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应用场合,信息技术进入思想品德课堂,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改变以往呆板、沉闷的学习气氛,让思想品德课变得声情并貌、生动活泼,让学习内容鲜活、丰富。
关键词:激情;明理;导行
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系统地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其教学任务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要完成上述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或手段,充分发挥激情、明理、导行的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收到极为满意的效果。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情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一节课中, 教师要巧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因为鲜明、形象、 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所以,我在品德课教学时恰当地运用投影、录像、录音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第二册《我爱爸爸妈妈》一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孝敬父母情感是教学的关键,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新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个我精心制作的课件,内容由四副画面组成,一是妈妈给孩子喂奶;二是爸爸扶孩子走路;三是爸爸给孩子讲故事;四是深夜爸爸妈妈抱孩子看病。图中的场面是父母养育子女中常见的情景,每个孩子都有切身体会,并伴有孩子们都喜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在学生看、听的同时,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实际,一边回想自己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触景生情,完全沉浸在爱的情感中。这时,我不矢时机地播出电视广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中的两个画面,一是妈妈给奶奶洗脚;二是“我”给妈妈洗脚。以此引出:尊敬、关心、孝敬父母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从小要尊敬、关心父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巧用电教手段引入教材,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产生强烈的情绪效应,从而使学生情感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比如教学第十册《爱国将领吉鸿昌》一课,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蹂躏中国人民,英勇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那悲壮的乐曲,感人的画面以及教师激昂的解说,学生为之动容,为本堂课定下了悲壮的感情基调。再进一步在大屏幕上打出吉鸿昌的图像,介绍生平,展示吉鸿昌与敌人英勇作战的画面,播放吉鸿昌爱国故事的录音,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融人悲壮激昂的气氛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巧用信息技术明理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明理。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及思想品德教材的特色,巧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具体事情、具体情景得到教育启发,引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明白事理,提高道德认识。
所谓道德认识,主要是指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等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如果只是背条文,讲空洞的大道理显然是不行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大都是一些古今中外名人、领袖、英雄、模范的故事和具体社会现象,日常生活事例。要让学生从这些人和事中抽象出“理”来,就必须对这些人和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怎样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这些并不熟悉的人和事并从中悟出“理”来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这一难题并不难。例如:在教学第六册《我们热爱解放军》这一课时,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对解放军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穿军装、戴军帽、扛钢枪的一群人”上,并不完全认识解放军。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解放军,我利用录像,再现解放军在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的战争年代里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舍生忘死的战斗场面;再现解放军在98年抗洪抢险战斗中,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顾个人安危,与肆虐的洪魔顽强搏斗的场面。看了这些学生对解放军叔叔有了充分的认识。这时学生自然会对解放军从内心里充满了崇敬与热爱。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入情入境,又突破重难点,为激情明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第三册《爱惜粮食》一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知道粮食与人们生活、国家建设关系密切,粮食来得不易。我首先播放了个录像(均根据课本41--42插图制作),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粮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建设中有哪些用途?接着问:粮食是怎样来的?没有粮食,人们能不能生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计算:如果人均节约一粒米,全市人民可以节约多少千克粮食,全国人民呢? 让学生知道:浪费粮食带来多大损失。这时我在总结归纳出“爱惜粮食是一种好品德,要从小就不要浪费粮食”就水到渠成了。
三、巧用信息技术导行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在具体表现。而导行就是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指导,使其知道如何做。由于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喜欢模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其道德认识、情感与行为间经常出现不一致情况。因此,我在导行时,要从学生初步的道德认识出发,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道德行为,把学生引入创设的情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道德行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第三册《上课专心听讲》一课时,我出示以课文插图制作的录像,让学生观察讨论,激情明理,引导学生观察高士其爷爷上课如何专心听讲,录像上的高士其爷爷上课是怎样做的?其他同学又是怎样做的?通过讨论后,在让学生模仿高士其爷爷,进行上课专心听讲的实战训练。这样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学习有标准,避免盲目性的导行,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精美的画面,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生动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的道理,以其优美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共鸣,创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围,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祖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荣良,高淑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发展点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激情;明理;导行
