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小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范唱则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富有情感的范唱比采用其他的教学手段更加直观和具体,更能诱发学生的共鸣,因而也是引导和发展小学生音乐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范唱的重要作用
音乐课歌唱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是除了讲解外,还需要运用教师的歌唱“言传身教”。可以这么说,音乐教师的范唱为小学生与歌曲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小学生学习一首歌曲的基础。准确生动的范唱,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音乐情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二、范唱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偏差
尽管范唱是小学歌唱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在范唱尺度把握和范唱方式选择上的偏差,容易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1.教师在范唱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
新歌学唱前,需要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感知。网络时代的到来,音像资料的充斥,使音乐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大多数教师选择用多媒体播放器完成新歌范唱这一教学环节。就笔者个人经验而言,多数音像资料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很细腻地表现歌曲所要表達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因而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范唱。演唱是歌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富有感情的范唱,往往更能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内涵。如果让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仅仅面对冰冷的机器,而不是与教师在进行心与心地交流,就很难激发了他们的学唱热情。
2.纯“模唱式”范唱教学,导致学生盲目模仿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有些教师将范唱变成了单纯的“模唱”教学,一听出学生发声不对就马上范唱正确的发声,然后要求学生以此跟唱,并没有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使学生在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盲目模唱。这必然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模仿教师的音色、音量,从而忽视了正确歌唱发声方法的建立。因为学生只是纯粹的模仿并无真正的理解,一旦离开这位被模仿的教师就无从唱起了。小学生的模仿性较强,教师的纯“模唱式”范唱会对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逐渐失去对声音的主动判断能力,这也偏离了《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三、如何有效实施范唱教学
教师的范唱应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范唱教学要把握适度原则,应充分掌握范唱的火候和方式,防止小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或者录音资料的声音,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歌唱方法的学习和对艺术的情感体验上来。
1.范唱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运用范唱教学法时要防止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的声音,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歌唱方法的掌握上来。要教会学生对待范唱不在于模仿其音色、音量,而是在于抓住正确的发声方法,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启发学生准确地记住自己最好的声音。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耳朵有时比嗓子还重要,听觉会帮助我们完成发声技能技巧上的各项要求,指挥发声器官的运动,辨别歌唱发声中正误。所以教师在范唱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分辨能力,引导学生也要根据自己声音的特质去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在学习中要将模仿和独创结合起来,保持自己声音的个性特征。例如学习人教版第九册《堆雪人》这首歌曲,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掌握大量休止符的呼吸唤气方法;二是要学会运用活泼的语调,欢快地演唱。要想快速、准确地掌握住这两个要点,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教师的范唱,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呼吸换气方法,体会到教师是通过提起笑肌,打开软腭等方法来体现语气的活泼欢快,从而较快地学会演唱《堆雪人》这首歌曲。而靠单纯模唱式教学或者模仿录音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2.注重范唱方式的多样化
为了防止学生依赖简单模仿,教师的范唱还应注重表现方式的新颖、灵活,力求多样化。
如在新歌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采用整体范唱方式将一首歌曲完整地演唱给学生听。它要求教师在认真分析作品、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艺术内涵的基础上,按歌曲要求表达的感情、风格特点进行准确动听、声情并茂的范唱,力求做到情深、字清、味足,使学生对新歌的情感、节奏、力度诸方面获得一个完整、鲜明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唱的欲望,为尽快掌握新歌奠定基础。
而对于歌曲中比较难的乐句或乐段,教师则宜采用局部范唱方式将重点或难点乐句、乐段进行范唱。如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分为主歌和副歌两部分,主歌部分节奏规整,旋律优美,简单易学,而副歌则是二声部合唱,相对较难,笔者在教唱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两个声部的和声关系,与两个声部的学生合作,分别范唱。即与高声部合唱时,范唱低声部;与低声部合唱时,范唱高声部。这样两个声部的学生通过聆听教师不同声部的范唱,在合唱时就能更好地模仿、合作。
3.在范唱中做到以情动人
艺术只有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歌曲唱会容易唱好难,一首歌将它按音符唱会很容易,但要将歌曲唱的很好则很难。教师在范唱中应从调式、调性、结构、织体学等方面去挖掘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从音乐与歌词的结合中感知美的旋律,通过在审美过程中对歌曲的认知进行细致的感情处理,继而打开心扉,尽情地去表现歌曲的艺术内涵。如在学习人教版第十一册《大中国》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感变化,教师应该用深情、明朗和富有激情的情感来范唱。教师通过范唱时气息和声音力度的变化,把歌曲的情感色彩逐步推向高潮,热情地歌颂祖国的风物人情,表现了对祖国深深的爱。特别是歌曲最后部分高亢、反复,用丰满激昂的情感,加强气息力度,进一步表达出中华儿女一腔真挚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在范唱中通过对歌曲情感的分析、处理,加上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变化,再现作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增强了歌曲对学生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学生领会歌曲内涵的重要一环,比单纯跟唱、模仿录音教学效果要好。
