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尚未复苏,低迷的阴霾仍在笼罩欧美之际,纽约艺术市场却迎来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天价拍卖。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经典作品《呐喊》以1.199亿美元(约合7.55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成为有史以来最贵的拍卖画作。蒙克及其作品一时成为全球艺术界的热门话题。
中了魔咒的家庭
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说过:“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这话几乎可看作是蒙克的写照。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蒙克一生创作了2000多幅油画以及大量的版画、素描和速写,被誉为“艺术天才”。他的作品多以生命、死亡、恋爱和寂寞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扭曲的线条、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情绪,而人们则从中感受到令人震撼的心灵宣泄。蒙克尤其善于捕捉隐蔽的内心世界,有“心灵捕手”之称。
他揭示内心世界的能力,与从小就经历的悲惨生活不无关系。
1863年,蒙克出生在挪威的一个乡下农庄。他的父亲在1864年当上了军医,因此举家搬迁到首都奥斯陆。父亲薪水不高,他们的生活很困窘,总是从一个条件恶劣的公寓搬到另一个更恶劣的地方。在蒙克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位格外虔诚的基督徒,在宗教信仰方面简直到了神经质的程度,他一再告诫孩子们,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都会被投入地狱。
5岁时,蒙克第一次经历了失去至亲的恐惧,他的母亲在与肺结核抗争了几个月后,吐着血在病床上离开人世。之后这个家庭仿佛中了魔咒:1877年,蒙克最喜欢的姐姐索菲亚也得了肺结核,不治而亡;一个妹妹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1889年,父亲撒手人寰;弟弟安德里亚斯在结婚后几个月,也离开人世。
眼看亲人接二连三地死去,蒙克失去了所有的欢乐,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刻在了他心中。他曾说道:“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这3位黑色天使便站在了我身边。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紧跟着我,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着我。当晚上我闭上双眼,他们就站立在我的身旁,并且一直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我常常会在半夜从梦中突然惊醒,恐惧地朝屋子里四下张望,问自己:我是在地狱里吗?”
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时刻感受着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惧。当他拿起画笔时,他便将这些感受猛烈地宣泄出来。
把心灵展现给世人
1879年,蒙克为成为一名工程师而进入一所工科学院念书。然而,频繁的患病总是打断他的学业。苦闷的心境下,他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在1880年离开学校,立志成为一名画家。次年,蒙克考入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很快证明了自己在艺术方面的才华,在入校的第二年,他就举办了自己的首个公开展览。他的画作在吸引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了批评,有人甚至说他那种极端的风格是在“歪曲艺术”。
毕业后,蒙克去了巴黎。他上午在工作室画画,下午去逛美术馆、画廊,完全被那些精美的画作迷住了。3位法国画家——高更、梵高和罗特列克的作品尤其让他痴迷。这3位画家都善于运用色彩,并敢于大胆表达情感,他们强烈的个人风格深深地影响了蒙克。1889年,26岁的蒙克写道:“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衣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有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1892年,在柏林艺术家同盟的邀请下,蒙克带着画作去柏林参加展览,引起了一场骚动。展览结束时,蒙克已经成了当地文化圈子里的“新贵”,他所在的那个圈子聚集了欧洲当时最活跃的一批文化人,里面有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瑞典戏剧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等一批作家、艺术家、评论家。
从奥斯陆到巴黎,再从巴黎到柏林,蒙克一直孜孜不倦地学习,并在不同的艺术环境中探索自己的风格。蒙克说:“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和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他的早期油画《病孩子》、《母亲之死》,都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回忆。
1908年,蒙克精神分裂,在一家诊所接受治疗。次年出院后,他的画作中疯狂、悲观的东西开始减少,但有一点不曾改变——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生命、爱和死亡的主题。在蒙克生活的时代,再没有别的艺术家能够像他那样将艺术探究到人的灵魂深处,把心灵展现给世人;也没有人敢于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的丑恶,使善良与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生。
1944年1月,刚过完80岁生日的蒙克与世长辞。临终前,他把自己的数千幅油画以及大量的版画、素描和水彩作品都捐赠给了奥斯陆政府。
用画作自我救赎
1890年,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其中的《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蒙克一共画了4个版本的《呐喊》。这次在纽约拍出天价的是《呐喊》系列中唯一被私人收藏的作品,它由挪威商人奥尔森家族收藏了近70年。最早的收藏人托马斯·奥尔森曾是蒙克的朋友及艺术赞助人。蒙克的大部分作品都藏于挪威的国家美术馆、蒙克博物馆,能流传到拍卖市场上的数量极少,这也是“天价”得以产生的原因。
这幅画作创作于1895年。画面上,天与河的色彩混淆在一起,一个骷髅般的人把双手捂在耳朵上,声嘶力竭地尖叫。整个构图给人以动荡不安的感觉,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似乎都在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评论家们认为,《呐喊》可以与梵高的名作《星夜》相媲美。蒙克自己则在该画的草图上这样写道:“只能是疯子画的。”
蒙克的一生,接连经历不幸,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病痛、抑郁中度过。但通过绘画,他打开了自己幽闭着的情感通道。正如弗洛伊德相信,梦可以使紧张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缓解一样,绘画也使这位艺术天才有了发泄的途径。蒙克作品惊人的表现力量正来自于艺术家对自身内心世界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可以说,蒙克是用整个心灵在创作。
他曾说过:“我的一生是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缘行走,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有时我想离开我狭窄的小径加入生活的主流,但我总是发现自己被冷酷无情地拖回悬崖边缘,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掉入那深渊。从我开始记事时,我就受到这种深刻的焦虑感的折磨,我一直设法用我的艺术来表现这种感觉。没有焦虑和疾病,我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是我的艺术给我的生命赋予了意义……从我腐烂的躯体中将会长出鲜花,我将在花丛中得到永恒。”
