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步步惊心》的收视热浪已经渐渐退去,但是身边很多朋友却二次投入到《步步惊心》的小说中去,有的是购买实体印刷版,有的则直接在网上付费下载了电子版,就连笔者这位已经读过原作的人也被她们带动着又重温了一遍。将热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在取得收视长红的同时带动原作小说的销量更上一层楼,正是利益最大化的经典具现。
近几年的影视剧市场,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诸如各个领域间的带动型合作,跨界双赢的互利标准,以及重新定位观众与作品的新时代准则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新理念为整个市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性生存发展空间。然而对于影视产品的生产者来说,这里仍然是一个“战场”。掌握制胜的秘诀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通过认真、透彻的观察与分析,笔者总结出一套适合新时代影视剧市场出奇制胜的“神功”,分为招式与心法两部分。招式即现象,通过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招式出击。心法即本质,通过分析与反思达到融会贯通,做到神功在心,百战百胜。
招式一:推波助澜
典型案例:《泡沫之夏》、《美人心计》、《裸婚时代》
2007年,一本名为《泡沫之夏》的小说,让无数读者为之疯狂,而分为三部出版的形式更是将这份疯狂最大程度地延长。2009年,同名电视剧《泡沫之夏》一经播出,就在两岸三地引发收视热潮,相信如此“泡沫效应”的背后,一定离不开那些忠实小说迷的努力。由80后网络小说女作家执笔的热门网络小说《未央,沉浮》,在网络上的阅读点击量和转载量堪称天文数字,2010年,由于正执笔改编为电视剧《美人心计》,在内地播出后,获得了9.3的最高收视率,在登录中国台湾、韩国等地后,收视更是一路飙升,创下数个收视新高。2011年,一部反映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现状的都市剧《裸婚时代》,在播出后不仅取得良好收视成绩,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针对“裸婚”问题的思考与反思,然而这部热播剧同样也是改编自畅销小说《裸婚——80后的新婚时代》,该作品无论是实体发行还是网络阅读都创下最高纪录。可以说在电视剧播出前,小说就已经为其铺好了一条阳光大道,如此庞大的读者群,不怕推不火一部电视剧,正所谓,“万事俱备,只待开播”。
从小说到电视剧,从动漫到电影,电影与电视剧可以互相翻拍,文字、图画与影视画面可以穿梭同步。虽然他们是不同的传播媒介,但是他们拥有艺术的互通性,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是针对观众或者说是消费者的“口味”不同,而做到的投其所好。说白了,一部再好的电视剧,它的受众就是电视观众;同样,一部好电影也仅仅是影迷们的独享。在传统意义的市场环境中,想从电视观众手中赚取电影票钱那是一个空想,然而今天却不断地成为现实,因为在这个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了潜在消费者,小说的忠实读者可以瞬间转变为铁杆的电视观众,电视观众可以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电影院中成为疯狂影迷。作为影视剧的投资者来说,掌握好“推波助澜”的实际妙用,是将利益最大化的一大法宝。
招式二:借力打力
典型案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越来越多的明星大腕加入到正统红色主题影视剧的表演队列,平均几十秒到几十分钟的戏份却能将如此庞大的明星阵容聚拢在红色大旗下,观众可谓是过足了眼瘾。电视剧与电影演员其实没有界限,只是个人相对偏好哪方面多一些而已。但是曲艺演员出演电视、电影,名嘴、主持人“触电、试水”,体育明星甚至社会知名人士也时不时出镜表演一把,着实让人带着新鲜、好奇的心理想要去观看,同时也将他们固有的关注人群带到了荧屏和银幕前,壮大了整个观众群体。你有表演欲望,我来提供让你展现才华的空间,作为聪明的投资者,何乐而不为。
