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深化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听说能力首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利于沟通感情,改善人际关系;最后可以磨砺思维,使思维敏捷而有条理,促进智力的发展。师范生将以为人师者的形象出现,不管他面对的是什么文化层次的群体,他都必须具备“准确的听音辩义能力及完整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表达技巧。”这是所有师范生培养语言能力的第一要义。
作为幼儿语言启蒙教师的幼师生,对于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就更高了。除此之外,施教对象的特殊性还决定了幼师学生“必须具备与幼儿交际和向幼儿教学所特有的听说能力与技巧。” 因此,在幼师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具体的练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听、想、说三位一体的原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听与说总是连在一起的,而声音信息转瞬即逝,想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听说的要求,就必须使听觉器官与我们的发音器宫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其间的纽带便是思维,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应变力、调节力和谐合力三个方面。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听的能力提高了又能促进思维的能力;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口头表达又是思维的外部显现。所以,听、想、说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的听说指导中不能任意割裂其中的某一环节,否则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日常朗读训练中,可让某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通过听记、判断,从准确、清晰、流畅、感情等几方面进行点评发言。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学生们都学过,那么可以让学生现场仔细听郭枫先生写的《春天》,看两篇文章在立意上、写法上、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说说自己的判断。还可以请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的一个故事,推测一下故事的结局,并对全班的同学讲一讲。这些练习,既训练了听,又启发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以便能够很流畅地说。这种“听,记,想,答”的训练结构,常常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而这种训练结构往往需要教师吃透训练材料,花费大量的心力构思与设计,尽可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制。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幼师生听说训练指导中,每学年的计划都要呈年年递进的序列。正是这个序列使我们在具体指导时有“序”可循。认知规律本身就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就知识体系而言,循序渐进的“序”,指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但除此之外,这个“序”还包括学生年龄特征的“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序”。比如,在一年级时,我们的指导注意力应停留在正音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听、读,纠正方音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二年级,我们对于听说训练的重点就应摆在讲故事、演讲、教育性与教学性说话的训练方面。而随着语言、音乐、舞蹈等技能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表演欲被慢慢激发。到了三年级以后,就可以尝试着指导一些课本剧、儿童剧的创编与演出了。这样的系统目标既考虑到了知识体系的序列,又照顾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一般指导与特殊指导相统一原则
训练中的一般指导就是指导学生训练前明确目的和要求,在训练中适时提示,使她们会灵活调整方式方法,达到最佳状态,在训练结束后给予恰当的点评和析疑,使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够在这种反复的训练指导中得以提高。而特殊指导则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践,参考他们的认识、发散思维、复合思维、评价等因素,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分析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比如指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在训练前,我的目的是要考察学生的认识因素和理解因素,强化她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通过词汇、语法外化为口头语言的能力。当学生在逐个进行讲述的时候,我就进行一般性的指导,并且重点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组织语言的条理性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方面。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述情况.我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究竟怎样讲才能明白、连贯、生动而完整。学生们对逐个问题进行讨论,他们发现毛病大都在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和口头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上。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名代表上来讲述。这样在一般指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指导,其效果比第一次讲述要流畅清晰得多。同时,学生在思维的创造性和语言的形象化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要求与示范相统一的原则
每一次的听说训練,教师对于学生总是有要求的,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从教师对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得到体现。要求是必须的,但如果老师一味地要求而不做必要的示范,就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适当的示范往往起着榜样的作用。有了示范,就会使学生有样可循,有例可仿,要求才不显得空泛。示范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专题性的示范指导,如要进行“讲故事”的训练指导时,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讲故事的磁带、录像带等电教资料,让学生观看(听),看(听)后分析他们的故事讲得好,好在哪里?我们在今后的讲故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也可以自己准备一则故事,在课外指导时先作示范,让学生通过对示范的听、看和想,明确讲故事的基本要求。示范的另一个层面则是广义上的示范。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语言素质要求很高,如果教师经常使用平板的语调,简单贫乏的词汇或是经常机械的重复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相反,教师言语举止的恳切得体,发音的清晰准确,交谈的睿智豁达都会起到榜样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应善于抓住每一个以身示范的机会。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示范中感知教师的要求,于无形中见有形,逐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五、引发动机与鼓励诱导相结合的原则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也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如果学生自己没有提高听说能力的要求,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即使教师教学很努力,他们也不会积极参加听说训练。那么,训练也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引发学生提高听说能力的动机,要从他们个人生活、学习活动中,启发他们认识听说能力的重要,直接感受听说能力水平高低与个人的成败与发展有很大关系,必须努力学习才能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另外,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其主要原因是害怕说错受到老师批评和别人笑话,因此为了不出错而尽量少说或不说。对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语言的发展期。虽然掌握的知识增多了,思想逐渐变得比较细腻而深刻,所要表达的内容也逐渐复杂了,但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却往往跟不上这一发展。所以,教师不应该一味指摘,而应该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兴趣,广泛实践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宽松的听说环境,如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实际,参加各种活动,结合热点问题,组织讨论、辩论、调查、访问等,激发他们听说练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到有提高听说能力的需要。
2.组织比赛、找出差距
利用课内课外,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视频、听录音后提出问题,检测听话的效果。举办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等。这些比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调动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允许修正,鼓励质疑
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言,如发现有错误,可以当众修正,教师和同学可以帮助改正,但不能讥笑。鼓励学生在课内课外就老师讲课中的问题质疑问难,也可以就其他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论辩;还可以就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进行申辩或答辩。
