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焦晓雨
编剧:刘跃军
主演:吴樾、于海、张立、高明、郭昊伦、何翯、唐昕、魏震、柴明阳、王成、郭志同、董姝等
类型:抗战传奇
集数:40
探班时间:12月11日
探班地点: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探班人物:焦晓雨、吴樾、郭昊伦等
1962年,“八一厂”军教影片部为配合部队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海阳县人民群众用自制的土炸药制作成地雷抗日的故事,以“半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出来,这就是后来的《地雷战》,这部影片后来竟成为百看不厌的经典故事片,也是一度独霸大屏幕的“大片”。正如贫困时代的粗茶淡饭,《地雷战》有自己特殊的地位,“不见鬼子不挂弦儿”“偷地雷的”“踩地雷啦”这些台词已然成为全民共同认可的暗号。萝卜坑里埋地雷,烧饼炉下设陷阱,送敌人一场扬眉吐气的“地雷宴”——这个抗日战争的故事,在黑白胶片上就如同一场神奇的游戏,也吸引着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地雷战》之所以赢得孩子的喜爱,源于它对残酷战争的“游戏化”处理,它的喜剧风格与乐观精神深得人心。从日本鬼子挖地雷却掏出了大粪的细节中,人们得到一种“恶作剧”的快感,从日本鬼子被炸得人仰马翻的场面中,我们学会了充满快乐的枪战游戏,甚至日本鬼子的语言也是怪腔怪调,“……的干活”“死拉死拉的”“米西米西”……在这些“鸟语”中,观众的戏弄心理得到了充分满足……即使今天看来,《地雷战》仍然明显带有很强的实验性。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从鲁北抗战史诗《大刀记》,到鲁南抗战传奇《铁道游击队》,再到鲁东抗战经典《地雷战》,山东卫视在2014年接连拍摄了三部红色经典大戏。《地雷战》有着很好的观众基础,即使当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再次翻拍依然令人期待。故事仍旧是位于胶东海阳的一个普通村庄,剧中主人公赵化龙(吴樾饰)等人物原型,也是取自海阳地雷战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等人。剧中不仅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地雷战最精髓的战术和场面,还特别加入了一代功夫宗师于海和吴樾的螳螂拳,十分精彩。
“这几年观众对抗日神剧完全不陌生,《地雷战》我们把‘雷’字都写在脸上了,但是这部剧真的一点都不雷,是非常严肃的抗日题材。但是电视剧的艺术创作并不等于历史教科书,《地雷战》经过艺术创作,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用插科打诨的状态表现出来。”山东卫视一位制片人说。
此外,电视剧《地雷战》里把那些接地气的智慧留存了下来。“踏雷”“绊雷”“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石雷”“瓦罐雷”“头发丝雷”“蝎子雷”……简直是一部土制火药的大百科全书,绝对可以编一部《打狼三十六计》,剧里其中一场大场面的戏就是鬼子遭遇赵化龙布置下的绊雷的剧情。
拍摄现场:沙石飞扬 有惊无险
探班地点位于山东临沂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拍摄的地方是刚刚播完的《红高粱》里的单家大院门口,旁边的二层小阁楼,正是九儿泼余占鳌一身尿的地方。没有了九儿身上红的绿的小夹袄,变为泥沙飞扬的战场。因为,隔几分钟就会有炸点爆炸,场面相当激烈。记者还没反应过来,一声巨响过后,被炸起的泥土沙石四处乱飞,根本没时间躲避,被绞碎的混合了泥土的玉米棒子直接就会从空中顺着衣领掉了进去,寒冷的天气,你也只好用皮肤温暖着这些泥。接着一阵爆米花的味道扑鼻而来。正在拍摄的一场戏是吴樾饰演的赵化龙为了掩护村民们撤退之后,回来看看有没有落下的人,看到鬼子在烧杀,就回到家拿了几个自己做的瓦罐雷,然后跑回来,在每个墙角房前屋后布上雷,一支日本小分队遭遇了地雷爆炸,气急败坏地展开扫荡。然后就看到吴樾和一个兄弟一路飞奔,后面是成群的小日本鬼子追过来……