总之,范唱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种常用教学手段,不仅直接影响到歌唱教学的效果,还反映出了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经验积累与教学能力。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的运用范唱的方式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
一、范唱的重要作用
音乐课歌唱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是除了讲解外,还需要运用教师的歌唱“言传身教”。可以这么说,音乐教师的范唱为小学生与歌曲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小学生学习一首歌曲的基础。准确生动的范唱,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音乐情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二、范唱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偏差
尽管范唱是小学歌唱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在范唱尺度把握和范唱方式选择上的偏差,容易导致一些负面影响。
1.教师在范唱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
新歌学唱前,需要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感知。网络时代的到来,音像资料的充斥,使音乐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大多数教师选择用多媒体播放器完成新歌范唱这一教学环节。就笔者个人经验而言,多数音像资料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很细腻地表现歌曲所要表達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因而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范唱。演唱是歌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富有感情的范唱,往往更能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内涵。如果让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仅仅面对冰冷的机器,而不是与教师在进行心与心地交流,就很难激发了他们的学唱热情。
2.纯“模唱式”范唱教学,导致学生盲目模仿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有些教师将范唱变成了单纯的“模唱”教学,一听出学生发声不对就马上范唱正确的发声,然后要求学生以此跟唱,并没有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使学生在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盲目模唱。这必然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模仿教师的音色、音量,从而忽视了正确歌唱发声方法的建立。因为学生只是纯粹的模仿并无真正的理解,一旦离开这位被模仿的教师就无从唱起了。小学生的模仿性较强,教师的纯“模唱式”范唱会对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逐渐失去对声音的主动判断能力,这也偏离了《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标。
三、如何有效实施范唱教学
教师的范唱应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范唱教学要把握适度原则,应充分掌握范唱的火候和方式,防止小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或者录音资料的声音,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歌唱方法的学习和对艺术的情感体验上来。
1.范唱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运用范唱教学法时要防止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的声音,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歌唱方法的掌握上来。要教会学生对待范唱不在于模仿其音色、音量,而是在于抓住正确的发声方法,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启发学生准确地记住自己最好的声音。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耳朵有时比嗓子还重要,听觉会帮助我们完成发声技能技巧上的各项要求,指挥发声器官的运动,辨别歌唱发声中正误。所以教师在范唱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分辨能力,引导学生也要根据自己声音的特质去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在学习中要将模仿和独创结合起来,保持自己声音的个性特征。例如学习人教版第九册《堆雪人》这首歌曲,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掌握大量休止符的呼吸唤气方法;二是要学会运用活泼的语调,欢快地演唱。要想快速、准确地掌握住这两个要点,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教师的范唱,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呼吸换气方法,体会到教师是通过提起笑肌,打开软腭等方法来体现语气的活泼欢快,从而较快地学会演唱《堆雪人》这首歌曲。而靠单纯模唱式教学或者模仿录音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2.注重范唱方式的多样化
为了防止学生依赖简单模仿,教师的范唱还应注重表现方式的新颖、灵活,力求多样化。
如在新歌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采用整体范唱方式将一首歌曲完整地演唱给学生听。它要求教师在认真分析作品、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艺术内涵的基础上,按歌曲要求表达的感情、风格特点进行准确动听、声情并茂的范唱,力求做到情深、字清、味足,使学生对新歌的情感、节奏、力度诸方面获得一个完整、鲜明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唱的欲望,为尽快掌握新歌奠定基础。
而对于歌曲中比较难的乐句或乐段,教师则宜采用局部范唱方式将重点或难点乐句、乐段进行范唱。如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分为主歌和副歌两部分,主歌部分节奏规整,旋律优美,简单易学,而副歌则是二声部合唱,相对较难,笔者在教唱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两个声部的和声关系,与两个声部的学生合作,分别范唱。即与高声部合唱时,范唱低声部;与低声部合唱时,范唱高声部。这样两个声部的学生通过聆听教师不同声部的范唱,在合唱时就能更好地模仿、合作。
3.在范唱中做到以情动人
艺术只有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歌曲唱会容易唱好难,一首歌将它按音符唱会很容易,但要将歌曲唱的很好则很难。教师在范唱中应从调式、调性、结构、织体学等方面去挖掘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从音乐与歌词的结合中感知美的旋律,通过在审美过程中对歌曲的认知进行细致的感情处理,继而打开心扉,尽情地去表现歌曲的艺术内涵。如在学习人教版第十一册《大中国》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感变化,教师应该用深情、明朗和富有激情的情感来范唱。教师通过范唱时气息和声音力度的变化,把歌曲的情感色彩逐步推向高潮,热情地歌颂祖国的风物人情,表现了对祖国深深的爱。特别是歌曲最后部分高亢、反复,用丰满激昂的情感,加强气息力度,进一步表达出中华儿女一腔真挚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在范唱中通过对歌曲情感的分析、处理,加上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变化,再现作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增强了歌曲对学生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学生领会歌曲内涵的重要一环,比单纯跟唱、模仿录音教学效果要好。
总之,范唱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种常用教学手段,不仅直接影响到歌唱教学的效果,还反映出了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经验积累与教学能力。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的运用范唱的方式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