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与江湖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836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水墨是技道的统一。水墨作为东方美学精神的独特表现符号,其语言、形式、视觉经验以及情感内涵虽然随时代与环境的更迭或有推陈出新,但亘贯始终的文化特质从未发生根本改变。这种文化特质承载了历代文人“文之不足,画以发之”的深刻表达,是作者对眼之所观,心之所想不能以文字言说的补充和注解,是中国人观察世界、描绘世界的独有形式。所以纵观中国画论,鲜少对绘画本体语言及视觉图像做科学阐述,多注重审美过程中观者的心理感受,在乎的是作者以个人体验为观照对象的画面整体是否能与观者直接沟通,是否能再构一种画外之余味,引导观者思维的意外遐想。
  在传统文化滋养下诞生的中国水墨,艺术作品的绘画性被大大削弱,笔墨特有的柔软、渲染,在通过人的抒写过程中被阴阳调和,从而繁衍出更多偏诗性的文学气质。文学性的中国水墨很自然地把“感觉”作为了审美评判标准,于是“畅神”、“灵动”、“自在”、“野逸”、“气韵”等感觉类词汇被广泛应用于水墨的画评里。中国水墨的美学系统对创作者生存体验和生命感觉的侧重偏好,撇开了绘画技术层面的桎梏,形而上地将“人”作为最主要审美对象,学养、才气、人格、思想的优劣决定了其艺术成就的高下。
  于是江湖纷争起,人与人之间的角力成为中国水墨的主战场。在风高浪急、草寇称王的江湖中,学院画院美协的皇家光环被淡化,规则和体制的枷锁被打破。如何在水墨的美学历史中留下痕迹,终归还是要回到艺术的本身。而历史证明,往往草根出身的在野高手快意江湖,叱咤江湖。他们心无羁绊,淋漓尽致地追求自由、独立、风骨,通过水墨这一载体驰骋于内心向往的艺术世界。江湖猛士,落尽孤独历经沧桑的浪子,天生对自然、社会与生活有着更为亲近却又疏离的深刻理解,所以其赋予水墨的生命体验也更真切、更风流、更不驯、更感人。
  水与墨的融合生发,艺高者成烟云供养,艺低者成乌烟瘴气,一如江湖之水或清可见底或混浊芜杂。在当下的水墨领域,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的可操控性,乃是文化遭遇资本的厄运使然,江湖水深浪高,鱼目混珠亦可大行其道。全民拜金浪潮汹涌而至,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也黯然落马,整个艺术界充斥着一股铜臭味的江湖气:创作者迎合资本,吟风弄月,谄媚低俗;经营者投机倒把,以次充好,浑水摸鱼;消费者眼力浅薄,瞎买瞎卖,击鼓传花。
  江湖的博大包容,在造就了诸多大家高士的同时,也滋生了这样一大批江湖油子和江湖骗子,他们无视道德底线,不讲品格恪守与个人素养,画上一堆破画,办上几个展览,再找些坐台批评家和无立场媒体为其吹捧宣传,以利益为链条,建立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江湖团体,互相捧场,便开始四处招摇,坑蒙拐骗,太多不明就里却自以为吃透了江湖的人被摧毁在这个大染缸里。而这些始作俑者,在不断收获名利的途中,也逐渐沦丧自我,与艺术的本真背道而驰,愈行愈远。
  水墨的逍遥恰似国人无根骨的灵活多变,为名利所缚的江湖术士看似在这一方世界里游刃有余风生水起,实则艺术良心和灵魂消亡殆尽。当大多数人深陷于江湖的靡靡红尘,被江湖习气所沾染的水墨作为承载民族文化及精神核心价值的功能便不复存在,沦为画家往来酬和追名逐利的一项工具,人皆如此,水墨何为?
