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马云鹤,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213。
2015年4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大型国学集刊《国学》(第一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集刊刊载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学术问题考证、文史公案评议、历史文献研究、国学运动史及国学家研究等研究论文,同时还刊载了国学运动重要史料,以及国学新著评论,是一本匠心斐然,见功力、有态度、贴近学术创新、富有学术精神的国学研究范本,也是一种以书代刊的有益尝试。
本文将借助《国学》文本将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观”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引入国学研究的范畴内,通过“星座表征”、“停顿的辩证学”等概念的引入为逐渐固化的国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以期通过爆破当下的单子的介入,将整饬的时间流打乱,借助回忆还原历史,获得救赎。
一、在国学研究的丛林里
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各种旧观念的道德沉淀和微妙统治。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国学,也伴随着各种思潮的洗礼,在争论和锤炼中,走过百年。在这百年的历程中,历经“晚清国粹派”“整理国故运动”“新国学热”等思潮的洗礼,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国学”二字也不断转换着自身的语义,力图用自身文化内涵和时代做有效的接轨:内外忧患之时救亡意识主导下的等同于爱国的“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东西文化碰撞之时对本国文化的存疑和审视、在启蒙思想和保守主义论争间的通过整理国故对本国文化做的学术梳理等等。陈来先生总结了国学发展历经的三个阶段:“救亡意识主导下,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及东方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1〕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国家意识不断凸显,国家认同不断增强的语境下,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在不断提升,国学的使命也逐渐从政治中解放出来,偏向学术。
那么,在国学学科的研究范畴逐渐清晰的今时今日,全国上下兴起的国学热是不是真的意味着,我们所有的人,都能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学研究是否真的渐入佳境?我觉得恰恰相反。书店里林立的国学丛书、举国上下兴起的国学热,人人谈百家讲坛、养生、风水、八卦周易正是说明,我们的国学研究正在逐渐偏离轨道,慢慢固化。我们正在逐渐放弃国学中那些深入地底的稀有金属矿层,而局限于捡拾表层那些闪亮的石头。我们正在用一种暴力的方式将国学纳入成功学,迫使国学等同于儒学等同于孔孟之道,迫使国学和时代接轨,迫使国学和每个人接轨。我们沉迷在历史和语言的整饬里,按时间坐标筛选,按经世致用的效用大小分级,武断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分成精粹和糟粕,分为进步和退步,分为有用和无用,用一种筛选得来的秩序换取进步的错觉。而在这其间,我们建立起来的体系,只是知识,而不是真理。我们正在与真理背道而驰。用刘东超先生的话来说,“当前学术界肯定国学、赞赏国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中涌现出一种不容忽视的狭义儒学复兴思潮。” 〔2〕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单子,来爆破当下这种泥沙俱下、笼统分类的国学研究局面,来打乱这种人人言国学的混乱合唱,让弥赛亚的光芒从碎裂的废墟中透进来,使我们当下的文化得到救赎。
我们不能小看单子的力量,在莱布尼茨的概念里,单子是真正的统一体,也是唯一真正的实体,每一个单子都是自足的,都能够呈现世界的图画。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单子。
而《国学》集刊也许就是一个爆破当下,提供停顿的单子。
二、停顿的辩证学
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 “停顿的辩证学”,这是一种倚靠记忆使不断向未来发展的历史停顿下来的方法论,他认为世界在停顿下来的当下即被救赎。
我觉得,国学研究发展到当下,已经到了需要停顿的时刻。
我们需要一个停顿来梳理我们对当下的冷漠,抓住一个貌似均匀流逝的瞬间狠狠地抛掷出去,击碎线性时间的进程,制造一个焦点上的特殊状态,使爆破历史连续体的当下意识从时间朝向胜利无限延展的幻觉中醒来,从而找到一个救赎的契机。
