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教育客体和教育环境都发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地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是对地方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一种挑战。为了建设高效的辅导员队伍,地方院校必须做到数量配备标准化,选聘严格化等,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地方院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机制
一、新时期地方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期,教育客体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对地方院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网络的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互联网正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将其无所不在的触角伸向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色情等文化垃圾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大,心理素质降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制度的转型期,教育部门也一样。高校扩招、收费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今天的大学生要比以前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
再次,思想问题多。独生子女作为一种特定群体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冷静思考,凭感情用事。这很容易导致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不善于与人交流、孤独等,影响了学习、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地方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无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制约和影响着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编制有限,数量不够充足
教育部要求 2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但由于编制和经费不足,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许多高校基本只能为每 200 至 250 名学生配一名辅导员,有的高校辅导员最多时一个人要带400 多名学生。有人调查发现,200人中有145人即半数以上的人认为,高校按规定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占到了72.5%。有34.8%。的人认为没有按规定配备,有的学校辅导员与学生之比达到了1:760。
(二)队伍综合素质尚待提高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骨干和主力军,不但要求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质, 然而在许多人眼中,有能力和才华的人都去搞教学和科研,“无能”的人才去做辅导员,有些高校在学生辅导员的引留也不规范,甚至将在专业、管理岗位上不能适应的人员安排到学生辅导员岗位。因此,目前的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结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尚待提高。
1、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在人员配备上,存在“配教学人员应该强一点,配辅导员可以弱一点”的片面认识,在引进人才时,对教学岗要求至少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而对辅导员岗的学历要求往往比教学岗的要求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及需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高学历人才就业形势较乐观,他们大多不愿意选择辅导员这一工作,特别是不愿意到地方院校从事辅导员的工作。因此地方院校绝大部分辅导员都是本科学历,甚至还是专科学历。
2、队伍结构、专业和知识结构均有待改善
一些地方高校思政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而一些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又太年轻,缺乏有经验的中年骨干。同时,还有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问题,女性大大多于男性;一些高校辅导员来源单一,基本是本校留学生,出现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的现象,工科学校辅导员清一色工科毕业,文科院校则清一色文科类辅导员。由于未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选留都比较倾向于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重视思想素质、专业成绩,但并不太重视其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和其他能力素质。
3、研究、应对新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辅导员经常奔波于日常琐事中,无法及时根据学生工作的新变化提高应对能力,更无从静下心来搞研究,得过且过,对工作开拓不够、创新性不强。有调查表明,有57人(共200人)回答本校辅导员有工作研究成果的,占总数的28.5%,有112人认为没有或很少,有31人不清楚论文发表情况。也就是有143人认为辅导员无学术成果,占总数的71.5%,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地方院校辅导员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三)思想不够稳定,人心思走
从目前辅导员队伍从业时间来看,一般都只有 2—3 年的时间,有些高校的辅导员几乎是 4 年一次大“换血”。很多辅导员刚刚对工作有所了解就离开了辅导员队伍。主要原因是:
1、政策不到位, 待遇偏低, 辅导员存在后顾之忧
由于工作性质和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辅导员普遍认为:没出路、没奔头、地位低。加上工作无定时,从早忙到晚,心理压力大,不像当教师,只管把课上好,再搞些科研,年限一到,凑够论文就可以晋升职称;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人员,受人尊敬,升职也快。因此导致很多辅导员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于是一部分人准备转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批年龄小的报考研究生,准备走“曲线转行”的路子。
2、岗位社会评价不高,缺乏认同感
在高校从事教师工作比辅导员工作有更多的岗位选择和进修深造的机会,因而进步会更快,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辅导员的进修机会却很少,有人调查表明,有104人认为本校对专辅导员队伍有定期进修培训计划,占总数52%,但也有近半数的高校没有制定辅导员进修培训计划。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地位一直不高, 内心深处产生了一定的失落感, 于是很多辅导员便不太安心工作。
三、地方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也就是在‘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关键环节上构建长效机制,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高效的地方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必须构建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
(一)落实经费与编制,数量配备标准化
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高校的领导必须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等部门必须在经费和编制上对辅导员予以保证,转变“配教学人员应该强一点,配辅导员可以弱一点”的思想,应严格按照在校全日专科学生的人数200∶1的比例标准配备专职辅导员。同时,对于人数不足200院系,必须保证有一名专职辅导员,在数量配备上实现标准化。
(二)明确素质、能力要求,选聘严格化
辅导员的选聘必须按照“高进”要求,制定辅导员选聘的基本制度,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辅导员工作适应性的基本要求。
选聘时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有利于将来向教学、科研岗位分流。因此,选聘时要尽可能从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信息管理等专业的硕士以上毕业生中选拔。
选聘中要特别重素质、重能力,即政治上要先进,人格要健康,品格要高尚,还要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有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有较高学历、熟悉且热爱学生工作,并能以此为事业。
(三)重视生涯规划,工作职业化、终身化
职业对从业者来说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工作的临时性势必造成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是,辅导员无论这一工作多么光荣和重要,但还不是一个职业。因此,要重视对辅导员进行生涯规划,使辅导员职业化终身化。第一,是坚持从辅导员中培养和选拔学校管理干部。第二,是建立辅导员转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的相关机制和体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辅导员工作终身化。