这一连番的爆炸戏,只是冰山一角,两个月拍摄下来,就算是专业武术运动员出身的吴樾,也直言“快被炸晕了”。赶上大冬天拍这样的戏,又跑又炸不容易,一场戏下来,早就气喘吁吁,灰头土脸。一说到爆炸,吴樾还是显得心有余悸,“天天炸,都把我给炸迷糊了,最危险的一个炸点离我不到一米远。开拍到现在我落水一次、被炸一次,那次是因为错蹚了鬼子的地雷,被炸出三四米开外。还有一次我都跑出炸点50米了,居然还是被飞石砸中脑袋。”吴樾拿出手机找到让自己受伤戏份的视频。“还有一场拳打鬼子的戏,我当时一拳抡到了枪上,大拇指当时就露了骨头。”即便如此,吴樾也坚持不用替身。拍这部戏,吴樾把头发剃成了板寸,他对这个造型相当满意。“我经常被媒体问到从影以来最爱的一部戏,我都说是下一个,我此刻由衷地说一句,这一部是我艺术生涯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至于为什么,大概看到电视剧之后才会知道了。
既然这么辛苦,想过演偶像剧吗?吴樾笑答:“最想演的是《甄嬛传》里面的皇帝。”说笑过后,吴樾正色称《地雷战》非常接地气,“连我稍微有一点儿闹的表情导演都不要。电影《地雷战》是教学片,现在的电视剧《地雷战》则有很多的故事。但绝对不是‘雷剧’,导演仔仔细细把我身上的毛病拿掉,投入到一个民兵的角色里面,这部剧里绝对没有‘手撕鬼子’。”正因为是重塑经典,所以不得不精益求精,据说导演焦晓雨在片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再来一遍!演员也直言每次听到导演说这个话的时候就好比看到鬼子的心情。
导演焦晓雨:不走样的地雷战
Q:影版《地雷战》家喻户晓,非常经典,重拍有压力吗?
A:我们全组上下压力都特别大。电影《地雷战》是教学片,现在的电视剧《地雷战》则有很多的故事,内容会更丰富。我加入了一条感情线,得有人爱男主角啊!大家将来可以看到一场三角恋。(据可靠消息:剧中男主角的其中一位恋人董姝说,其实每天都是炸,两千多个炸点,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
Q:既然以爆炸为重头戏,新的《地雷战》有什么创新呢?
A:这部戏对烟火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每个雷炸出的效果都不一样。刚开机总共备了400公斤炸药,拍摄到十天的时候,就已经用了280公斤了。开机之前的几个月,爆炸团队、烟火团队都集中在一起进行了研讨,剧中有尿壶雷、瓦罐雷、铁雷、仙女散花、钉子雷、楔子雷、水雷、葫芦雷、连环雷等等,种类非常多,但每一种雷爆炸的不同效果在剧中都能明显看出来。见招拆招,鬼子拆雷,我们就继续研制新的雷。
Q:有哪些经典的场景记忆深刻?
A:太多了,都历历在目。天气也比较冷,前几天去海边,演员很辛苦,每天都通宵工作20多个小时。剧中的于海老师大家比较熟悉,以前在《少林寺》里演李连杰的师傅,来我们这个戏里演赵化龙的师傅,为了让大家对他的形象熟知,就没有给他戴帽子,天特别冷他还是光头。吴樾生病发高烧也坚持拍。
记忆链接(整理自网络):
◆经典台词:
“不见鬼子不挂弦儿”——布雷秘诀。
◆白头巾·偷地雷
如果没有偷地雷的渡边,《地雷战》未必是一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电影。那个裹着白头巾,化装成中国农妇偷挖地雷,被发现后满场飞奔的日本鬼子渡边的出现,直接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每当有男士把纱巾之类的东西往头上裹,周围的人便会大笑道:“活像个偷地雷的!”
