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初,学校又一次进行青年语文教师上课比赛,老师们都很重视,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找资料做课件;有的想方设法寻找可以利用的网页;还有的拉几个学生在办公室演起了课本剧,以便课堂上轰轰烈烈……而我本也想“精彩纷呈”的,可一看办公室的老师疲惫的背影,再想想那些可谓绚丽多姿的教学方式,试想:难道我们的语文教学真到了只有“作秀”才“精彩”的地步了!平常朴实的语文课难道就上不了“台面”?
在精彩语文课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语文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面对种种困惑和疑问,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深刻地思考:语文课该怎样教?伴随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聆听优秀教师的精彩语文课堂,我深深地觉得平淡、简单、扎实的课堂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追求语文真实的本色是语文课堂永恒的理念。
一、平平淡淡教语文
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 平淡为真。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记忆犹新地记的我市青年名师张康桥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循循善诱的嘴巴,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演绎地那么深刻,让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地升华,高潮不断。课后得知如此精彩的课堂源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不断联系,对课堂资源的灵活运用。其实许多著名的语文教师让人敬佩的就是他们用平平淡淡的教学方式演绎出精彩纷呈好课。可见真正的好课并不一定要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也同样能够达到精彩的境界。
二、简简单单教语文
于永正老师在《小学语文老师》中不止一次提到:“ 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作文”,“没有听课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一个一个地过,每个人都要把书读熟,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就这么简单的教,为什么不行?”只要抓住“听、说、读、写”这四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
其实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也不过就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去制造“教改的森林”,让自己钻进去走不出来。教改本是一种“打枝”之举,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减轻重负,少枝多果正是教改的归宿。鉴于此,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教学方法和程序简洁明了:(1)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提纲挈领;(2)纲举目张,分项研读,扎实训练;(3)回归整体,适度拓展,升华情感,领悟写法。整个课堂教学不枝不蔓。这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如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可着重抓住这样三条主线,一是走进文本(以“小”入手,在阅读文本中感受亲切),二是拓展文本(紧扣“露”字,在领略自然科学中开阔视野),三是升华文本(贯“珠”通宝,在赏析文本中积淀情感)。
三、扎扎实实教语文
“以生为本”的课堂观已经为许多人所认同,但在实施上还是有不容易的。要以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发展作为根本来设计教学,才会使你找准文本把握的基点,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1.以读为本,多方面训练语言能力
语文课首先要通过读来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又要通过读来理解课文,最后还是要通过读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咬文嚼字地读,层层地读,才能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文章思想情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本色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训练。如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某一优秀教师先后采用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1)尝试读,感知文本。(2)思考读,感悟文本。(3)展示读,内化文本。(4)探究读,赏析文本。(5)无声读,超越文本。这一次次阅读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由模糊至清晰,可谓把书读薄了;还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可谓把书读厚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还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方法的积累,假如长期这样读书,何愁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呢?这些有益的学习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既张扬学生的人性,又凸显出学生的理性,更加释放了学生的灵性。
2.立足文本,适当拓展,丰满课堂境界
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要让学生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关靠教师和学生的一味地想象,讨论是不够的,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的文字来体会工程的浩大,以及建造金字塔难以想象的难度 。
当然,适度的拓展与文本相关的阅读内容,展示与文本有关的补充材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层面,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感受到文本的内涵,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自己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共鸣。而教师精心营造的课堂境界也在这种两者之间的内心碰撞中越趋丰满。
总之,语文课教无定法,但是,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浮华落尽见真淳”,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简单,平淡,扎实的语文课,将更有利于“工具”和“人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样的语文课才更有“语文味”,彰显语文真实本色。
(江苏省溧阳市河心小学)
在精彩语文课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语文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面对种种困惑和疑问,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深刻地思考:语文课该怎样教?伴随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聆听优秀教师的精彩语文课堂,我深深地觉得平淡、简单、扎实的课堂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追求语文真实的本色是语文课堂永恒的理念。
一、平平淡淡教语文
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 平淡为真。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及学生进行真诚交流。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记忆犹新地记的我市青年名师张康桥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循循善诱的嘴巴,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演绎地那么深刻,让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地升华,高潮不断。课后得知如此精彩的课堂源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不断联系,对课堂资源的灵活运用。其实许多著名的语文教师让人敬佩的就是他们用平平淡淡的教学方式演绎出精彩纷呈好课。可见真正的好课并不一定要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也同样能够达到精彩的境界。
二、简简单单教语文
于永正老师在《小学语文老师》中不止一次提到:“ 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作文”,“没有听课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一个一个地过,每个人都要把书读熟,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就这么简单的教,为什么不行?”只要抓住“听、说、读、写”这四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都会学好语文!
其实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也不过就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去制造“教改的森林”,让自己钻进去走不出来。教改本是一种“打枝”之举,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减轻重负,少枝多果正是教改的归宿。鉴于此,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教学方法和程序简洁明了:(1)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提纲挈领;(2)纲举目张,分项研读,扎实训练;(3)回归整体,适度拓展,升华情感,领悟写法。整个课堂教学不枝不蔓。这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如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可着重抓住这样三条主线,一是走进文本(以“小”入手,在阅读文本中感受亲切),二是拓展文本(紧扣“露”字,在领略自然科学中开阔视野),三是升华文本(贯“珠”通宝,在赏析文本中积淀情感)。
三、扎扎实实教语文
“以生为本”的课堂观已经为许多人所认同,但在实施上还是有不容易的。要以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发展作为根本来设计教学,才会使你找准文本把握的基点,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1.以读为本,多方面训练语言能力
语文课首先要通过读来感知课文内容,其次又要通过读来理解课文,最后还是要通过读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咬文嚼字地读,层层地读,才能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文章思想情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本色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训练。如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某一优秀教师先后采用了这样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1)尝试读,感知文本。(2)思考读,感悟文本。(3)展示读,内化文本。(4)探究读,赏析文本。(5)无声读,超越文本。这一次次阅读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由模糊至清晰,可谓把书读薄了;还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可谓把书读厚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还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方法的积累,假如长期这样读书,何愁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呢?这些有益的学习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既张扬学生的人性,又凸显出学生的理性,更加释放了学生的灵性。
2.立足文本,适当拓展,丰满课堂境界
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要让学生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关靠教师和学生的一味地想象,讨论是不够的,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的文字来体会工程的浩大,以及建造金字塔难以想象的难度 。
当然,适度的拓展与文本相关的阅读内容,展示与文本有关的补充材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层面,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感受到文本的内涵,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自己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共鸣。而教师精心营造的课堂境界也在这种两者之间的内心碰撞中越趋丰满。
总之,语文课教无定法,但是,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浮华落尽见真淳”,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简单,平淡,扎实的语文课,将更有利于“工具”和“人文”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样的语文课才更有“语文味”,彰显语文真实本色。
(江苏省溧阳市河心小学)