编辑:王晶晶 美编:王迪偲 编审:张勉
中了魔咒的家庭
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说过:“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这话几乎可看作是蒙克的写照。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蒙克一生创作了2000多幅油画以及大量的版画、素描和速写,被誉为“艺术天才”。他的作品多以生命、死亡、恋爱和寂寞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扭曲的线条、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情绪,而人们则从中感受到令人震撼的心灵宣泄。蒙克尤其善于捕捉隐蔽的内心世界,有“心灵捕手”之称。
他揭示内心世界的能力,与从小就经历的悲惨生活不无关系。
1863年,蒙克出生在挪威的一个乡下农庄。他的父亲在1864年当上了军医,因此举家搬迁到首都奥斯陆。父亲薪水不高,他们的生活很困窘,总是从一个条件恶劣的公寓搬到另一个更恶劣的地方。在蒙克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位格外虔诚的基督徒,在宗教信仰方面简直到了神经质的程度,他一再告诫孩子们,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都会被投入地狱。
5岁时,蒙克第一次经历了失去至亲的恐惧,他的母亲在与肺结核抗争了几个月后,吐着血在病床上离开人世。之后这个家庭仿佛中了魔咒:1877年,蒙克最喜欢的姐姐索菲亚也得了肺结核,不治而亡;一个妹妹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1889年,父亲撒手人寰;弟弟安德里亚斯在结婚后几个月,也离开人世。
眼看亲人接二连三地死去,蒙克失去了所有的欢乐,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刻在了他心中。他曾说道:“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这3位黑色天使便站在了我身边。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紧跟着我,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着我。当晚上我闭上双眼,他们就站立在我的身旁,并且一直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我常常会在半夜从梦中突然惊醒,恐惧地朝屋子里四下张望,问自己:我是在地狱里吗?”
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时刻感受着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惧。当他拿起画笔时,他便将这些感受猛烈地宣泄出来。
把心灵展现给世人
1879年,蒙克为成为一名工程师而进入一所工科学院念书。然而,频繁的患病总是打断他的学业。苦闷的心境下,他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在1880年离开学校,立志成为一名画家。次年,蒙克考入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很快证明了自己在艺术方面的才华,在入校的第二年,他就举办了自己的首个公开展览。他的画作在吸引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了批评,有人甚至说他那种极端的风格是在“歪曲艺术”。
毕业后,蒙克去了巴黎。他上午在工作室画画,下午去逛美术馆、画廊,完全被那些精美的画作迷住了。3位法国画家——高更、梵高和罗特列克的作品尤其让他痴迷。这3位画家都善于运用色彩,并敢于大胆表达情感,他们强烈的个人风格深深地影响了蒙克。1889年,26岁的蒙克写道:“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衣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有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1892年,在柏林艺术家同盟的邀请下,蒙克带着画作去柏林参加展览,引起了一场骚动。展览结束时,蒙克已经成了当地文化圈子里的“新贵”,他所在的那个圈子聚集了欧洲当时最活跃的一批文化人,里面有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瑞典戏剧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等一批作家、艺术家、评论家。
从奥斯陆到巴黎,再从巴黎到柏林,蒙克一直孜孜不倦地学习,并在不同的艺术环境中探索自己的风格。蒙克说:“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和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他的早期油画《病孩子》、《母亲之死》,都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回忆。
1908年,蒙克精神分裂,在一家诊所接受治疗。次年出院后,他的画作中疯狂、悲观的东西开始减少,但有一点不曾改变——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生命、爱和死亡的主题。在蒙克生活的时代,再没有别的艺术家能够像他那样将艺术探究到人的灵魂深处,把心灵展现给世人;也没有人敢于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的丑恶,使善良与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生。
1944年1月,刚过完80岁生日的蒙克与世长辞。临终前,他把自己的数千幅油画以及大量的版画、素描和水彩作品都捐赠给了奥斯陆政府。
用画作自我救赎
1890年,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其中的《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蒙克一共画了4个版本的《呐喊》。这次在纽约拍出天价的是《呐喊》系列中唯一被私人收藏的作品,它由挪威商人奥尔森家族收藏了近70年。最早的收藏人托马斯·奥尔森曾是蒙克的朋友及艺术赞助人。蒙克的大部分作品都藏于挪威的国家美术馆、蒙克博物馆,能流传到拍卖市场上的数量极少,这也是“天价”得以产生的原因。
这幅画作创作于1895年。画面上,天与河的色彩混淆在一起,一个骷髅般的人把双手捂在耳朵上,声嘶力竭地尖叫。整个构图给人以动荡不安的感觉,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似乎都在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评论家们认为,《呐喊》可以与梵高的名作《星夜》相媲美。蒙克自己则在该画的草图上这样写道:“只能是疯子画的。”
蒙克的一生,接连经历不幸,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病痛、抑郁中度过。但通过绘画,他打开了自己幽闭着的情感通道。正如弗洛伊德相信,梦可以使紧张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缓解一样,绘画也使这位艺术天才有了发泄的途径。蒙克作品惊人的表现力量正来自于艺术家对自身内心世界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可以说,蒙克是用整个心灵在创作。
他曾说过:“我的一生是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缘行走,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有时我想离开我狭窄的小径加入生活的主流,但我总是发现自己被冷酷无情地拖回悬崖边缘,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掉入那深渊。从我开始记事时,我就受到这种深刻的焦虑感的折磨,我一直设法用我的艺术来表现这种感觉。没有焦虑和疾病,我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是我的艺术给我的生命赋予了意义……从我腐烂的躯体中将会长出鲜花,我将在花丛中得到永恒。”
编辑:王晶晶 美编:王迪偲 编审: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