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寸“抗争”

来源 :文学少年(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NG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心武和秦文君是我国当代文坛两位知名作家,他们在描写校园生活和青少年的成长方面,都有佳作问世,擅长捕捉和塑造十几岁的少年人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以“抗争”与“成长”为主题进行文学探讨。
  讨论会
  讨论者:赵艳妮 迂 卓 朱稚冉 周 鹏 张晓旭
  特邀讲师:孙 悦
  渤海大学副教授,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NO.1 每个人都有“少年梦”
  孙 悦 少年梦,构筑起人生整体蓝图中最基础也最绚烂的部分。这些梦有的演化为理想,成为人们努力进取发奋图强的目标;有的成为幻想,随时间流逝而变成一种类似于珍藏品的东西。还有一些少年梦,则融化在每一天、每一寸的成长过程里,它可能很宏大,或者很细微;它可能很离奇,甚至有点古怪。有时候,它是英雄主义的,有时候它是浪漫主义的,有时候它很具体,有时候它又有点超现实。
  迂 卓 看过《冒险的代价》和《我可不怕十三岁》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无论是秦文君笔下的贾里,还是刘心武笔下的罗世凯,他们内心都怀揣着一份少年梦。贾里的梦是想让自己做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好让自己在所有人面前出人头地,尤其是让女同学对他高看一眼,这种想法我估计每个青少年都曾经历过。而罗世凯敢在课堂上反对老师,挑战长辈的权威性,他的少年梦是想证明自身存在,以及在成人世界里的地位,不让他人尤其是成年人忽视其存在。
  赵艳妮 青少年有许许多多比天还大的梦,这些梦大多是朦朦胧胧的思想火花,产生于他们试图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元素——自爱感、自豪感、尊佩感、友善感、思念感、自责感、孤独感、受骗感、受辱感、抱负感、使命感、成就感、超越感、失落感、受挫感、沉沦感、舒适感、安逸感、快活感、恐惧感、不安感……少年梦应当被理解,同时也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迂 卓 我的少年梦和贾里、罗世凯都不同,我不想出人头地,也不想与成人对抗,我那时就想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我自小随父亲看球赛,从上学前班到现在,我从未放弃过踢足球。我从这项运动里学到了许多,并体会到一些隐藏在足球背后的人生意义与真谛。足球,不单单是胜负较量、进球多少,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了拼搏、坚持、忍耐、勇气、决心和永不言败的含义。虽然,我的这个少年梦并没有成真,但是我会一直把这个梦做下去。我想,有不少成年人和我是一样的吧。
  张晓旭 青春是一段冒险旅程,充满未知和躁动。这一路我们收藏旖旎风光,也领略无情风雨,这都是人生旅程的必修课。“英雄”一词是极具魅力的,它意味着一颗火热滚烫、渴望拯救他人于水深火热的心;它意味着一位行走江湖、除暴安良的大侠;它意味着众星拱月般的关注和崇拜。对于少年时期渴望得到认可的我们,这些都是极具诱惑力的。但是也要明白,“英雄”也代表着善良、正义、坚韧与勇敢,也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代表着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如果这些真正的美好品质都不具备,“英雄”也就只是一个由肌肉和暴力堆砌的莽夫。当有一天我们从英雄的幻梦中醒来,希望你能明白真正的“英雄梦”是现实世界里父亲对于家庭的责任、学者对于真理的信仰、强者对于弱者的尊重、平凡人对于梦想的坚守……努力让“梦”烛照进现实,青少年的“英雄梦”就不会仅仅是梦了。
  周 鹏 三国时期的刘劭在《人物志·英雄》中写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我觉得英雄之所以能够成为被“一说再说”的各类故事的主角,莫不是因为他们的形象中兼收并蓄了人类的各种优秀品质和超常的能力。而青少年处于由幼年向成年转型的“非常阶段”,他们内心对于未来充满了渴盼与期待,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的能力却无法与他们的自我期许形成正比,这就促使他们要模仿诸如电影明星、伟大的运动员或者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等“英雄形象”,乃至对这些人物产生盲目崇拜。上述行为与他们的年龄阶段是有着必然关系的。同时,即便是进入成人阶段,这种英雄情结也不会磨灭。我们知道,武侠小说作为文学作品中一个独特的现象,被誉为“成人的童话”,而武侠的本质正是对于英雄的塑造。所以,英雄梦不是儿童的独特现象,而是整个人类的普遍现象。
  朱稚冉 我觉得少年梦的一种不平常的表现形式是“英雄梦”,英雄梦是每个人走过青春期的时候需要被关注的表现。少年也许并不是真的为了成为旁人眼中所谓的英雄而去做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是在一个成长的特定的年龄阶段,憧憬着去当一个发光体,渴望被敬仰、被崇拜,这是一种小小的虚荣心在作祟。但同时,这也标志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冒险的代价》里的小主人公贾里,因为想要出名而踊跃报名参加篮球队,得知自己并非举足轻重时愤然退出,之后他又憧憬英雄业绩而勇斗歹徒。这些行为,都是因为他想要博得小伙伴们的关注,尤其是想引起艺术团的小姑娘们的注意而做出的,少年可爱又可笑的心理状态一览无余。