  如果江湖化是中国水墨无法摆脱的宿命,那么身处江湖的艺术家们该如何自持,是苟且于随波逐流,还是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以为,是时候慢下脚步反躬自省了, 一个没有卓越理想和高洁风骨的人,无法在艺术求索途中走向远方。静下心来,潜神定气地做好自己的功课,心无挂碍地遵循自我生命体验和内心情感,在江湖的涨落浮沉中,恪守艺术的独立精神,也许能找到自己的本心,惟有在艺术上回归生命之原点,方能找到自己的“故乡”,这也是水墨创作基于江湖自由而要获得,自我实现的一种价值尺度。
其他文献
提及汤臣一品,总令人想到上海陆家嘴的顶级豪宅。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印象中的汤臣一品,不再仅仅拥有价格“一哥”的光环,还沉淀出了一份经典的韵味。  这样的经典无法复制。新的经典,必将从时光流转中诞生。  与上海滩相类似,天津曾经是一个大码头。马场道、新华路、解放路的老建筑,和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相类,诠释着20世纪上半叶的繁华如梦。如今,汤臣一品从黄浦江畔来到了海河边。这是一场21世纪的共同诠释,诠释汤
期刊
不久前,在爱普生影艺坊,笔者看过一个何肇娅摄影展——《上海女人》。那些上海的知性美女,人们熟知的一些女性人物,纷纷若隐若现在何肇娅的镜头下。  最近何肇娅又办起了一个摄影展。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展览地点放在了位于绍兴路的一处老房子里。这就是《懿园走出来的女人们》。何肇娅自从嫁到懿园,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作为摄影家,1997年开始她拍摄上海女人题材。然而,她将镜头对准她的邻居们的时间并不长,“才短短半年
期刊
看着马路上的梧桐被北风撕扯下一片片枯叶的时候,时间告诉我们已经来到了铃儿响叮当的12月。在江南阴冷潮湿的冬天里翻翻巧克力的情史也是件很美好的事。  巧克力的确是一个充满温度、柔情的食品。几乎所有和巧克力有关的故事都是甜美的。  的确,巧克力天生就是一个魔力的发电体。所以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跟情爱扯上了关系。这种魔力在电影《浓情巧克力》中尤甚。片中女主角将魔法注入在巧克力里,让生活在宗教阴影下的小镇
期刊
克劳德·莫奈(1840年-1926年),印象画派的鼻祖,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人称“印象派之父”。莫奈一生共遗留了500余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作品以色彩和光线的精巧运用著称。莫奈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如今,莫奈的大作来到了上海。  “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于3月7日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
期刊
许多人讲品牌只看到产品,没看到产品背后的人。国际品牌都很经典,很精致,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真正的国际品牌,几乎都有它们品牌的历史和品牌的故事,还有品牌创始人的个人传奇等等。  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香奈儿女士的故事,甚至被写成不同的书,拍成不同的电影广为流传。我最近与 Johnny Walker (黑方)在谈合作,他们第一代创始人在1820年就创立了这个品牌,然后他的子子孙孙又继承下来,所以他们可以
期刊
在一些同辈的画家朋友中,耿忠平无疑是我最熟悉的一位。  想起与忠平订交十多年来,其实,真正在一起酒酣耳热的机会并不多,但两人之间你来我往的笔墨酬唱还是不少。所以,只要说起他的画,我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出他的作品风貌,他的笔墨,他的气息以及他的师承……可谓远山近水,一一扑面而来。  可是,尽管熟归熟,但当忠平兄让我提笔写几句时,我却抓耳挠腮犯起了踌躇,想起十多年的寒来暑往,真不知该从何处落笔?好在忠平兄
期刊
20世纪80年代,策展人(curator)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但是,80年代却是中国当代艺术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期,仅仅就“新潮美术”阶段,国内就涌现出数十个青年艺术群体和许多具有前卫色彩的展览。追溯起来,1979年的“星星美展”开辟了当代艺术展览的一种全新模式,一方面是强调民间、草根、边缘、反体制、前卫性的艺术身份与文化诉求;另一方面是成立群体、有自己的艺术主张或宣言,并且独
期刊
在中国,由于郭海平的努力,“原生艺术”和相关的原生艺术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原生艺术”是一个以前美术界普遍视而不见的关键词,尽管人们也会看到那些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但他们都没有被归到这类人群本身去受到重视,而是对艺术家的作品作外部研究从而涉及到他们的疾病史。而原生艺术——现在已经是尽可能地重新认识有精神疾病的人群的艺术家的作品,将是倒过来的思考,它指向了这一群体自己的艺术权利机制,
期刊
画家注定是时间的小偷  从飞逝的岁月捞出一些碎片  从劳碌生存中寻得一点闲暇  所谓文化便是空隙的产物  而绘画根本就是悠闲的艺术  时间之所以有用  乃在于时间之不被利用  闲暇时间如同居室中之空隙  以画画来打发和度过的空余  是从人生狭窄处  获得精神自由的视野  和优游岁月的智慧的可能性  日记一样的小画儿们  能够说出开篇跨页上的关于“时间小偷”和“悠闲艺术”这一番言语的人,你懂的,大概
期刊
《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与《再造新墨韵——蔡广斌水墨艺术研究》,这两个展览一个是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的大型群展,一个是坐落于上海M50艺术区的华府艺术空间举办的小型个展;前者追本溯源回到1980年代,后者展望未来呈现艺术家“影像水墨”新探索,在笔者看来恰恰可以作为梳理当代水墨历史的范本。  从前不久纽约大都会等西方一流博物馆的展览,到苏富比与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巨头的拍卖与私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