我们需要爆破纪念碑、爆破固化实体化记忆,借由一个凝聚着异质化单子的当下敲碎连续的记忆链条,为压抑的记忆释放出空间,通过真实历史中那些时间和记忆碎片将空洞、均匀的时间修复为复杂的、各具特色的异质时间,将整饬前进的时间流还原成流散并置的时间流。使每一个当下都成为一个具有行动力和救赎力的原初点。
在一片热闹探讨究竟哪种思想更贴合中国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更具备生根结果,更具有指导众生资格的众声喧哗中,在一片大力宣扬儒学与当代不可分割的文化功用声中,在大众不断将国学等同于儒学孔孟之道,以及奋力寻找它们当代意义的论证中,《国学》集刊正是一个充满异质记忆、打断整饬时间流的单子,它代表着一种爆破当下连续体和繁荣假象的勇气和萌芽,也代表着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原初,更是追寻真理方法论的回归。在《国学》集刊中,历史和文本不再是一个依照固有体系已然筛选好纪念碑和战果的集合体,它更多地以时间星丛的方式呈现,以地底岩层构造的方式呈现。让我们在各个独立并置的星星之间,看到它们有趣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各种成色的宝石不具功用地兀自发光。
三、知识考古学
“只有当历史的原貌以一种梦幻的、沉寂的可以转换为意识——历史记忆的任务,人类才能从希望中醒来。” 〔3〕《国学》正是试图用一种梦幻的、沉寂的、恢复历史原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文献。
而这一切能得以实现,就不能绕过知识考古学。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有别于康德先验意识哲学的全新认识论和认识方法。它的主旨是打破中心,不给中心任何特权。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国学研究逐渐固化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在挖掘儒学这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主体地位的文化,那么又该有谁来为我们挖掘深埋地下的珍稀矿藏,又该由谁来为我们恢复当时当地的历史风貌,带我们领略整个国学的岩层风貌?福柯认为,在由史学家加工固定的貌似唯一正确的大历史之外,还有一个能够还原历史真相的复数历史,他试图通过情景化和历史化来还原人们创作文化的历史环境。“知识考古学认为过去对文献的处理不是曲解原意就是穿凿附会,而新历史的首要工作任务不再是解释文献的意义,或是判断文献的真伪或者表现价值,而是从事文献的内部考察及发展意义。” 〔4〕 任何意义的阐释都可能成为一种暴力。将一种文本代入时代语境的过度阐释更是尤其危险。阐释是一种对物所做的同化、指涉和判断,是一种主体意识为了将客体纳入自身而进行的强行代入,而不是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所以这种纳入本身是一种暴力。“在历史的知识系谱中,由于充满了一种暴力对另外一种暴力的取代,才使得自然与人类都厄运般地轮回在各种话语权利的控制之下。” 〔5〕所以我们要慎用我们的阐释,最好的学术研究是把文献当成文物,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去尽可能真实地去还原文物生成的环境,呈现给读者,而不是用不断的过度阐释,不断地结合时代语境寻求切入点来对读者施加暴力。
所以,《国学》集刊以考古学的心态去挖掘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流散,去挖掘那些被正统知识体系排除在外的真理,去还原那些游离在整饬时间流之外的时间碎片,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能体现彼时文化环境的线索,去重新收集那些曾经被蔑视、被遗忘的历史的碎片,赋予它们价值。
翻阅《国学》集刊,其中儒学考据论证等文章有之,毕竟在百年的国学研究中,这个议题一直是无法回避的。但更多的是一系列极力恢复国学研究原貌的文章,如古代料民问题的考辨、石碑的真伪考、诗人年谱的考据、诗人情事考辨、浙南马灯舞介绍、“听风听水”之说由来的考据、黄钟宫和正宫的考证以及佛寺铭文考释以及对国学大家的追忆等等。在一个恨不能万物为己用的时代,还有一批人伏在历史的岩层中,屏气凝神,在山水流转中悉心揣摩,生怕错失了任何历史愈合的瞬间,因此不放过任何历史鸿影。《国学》集刊以一种知识考古学的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片片生成文物的岩层,为我们极力还原了各类文化生成的历史情境,使我们能够摆脱以往被动接纳国学研究成果和结论的困局,以一种更客观的角度去审视我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不用非要从古代文化的历史中梳理和挖掘出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身的治世妙方。
四、拾垃圾者和收藏家
国学研究发展到今日,所取得的硕果比比皆是,一些严谨治学的大家在一次次论证中将我们带向学术的新高度。
如今,在举国上下一片繁荣的国学热中,在众说纷纭和各自采撷中,国学学科难免会走向固化。但是,这也正好是我们改变的一个契机。因为本雅明说过,弥赛亚时代正是处在世俗时代,往往凝聚于“历史时代最世俗、最应当被抛弃的那些方面。” 〔6〕充满危机的当下,正是打乱线性时间流的最佳时机,断裂的发生,才会有新奇介入,才使得强大而坚固的叙述从被移情和同化的危机中解脱出来,在解体中重构,释放出巨大的弥赛亚力量。