总之,幼师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期内可奏效的,它需要师生之间的长期积极配合,除了学生的勤练与巧练之外,老师付出的心血也是巨大的,他需要顾及整个听说计划的系统目标,在备课中处处需要考虑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状态等等。因此学生的每一步提高都伴随着教师的辛勤劳作的付出,正所谓功夫在“话”外。
参考文献:
[1]孟庆惠.教师口语一表述与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作为幼儿语言启蒙教师的幼师生,对于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就更高了。除此之外,施教对象的特殊性还决定了幼师学生“必须具备与幼儿交际和向幼儿教学所特有的听说能力与技巧。” 因此,在幼师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具体的练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听、想、说三位一体的原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听与说总是连在一起的,而声音信息转瞬即逝,想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听说的要求,就必须使听觉器官与我们的发音器宫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其间的纽带便是思维,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应变力、调节力和谐合力三个方面。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听的能力提高了又能促进思维的能力;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口头表达又是思维的外部显现。所以,听、想、说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的听说指导中不能任意割裂其中的某一环节,否则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日常朗读训练中,可让某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通过听记、判断,从准确、清晰、流畅、感情等几方面进行点评发言。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学生们都学过,那么可以让学生现场仔细听郭枫先生写的《春天》,看两篇文章在立意上、写法上、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说说自己的判断。还可以请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的一个故事,推测一下故事的结局,并对全班的同学讲一讲。这些练习,既训练了听,又启发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以便能够很流畅地说。这种“听,记,想,答”的训练结构,常常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而这种训练结构往往需要教师吃透训练材料,花费大量的心力构思与设计,尽可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制。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幼师生听说训练指导中,每学年的计划都要呈年年递进的序列。正是这个序列使我们在具体指导时有“序”可循。认知规律本身就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就知识体系而言,循序渐进的“序”,指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但除此之外,这个“序”还包括学生年龄特征的“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序”。比如,在一年级时,我们的指导注意力应停留在正音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听、读,纠正方音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二年级,我们对于听说训练的重点就应摆在讲故事、演讲、教育性与教学性说话的训练方面。而随着语言、音乐、舞蹈等技能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表演欲被慢慢激发。到了三年级以后,就可以尝试着指导一些课本剧、儿童剧的创编与演出了。这样的系统目标既考虑到了知识体系的序列,又照顾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一般指导与特殊指导相统一原则
训练中的一般指导就是指导学生训练前明确目的和要求,在训练中适时提示,使她们会灵活调整方式方法,达到最佳状态,在训练结束后给予恰当的点评和析疑,使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够在这种反复的训练指导中得以提高。而特殊指导则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践,参考他们的认识、发散思维、复合思维、评价等因素,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分析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比如指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在训练前,我的目的是要考察学生的认识因素和理解因素,强化她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通过词汇、语法外化为口头语言的能力。当学生在逐个进行讲述的时候,我就进行一般性的指导,并且重点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组织语言的条理性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方面。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述情况.我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究竟怎样讲才能明白、连贯、生动而完整。学生们对逐个问题进行讨论,他们发现毛病大都在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和口头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上。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名代表上来讲述。这样在一般指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殊指导,其效果比第一次讲述要流畅清晰得多。同时,学生在思维的创造性和语言的形象化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要求与示范相统一的原则
每一次的听说训練,教师对于学生总是有要求的,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从教师对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得到体现。要求是必须的,但如果老师一味地要求而不做必要的示范,就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适当的示范往往起着榜样的作用。有了示范,就会使学生有样可循,有例可仿,要求才不显得空泛。示范又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专题性的示范指导,如要进行“讲故事”的训练指导时,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讲故事的磁带、录像带等电教资料,让学生观看(听),看(听)后分析他们的故事讲得好,好在哪里?我们在今后的讲故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也可以自己准备一则故事,在课外指导时先作示范,让学生通过对示范的听、看和想,明确讲故事的基本要求。示范的另一个层面则是广义上的示范。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语言素质要求很高,如果教师经常使用平板的语调,简单贫乏的词汇或是经常机械的重复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相反,教师言语举止的恳切得体,发音的清晰准确,交谈的睿智豁达都会起到榜样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应善于抓住每一个以身示范的机会。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示范中感知教师的要求,于无形中见有形,逐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五、引发动机与鼓励诱导相结合的原则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也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如果学生自己没有提高听说能力的要求,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即使教师教学很努力,他们也不会积极参加听说训练。那么,训练也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引发学生提高听说能力的动机,要从他们个人生活、学习活动中,启发他们认识听说能力的重要,直接感受听说能力水平高低与个人的成败与发展有很大关系,必须努力学习才能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另外,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其主要原因是害怕说错受到老师批评和别人笑话,因此为了不出错而尽量少说或不说。对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语言的发展期。虽然掌握的知识增多了,思想逐渐变得比较细腻而深刻,所要表达的内容也逐渐复杂了,但是他们的语言表达却往往跟不上这一发展。所以,教师不应该一味指摘,而应该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兴趣,广泛实践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宽松的听说环境,如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实际,参加各种活动,结合热点问题,组织讨论、辩论、调查、访问等,激发他们听说练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到有提高听说能力的需要。
2.组织比赛、找出差距
利用课内课外,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视频、听录音后提出问题,检测听话的效果。举办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等。这些比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调动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允许修正,鼓励质疑
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言,如发现有错误,可以当众修正,教师和同学可以帮助改正,但不能讥笑。鼓励学生在课内课外就老师讲课中的问题质疑问难,也可以就其他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论辩;还可以就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进行申辩或答辩。
总之,幼师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期内可奏效的,它需要师生之间的长期积极配合,除了学生的勤练与巧练之外,老师付出的心血也是巨大的,他需要顾及整个听说计划的系统目标,在备课中处处需要考虑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状态等等。因此学生的每一步提高都伴随着教师的辛勤劳作的付出,正所谓功夫在“话”外。
参考文献:
[1]孟庆惠.教师口语一表述与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