为鉴,趁热打铁,积极鼓动,承续学风。
(六)思政走入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广播电视等媒体端的最终信息把关人,应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
思政走入播音专业课堂的实施路线有三。第一,从工作属性看,播音主持工作是新闻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要穿插关于国体、政体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覆盖国际国内形势、新闻热点评论等时事趋势认知。第二,从行业属性看,播音主持工作是媒体工作,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者,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理应坚定政治理想,明辨是非善恶,积极引导社会正能量。在教学案例使用时,要多使用伟人精神、英模事迹、弘扬真善美的相关材料,使学生陶冶其中,不断增强其理想信念,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他们心中高高飘扬。第三,从教育本心来看,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青年的典型代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思政进课堂不仅要在课程设计上进,在课程教案中进,更要从教师本身进,教师本心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真正走入课堂,让思政走入学生心中。
五、结语
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二字,要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强应用、重基础、谋改革的创作思路浅谈播音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期打破“口语至上”“唯市场论”“播音无学”等错误认知,真正回到厚基础、强内涵、高素质、敢创新的教学轨道上来,最终实现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培养目标。
世界万变不离其宗,作为教育者,要找到“宗”,捍卫“宗”,尽全力传授“宗”,最终,使学生牢牢掌握“宗”,以应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从业者当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张颂.“口语至上”批判[J].现代传播,2000(1):79-83.
[2] 赵睿芳,王虹凯. AI主播日新月异,播音员真的要被取代了吗?[J].视听,2020(10):128-129.
作者简介:赵睿芳(1988—),女,山西左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
关键词:播音主持;基本功;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2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北传媒学院教改项目“应用型高校播音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w2020041
一、引言
播音基本功之于播音员,犹如体能之于运动员,它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基础,是播音员主持人取得成就的地基。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播音基本功的习得也非一日之功。“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艺术训练精神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上也应贯彻执行。
二、播音基础教学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意义
(一)播音基础教学的内容
播音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的矫正与规范、播音发声的科学与美化、有声语言创作能力的提升、新闻播读能力的培养、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政治素养的提升等。
(二)播音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普通话语音规范清晰,发声科学圆润;有声语言表现力丰富,能够较好地传情达意;新闻播读叙事清晰,新鲜感强,态度明朗;即兴口语表达流畅自如,逻辑清晰,出口成章;政治素养过硬等,是播音员主持人要满足的基本要求,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业根基。作为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应用型高校,加强播音基础教学是培养之本。
三、播音基础教学现状
(一)“口语至上”风行日盛
语言有文字语言与有声语言之分,播音与主持艺术的研究领域为有声语言,有声语言既包括日常口语表达,也包括文字语言的音声化。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初期,主要是以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主持人开始直播是口语表达样态走向火热的重要标志,有声语言终于以书面语的音声化與口语表达的完整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书面语的音声化与口语表达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张颂老师提出的“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就是最好的诠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主持人要“说人话”,对日常口语推崇至极,日常口语的琐碎、模糊、词不达意、语音不清等问题被有意忽视,此种说法无异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广播电视传播是大众传播,即使是人物采访、娱乐主持、热线接听也只是借助了人际传播的方式,最终目的是实现大众传播,不可错误地将大众传播下降到人际传播的水平上。大众传播重视传播效果与传播质量,而有声语言的表达功力是实现传播效果,提升传播质量的关键。
评判“口语至上”,并不是要一棒子打死,而是要认清有稿播音与无稿播音同等重要,不可存一废一,不可重一轻一。有稿播音的语言功力将会助力无稿播音节目效果的实现;无稿播音的内涵思维则能提升有稿播音的传情达意效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口语至上”的风行,不仅降低了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也在动摇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初心,理应尽快拨云见日。
(二)急功近利,侵蚀学风