  NO.2 少年的叛逆与抗争
  孙 悦 你们留意到这两部小说里,小主人公的年纪了吗?《我可不怕十三岁》很明显,标题已经给出答案,《冒险的代价》里提到贾里是初一学生,那差不多也是13岁。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13岁被称为豆蔻年华,有种花苞待放的美,同时,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13岁标志着一个人的少年时期全面展开。从13岁进入14岁,一个人也就进入了反叛行为的高峰期。
  周 鹏 因为青少年的自我期待与所得到的关注无法形成正比,身体和心理在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让青少年措手不及,所以他们就会在这个时间段内敏感地关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而实际上,在他们表面无所谓的语言之下,其内心对于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以及赞美还是充满了期待的。当这种自我预定的心理无法得到承认后,必然会导致他们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反抗。
  朱稚冉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大多会表现出叛逆和抗争。这是因为,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等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喜欢发表个人见解,表达鲜明的态度,甚至做出一些惊人之事。他们会通过和大人“对着干”这种抗争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独立宣言,挣脱成人和社会对他们的限定和束缚,在迷茫中笃定地寻求真实自我。小凯看电视时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上课时当场指出老师的错误,这都是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发起的抗争。   赵艳妮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半成熟阶段,心理承受力不强,内心敏感脆弱,需要身边人的关注。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对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不够了解,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缺少沟通。《我可不怕十三岁》里的小凯,在对电视节目中的蒋介石提出个人见解的时候,妈妈立刻指责和制止他发声;彭老师在小凯指出自己的错误以后执意把小凯撵出教室。其实,如果妈妈和彭老师能换一种方法,用吴校长般理解的心态去和小凯交流的话,小凯内心的“战斗精神”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疏解。
  朱稚冉 作为监护者和教育者,家长和老师或是把孩子看得太紧,没有给孩子们足够的自我管理权,或是过于溺爱孩子,使得孩子最后无法无天。显然,这都是失败的。现在的电视、网络、广播等新闻媒体,过于标榜个性、自我,使得青少年在没能掌握“个性”和“自我”的本质属性与真实涵义的情况下,盲目追求所谓“不走寻常路”。他们的社会阅历和人生阅历尚浅,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这种情况下一味追求个性和自我,很容易走上极端。
  迂 卓 读了刘心武的《我可不怕十三岁》,我突然间回想我的十三岁是怎样的?那年,我也曾有过叛逆与抗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好动贪玩的天性,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警告,为此还受了不少皮肉之苦。我觉得,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部分家长在对待孩子“抗争”问题上采取粗暴态度,打骂成了家常便饭。家长们应该反思,身为父母的自己不也是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吗?一味地打骂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有因势利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可惜,不少父母忽略了孩子在特定时期发生的心理变化,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行为的改变,而单单认为孩子与父母为敌,处处与父母作对,都是孩子的错,使得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一步步恶化。学校也应该肩负起一定的责任来。尤其是老师,他们懂得心理学,比家长更了解儿童心理,如果老师对青少年“抗争”问题处理好的话,青少年冲出叛逆时期的困境会容易些。
