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胸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一例

来源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cd920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47岁。主因"肢体僵硬1年余,加重伴行走不稳1个月"入院,初为四肢僵硬,双下肢为著,休息后可缓解,未行药物治疗,并出现双上肢精细动作减退。既往身体健康。

症状体征

患者1个月前感肢体僵硬加重,并出现行走不稳,伴行走踩棉感,右侧肢体为著,无胸腹束带感。体格检查:颈椎屈伸活动度显著降低,颈后压痛(+),叩击痛(+),双上肢放射痛(-);右上臂前外侧、右前臂、双手、平脐平面以远躯干及双下肢皮肤浅感觉减退;右侧手内在肌肌力减弱,约4级;右下肢伸膝、屈膝、足背伸、足趾屈肌力约4级,余肢体肌力可。四肢肌张力显著增高,尤以右下肢为著,四肢各腱反射均亢进,Hoffmann征(-/+),Jackson征(-),Horner征(-)。胸廓活动受限,4字实验及骨盆挤压试验(-)。辅助检查:颈椎X线片提示C3~7椎体前缘可见明显骨质增生,颈椎、胸椎呈现出"竹节样"改变。颈胸椎CT及MRI提示前纵韧带自C3~C7水平呈连续型骨化,后纵韧带自C2以下直至T3水平呈连续型骨化。

诊断方法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为颈胸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

治疗方法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于全麻下行颈胸椎后路C2-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2、C5、C7"Z"形钛板固定+T1-3椎板全切除术,术后给予营养神经、激素、指导康复锻炼等相关治疗;第3天拔出引流装置,并逐渐在颈托保护下坐起、下地活动,术后恢复较好,四肢肌张力较前改善,术后第7天行颈椎正侧位示:内固定位置良好,颈椎曲度恢复可,术后半个月四肢肌力及肌张力较前明显改善。

临床转归

经过以上治疗、手术、护理等相关处理,患者肢体僵硬及行走不稳症状明显好转。

适合阅读人群

脊柱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其他文献
瘢痕形成,又称为组织纤维化,是身体大多数器官病理损伤后一种常见反应。涉及细胞群体:骨髓来源的循环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常驻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以及血管周围细胞(周细胞)。其中周细胞是一种血管壁细胞,位于微血管系统的内皮细胞基底膜侧,在血管生成、维持血脑屏障、调节毛细血管功能、介导免疫细胞进入大脑和组织修复、纤维化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周细胞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瘢痕形成。该文综述了
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PIBO)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严重的、以不可逆小气道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发生PIBO最常见的原因,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急性细支气管炎控制后出现反复或持续咳嗽、喘息、气促、运动不耐受、低氧、肺部湿啰音,并持续6周以上。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肺功能和高分辨率CT检查。目前尚无
近年来,脓毒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储备库,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始动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及胎龄均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定植。近期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以激活不受控的促炎反应从而导致脓毒症的发生。脓毒症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可发生菌群紊乱、多样性降低及菌群移位,导致其全身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该文就肠道微生态在新生儿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
1,25(OH)2维生素D3是体内维生素D的最有效状态,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活性作用,而维生素D缺乏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研究发现,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维生素D除了通过调节钙、磷代谢的经典作用外,还可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炎症、减轻足细胞损害、延缓肾纤维化等方面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该文就维生素D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保护机制作进行综述。
目的研究新冠肺炎大流行对儿童健康及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对存在神经发育障碍风险儿童的影响。方法评估来自2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73例典型发育期儿童、54例极早产儿(VPT)和73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研究前平均年龄为10.4±1.2岁,大流行期间(2020年4~5月)的平均年龄为12.8±2.0岁。儿童健康和家庭功能通过向父母发放问卷来评估,采用线性混合模型检验。使用五点Likert量表评估各组间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儿童期低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48 mmol/mol,6.5%)与高水平HbA1c相比能否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方法收集由瑞典儿科糖尿病质量登记处转入瑞典国家糖尿病登记处(NDR)的5 116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根据儿科登记处保存的所有HbA1c数据,基于HbA1c平均值将患儿分成6组,并与2013~2014年NDR记录的HbA1c值以及视网膜病变
期刊
目的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局部组织氧合的影响尚不明确。以前研究主要关注全身的氧合情况,未评估其对局部组织氧合的影响。该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RS)评估RDS早产儿的局部组织氧合与不同通气模式的关系。方法24例生命体征平稳的RDS早产儿,选择性改变通气模式,采用NIRS评估脑和肌肉组织氧合。患儿由高频振荡通气或喷射通气转换为常频机械通气(CV),或拔除气管插管从CV
期刊
目的探讨新生儿连续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CPOM)作为非侵入性和非干扰性的操作能否在生后早期安全有效地促进母婴皮肤接触(SSC),并收集助产士与产妇的反馈。方法所有接受SSC的新生儿在生后1 h内行CPOM。操作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操作结束后对助产士和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分发CPOM教育手册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0%助产士和66%产妇给予反馈。大多数助产士能积极接受该操作,愿意在新生儿生后立即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