《国学》集刊的发行,我相信会对如今国学研究中一些鱼龙混杂的风气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也势必能够如星座一样,将更多具有同类属性和志向的星星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浩瀚的星群。
因为他们的作者和编者正是那些自觉收集时间碎片的拾垃圾者和收藏家。
本雅明在他的《拱廊街计划》中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拾垃圾者,一个是收藏家。拾垃圾者是一群游走在主流历史叙述之外的人,他们不认为那些被辉煌历史抛掷掉的时间碎片就是垃圾,他们专门收集那些被历史遗忘、压抑的时间碎片,从而对历史进行填补,还原原本流散并置的时间流。而收藏家是一种更自觉的拾垃圾者,收藏家“与事物的流散作斗争。从一开始,伟大的收藏家就被混乱、分散迷住了,因为在那里可以发现世间的事物。……收藏家的收藏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他发现的是被遗失的碎片,他收藏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一个拼贴物,而这些事物从一开始就是服务于寓言的。〔7〕
正是有了收藏家一般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们过往的时间碎片才不会被随意丢掷和压抑,我们才能在正确安置历史的基础上,救赎当下。《国学》已经带领我们迈出了重要而勇敢的一步。我希冀在这个重述梦境、还原梦境的阵地里,发现更多可以爆破当下连续体的单子,发现更多可以让弥赛亚光芒侧身而入的时刻。
〔参考文献〕
〔1〕陈来.近代“国学”的发生与演变——以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典范意义为视角〔J〕.清华大学学报,2011(3):24-35.
〔2〕刘东超.警惕儒学成为“不容碰撞”的意识形态 ——兼与梁涛、吴光、韩星三位先生商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9 .
〔3〕〔4〕黄晖.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剖析〔J〕.法国研究,2006(2):30-34.
〔5〕郭军. 星座表征〔J〕.外国文学,2004(5):65-71.
〔6〕〔美〕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59.
〔7〕Walter Benyamin. The Arcades Project〔M〕.Trans. by Howard Eiland,Kevin McLaughlin. Cambridge: Harvan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03, 211,468.
(责任编辑:潘纯琳)
2015年4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大型国学集刊《国学》(第一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集刊刊载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学术问题考证、文史公案评议、历史文献研究、国学运动史及国学家研究等研究论文,同时还刊载了国学运动重要史料,以及国学新著评论,是一本匠心斐然,见功力、有态度、贴近学术创新、富有学术精神的国学研究范本,也是一种以书代刊的有益尝试。
本文将借助《国学》文本将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观”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引入国学研究的范畴内,通过“星座表征”、“停顿的辩证学”等概念的引入为逐渐固化的国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以期通过爆破当下的单子的介入,将整饬的时间流打乱,借助回忆还原历史,获得救赎。
一、在国学研究的丛林里
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各种旧观念的道德沉淀和微妙统治。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国学,也伴随着各种思潮的洗礼,在争论和锤炼中,走过百年。在这百年的历程中,历经“晚清国粹派”“整理国故运动”“新国学热”等思潮的洗礼,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国学”二字也不断转换着自身的语义,力图用自身文化内涵和时代做有效的接轨:内外忧患之时救亡意识主导下的等同于爱国的“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东西文化碰撞之时对本国文化的存疑和审视、在启蒙思想和保守主义论争间的通过整理国故对本国文化做的学术梳理等等。陈来先生总结了国学发展历经的三个阶段:“救亡意识主导下,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及东方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1〕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国家意识不断凸显,国家认同不断增强的语境下,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在不断提升,国学的使命也逐渐从政治中解放出来,偏向学术。