中国有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说的就是遇事不可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学习上尤其是如此。但是,在当下的社会,急功近利已经成为常态,社会风气也在影响着校园风气。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本功学习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要的是持之以恒,日拱一卒。这种训练既不是简单的语言训练,也不是机械的技术训练,实质上是人文精神音声化的陶冶和锤炼[1]。急功近利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应该及时予以清理。
(三)信仰缺失,动力不足
信仰是人自发对某种思想或某人的信奉敬仰。比如,学习法律是为了匡扶正义,学习医学是为了救死扶伤,投身教育是为了培育栋梁,参军入伍是为了保家卫国……人有信仰,才有定力与动力;没有信仰,就会失去定力与方向。但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是缺乏信仰的。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信仰应该是什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学生入学誓词给了我们答案,誓词如下:忠诚党的新闻事业,肩负党的喉舌重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全力弘扬民族精神;刻苦锤炼语言功力,生动传播时代强音;催生有声语言典范,承担继往开来使命。
(四)培养目标盲目追新
“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这句话看起来很对,但是,第一,社会没有长嘴巴,它不会表达,也无从要求,所以是社会需要吗?还是我们一厢情愿,认为它需要?第二,假设社会会表达,那么它的需要就是真需要吗?第三,社会的需要是短暂需求,还是长久需要?这些问题值得教育管理者思考,我们往往把自认为的市场需求、市场假需求、市场短暂需求当成了重置培养目标的衡量标尺,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不应该今天朝东走,明天奔西去,朝令夕改,朝秦暮楚,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作为教育者理应保持定力,充满活力,用脚步去丈量世界,找到规律,找到本专业不变的核心本领加以培养,最终实现以不变的核心本领迎接多变的市场需求。
四、播音基础教学改革举措
(一)统一学习思想
人无集体意识,不立;国无统一思想,不强。教学也是如此,统一学习思想是为了步调一致,更快地达到学习目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口语至上”“唯市场论”“播音无学”等错误认知,应被予以纠正,尽快回到厚基础、强内涵、高素质、敢创新的轨道上来。
“厚基础”指的是语音规范清晰、语流自然流畅、发声圆润集中,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具备深厚的有声语言表达功力,可以实现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高质量传播,可以肩负起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可以培育出有声表达典范,可以全力传播民族精神。 “强内涵”指的是丰富的文化底蕴、坚定的政治理想、进取的学习精神、开阔的视野胸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基本功训练,除去技术层面的准确与完善,更多的是人文精神层面的陶冶与锤炼,否则,就仅仅是拥有好声音,而非好表达。脚下踩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目有所睹,脑有所思,心有所感,才可以发出真正的有情之声,有意之声。
“高素质”指的是一专多能。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看一专多能,“一专”是指能播报、能主持,“多能”是指可配音、可朗诵、可演讲等;从媒体行业角度看一专多能,“一专”是指能播、能说、能主持、能配音,“多能”是指会摄像、会编辑、会采访等。
“敢创新”指的是适应时代发展,传播时代强音。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关口,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播音时代感是其应尽之责。同时,处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播音员主持人也应主动适应岗位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方法,以开拓创新的姿态、勇敢创新的精神迎接媒体转型发展。
厚基础、强内涵、高素质、敢创新要求我们统一学习思想。统一思想在前,一致行动在后,这是播音基础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狠抓早功落实
“万丈高楼平地起,踏踏實实练功底”“春风十里,不如早起,练好基本功,祖国需要你”,这是播音生们自发的早功训练口号,但要将口号真正地落实到行动中,依然任重道远。
第一,学生出早功流于形式,只出勤不出功;第二,流于表面,只张嘴不动脑,只用嘴不用心,只发声不听声,只管做而不管对错;第三,流于过程,认为大一、大二已出过早功,大三、大四不再需要。以上问题,皆是形式主义作祟的结果,播音基础教学改革就是要祛除此种顽疾。
首先,由任课教师牵头,建立早功督查小组,督查出勤情况;其次,由任课教师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早功练习进行传帮带;最后,由任课教师对学生早功情况进行周次验收检查并指出修正意见,真正实现学生早功训练由流于形式向真抓实干转变,由被迫练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三)坚定理想信念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九十九个只有兴趣者。”艺术的学习源于兴趣,但成于信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习也不例外。
上文所提到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学生入学誓词绝不是空话、大话,它应该是每一位播音学子的初心与理想。坚定这份理想信念能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能。
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的理想信念,坚定培养为党发声、为民服务、为民族传精神、为时代传强音的学生的理想信念。其次,要加紧科研攻关,填补中国播音史学空白。专业学科教育离不开本学科的历史教育,历史是过去的沉淀,是未来的导向,不学中国播音史,就不懂得我们从哪里来,也就无法判断我们要到哪里去。史学教育可以让学生找到根,增强学科认同感,可以让学生找到未来的方向,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坚持的信心。最后,要通过榜样催生理想。在日常教学中,优秀的播音前辈、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优秀的学长学姐都是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案例,要让学生以人为镜,查漏补缺,坚定理想信念。
(四)培育核心素养
2019年白岩松在第三届主持传播论坛中讲到,“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新闻传播教育,对‘新’和‘变’给予的比例太大了,对‘不变’和‘传统’的东西给予的比例太少了,甚至有些忘本”。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教育也是如此。
