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好像卡罗拉之于丰田,伊兰特之于现代,和悦对江淮有着同样的意义。作为江淮的主力产品,和悦从一开始就被决心打造成自主品牌的品质标杆,它所代表的是江淮对市场的一种把握。
“质量是江淮轿车的生存和发展之本,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心把和悦打造成自主品牌的品质标杆。”江淮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戴茂方曾如此描述。可见,自诞生之初,江淮和悦就被寄予厚望。
“就好像卡罗拉之于丰田,伊兰特之于现代,和悦对江淮有着同样的意义。”在江淮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看来,当前汽车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就在于满足国民第一辆车的需求,而和悦足够担当这个角色。作为江淮的主力产品,和悦代表了江淮对市场的一种把握。用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的话说就是:瑞风的崛起,实现了江淮乘用车从无到有的突破;同悦则实现了江淮乘用车规模的提升;而和悦系列的上市,将成为江淮乘用车进入主流轿车市场的接力点。
2010年9月,江淮推出和悦2011款车型,并明确赋予这款车“国民车”的定位。回顾江淮乘用车短短的几年历史,和悦的推出显然并非随意而为。
2008年初,江淮汽车投放首款自主品牌轿车宾悦。然而,其时创立不久的江淮乘用车公司品牌知名度十分弱,以致这款定位在C级车的产品在当时的市场难以打开局面。直到2009年A0级小车同悦上市,江淮汽车才真正在乘用车市场站稳脚跟。经过一年多的阵痛,江淮汽车终于摸准市场脉搏,同年10月正式推出首款B级车和悦。
事实也证明,江淮汽车对同悦的市场分析相当准确。和悦自去年10月份正式上市后便以黑马之姿席卷B级车市场,成为发展最快的自主品牌轿车,市场表现也一路高歌猛进,销量节节攀升。据统计,2010年9月江淮轿车销售8767辆,同比增长41%;其中,和悦成为江淮轿车中的翘楚,9月销售6140辆,占江淮轿车总销量的70%;2010年,和悦的销量接近5万辆,月均销量在5000辆左右,不仅进入主流中级车行列,也成为江淮轿车中的中坚力量。
作为江淮大乘用车战略的转型之作,江淮汽车对于和悦的打造当然不敢怠慢。
事实上,在外观设计中,和悦一开始就没有走抄袭国外产品造型的路子,而是与意大利宾尼法瑞纳公司联合设计造型,充分融入了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元素,意图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念。整车前脸京剧家族化的脸谱,延续了同悦身上的一些造型特征。但熏黑大灯的造型相对同悦更加修长,匀称的整体线条也更具亲和力。内饰设计方面,整个中控台采用了大面积钛银面板设计,更具运动时尚气,布局也更加合理。所以自2008年北京车展首次亮相后,其造型设计就获得了媒体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在“爱我中国车”第五届车型评选活动中,评委们对和悦的造型设计也给予了良好的评价。益普索汽车研究副总监叶盛表示:“和悦的风格设计比例和谐,线条明快,值得赞赏。”
如果说叶盛的评价是一个视觉上的总结的话,那么李上雄评委则从文化心理上一语道破了和悦造型备受赞誉的原因:“造型有特色,平实中显尊贵,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在动力方面,尽管在百米加速测试中,江淮和悦13.62秒的成绩并不突出,但对于一款轴距2710mm的准B级车而言,以1.5L的排量实现这个成绩已然不易。并且其采用的全铝VVT发动机相比其原有动力,油耗降低8.9%,静音效果也大幅提升。
而在制动测试中,和悦以45.4米的成绩名列第二,其出色的表现让不少评委印象深刻。全国卡车大赛组委会副主席李上雄认为和悦“整体感觉较好,易操控,行车有安全感”。这个成绩或许应该归功于其合理的操控配置。前麦弗逊式 后双连杆式四轮独立悬架配横向稳定杆,加上四轮盘式制动,舒适性和过弯稳定性都很强。
评委叶盛则认为:“江淮和悦的操控灵活,准确度高,制动良好,安全感较好;此外在制造水平工艺方面进步明显。”
诚如李上雄评委所言,和悦这款车代表了江淮在造轿车上的一个提升。无论是从产品质量还是造车理念上,和悦身上体现出来的进步有目共睹。首先是底盘调教的进步,和悦的操控感较之同悦优胜不少,很大程度上是底盘调教的不一样;再者,在材质上的讲究,无论是仪表盘的手感还是车面油漆的感觉,和悦给人的感觉都有很大的提升,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和合资品牌媲美。
月销近万的和悦体现了江淮从造商用车到造轿车的理念调整。随着江淮在轿车领域的逐步深入,对轿车产品技术和市场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伴随着和悦销量走高的是同悦销量的大幅下降。正如不少业内人士所分析,同悦与和悦的价格区间虽然有所区隔,但也处于接轨状态。这也就造成了和悦与同悦相比性价比优势更为明显,这种同门相争的情形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所愿意看到的。
但至少从和悦来看,其市场表现已经证明了其产品成功之处。对于一家轿车领域资历尚浅的企业而言,其第一阶段任务已然初步完成。至于品牌的未来发展,则要看左延安如何调整战略了。