我们先不说这种跨界形式是否能够取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单是《建国大业》中刘德华与成龙的出演就可以让不少作为他俩歌迷和影迷的香港同胞更加真切地了解这段历史。于是乎,观众大喊,我知道了。投资者大笑,我赚到了。近几年,在影视圈里的跨界行为越发常见,与其说让众多的演员和想要表演的名人有更加广阔的发展,不如说让影视投资者开发出更多的赢利点。究竟传统文化更倾向于娱乐了,还是文化娱乐产业更加有内涵了这其实并不重要,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大爆发的时代,那就干脆将所有可用信息都制作成能够引爆观众的“炸弹”,以如此“借力打力”的形式方可实现利益最大化。
心法一:过去需要“精”,现在需要“杂”
典型案例:《渴望》、《宫》、《步步惊心》
回想当年一部《渴望》造就的万人空巷盛况,无论是故事剧情还是剧中出演的众位演员,甚至主题曲和插曲都成为了大众烂熟于心的内容。究其原因,当时的媒体发展程度有限,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电视作为大众主要的获取精神文化的途径,可以将一部影视剧作品无限放大化表现出来。但是在当今这个众多媒体高度互通互联的时代,过去那种可以一枝独秀的理念已经一去不返。电影、电视、小说、音乐等等艺术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呈现在大众眼前,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精神文化,于是影院、电视、网络、广播等等一些列媒体平台开始各自另立山头,扩大自己的受众。渐渐地,过去那支庞大而集中的消费群体被分化成了众多小集体,各自拥护和爱戴自己的领域。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产业投资者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能够被所有人群认可。将热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电视剧翻拍电影,电影翻拍电视剧,以及将知名动漫改编成相应题材影视剧等等诸如此类行为就是通过将成名作品进行深度加工后转换成另一种表现形式,以此来扩大市场购买力。这就好比,喜欢吃肯德基的人,今天肯德基出售炸鸡和汉堡你爱吃,明天肯德基出售面条和米饭你仍然会买,因为你的标准来源不是何种食物,而是谁出售的食物。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从《宫》到《步步惊心》这种所谓的新兴“清穿”题材,不但没有被传统观众鄙视,反而荣登收视冠军的宝座,因为观众不只是单纯为这部剧买单,他们更多的是被组成这部剧的某些环节和内容吸引而来,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们本不是一类人,却能够在评价这部剧好坏的问题上因为各自不同的喜好而达成统一。正是这样看似杂乱无章的观众群体,才能缔造出最为精致的价值体现。
心法二:观众是“购买力”,不是“上帝”
典型案例:《老男孩》
如果说2010年哪部电影最火,那么笔者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是《老男孩》,一部小成本制作的青春励志影片。据统计,该片在优酷视频网站仅官方播放次数就达到8898万次。让我们简单算笔账,如果这是一部在实体院线正式上映的影片,就算只有一半观众观看,而且售半价票,也将有6个亿的票房,试问国内有几部影片能达到这个量级?恐怕冯小刚心里都要捏把汗。
《老男孩》剧情故事简单而感人,并且是标准的“三无”,无大明星、无大导演、无大制作。但正是这样一部“三无”影片,以一种共鸣的方式震撼了几代人的心灵。从70后到80后,甚至80后和90后都感觉自己仿佛在影片中找到成长的辛酸与感动。而70后、80后正是现在社会的主体力量,他们拥有最大限度的购买能力,他们独立、自我、包容传统与现代,想让他们花钱买单,仅凭将观众视作“上帝”而一味地“伺候”并不会跟最终的收益成为正比。我们需要做的是,投其所好,直击要害。喜欢电影就安排院线放映,喜欢电视剧就在各大电视台滚动播出,喜欢泡网络就把版权卖给网络视频播出,喜欢读书就改编成小说实体发行。为什么现今影视剧在网络播出的收视率以及所占市场份额也成了商家和投资者参考的重要指标?既然观众不是清一色的“电视机”观众,那我们就将产品转换成各种不同形式渗透到每一个消费渠道,将每一个普通群众都看作具有购买力的个体。