新闻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写作采访能力,播音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有声语言表达功力。但是,时至今日依旧有人认为,书面写作是学问,有声语言表达不是学问,这是典型的重文轻语思想作祟的结果。书面语言源于口头语言,在历史进程中,书面语较好地发挥了跨时空、跨地域传播的作用,展现了语言的艺术性与精密性。但是,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集合体,书面语言先天便缺一角,那就是语音,虽然书面语言可以通过添加标点符号来区别语义,使用语气助词以显示语气,但依然不能很好地表达语句之语气、篇章之节奏、文本之内在语、语调之高低等[2]。正如张颂所言:“有声语言可以改变文字语言的语意和意向;有声语言增减着文字语言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有声语言还可以伸缩文字语言的美学尺度。”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有声语言表达功力的锤炼是根本的、必要的、迫切的。
要培养播音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规范普通话语音,掌握科学发声方法,语音规范清晰、发声科学圆润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前提条件与根本保障。对于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坚定深入地完成。其次,要丰富语言的表现力,增强声音控制力。播音员主持人未来面对的节目样态丰富,工作场景多样,对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控制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托不同稿件、不同节目、不同场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有声语言训练。再次,要提高政治站位,培育新闻素养。新闻性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根本属性,在教学中,要结合时政新闻、热点评论、伟人功绩、英雄事迹等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与新闻素养。最后,要根植读书阅人理念,提升口语传播质量。如何做到“无稿播音,出口成章”一直是播音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布置读书任务,让学生提交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分享,在寒暑假安排小学期实践任务,让学生提交假期实践报告,开学后进行实践心得分享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实践力、写作力、分析力等,进而促进学生口语传播内容质量的提升。通过以上四点,进一步为实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奠定技能与内涵基础。
(五)以赛促练促学
比赛是实现自我认同与获取他人尊重的重要途径,以赛促学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基本功大赛、辩与论大会、齐越朗诵艺术节三大赛事涵盖了对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能力、语言表现能力、新闻播报能力、新闻评论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口语组织能力等能力的考核与检测。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实现以赛促学促练的步骤有四。第一,组织动员,全员参与。营造学生练起来、教师动起来的良好的教、学气氛。第二,优化赛制,合理组织。优化比赛内容安排,以重基础,强内涵为抓手,以技能与才艺为引导;优化比赛环节安排,强调全员全程参与属性,让台上选手与台下评委互动,与台下学生观众互动;优化比赛奖项设置,除去常规的一、二、三等奖外,设置最佳进步奖、最佳班级奖、最佳伯乐奖等,实现促学风、建班风、正教风。第三,赛后总结,树立典型。总结成绩与过失,提出问题与方案,树立学生学习榜样,鼓励学生良性竞争,为今后学习指明方向,为下一届大赛提供参考。第四,积极鼓动,承续学风。比赛结束不是學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开始。通过大赛,学生可以真正找到自己的问题,明白自己的不足,学生应该以此为鉴,趁热打铁,积极鼓动,承续学风。
(六)思政走入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广播电视等媒体端的最终信息把关人,应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
思政走入播音专业课堂的实施路线有三。第一,从工作属性看,播音主持工作是新闻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要穿插关于国体、政体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覆盖国际国内形势、新闻热点评论等时事趋势认知。第二,从行业属性看,播音主持工作是媒体工作,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者,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理应坚定政治理想,明辨是非善恶,积极引导社会正能量。在教学案例使用时,要多使用伟人精神、英模事迹、弘扬真善美的相关材料,使学生陶冶其中,不断增强其理想信念,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他们心中高高飘扬。第三,从教育本心来看,大学生群体是中国青年的典型代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思政进课堂不仅要在课程设计上进,在课程教案中进,更要从教师本身进,教师本心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真正走入课堂,让思政走入学生心中。
五、结语
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二字,要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强应用、重基础、谋改革的创作思路浅谈播音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期打破“口语至上”“唯市场论”“播音无学”等错误认知,真正回到厚基础、强内涵、高素质、敢创新的教学轨道上来,最终实现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培养目标。
世界万变不离其宗,作为教育者,要找到“宗”,捍卫“宗”,尽全力传授“宗”,最终,使学生牢牢掌握“宗”,以应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从业者当然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张颂.“口语至上”批判[J].现代传播,2000(1):79-83.
[2] 赵睿芳,王虹凯. AI主播日新月异,播音员真的要被取代了吗?[J].视听,2020(10):128-129.
作者简介:赵睿芳(1988—),女,山西左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播音创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