那么,在国学学科的研究范畴逐渐清晰的今时今日,全国上下兴起的国学热是不是真的意味着,我们所有的人,都能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学研究是否真的渐入佳境?我觉得恰恰相反。书店里林立的国学丛书、举国上下兴起的国学热,人人谈百家讲坛、养生、风水、八卦周易正是说明,我们的国学研究正在逐渐偏离轨道,慢慢固化。我们正在逐渐放弃国学中那些深入地底的稀有金属矿层,而局限于捡拾表层那些闪亮的石头。我们正在用一种暴力的方式将国学纳入成功学,迫使国学等同于儒学等同于孔孟之道,迫使国学和时代接轨,迫使国学和每个人接轨。我们沉迷在历史和语言的整饬里,按时间坐标筛选,按经世致用的效用大小分级,武断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分成精粹和糟粕,分为进步和退步,分为有用和无用,用一种筛选得来的秩序换取进步的错觉。而在这其间,我们建立起来的体系,只是知识,而不是真理。我们正在与真理背道而驰。用刘东超先生的话来说,“当前学术界肯定国学、赞赏国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中涌现出一种不容忽视的狭义儒学复兴思潮。” 〔2〕
也许,我们需要一个单子,来爆破当下这种泥沙俱下、笼统分类的国学研究局面,来打乱这种人人言国学的混乱合唱,让弥赛亚的光芒从碎裂的废墟中透进来,使我们当下的文化得到救赎。
我们不能小看单子的力量,在莱布尼茨的概念里,单子是真正的统一体,也是唯一真正的实体,每一个单子都是自足的,都能够呈现世界的图画。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单子。
而《国学》集刊也许就是一个爆破当下,提供停顿的单子。
二、停顿的辩证学
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 “停顿的辩证学”,这是一种倚靠记忆使不断向未来发展的历史停顿下来的方法论,他认为世界在停顿下来的当下即被救赎。
我觉得,国学研究发展到当下,已经到了需要停顿的时刻。
我们需要一个停顿来梳理我们对当下的冷漠,抓住一个貌似均匀流逝的瞬间狠狠地抛掷出去,击碎线性时间的进程,制造一个焦点上的特殊状态,使爆破历史连续体的当下意识从时间朝向胜利无限延展的幻觉中醒来,从而找到一个救赎的契机。
我们需要爆破纪念碑、爆破固化实体化记忆,借由一个凝聚着异质化单子的当下敲碎连续的记忆链条,为压抑的记忆释放出空间,通过真实历史中那些时间和记忆碎片将空洞、均匀的时间修复为复杂的、各具特色的异质时间,将整饬前进的时间流还原成流散并置的时间流。使每一个当下都成为一个具有行动力和救赎力的原初点。
在一片热闹探讨究竟哪种思想更贴合中国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更具备生根结果,更具有指导众生资格的众声喧哗中,在一片大力宣扬儒学与当代不可分割的文化功用声中,在大众不断将国学等同于儒学孔孟之道,以及奋力寻找它们当代意义的论证中,《国学》集刊正是一个充满异质记忆、打断整饬时间流的单子,它代表着一种爆破当下连续体和繁荣假象的勇气和萌芽,也代表着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原初,更是追寻真理方法论的回归。在《国学》集刊中,历史和文本不再是一个依照固有体系已然筛选好纪念碑和战果的集合体,它更多地以时间星丛的方式呈现,以地底岩层构造的方式呈现。让我们在各个独立并置的星星之间,看到它们有趣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各种成色的宝石不具功用地兀自发光。
三、知识考古学
“只有当历史的原貌以一种梦幻的、沉寂的可以转换为意识——历史记忆的任务,人类才能从希望中醒来。” 〔3〕《国学》正是试图用一种梦幻的、沉寂的、恢复历史原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文献。
而这一切能得以实现,就不能绕过知识考古学。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有别于康德先验意识哲学的全新认识论和认识方法。它的主旨是打破中心,不给中心任何特权。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国学研究逐渐固化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在挖掘儒学这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主体地位的文化,那么又该有谁来为我们挖掘深埋地下的珍稀矿藏,又该由谁来为我们恢复当时当地的历史风貌,带我们领略整个国学的岩层风貌?福柯认为,在由史学家加工固定的貌似唯一正确的大历史之外,还有一个能够还原历史真相的复数历史,他试图通过情景化和历史化来还原人们创作文化的历史环境。“知识考古学认为过去对文献的处理不是曲解原意就是穿凿附会,而新历史的首要工作任务不再是解释文献的意义,或是判断文献的真伪或者表现价值,而是从事文献的内部考察及发展意义。” 〔4〕 任何意义的阐释都可能成为一种暴力。将一种文本代入时代语境的过度阐释更是尤其危险。阐释是一种对物所做的同化、指涉和判断,是一种主体意识为了将客体纳入自身而进行的强行代入,而不是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所以这种纳入本身是一种暴力。“在历史的知识系谱中,由于充满了一种暴力对另外一种暴力的取代,才使得自然与人类都厄运般地轮回在各种话语权利的控制之下。” 〔5〕所以我们要慎用我们的阐释,最好的学术研究是把文献当成文物,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去尽可能真实地去还原文物生成的环境,呈现给读者,而不是用不断的过度阐释,不断地结合时代语境寻求切入点来对读者施加暴力。