  张晓旭 让我们换一个思路,从年轻人的角度再来审视这个问题。十几岁的少年都是矛盾综合体。自己想做的和父母、师长要求的总是冲突,于是便有了“抗争”。那时的我们不明白抗争的意义,甚至不知道那些激烈冲突时脱口而出的话是多么具有伤害力。初为父母、初为儿女,父母和我们一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父母,他们也并没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只是利用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的生存哲学来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对孩子未来有帮助的。所谓抗争的意义,绝不是伤害他人或者自我伤害的懦弱行为,而是你惊觉父母也并不永远是对的,父母也并不永远是坚强的,然后你会开始明白如何理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接纳他们的意见。
  孙 悦 我建议大家阅读秦文君创作的《四弟的绿庄园》。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那里面的四弟,带着股反叛劲儿。那里面的爸爸妈妈,正像张晓旭所评论的,在摸索着做合格的父母。他们会对四弟犹豫怀疑,阻止否定,但同时他们也会为四弟营造自由的空间,尊重四弟的选择。四弟虽倔强,但不吝表达对父母和家庭的依恋与爱。《冒险的代价》中贾里的父亲,作家对他着墨不多,可依然能够看出来,这是个理解儿子的父亲。他会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儿子一个“同志式的微笑”。同时,贾里对父亲也是尊重的,他愿意和父亲分享心事。我想,这是作家秦文君一直努力在作品中要传达的深意,那就是成人社会与儿童世界并不是势不两立的,两个世界完全可以实现沟通与融合。
  NO.3 做一个高明的反叛者
  孙 悦 既然叛逆和抗争都是少年人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处理叛逆期的情绪,如何在抗争的同时把握好尺度,如何在即将失去理智的时候尽可能控制住自己,避免伤人伤己,做一个“手段高明”的反叛者,这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修课。目前,暴力倾向在某些孩子群里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我们通过很多媒介看到,几个孩子围攻一个孩子,学生打老师,亲生子杀死父母。虽然我更愿意把这些信息解读为偶发事件,但是它们依然让我焦虑和痛心疾首。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年轻人,会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放大,不会驾驭自己内心冲动的野马,结果就造成一系列无法挽回事件的爆发。
  朱稚冉 想让孩子成为高明的反叛者,我觉得来自成人世界的辅导很重要。《冒险的代价》中贾里的爸爸,和《我可不怕十三岁》中小凯的妈妈,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由此也培养出了两种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贾里和小凯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模样?贾里会健康阳光地长大吧?小凯会不会更加偏激和自我呢?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就是孩子未来对待他人的方式。孩子在由少年向成人过渡阶段,需要成年人带领,这就需要父母本身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积极想法,潜移默化地去引导他们。
  赵艳妮 贾里的父亲能够理解尊重贾里,他提供给孩子的生活教育环境相对自由宽松,贾里出现烦恼时,他能适当进行引导,而不是单纯地扮黑脸,所以贾里的抗争几乎就是无害的,甚至有趣的。而小凯的家庭气氛紧张,妈妈一味责备,讲大道理,小凯的抗争方式就只能是硬碰硬,死磕到底了。如果小凯的生存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他的未来怎样不得而知。
  孙 悦 道德缺失,情怀缺失,爱意缺失,甚至法律缺失,是暴力少年出现的一个大背景。这个大话题,我们以后会专门讨论一下。
  迂 卓 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注重的是美育,重点培养孩子内心的情感,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是不会轻易做出极端、暴力的事情来的。家庭和学校要引导孩子明白,哪些表现并不是“抗争”,至少不是有意义的抗争,比如有的青少年会把自我伤害甚至自杀当做了“抗争”,这就完全超出了“抗争”的范畴。
  张晓旭 我觉得青少年自己的努力更重要,因为来自内部的力量,一定远远大于外界的助力。青少年要以强者和智者为榜样,培养自己养成坚强、勇敢、乐观的性格品质。青少年要懂得,一切藉由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以宣泄内心负面情绪、表达不满和报复的行为,都是不值得被关注和同情的懦夫行为。对死亡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明白生存的意义,这是人类的终极命题,值得每个人用百年漫长的时光去思索。