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系统地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其教学任务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要完成上述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或手段,充分发挥激情、明理、导行的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收到极为满意的效果。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情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一节课中, 教师要巧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因为鲜明、形象、 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所以,我在品德课教学时恰当地运用投影、录像、录音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第二册《我爱爸爸妈妈》一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孝敬父母情感是教学的关键,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新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个我精心制作的课件,内容由四副画面组成,一是妈妈给孩子喂奶;二是爸爸扶孩子走路;三是爸爸给孩子讲故事;四是深夜爸爸妈妈抱孩子看病。图中的场面是父母养育子女中常见的情景,每个孩子都有切身体会,并伴有孩子们都喜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在学生看、听的同时,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实际,一边回想自己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触景生情,完全沉浸在爱的情感中。这时,我不矢时机地播出电视广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中的两个画面,一是妈妈给奶奶洗脚;二是“我”给妈妈洗脚。以此引出:尊敬、关心、孝敬父母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从小要尊敬、关心父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巧用电教手段引入教材,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产生强烈的情绪效应,从而使学生情感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比如教学第十册《爱国将领吉鸿昌》一课,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蹂躏中国人民,英勇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那悲壮的乐曲,感人的画面以及教师激昂的解说,学生为之动容,为本堂课定下了悲壮的感情基调。再进一步在大屏幕上打出吉鸿昌的图像,介绍生平,展示吉鸿昌与敌人英勇作战的画面,播放吉鸿昌爱国故事的录音,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融人悲壮激昂的气氛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巧用信息技术明理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明理。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及思想品德教材的特色,巧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具体事情、具体情景得到教育启发,引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明白事理,提高道德认识。
所谓道德认识,主要是指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等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如果只是背条文,讲空洞的大道理显然是不行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大都是一些古今中外名人、领袖、英雄、模范的故事和具体社会现象,日常生活事例。要让学生从这些人和事中抽象出“理”来,就必须对这些人和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怎样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这些并不熟悉的人和事并从中悟出“理”来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这一难题并不难。例如:在教学第六册《我们热爱解放军》这一课时,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对解放军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穿军装、戴军帽、扛钢枪的一群人”上,并不完全认识解放军。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解放军,我利用录像,再现解放军在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的战争年代里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舍生忘死的战斗场面;再现解放军在98年抗洪抢险战斗中,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顾个人安危,与肆虐的洪魔顽强搏斗的场面。看了这些学生对解放军叔叔有了充分的认识。这时学生自然会对解放军从内心里充满了崇敬与热爱。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入情入境,又突破重难点,为激情明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第三册《爱惜粮食》一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知道粮食与人们生活、国家建设关系密切,粮食来得不易。我首先播放了个录像(均根据课本41--42插图制作),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粮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建设中有哪些用途?接着问:粮食是怎样来的?没有粮食,人们能不能生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计算:如果人均节约一粒米,全市人民可以节约多少千克粮食,全国人民呢? 让学生知道:浪费粮食带来多大损失。这时我在总结归纳出“爱惜粮食是一种好品德,要从小就不要浪费粮食”就水到渠成了。
三、巧用信息技术导行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在具体表现。而导行就是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指导,使其知道如何做。由于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喜欢模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其道德认识、情感与行为间经常出现不一致情况。因此,我在导行时,要从学生初步的道德认识出发,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道德行为,把学生引入创设的情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道德行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第三册《上课专心听讲》一课时,我出示以课文插图制作的录像,让学生观察讨论,激情明理,引导学生观察高士其爷爷上课如何专心听讲,录像上的高士其爷爷上课是怎样做的?其他同学又是怎样做的?通过讨论后,在让学生模仿高士其爷爷,进行上课专心听讲的实战训练。这样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学习有标准,避免盲目性的导行,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精美的画面,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生动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的道理,以其优美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共鸣,创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围,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祖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荣良,高淑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发展点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