所以,《国学》集刊以考古学的心态去挖掘那些被时间掩埋的流散,去挖掘那些被正统知识体系排除在外的真理,去还原那些游离在整饬时间流之外的时间碎片,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能体现彼时文化环境的线索,去重新收集那些曾经被蔑视、被遗忘的历史的碎片,赋予它们价值。
翻阅《国学》集刊,其中儒学考据论证等文章有之,毕竟在百年的国学研究中,这个议题一直是无法回避的。但更多的是一系列极力恢复国学研究原貌的文章,如古代料民问题的考辨、石碑的真伪考、诗人年谱的考据、诗人情事考辨、浙南马灯舞介绍、“听风听水”之说由来的考据、黄钟宫和正宫的考证以及佛寺铭文考释以及对国学大家的追忆等等。在一个恨不能万物为己用的时代,还有一批人伏在历史的岩层中,屏气凝神,在山水流转中悉心揣摩,生怕错失了任何历史愈合的瞬间,因此不放过任何历史鸿影。《国学》集刊以一种知识考古学的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片片生成文物的岩层,为我们极力还原了各类文化生成的历史情境,使我们能够摆脱以往被动接纳国学研究成果和结论的困局,以一种更客观的角度去审视我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不用非要从古代文化的历史中梳理和挖掘出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身的治世妙方。
四、拾垃圾者和收藏家
国学研究发展到今日,所取得的硕果比比皆是,一些严谨治学的大家在一次次论证中将我们带向学术的新高度。
如今,在举国上下一片繁荣的国学热中,在众说纷纭和各自采撷中,国学学科难免会走向固化。但是,这也正好是我们改变的一个契机。因为本雅明说过,弥赛亚时代正是处在世俗时代,往往凝聚于“历史时代最世俗、最应当被抛弃的那些方面。” 〔6〕充满危机的当下,正是打乱线性时间流的最佳时机,断裂的发生,才会有新奇介入,才使得强大而坚固的叙述从被移情和同化的危机中解脱出来,在解体中重构,释放出巨大的弥赛亚力量。
《国学》集刊的发行,我相信会对如今国学研究中一些鱼龙混杂的风气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也势必能够如星座一样,将更多具有同类属性和志向的星星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浩瀚的星群。
因为他们的作者和编者正是那些自觉收集时间碎片的拾垃圾者和收藏家。
本雅明在他的《拱廊街计划》中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拾垃圾者,一个是收藏家。拾垃圾者是一群游走在主流历史叙述之外的人,他们不认为那些被辉煌历史抛掷掉的时间碎片就是垃圾,他们专门收集那些被历史遗忘、压抑的时间碎片,从而对历史进行填补,还原原本流散并置的时间流。而收藏家是一种更自觉的拾垃圾者,收藏家“与事物的流散作斗争。从一开始,伟大的收藏家就被混乱、分散迷住了,因为在那里可以发现世间的事物。……收藏家的收藏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他发现的是被遗失的碎片,他收藏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一个拼贴物,而这些事物从一开始就是服务于寓言的。〔7〕
正是有了收藏家一般对待事物的态度,我们过往的时间碎片才不会被随意丢掷和压抑,我们才能在正确安置历史的基础上,救赎当下。《国学》已经带领我们迈出了重要而勇敢的一步。我希冀在这个重述梦境、还原梦境的阵地里,发现更多可以爆破当下连续体的单子,发现更多可以让弥赛亚光芒侧身而入的时刻。
〔参考文献〕
〔1〕陈来.近代“国学”的发生与演变——以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典范意义为视角〔J〕.清华大学学报,2011(3):24-35.
〔2〕刘东超.警惕儒学成为“不容碰撞”的意识形态 ——兼与梁涛、吴光、韩星三位先生商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9 .
〔3〕〔4〕黄晖.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剖析〔J〕.法国研究,2006(2):30-34.
〔5〕郭军. 星座表征〔J〕.外国文学,2004(5):65-71.
〔6〕〔美〕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59.
〔7〕Walter Benyamin. The Arcades Project〔M〕.Trans. by Howard Eiland,Kevin McLaughlin. Cambridge: Harvan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03, 211,468.
(责任编辑:潘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