  朱稚冉 “某地某学生因某事自杀”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给了孩子们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误以为自杀是一件很容易、很出风头的事情,让他们以为自杀是解决问题最快捷的方式。我们的成人社会要大声告诉孩子:自杀是一件可怕而且可耻的事情,它只会让爱你的人痛苦,厌你的人嘲笑。死是懦夫之勇,是最无效的抗争,死并不能帮你实现自己,更不能拯救自己。年轻多好,活着多好,哪怕遇见再崎岖的路,再难以通行的窄巷,我们也要勇敢地走过去,像一个真正的勇士一样。
  周 鹏 生命是宝贵的,只有一次。但也正因此,很多内心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在自认为受到伤害以后,“自我毁灭”是对于伤害自己的人的最大的报复和伤害。实则这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只会给自己的至亲带来巨大的痛苦。
  赵艳妮 青少年自杀,与父母、亲人的宠溺,教育中缺乏生命意识教育,有很大的联系。青少年从小就应有敬畏之心,对书本,对小动物,对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要尊重、敬畏。尊重每一个生命,从点滴小事做起。
  孙 悦 也许不只是孩子,还包括所有的成年人,包括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学会,敬畏自己,敬畏他人,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这天地间一切一切的存在,心怀悲悯,懂得感恩。
其他文献
导演:丹尼尔·巴尔兹  主演:艾丽·范宁 菲丽西提·霍夫曼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类型:科幻/剧情  片长:96分钟  国家/地区:美国  魅力元素:捉人游戏 喷嚏宝宝 幻境园  菲比梦游奇境  —你没发疯,不用害怕  什么时间是该提问题的时间?  喜欢诗歌,喜欢莫扎特,喜欢妈妈摆在家中的各种关于奇境的小玩意儿的女孩菲比对那些有各种规定的老师产生疑问。新来的戏剧老师朵杰怪异的开场白让大家都感到新鲜
期刊
我们的班主任司徒老师五十多岁,精瘦精瘦,背驼得厉害,像只干虾。  他精力不濟,老爱闭目养神。有时上课最后十分钟做作业,他就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垂头蓄精养锐,发出低低的鼾声。  他对我们又严又不严,你要是考试舞弊,他连卷子都给你撕掉,叫你一分也不得;谁口里要带句“妈×”什么的,他硬是逼你用盐水洗口……  可我们打架,他却装没看见。若有人跑去向他告状,说某某某打我,他就问:“你还手没有?”告状者当然说:
期刊
等比例“犯規”
期刊
拉圖什先生
期刊
叫醒心中的精靈
期刊
Translation: 沈屏 English Editor: Cathy Estep (美国 俄亥俄州)  1.从前,有一块石头,它从山顶滚落到山涧,被南流江大水冲,穿越峡谷,到海,被大浪卷上岸。一个赶潮的人捡到石头,他是一个雕刻家。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rock. It rolled down a hill and into the Nanliu Ri
期刊
穆校长没有绰号,这可不容易!你只要想想他周围都是些什么人就明白了。十几岁的少年,几乎人人都是起绰号的小天才。只要定下个他们一致同意的绰号,他们哪,那才“转”得很哩!对了,张老师的绰号就叫“得很”。有一天,张老师到菜场买菜,碰到初二(一)班三个学生。“张老师好!”毕恭毕敬。唉,当个嚼牙巴骨、吃粉笔灰的人,听到孩子们这样叫你一声,什么低工资也罢,没房住也罢,都算是可以勉强忽略过去了。可是才错开几步,张
期刊
除了养一只狗,我还有个理想,就是剃一个光光的头。是的,一根头发都不要,走到哪里哪里亮的那种。  我剃光头不是一般的好看,是非常非常帅,不信,你看我的照片,是不是很帅呢?  这张照片是我上小学前拍的,也就是说光头是上小学前剃的,上小学后就不好剃了。首先是自己不好意思剃,那么多人的学校,就自己一个光头,无疑会成为大家目光聚焦的中心;其次,老师会不会说:“你怎么剃个光头来,什么意思呀?你要跟谁对暗号?”
期刊
有时我们需要讲讲两个人或者更多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而他们总是在不同的时空移动着,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其实,就像复杂而又有条理的电路板一样,细心的你会发现:1.首先应找到时间或者地点上的关联;2.根据人物的活动关联决定一起写还是分开写;3.前后连续或者并列关系是常见的叙述方式。
期刊
十个男生有九个半想当英雄,可世上又不能有那么多英雄,所以就得各显神通。人不可貌相,谁说我就不会有一段刀剑生涯?  ——摘自贾里日记  在贾里他们学校,高中部的男生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们几乎都是高头大马,衣着入时,能说会道。他们有时故意到初中部走一趟,引起低年级学生一阵肃静。而在初中部中,初一又是最受轻视的,被叫做“六一娃”,仿佛他们和那些穿开裆裤吵着要糖的小家伙没什么区别。贾里对这种不平等地位极为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