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G-CSF预防淋巴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一项前瞻、多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pj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单臂、Ⅳ期临床试验。纳入410例淋巴瘤患者接受多周期化疗并预防性使用PEG-rhG-CSF。主要观察患者各化疗周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的发生率,同时观察患者整个化疗期间抗生素的使用率。

结果

①410例患者中,违背入选标准8例(1.95%),失访35例(8.54%),发生不良事件19例(4.63%),出现符合终止研究标准者12例(2.93%),疾病进展或复发15例(3.66%),故最终321例(78.29%)进入符合方案集。②在第1~4个治疗周期,初级预防给予PEG-rhG-CSF后,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14%(49/256)、12.50%(32/256)、12.18%(24/197)、13.61%(20/147),FN的发生率分别为3.52%(9/256)、0.39%(1/256)、2.54%(5/197)、2.04%(3/147);次级预防给药后,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从61.54%(40/65)降至16.92%(11/65)、18.46%(12/65)、20.75%(11/53),FN的发生率从16.92%(11/65)降至1.54%(1/65)、4.62%(3/65)、3.77%(2/53)。③整个化疗期间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受试者比例为34.39%(141/410)。④与PEG-rhG-CSF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3%(19/410),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3.90%(16/410)]、乏力(0.49%)和发热(0.24%)。

结论

在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预防性使用PEG-rhG-CSF能够有效降低化疗过程中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FN的发生率,确保淋巴瘤患者接受标准剂量化疗,提高治愈率。

其他文献
角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是角膜病医师经常遇到的问题。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三联手术,可以避免角膜植片遭受二期白内障手术的损伤,并能快速恢复视力,成为角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主流手术方式。由于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曲率不稳定且角膜形态不规则;导致三联手术后的屈光状态难以预测;而角膜缝线完全拆除后二期行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则可以精确测算人工晶状体的度数以减少术后的屈光误差。因此,也有许
微生物感染(包括寄生虫感染)可以打破机体自身免疫耐受,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而诱发机体出现自身免疫症状。分子模拟作为外来抗原与自身抗原之间的一种常见现象,被认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微生物中的模拟抗原肽非但不会诱导机体出现自身免疫症状,甚至还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修饰抗原肽,对再次受到相似抗原入侵的机体从抗体水平或者T细胞水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立足
期刊
期刊
目的探究噬血细胞综合征(HLH)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确诊为HLH且合并消化道出血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52例患者中,男32例(61.5%),女20例(38.5%),中位年龄为26(6~64)岁,其中EBV相关者36例(69.2%),淋巴瘤相关者5例(9.6%),原发性HLH者3例(5.8%),风湿免疫相关者3例(5.8%),结核相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病情变化特点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ET转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44岁,初诊ET时PLT 500×109/L,3年后疾病转变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WT1基因由初诊时77拷贝/10 000 ABL拷贝升至13 171拷贝/10 000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NPM1突变的白血病细胞系U937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转染NPM1突变型(A型)质粒至U937细胞系构建稳定克隆A1和A2,利用Western blot法和荧光共聚焦技术鉴定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显微镜下计数检测集落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增殖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①NPM1突变型U937细胞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获得早期治疗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成人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连续病例,分析诊断时疾病特征和诱导治疗方案对患者化疗后获得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首次获得MLFS时血细胞恢复程度和微小残留病[MRD,阳性定义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WT1 mRNA ≥ 0.6%(本院正常值上限)和(或)流式细胞术发现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