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我们不再墨守成规,媒体间的互通互惠,平台间的互换互利,更多的渠道和形式值得我们去尝试。懂得“推波助澜”,也要学会“借力打力”,巧妙运用遍地插秧的赢利模式,将众多不同领域受众人群聚拢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利益的最大化。
近几年的影视剧市场,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诸如各个领域间的带动型合作,跨界双赢的互利标准,以及重新定位观众与作品的新时代准则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新理念为整个市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性生存发展空间。然而对于影视产品的生产者来说,这里仍然是一个“战场”。掌握制胜的秘诀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通过认真、透彻的观察与分析,笔者总结出一套适合新时代影视剧市场出奇制胜的“神功”,分为招式与心法两部分。招式即现象,通过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招式出击。心法即本质,通过分析与反思达到融会贯通,做到神功在心,百战百胜。
招式一:推波助澜
典型案例:《泡沫之夏》、《美人心计》、《裸婚时代》
2007年,一本名为《泡沫之夏》的小说,让无数读者为之疯狂,而分为三部出版的形式更是将这份疯狂最大程度地延长。2009年,同名电视剧《泡沫之夏》一经播出,就在两岸三地引发收视热潮,相信如此“泡沫效应”的背后,一定离不开那些忠实小说迷的努力。由80后网络小说女作家执笔的热门网络小说《未央,沉浮》,在网络上的阅读点击量和转载量堪称天文数字,2010年,由于正执笔改编为电视剧《美人心计》,在内地播出后,获得了9.3的最高收视率,在登录中国台湾、韩国等地后,收视更是一路飙升,创下数个收视新高。2011年,一部反映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现状的都市剧《裸婚时代》,在播出后不仅取得良好收视成绩,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针对“裸婚”问题的思考与反思,然而这部热播剧同样也是改编自畅销小说《裸婚——80后的新婚时代》,该作品无论是实体发行还是网络阅读都创下最高纪录。可以说在电视剧播出前,小说就已经为其铺好了一条阳光大道,如此庞大的读者群,不怕推不火一部电视剧,正所谓,“万事俱备,只待开播”。
从小说到电视剧,从动漫到电影,电影与电视剧可以互相翻拍,文字、图画与影视画面可以穿梭同步。虽然他们是不同的传播媒介,但是他们拥有艺术的互通性,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是针对观众或者说是消费者的“口味”不同,而做到的投其所好。说白了,一部再好的电视剧,它的受众就是电视观众;同样,一部好电影也仅仅是影迷们的独享。在传统意义的市场环境中,想从电视观众手中赚取电影票钱那是一个空想,然而今天却不断地成为现实,因为在这个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了潜在消费者,小说的忠实读者可以瞬间转变为铁杆的电视观众,电视观众可以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电影院中成为疯狂影迷。作为影视剧的投资者来说,掌握好“推波助澜”的实际妙用,是将利益最大化的一大法宝。
招式二:借力打力
典型案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越来越多的明星大腕加入到正统红色主题影视剧的表演队列,平均几十秒到几十分钟的戏份却能将如此庞大的明星阵容聚拢在红色大旗下,观众可谓是过足了眼瘾。电视剧与电影演员其实没有界限,只是个人相对偏好哪方面多一些而已。但是曲艺演员出演电视、电影,名嘴、主持人“触电、试水”,体育明星甚至社会知名人士也时不时出镜表演一把,着实让人带着新鲜、好奇的心理想要去观看,同时也将他们固有的关注人群带到了荧屏和银幕前,壮大了整个观众群体。你有表演欲望,我来提供让你展现才华的空间,作为聪明的投资者,何乐而不为。