◆自行车·汉奸
当年,许多小孩子第一次见到自行车,就是在《地雷战》中。那时候自行车的确稀罕,于是,汉奸骑自行车的镜头便格外记忆深刻。
◆自制土雷·捐秀发
民兵们制造各种土地雷的情节,大大激发了全国小男孩的“小发明”热潮,他们用鞭炮掺进木炭和硫磺粉末,照葫芦画瓢制造土地雷,至于女孩子们,则以“玉兰姑娘”为榜样,幻想着如果战争再来时,自己也要捐出一头秀发去做“头发丝雷”。
编剧:刘跃军
主演:吴樾、于海、张立、高明、郭昊伦、何翯、唐昕、魏震、柴明阳、王成、郭志同、董姝等
类型:抗战传奇
集数:40
探班时间:12月11日
探班地点: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探班人物:焦晓雨、吴樾、郭昊伦等
1962年,“八一厂”军教影片部为配合部队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海阳县人民群众用自制的土炸药制作成地雷抗日的故事,以“半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出来,这就是后来的《地雷战》,这部影片后来竟成为百看不厌的经典故事片,也是一度独霸大屏幕的“大片”。正如贫困时代的粗茶淡饭,《地雷战》有自己特殊的地位,“不见鬼子不挂弦儿”“偷地雷的”“踩地雷啦”这些台词已然成为全民共同认可的暗号。萝卜坑里埋地雷,烧饼炉下设陷阱,送敌人一场扬眉吐气的“地雷宴”——这个抗日战争的故事,在黑白胶片上就如同一场神奇的游戏,也吸引着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地雷战》之所以赢得孩子的喜爱,源于它对残酷战争的“游戏化”处理,它的喜剧风格与乐观精神深得人心。从日本鬼子挖地雷却掏出了大粪的细节中,人们得到一种“恶作剧”的快感,从日本鬼子被炸得人仰马翻的场面中,我们学会了充满快乐的枪战游戏,甚至日本鬼子的语言也是怪腔怪调,“……的干活”“死拉死拉的”“米西米西”……在这些“鸟语”中,观众的戏弄心理得到了充分满足……即使今天看来,《地雷战》仍然明显带有很强的实验性。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从鲁北抗战史诗《大刀记》,到鲁南抗战传奇《铁道游击队》,再到鲁东抗战经典《地雷战》,山东卫视在2014年接连拍摄了三部红色经典大戏。《地雷战》有着很好的观众基础,即使当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再次翻拍依然令人期待。故事仍旧是位于胶东海阳的一个普通村庄,剧中主人公赵化龙(吴樾饰)等人物原型,也是取自海阳地雷战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等人。剧中不仅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地雷战最精髓的战术和场面,还特别加入了一代功夫宗师于海和吴樾的螳螂拳,十分精彩。
“这几年观众对抗日神剧完全不陌生,《地雷战》我们把‘雷’字都写在脸上了,但是这部剧真的一点都不雷,是非常严肃的抗日题材。但是电视剧的艺术创作并不等于历史教科书,《地雷战》经过艺术创作,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用插科打诨的状态表现出来。”山东卫视一位制片人说。
此外,电视剧《地雷战》里把那些接地气的智慧留存了下来。“踏雷”“绊雷”“子母雷”“连环雷”“钉子雷”“石雷”“瓦罐雷”“头发丝雷”“蝎子雷”……简直是一部土制火药的大百科全书,绝对可以编一部《打狼三十六计》,剧里其中一场大场面的戏就是鬼子遭遇赵化龙布置下的绊雷的剧情。
拍摄现场:沙石飞扬 有惊无险
探班地点位于山东临沂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拍摄的地方是刚刚播完的《红高粱》里的单家大院门口,旁边的二层小阁楼,正是九儿泼余占鳌一身尿的地方。没有了九儿身上红的绿的小夹袄,变为泥沙飞扬的战场。因为,隔几分钟就会有炸点爆炸,场面相当激烈。记者还没反应过来,一声巨响过后,被炸起的泥土沙石四处乱飞,根本没时间躲避,被绞碎的混合了泥土的玉米棒子直接就会从空中顺着衣领掉了进去,寒冷的天气,你也只好用皮肤温暖着这些泥。接着一阵爆米花的味道扑鼻而来。正在拍摄的一场戏是吴樾饰演的赵化龙为了掩护村民们撤退之后,回来看看有没有落下的人,看到鬼子在烧杀,就回到家拿了几个自己做的瓦罐雷,然后跑回来,在每个墙角房前屋后布上雷,一支日本小分队遭遇了地雷爆炸,气急败坏地展开扫荡。然后就看到吴樾和一个兄弟一路飞奔,后面是成群的小日本鬼子追过来……
