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晚期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特征

来源 :内陆地震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hui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层状介质中一点源位错模型,由计算综合地震图得到P、S各自最大振幅,通过其最大振幅比值与观测资料拟合的方式来确定震源机制。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较好地记录了大同地震序列的大量小震。经系统地查阅台网和周围其他台站1990—2002年的全部记录,读取垂直向的P、S最大振幅数据,反演计算得到620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些解的优势取向和华北构造应力场的方向相同。定义各个震源机制解的P、N、T轴和构造应力场的3个应力主轴在3维空间的夹角之和为一致性参数,发现在1991年和1999年发生的晚期强余震前2—8个月,一
其他文献
探讨了基于GIS的新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设计的目标、关键技术、架构和功能,研究了地震应急平台中基础数据库各类数据的结构及集成的技术设计及实现方法,分
对比研究了国内、外9次6级以上强震群,发现强震群序列具有强度大、频度高、中强余震频繁、余震衰减起伏大、持续时间长、中强震前小震活动显示平静的特点。与主余型地震相比震群型地震b值大、p值小,最后一次主要地震发生后序列衰减变慢,多数地震的余震具有共轭分布特征,主要地震的震源深度和破裂方向呈多样性,地震破裂具有继承性。新疆伽师强震群与乌兹别克斯坦加兹里强震群不但在分段上极为相似,而且随时间的发展在能量释
依据6个钻孔应力-应变连续观测资料,研究了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00年10月整个青藏高原周边应力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进行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