“质量是江淮轿车的生存和发展之本,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心把和悦打造成自主品牌的品质标杆。”江淮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戴茂方曾如此描述。可见,自诞生之初,江淮和悦就被寄予厚望。
“就好像卡罗拉之于丰田,伊兰特之于现代,和悦对江淮有着同样的意义。”在江淮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李建华看来,当前汽车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就在于满足国民第一辆车的需求,而和悦足够担当这个角色。作为江淮的主力产品,和悦代表了江淮对市场的一种把握。用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的话说就是:瑞风的崛起,实现了江淮乘用车从无到有的突破;同悦则实现了江淮乘用车规模的提升;而和悦系列的上市,将成为江淮乘用车进入主流轿车市场的接力点。
2010年9月,江淮推出和悦2011款车型,并明确赋予这款车“国民车”的定位。回顾江淮乘用车短短的几年历史,和悦的推出显然并非随意而为。
2008年初,江淮汽车投放首款自主品牌轿车宾悦。然而,其时创立不久的江淮乘用车公司品牌知名度十分弱,以致这款定位在C级车的产品在当时的市场难以打开局面。直到2009年A0级小车同悦上市,江淮汽车才真正在乘用车市场站稳脚跟。经过一年多的阵痛,江淮汽车终于摸准市场脉搏,同年10月正式推出首款B级车和悦。
事实也证明,江淮汽车对同悦的市场分析相当准确。和悦自去年10月份正式上市后便以黑马之姿席卷B级车市场,成为发展最快的自主品牌轿车,市场表现也一路高歌猛进,销量节节攀升。据统计,2010年9月江淮轿车销售8767辆,同比增长41%;其中,和悦成为江淮轿车中的翘楚,9月销售6140辆,占江淮轿车总销量的70%;2010年,和悦的销量接近5万辆,月均销量在5000辆左右,不仅进入主流中级车行列,也成为江淮轿车中的中坚力量。
作为江淮大乘用车战略的转型之作,江淮汽车对于和悦的打造当然不敢怠慢。
事实上,在外观设计中,和悦一开始就没有走抄袭国外产品造型的路子,而是与意大利宾尼法瑞纳公司联合设计造型,充分融入了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元素,意图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念。整车前脸京剧家族化的脸谱,延续了同悦身上的一些造型特征。但熏黑大灯的造型相对同悦更加修长,匀称的整体线条也更具亲和力。内饰设计方面,整个中控台采用了大面积钛银面板设计,更具运动时尚气,布局也更加合理。所以自2008年北京车展首次亮相后,其造型设计就获得了媒体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在“爱我中国车”第五届车型评选活动中,评委们对和悦的造型设计也给予了良好的评价。益普索汽车研究副总监叶盛表示:“和悦的风格设计比例和谐,线条明快,值得赞赏。”
如果说叶盛的评价是一个视觉上的总结的话,那么李上雄评委则从文化心理上一语道破了和悦造型备受赞誉的原因:“造型有特色,平实中显尊贵,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在动力方面,尽管在百米加速测试中,江淮和悦13.62秒的成绩并不突出,但对于一款轴距2710mm的准B级车而言,以1.5L的排量实现这个成绩已然不易。并且其采用的全铝VVT发动机相比其原有动力,油耗降低8.9%,静音效果也大幅提升。
而在制动测试中,和悦以45.4米的成绩名列第二,其出色的表现让不少评委印象深刻。全国卡车大赛组委会副主席李上雄认为和悦“整体感觉较好,易操控,行车有安全感”。这个成绩或许应该归功于其合理的操控配置。前麦弗逊式 后双连杆式四轮独立悬架配横向稳定杆,加上四轮盘式制动,舒适性和过弯稳定性都很强。
评委叶盛则认为:“江淮和悦的操控灵活,准确度高,制动良好,安全感较好;此外在制造水平工艺方面进步明显。”
诚如李上雄评委所言,和悦这款车代表了江淮在造轿车上的一个提升。无论是从产品质量还是造车理念上,和悦身上体现出来的进步有目共睹。首先是底盘调教的进步,和悦的操控感较之同悦优胜不少,很大程度上是底盘调教的不一样;再者,在材质上的讲究,无论是仪表盘的手感还是车面油漆的感觉,和悦给人的感觉都有很大的提升,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和合资品牌媲美。
月销近万的和悦体现了江淮从造商用车到造轿车的理念调整。随着江淮在轿车领域的逐步深入,对轿车产品技术和市场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伴随着和悦销量走高的是同悦销量的大幅下降。正如不少业内人士所分析,同悦与和悦的价格区间虽然有所区隔,但也处于接轨状态。这也就造成了和悦与同悦相比性价比优势更为明显,这种同门相争的情形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所愿意看到的。
但至少从和悦来看,其市场表现已经证明了其产品成功之处。对于一家轿车领域资历尚浅的企业而言,其第一阶段任务已然初步完成。至于品牌的未来发展,则要看左延安如何调整战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