这一连番的爆炸戏,只是冰山一角,两个月拍摄下来,就算是专业武术运动员出身的吴樾,也直言“快被炸晕了”。赶上大冬天拍这样的戏,又跑又炸不容易,一场戏下来,早就气喘吁吁,灰头土脸。一说到爆炸,吴樾还是显得心有余悸,“天天炸,都把我给炸迷糊了,最危险的一个炸点离我不到一米远。开拍到现在我落水一次、被炸一次,那次是因为错蹚了鬼子的地雷,被炸出三四米开外。还有一次我都跑出炸点50米了,居然还是被飞石砸中脑袋。”吴樾拿出手机找到让自己受伤戏份的视频。“还有一场拳打鬼子的戏,我当时一拳抡到了枪上,大拇指当时就露了骨头。”即便如此,吴樾也坚持不用替身。拍这部戏,吴樾把头发剃成了板寸,他对这个造型相当满意。“我经常被媒体问到从影以来最爱的一部戏,我都说是下一个,我此刻由衷地说一句,这一部是我艺术生涯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至于为什么,大概看到电视剧之后才会知道了。
既然这么辛苦,想过演偶像剧吗?吴樾笑答:“最想演的是《甄嬛传》里面的皇帝。”说笑过后,吴樾正色称《地雷战》非常接地气,“连我稍微有一点儿闹的表情导演都不要。电影《地雷战》是教学片,现在的电视剧《地雷战》则有很多的故事。但绝对不是‘雷剧’,导演仔仔细细把我身上的毛病拿掉,投入到一个民兵的角色里面,这部剧里绝对没有‘手撕鬼子’。”正因为是重塑经典,所以不得不精益求精,据说导演焦晓雨在片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再来一遍!演员也直言每次听到导演说这个话的时候就好比看到鬼子的心情。
导演焦晓雨:不走样的地雷战
Q:影版《地雷战》家喻户晓,非常经典,重拍有压力吗?
A:我们全组上下压力都特别大。电影《地雷战》是教学片,现在的电视剧《地雷战》则有很多的故事,内容会更丰富。我加入了一条感情线,得有人爱男主角啊!大家将来可以看到一场三角恋。(据可靠消息:剧中男主角的其中一位恋人董姝说,其实每天都是炸,两千多个炸点,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
Q:既然以爆炸为重头戏,新的《地雷战》有什么创新呢?
A:这部戏对烟火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每个雷炸出的效果都不一样。刚开机总共备了400公斤炸药,拍摄到十天的时候,就已经用了280公斤了。开机之前的几个月,爆炸团队、烟火团队都集中在一起进行了研讨,剧中有尿壶雷、瓦罐雷、铁雷、仙女散花、钉子雷、楔子雷、水雷、葫芦雷、连环雷等等,种类非常多,但每一种雷爆炸的不同效果在剧中都能明显看出来。见招拆招,鬼子拆雷,我们就继续研制新的雷。
Q:有哪些经典的场景记忆深刻?
A:太多了,都历历在目。天气也比较冷,前几天去海边,演员很辛苦,每天都通宵工作20多个小时。剧中的于海老师大家比较熟悉,以前在《少林寺》里演李连杰的师傅,来我们这个戏里演赵化龙的师傅,为了让大家对他的形象熟知,就没有给他戴帽子,天特别冷他还是光头。吴樾生病发高烧也坚持拍。
记忆链接(整理自网络):
◆经典台词:
“不见鬼子不挂弦儿”——布雷秘诀。
◆白头巾·偷地雷
如果没有偷地雷的渡边,《地雷战》未必是一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电影。那个裹着白头巾,化装成中国农妇偷挖地雷,被发现后满场飞奔的日本鬼子渡边的出现,直接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每当有男士把纱巾之类的东西往头上裹,周围的人便会大笑道:“活像个偷地雷的!”
◆自行车·汉奸
当年,许多小孩子第一次见到自行车,就是在《地雷战》中。那时候自行车的确稀罕,于是,汉奸骑自行车的镜头便格外记忆深刻。
◆自制土雷·捐秀发
民兵们制造各种土地雷的情节,大大激发了全国小男孩的“小发明”热潮,他们用鞭炮掺进木炭和硫磺粉末,照葫芦画瓢制造土地雷,至于女孩子们,则以“玉兰姑娘”为榜样,幻想着如果战争再来时,自己也要捐出一头秀发去做“头发丝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