总之,地方院校只有做到上面“六化”,才能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辅导员队伍,才能真正使学生辅导员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地方院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机制
一、新时期地方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期,教育客体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对地方院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网络的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互联网正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将其无所不在的触角伸向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色情等文化垃圾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大,心理素质降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制度的转型期,教育部门也一样。高校扩招、收费制度、就业体制改革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今天的大学生要比以前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
再次,思想问题多。独生子女作为一种特定群体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冷静思考,凭感情用事。这很容易导致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不善于与人交流、孤独等,影响了学习、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地方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无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制约和影响着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编制有限,数量不够充足
教育部要求 2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辅导员。但由于编制和经费不足,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许多高校基本只能为每 200 至 250 名学生配一名辅导员,有的高校辅导员最多时一个人要带400 多名学生。有人调查发现,200人中有145人即半数以上的人认为,高校按规定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占到了72.5%。有34.8%。的人认为没有按规定配备,有的学校辅导员与学生之比达到了1:760。
(二)队伍综合素质尚待提高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骨干和主力军,不但要求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质, 然而在许多人眼中,有能力和才华的人都去搞教学和科研,“无能”的人才去做辅导员,有些高校在学生辅导员的引留也不规范,甚至将在专业、管理岗位上不能适应的人员安排到学生辅导员岗位。因此,目前的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结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尚待提高。
1、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在人员配备上,存在“配教学人员应该强一点,配辅导员可以弱一点”的片面认识,在引进人才时,对教学岗要求至少有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而对辅导员岗的学历要求往往比教学岗的要求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及需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高学历人才就业形势较乐观,他们大多不愿意选择辅导员这一工作,特别是不愿意到地方院校从事辅导员的工作。因此地方院校绝大部分辅导员都是本科学历,甚至还是专科学历。
2、队伍结构、专业和知识结构均有待改善
一些地方高校思政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而一些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又太年轻,缺乏有经验的中年骨干。同时,还有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问题,女性大大多于男性;一些高校辅导员来源单一,基本是本校留学生,出现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的现象,工科学校辅导员清一色工科毕业,文科院校则清一色文科类辅导员。由于未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选留都比较倾向于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重视思想素质、专业成绩,但并不太重视其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和其他能力素质。
3、研究、应对新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辅导员经常奔波于日常琐事中,无法及时根据学生工作的新变化提高应对能力,更无从静下心来搞研究,得过且过,对工作开拓不够、创新性不强。有调查表明,有57人(共200人)回答本校辅导员有工作研究成果的,占总数的28.5%,有112人认为没有或很少,有31人不清楚论文发表情况。也就是有143人认为辅导员无学术成果,占总数的71.5%,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地方院校辅导员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三)思想不够稳定,人心思走
从目前辅导员队伍从业时间来看,一般都只有 2—3 年的时间,有些高校的辅导员几乎是 4 年一次大“换血”。很多辅导员刚刚对工作有所了解就离开了辅导员队伍。主要原因是:
1、政策不到位, 待遇偏低, 辅导员存在后顾之忧
由于工作性质和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辅导员普遍认为:没出路、没奔头、地位低。加上工作无定时,从早忙到晚,心理压力大,不像当教师,只管把课上好,再搞些科研,年限一到,凑够论文就可以晋升职称;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人员,受人尊敬,升职也快。因此导致很多辅导员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于是一部分人准备转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批年龄小的报考研究生,准备走“曲线转行”的路子。
2、岗位社会评价不高,缺乏认同感
在高校从事教师工作比辅导员工作有更多的岗位选择和进修深造的机会,因而进步会更快,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辅导员的进修机会却很少,有人调查表明,有104人认为本校对专辅导员队伍有定期进修培训计划,占总数52%,但也有近半数的高校没有制定辅导员进修培训计划。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地位一直不高, 内心深处产生了一定的失落感, 于是很多辅导员便不太安心工作。
三、地方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也就是在‘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关键环节上构建长效机制,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高效的地方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必须构建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
(一)落实经费与编制,数量配备标准化
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高校的领导必须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等部门必须在经费和编制上对辅导员予以保证,转变“配教学人员应该强一点,配辅导员可以弱一点”的思想,应严格按照在校全日专科学生的人数200∶1的比例标准配备专职辅导员。同时,对于人数不足200院系,必须保证有一名专职辅导员,在数量配备上实现标准化。
(二)明确素质、能力要求,选聘严格化
辅导员的选聘必须按照“高进”要求,制定辅导员选聘的基本制度,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辅导员工作适应性的基本要求。
选聘时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有利于将来向教学、科研岗位分流。因此,选聘时要尽可能从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信息管理等专业的硕士以上毕业生中选拔。
选聘中要特别重素质、重能力,即政治上要先进,人格要健康,品格要高尚,还要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有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有较高学历、熟悉且热爱学生工作,并能以此为事业。
(三)重视生涯规划,工作职业化、终身化
职业对从业者来说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工作的临时性势必造成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是,辅导员无论这一工作多么光荣和重要,但还不是一个职业。因此,要重视对辅导员进行生涯规划,使辅导员职业化终身化。第一,是坚持从辅导员中培养和选拔学校管理干部。第二,是建立辅导员转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的相关机制和体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辅导员工作终身化。
总之,地方院校只有做到上面“六化”,才能建设一支高效的学生辅导员队伍,才能真正使学生辅导员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