我们先不说这种跨界形式是否能够取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单是《建国大业》中刘德华与成龙的出演就可以让不少作为他俩歌迷和影迷的香港同胞更加真切地了解这段历史。于是乎,观众大喊,我知道了。投资者大笑,我赚到了。近几年,在影视圈里的跨界行为越发常见,与其说让众多的演员和想要表演的名人有更加广阔的发展,不如说让影视投资者开发出更多的赢利点。究竟传统文化更倾向于娱乐了,还是文化娱乐产业更加有内涵了这其实并不重要,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大爆发的时代,那就干脆将所有可用信息都制作成能够引爆观众的“炸弹”,以如此“借力打力”的形式方可实现利益最大化。
心法一:过去需要“精”,现在需要“杂”
典型案例:《渴望》、《宫》、《步步惊心》
回想当年一部《渴望》造就的万人空巷盛况,无论是故事剧情还是剧中出演的众位演员,甚至主题曲和插曲都成为了大众烂熟于心的内容。究其原因,当时的媒体发展程度有限,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电视作为大众主要的获取精神文化的途径,可以将一部影视剧作品无限放大化表现出来。但是在当今这个众多媒体高度互通互联的时代,过去那种可以一枝独秀的理念已经一去不返。电影、电视、小说、音乐等等艺术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呈现在大众眼前,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精神文化,于是影院、电视、网络、广播等等一些列媒体平台开始各自另立山头,扩大自己的受众。渐渐地,过去那支庞大而集中的消费群体被分化成了众多小集体,各自拥护和爱戴自己的领域。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产业投资者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能够被所有人群认可。将热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电视剧翻拍电影,电影翻拍电视剧,以及将知名动漫改编成相应题材影视剧等等诸如此类行为就是通过将成名作品进行深度加工后转换成另一种表现形式,以此来扩大市场购买力。这就好比,喜欢吃肯德基的人,今天肯德基出售炸鸡和汉堡你爱吃,明天肯德基出售面条和米饭你仍然会买,因为你的标准来源不是何种食物,而是谁出售的食物。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从《宫》到《步步惊心》这种所谓的新兴“清穿”题材,不但没有被传统观众鄙视,反而荣登收视冠军的宝座,因为观众不只是单纯为这部剧买单,他们更多的是被组成这部剧的某些环节和内容吸引而来,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他们本不是一类人,却能够在评价这部剧好坏的问题上因为各自不同的喜好而达成统一。正是这样看似杂乱无章的观众群体,才能缔造出最为精致的价值体现。
心法二:观众是“购买力”,不是“上帝”
典型案例:《老男孩》
如果说2010年哪部电影最火,那么笔者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是《老男孩》,一部小成本制作的青春励志影片。据统计,该片在优酷视频网站仅官方播放次数就达到8898万次。让我们简单算笔账,如果这是一部在实体院线正式上映的影片,就算只有一半观众观看,而且售半价票,也将有6个亿的票房,试问国内有几部影片能达到这个量级?恐怕冯小刚心里都要捏把汗。
《老男孩》剧情故事简单而感人,并且是标准的“三无”,无大明星、无大导演、无大制作。但正是这样一部“三无”影片,以一种共鸣的方式震撼了几代人的心灵。从70后到80后,甚至80后和90后都感觉自己仿佛在影片中找到成长的辛酸与感动。而70后、80后正是现在社会的主体力量,他们拥有最大限度的购买能力,他们独立、自我、包容传统与现代,想让他们花钱买单,仅凭将观众视作“上帝”而一味地“伺候”并不会跟最终的收益成为正比。我们需要做的是,投其所好,直击要害。喜欢电影就安排院线放映,喜欢电视剧就在各大电视台滚动播出,喜欢泡网络就把版权卖给网络视频播出,喜欢读书就改编成小说实体发行。为什么现今影视剧在网络播出的收视率以及所占市场份额也成了商家和投资者参考的重要指标?既然观众不是清一色的“电视机”观众,那我们就将产品转换成各种不同形式渗透到每一个消费渠道,将每一个普通群众都看作具有购买力的个体。
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我们不再墨守成规,媒体间的互通互惠,平台间的互换互利,更多的渠道和形式值得我们去尝试。懂得“推波助澜”,也要学会“借力打力”,巧妙运用遍地插秧的赢利模式,将众多不同领域受众人群聚拢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