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探究了膜内气压(P)及液相流速对无泡膜曝气氧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在2 k Pa以下时,随着P增加,氧传质系数增加;当P为2~10 k Pa时,随着P增加,氧传质系数逐渐降低。当液相流速从0.014 m/s增加到0.041 m/s时,氧传质系数呈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大。同时给出了膜曝气反应器内舍伍德数(Sh)随膜内气压、雷诺数(Re)和施密特数(Sc)的变化关系式,当P为0~2 k Pa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了膜内气压(P)及液相流速对无泡膜曝气氧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在2 k Pa以下时,随着P增加,氧传质系数增加;当P为2~10 k Pa时,随着P增加,氧传质系数逐渐降低。当液相流速从0.014 m/s增加到0.041 m/s时,氧传质系数呈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大。同时给出了膜曝气反应器内舍伍德数(Sh)随膜内气压、雷诺数(Re)和施密特数(Sc)的变化关系式,当P为0~2 k Pa时,Sh与P呈正相关,说明氧传质性能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强;当P为2~10k Pa时,Sh与P呈负相关,说明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和不适当排放引起水体污染问题,使人们对抗生素有效降解方法的探索也日益增多。选取了三种常见磺胺类抗生素,并以其中一种磺胺甲基嘧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铁炭微电解法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及反应过程。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即初始pH值为2、铁炭填料填装量为1 g/m L、温度为25℃和曝气量为60 L/h,在该条件下反应8 h,对磺胺甲基嘧啶的去除率可达
藻-菌共生系统可实现污水二、三级处理低成本运行,特别是还可将CO2捕捉、固定于藻类后用于可再生生物能源生产,是应用前景广阔的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然而,占地面积大、处理能力低、处理效果不稳定和藻细胞采收成本高等限制了其大规模工程推广应用。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藻-水分离困难,因此筛选可自然沉降微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此方面,可自然沉降藻-菌共生絮凝体研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从藻-菌共生絮凝体富集培养方法
随着饮用水标准要求的提高及公众对水质关注度的加大,相关管理办法的缺失或滞后越来越影响到对饮用水水质的客观科学评价。国际上其他国家对饮用水水质的评价,不仅包括对水质数据的分析,还对信息公开、客户认可程度、应急处置等管理要求加以评价。国内对饮用水水质结果的评价一般只限于检测结果对照标准限值判断是否合格,并计算水质合格率,目前尚缺乏完整统一的分析评价方法,带来水质结果评价的不可比性等问题。基于健康的目标
在秦皇岛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中,深度处理采用曝气生物滤池/机械混合反应/纤维转盘过滤工艺,并将出水作为再生水回用,设计规模为4×104m3/d。结合厂区现状条件和处理要求,详细介绍了中水回用工程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参数。出水经紫外消毒后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轴承加工废水含有大量的乳化液和难降解物质,有机物成分复杂,浓度较高。采用破乳+一级气浮+高压脉冲电解+二级气浮+A/O的组合工艺进行处理,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实践证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可靠,可操作性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采用酸化反应/气浮/铁碳微电解/水解/氨氮吹脱/光触媒反应/催化氧化预处理工艺处理高浓度化工废水后,利用UASB/曝气池/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综合废水,预处理规模为120 m~3/d,总处理量为250 m~3/d。运行实践表明,预处理工艺可明显降低高浓度废水的COD、NH_3-N和苯酚,整个工艺处理出水水质达到接管要求。
探讨了采用单位波长吸光度改变量-分光光度法(ACW-S法)检测地表水中甲醛的可行性,筛选了拟合波长段。以浊度模拟水样及对应空白水样的准确度作为考量因素,筛选出(445~454)、(440~454)、(445~464)nm等3组波长段,校准曲线线性范围介于0.040~2.80mg/L,方法检出限在0.023~0.031 mg/L范围,直接测定实际样品所得加标回收率为95.4%~106%(加标浓度为0
针对某污水厂提升泵的控制结构过于复杂、可靠性低、泵组间无法自动轮换、液位控制参数不尽合理等问题,在额外增加少许设备的情况下,通过适当调整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和优化自控柜PLC控制程序相结合的方式,妥善加以解决,保障了设备的可靠运行,降低了提升泵的用电单耗,从而有效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
分析了山东省某工业园区综合废水处理厂的进水特性、原有工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造预处理单元、改造并新增部分生化处理单元、新增芬顿反应、混凝反应、磁分离沉淀等深度处理单元的改造方案。改造完成后,该厂运行效果良好,出水水质稳定达标。通过优化运行管理,进一步降低了运行成本。
污泥淤沙分离器能够分离去除活性污泥中的细微泥沙,提高活性污泥的MLVSS/MLSS值,有利于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向生化池污泥混合液中投加不同粒径的细微泥沙,研究了细微泥沙的悬浮时间对污泥淤沙分离性能及其悬浮态势的影响,为污泥淤沙分离系统运行模式的设置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粒径>33μm的细微泥沙呈自由悬浮态势,不受悬浮时间的影响;14μm<粒径≤33μm的细微泥沙在初期呈自由悬浮态势,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